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鲁迅
华盖集续编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杂文等文学文化知识。
2、概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概括人物事迹,分析人物形象。
4、品味文中含意深刻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和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豫才
走近鲁迅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鲁迅(1926年)
④散文集: 。到。。
主要作品
《呐喊》
《彷徨》
③小说集: 、 以及《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改编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朝花夕拾》
⑤散文诗集: 。 到。。
《野草》
②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阿Q正传》
①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狂人日记》
作者生平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弃医从文,以笔为枪
文体知识——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对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武器。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主要特点:
①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②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③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时代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出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与“华盖运”相关联,旧时人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会不好。
鲁迅先生说,“人有时是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现有华盖,自然是成佛成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
把黑暗的现实说成是时运不济,是命犯华盖,含有自嘲与对黑暗现实的讽刺。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题目
《记念刘和珍君》
1
2
3
4
这是一篇悼文,也是一篇声讨敌人战斗檄文。
“记念”——纪念
“君”是尊称,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君”
今写做“纪念”。它们是一组异形词,即意义相同,写法不同。
“记念”
明确悼念的对象。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刘和珍”
解题
活动一:梳理文章脉络
1.梳理脉络。文章从行文思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请结合已给内容,概括出其他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填人图中①②处。
2.概括内容。请根据“写作缘由——纪念烈士”这样的提示,给课文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并在图中③④⑤⑥⑦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3.理解感情。鲁迅先生写这篇纪念文章时心情是很复杂的,但主要有两种情感。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并将其填入图中⑧处。
4.表达方式。分析各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及效果。
文章脉络 主要内容 表达方式 思想感情
记念 刘和 珍君 ① 写作缘由——纪念烈士 ⑧
写作必要——③ 记念的内容 ④ ⑤ ⑥ ② 经验教训——请愿无用 ⑦ 活动二:分析人物
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并分析归纳: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品格?
事迹与表现 品格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类型 人物表现 作者情感
文章脉络 主要内容 表达方式 思想感情
记念 刘和 珍君 ①记念的目的 (一、二) 写作缘由——纪念烈士 ⑧
写作必要——③ 记念的内容 (三、四、五) ④ ⑤ ⑥ ②记念的意义 (六、七) 经验教训——请愿无用 ⑦ 叙述为主
抒情为主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议论为主
文章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
唤醒民众
殉难经过——从容转辗
交往过程——暗自惊诧
遇害事实——悲愤交加
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控诉暴行
痛悼烈士
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
事迹与表现 品格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预定《莽原》(毅然)
领导“学潮”(反抗)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
始终微笑和蔼
向政府请愿喋血(欣然)
难中救助
嫉恶如仇,敢于斗争
有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温和善良、亲切乐观
热忱爱国、殒身不恤
勇敢不惧、从容善良
活动二:分析人物
找关键句: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③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④才知道……请愿的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⑤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 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然至于泣下”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然前往的”



坚决的样子
忧伤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追求真理之坚决不悔
有远见卓识、有责任感——担忧母校之一片赤诚
热忱爱国、殒身不恤——为国请愿之无私热忱
特别关注:
(1)细处着手,探幽发微。三个“然”字句勾画出了刘和珍简短而光辉的一生。

情态、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刻画人物,表现其精神面貌、思想品质。
(2)关注高频句、反复句。
思考:鲁迅对刘和珍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反复提及?
始终微笑的
和蔼的刘和珍
①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③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①强调刘和珍性格的温和;
②反衬反动政府的凶残;
③体现痛惜、悲愤的心情;
④激发人们的同情心理。
作用
(强调突出)
(//另,议论(评论)抒情句)
答题思路:性格特点+人物品质+身份形象
人物形象:
刘和珍是一个 的青年学生。
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渴求真理与进步,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品性善良谦和、坚定追求真理、勇于担当责任,满腔爱国热忱等)。
人物类型 人物表现 作者情感
爱国者(猛士)
反动派、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麻木的民众)
悼念
污蔑
冷漠
尊敬、激励
痛斥、揭露、抨击
悲哀、唤醒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活动三:品读语言
鲁迅先生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立场;在词语的反复中,让人感受到他强烈的感情。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有很多意蕴丰富感人至深的语句。
请作课文批注,深入理解。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往往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从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对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要查看它的位置:①统领句,解释句意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②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③总结句,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其本质,就是联系语境。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如:
”有写一点儿东西的必要了“
(3)修辞手法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通过分析其修辞方法,常能破解。
必备知识
1.“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①有必要悼念烈士;
②有必要揭露社会黑暗、反动暴行;
③有必要总结教训,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第一节:写作缘由(纪念烈士)——“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第一节:写作缘由(纪念烈士)——“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2.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
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遭反动派迫害,被禁止发行
被白色恐怖笼罩的黑暗社会
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爱国青年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的血腥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的是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以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
这些人是 “革命的先行者”,鲁迅先生对他们的英勇壮举高度赞颂。
第二节:写作必要(唤醒民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4.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①/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②/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④/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⑤/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⑥/
【解读】作者连用20个虚词,层层推进,表意丰富:
①噩耗传来快速——②卫队惨无人道——③遇害出人意料——④血的事实确凿——⑤敌人凶残恶毒 ——⑥反动政府、文人卑鄙无耻。
第四节:遇害事实——惨象VS流言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揭露反动军阀的罪恶;“流言”揭示反动文人的无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强烈反问,表明鲁迅的愤怒达到极点;
“缘由”意在表明中国社会混乱黑暗的根源所在。
对偶,揭示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 非人间的黑暗社会
有形的刀枪 + 无形的刀枪=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反动派的残酷屠杀+反动文人的恶毒污蔑=衰亡民族默无声息
第四节:遇害事实——惨象VS流言
6.“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三个女子临难从容
赞扬三位为国请愿的青年学生在枪林弹雨(惊心动魄)中毫无畏惧、殒身不恤的伟大。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正面的意思是“罪恶”和“暴行”。运用反语嘲讽与抨击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杀害学生的残暴,而执政府的凶残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五节:殉难经过——目不忍视的惨象
全文:说不出话
理解下列语句的不同含义,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感: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8页2段)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8页3段)
对烈士的深切痛惜与悼念,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到达极点,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9页5段)
警醒“庸人”保持记性,不忘烈士的鲜血。表达了深深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7.“还有要说的话”与“说不出话”
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40页12段)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以此来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⑤我还有要说的话。(41页13段)
欲揭露事实真相,表达了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42页22段)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哀痛和愤慨。
情感线索——悲愤(悼念烈士、控诉暴行)
7.“还有要说的话”与“说不出话”
第一节:写作缘由(纪念烈士)——“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2.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
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
3.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
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时间
地点
事件
遭反动派迫害,被禁止发行
被白色恐怖笼罩的黑暗社会
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爱国青年
民国的政府应该是为民,可它却屠杀人民,极具讽刺意味。
“出离愤怒”指愤怒到极点; “非人间”指黑暗的社会;“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之情;“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反动“学者文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后死者”即作者。
全句意为:我要深味这人间地狱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黑暗的社会中,以自己强烈的悲愤来纪念死者。
4.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第一节:写作缘由(纪念烈士)——“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5.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庸人”,指众多平平常常、无所作为且思想麻木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苟且偷生。这群人与“真的猛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鲁迅的笔下,这些人身上具有“国民的劣根性”,作者为这群麻木庸人的不觉悟感到悲哀。
第二节:写作必要(唤醒民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的血腥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的是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以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
这些人是 “革命的先行者”,鲁迅先生对他们的英勇壮举高度赞颂。
第二节:写作必要(唤醒民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7.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①/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②/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④/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⑤/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⑥/
【解读】作者连用20个虚词,层层推进,表意丰富:
①噩耗传来快速——②卫队惨无人道——③遇害出人意料——④血的事实确凿——⑤敌人凶残恶毒 ——⑥反动政府、文人卑鄙无耻。
第四节:遇害事实——惨象VS流言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揭露反动军阀的罪恶;“流言”揭示反动文人的无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强烈反问,表明鲁迅的愤怒达到极点;
“缘由”意在表明中国社会混乱黑暗的根源所在。
对偶,揭示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 非人间的黑暗社会
有形的刀枪 + 无形的刀枪=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反动派的残酷屠杀+反动文人的恶毒污蔑=衰亡民族默无声息
第四节:遇害事实——惨象VS流言
9.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一个“沉默” 表达无奈的感叹,第二个“沉默” 表达强烈的愤怒;
作者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在沉默中积蓄力量,觉醒起来,爆发革命;一种是灭亡,一味忍受,苟且偷生,最后灭亡。
运用反复,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民众的召唤与激励,唯有斗争,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
第四节:遇害事实——惨象VS流言
10.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自愿的,突显出刘和珍的爱国,不怕牺牲,同时驳斥流言家“受人利用”说。
有意而为之,偷袭,可见刘和珍她们毫无提防,驳斥了执政府的“暴徒”说。
第五节:殉难经过——目不忍视的惨象
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场屠杀行动,驳斥了“自我防卫”说。
在学生背后开枪,对搀扶中枪者开枪,棍击已经中枪者——定要致人于死地,凶残、卑劣到了极点。
11.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第五节:殉难经过——目不忍视的惨象
1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三个女子临难从容
赞扬三位为国请愿的青年学生在枪林弹雨(惊心动魄)中毫无畏惧、殒身不恤的伟大。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正面的意思是“罪恶”和“暴行”。运用反语嘲讽与抨击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杀害学生的残暴,而执政府的凶残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五节:殉难经过——目不忍视的惨象
运用比喻修辞,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突出了徒手请愿取得的结果更小。
作者沉痛地总结这次惨案的教训与反思,表明对敌斗争请愿不可取,告诫人们,要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1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第六节:经验教训——请愿不可取
14.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引用。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烈士的鲜血也不会白流,死者将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也会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第六节:经验教训——托体同山阿
执政府门前竟会是死地!卫队竟会对徒手请愿的群众开枪。
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颠倒黑白地为当局者开脱,污蔑群众是“自蹈死地”。
三位女性辗转于屠刀弹雨中,竟能从容不迫,临难不惧,难能可贵!
运用排比,通过三类人的对照,一针见血地揭露敌人的卑劣与无耻,高度赞扬三个女子在对敌斗争中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5.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第七节:死难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而又还没行动起来的人,他们通过“三·一八”惨案正在觉悟,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鲁迅认为“三·一八” 请愿的意义在于:
①一般的民众(苟活者),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②真正的革命者(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1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七节:死难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全文:说不出话
理解下列语句的不同含义,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感: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8页2段)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8页3段)
对烈士的深切痛惜与悼念,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到达极点,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9页5段)
警醒“庸人”保持记性,不忘烈士的鲜血。表达了深深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活动四:体味情感——“还有要说的话”与“说不出话”
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40页12段)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以此来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⑤我还有要说的话。(41页13段)
欲揭露事实真相,表达了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42页22段)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哀痛和愤慨。
情感线索——悲愤(悼念烈士、控诉暴行)
活动四:体味情感——“还有要说的话”与“说不出话”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难于言说
不欲敌人快意
沉痛的悼念愤怒的批判
几乎是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整个社会。


激励
中心主旨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沉痛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
愤怒揭露反动者的凶残和卑劣。
鼓励生者、激励猛士,唤醒庸人。
艺术特色
一、修辞手法运用巧妙、灵活、多样。
1、用比喻来“说理”。
“人类的血战……更何况是徒手”
这个比喻浅显,却生动、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历史的进步要付出巨大代价。
2、用反语来杀敌。
“太平”“伟绩”“武功”,正话反说,讽刺抨击反动者的暴行。
3、用对比来“塑形象”。
有恶意的闲人
“苟活者”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真的猛士
艺术特色
4、用对偶来“深入思考”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艺术特色
5、用反复来“抒愤怒”。
①“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呜呼,我说不出话”
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
②沉默呵,沉默呵!
③“温和”“微笑”
艺术特色
6、用引用来“寄托情感”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艺术特色
二、叙议抒情和谐统一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用议论的方式,对敌人的暴行彻底揭露,对广大青年爱国精神热情讴歌。
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爱国青年的敬意,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唤醒庸人,激励国民。
艺术特色
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一曲颂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