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茹志娟
单元内容分析
《百合花》以第一人称叙事,用舒缓笔触串联生活片段;借细节与象征抒情,将军民深情融于诗意文字,含蓄隽永 。
1. 语言:品味清新质朴词句,感受简洁含蓄之美。
2. 形象:分析细节刻画,解读人物性格与精神特质。
3. 情感:挖掘情节背后,体会军民情与人性美。
课文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
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作者简介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很多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小说
特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2.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3.情节: 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走进文本
理情节
何人 何时 何地 做何事
1.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走进文本
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1-23)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包扎所。
(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
(44-57)通讯员救人牺牲。
(58-59)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整体感知
体会本篇小说的精巧构思:百合花有什么特点?找出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朗读并复述百合花被的最后结局。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特点
相关情节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33段)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44段)
卫生员……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9段)
意象解读
作用一:小说中三次提到的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复点题,突出标题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
作用二:线索,使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
作用三:凸出人物形象。围绕借被子事件,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意象内涵
若你是该片的摄影师,多次将镜头对准“百合花”,每次镜头定格想要传递何种含义?
“精神绽放(新媳妇的觉醒)”:被子从新媳妇的嫁妆到最终覆盖烈士遗体,成为连接军民的情感桥梁,凝聚着深厚的军民情谊。
“生命祭奠(遗体上的花被)”:以百合花的圣洁映照战士的牺牲精神,赋予悲壮故事以诗意,深化了对和平与生命的珍视主题。
“战争净化(硝烟中的纯美)”:百合花被子洁白无瑕,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也暗合通讯员的质朴品性,是人性美的载体。
高考链接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命题类型
理解标题意蕴
分析标题作用
高考链接
理解标题意蕴
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
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答题思路:
高考链接
理解标题意蕴
例: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表层义
“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深层义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蕴含深刻寓意:
高考链接
分析标题作用
答题思路
人物方面:
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节方面: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祝福》
环境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主题方面:
寄托作者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如《祝福》
手法效果: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变色龙》
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引发读者思考。如问题式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考链接
分析标题作用
例: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情节方面:
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方面:
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主题方面:
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读者方面:
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主旨: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那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结语
人物总结

通讯员
腼腆、质朴、英勇
线索:百合花被
新媳妇
善良、纯朴、圣洁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探究
二、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6段)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拘谨
(7段)“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肖像
细节描写
质朴、热爱生活
(8段)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动作
神态描写
腼腆、害羞
(17段)“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为救战友而牺牲(54段)
语言
侧面描写
对战争的认识懵懂
勇敢
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42段)
细节描写
体贴、关心战友
探究新知
小通讯员是一个有着( )的外表,( )的性格,( )的品质( )一样美好心灵的小战士。
腼腆、善解人意
质朴、憨厚
勇敢善良、热爱生活
百合花
形象:外在+内在
小通讯员形象小结
人物形象探究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心理
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30段)“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淳朴
动作、心理描写
善良
神态、动作描写
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30段)“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30段)“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56-58段)“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于那一条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她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她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前后有何变化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到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的淳朴、善良,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形象小结
形象:外在+内在
新媳妇美丽羞涩、淳朴善良、深明大义、重情重义。她是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那如“百合花”般俊美爱笑的外表美和纯洁高尚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我的心理活动是由小通讯员牵动的,并贯穿了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
勇敢乐观、开朗活泼、善作思想工作,是一个乐观向上、善解人意、机灵的文工团女战士。
“我”的作用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通过“我”富于浪漫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彩。
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情节
主要人物
主题
第一人称
特有的
合作探究: 除了人物刻画,作者还在小说中反复点缀了一些事物,找一找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事物?
枪筒里的树枝、野花
干硬的馒头
衣服上的破洞
细节描写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到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表现小通讯员天真、热爱生活,使得他献出生命的崇高行为更为震撼人心。
①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7段)
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42段)
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一次: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体贴
第二次:“我”无意摸到他给“我”的馒头。触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心痛!
干硬的馒头体现出了战争的艰苦。
①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第42段)
②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第57段)
衣服上的破洞
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朴实,又表现了他的执拗,新媳妇友善、热情。为下文写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补衣服埋下伏笔。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34段)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43段)
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53段)
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56-57段)
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知识链接
细节作用
塑造人物:通过动作、神态、服饰等细节,揭示人物性格、身份或心理,让形象更立体。
推动情节:关键细节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或提供线索,增强故事逻辑性。
营造氛围:环境、场景细节可渲染情绪基调,如自然景象的描写能烘托紧张或温馨的氛围。
深化主题:将抽象情感或主旨具象化,如百合花被子凝聚军民情谊,凸显人性之美。
析环境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1.(第4段)“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温润的香味”
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清新干净的景象。在残酷的战争之前,眼中却是这样一派和平的景象,体现出他们作为革命战士临危不惧、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第9—11段)
“在家时你干什么 ”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在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的人,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切感,于是“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由先前的“生起气来”到“发生了兴趣",最后“越加亲热起来”。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2.(第45段)“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凸显了战争环境的恶劣,为下文通讯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3.(第47段)“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温馨情境,反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百合花》前,好像还没有过这样一篇或一部从微处和意象着眼塑造人物的文章或小说:它写枪筒里插着树枝和野菊花、写干硬的馒头揣在怀里、写中秋的瓜果月饼和歌谣、写衣袖破开的口与缝补的针线,还写崭新的被子盖在年轻的脸上。写了那么多物,对于战争的直接描写却不过寥寥数字,好像战争只是一缕沉重的轻烟。
诗化
小说
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
概念
诗化/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点 情节 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与传统小说相比,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以小见大,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 虚化人物,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没有;凸显人性美、人情美
环境 (景物、意境) 散文化或诗话小说营造诗意的氛围,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自然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
语言 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气氛,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诗化语言。语言记叙、抒情相结合,部分作品语言倾向于诗意的表达
情感 情化主旨,主旨抒发偏向情感生发,多体现人性美和人情美。多与生活、人生、生命、文化、社会等关联
任务五
探究新知
探究主旨
人性美和人情美
青春的奉献
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
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
传达了对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追求和呼唤。美好的人性、温暖的情感和正义的行为正是感动人心的源泉,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说过:“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为什么如此?相信大家读完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所体现的军民之情,人性之美如“百合花”一样开放在我们的心上!
结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