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课件(共3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比 较 阅 读
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联想、想象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任务一:相同点——题材都是怀古诗
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诗
相同点——结构相同
先写眼前之景
再思古地之人
再忆古地之事
后抒个人之情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己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词牌名,其名称起源与唐代一位名叫念奴的著名歌女直接相关。 据宋代王灼《碧鸡漫志》等文献记载,念奴是唐玄宗时期的宫廷歌女,以嗓音清亮、演唱技艺高超闻名,深受玄宗喜爱。后来,文人便以她的名字为曲调命名,形成了“念奴娇”这一词牌,用于填写歌词,逐渐成为宋词中常用的豪放派词牌之一。
结合对全词大意的把握,概括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写赤壁之景
下片:借周郎抒己怀
学习活动1:分析景与人的特点
赤壁之景:
我在____________(句/词/字)中,看到了江山的_______。
三国之人:
我在____________(句/词/字)中,看到了周瑜的_______。
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陈述理由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意境

穿




山崖险怪
山峰高峭
巨浪汹涌
怒涛猛烈
波涛奔腾
浪花纯白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眼前之景Vs赤壁真实之景
豪放之人写豪放之景
思考:本词如何由赤壁之景转入三国周瑜?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承上启下
三国之人:
我在____________(句/词/字)中,看到了周瑜的_______。
补充材料:
1.《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2.建安三年(198年),周瑜时仅24岁,出任要职,娶小乔;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时34岁,打赢赤壁之战。
年轻得志
(侧面衬托)
英俊潇洒
儒雅斯文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苏轼眼中的周瑜是那样年轻有为、功成业就的(用原文回答),那么他自己呢?
思 考
早生华发。
无奈,失意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四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注: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周 郎
三十四岁 春风得意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江山在
周郎不在
东坡在
事业不在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怀古)
(伤己)
还有其他情感吗?
思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你怎么理解?表达怎样的情感?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不必过于执着,而江月是千古不变的,苏轼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活动一:再读词文·对话作者
思什么“古人”、“古事”?
在“北固亭”看到什么?
抒何情、何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fǒu
xiè
【宋】辛弃疾
这首词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豪迈悲壮
活动一:再读词文·对话作者
作者眼前之景——何物、何景?
景物 意境
千古江山
壮阔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幽静
一片神鸦社鼓
欢愉中露出悲凉
活动一:再读词文·对话作者
心中历史人事——何人、何事?
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 。


人物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仲谋
英雄
对孙权的敬仰,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1.孙权有何作为?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东吴的君主,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歌楼舞台,那些辉煌的人物和历史早就成为过去。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暗含了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想到了什么“古人”、“古事”?
人物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刘裕
金戈铁马
怀念古人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1、刘裕有何表现?
2、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怀念古人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想到了什么“古人”、“古事”?
人物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刘义隆
仓皇北顾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南宋文帝),草率出师攻伐北魏,,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反对。
词人借此典故委婉的劝诫当权者,要借鉴历史,伐金要做好准备。
想到了什么“古人”、“古事”?
人物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1.“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拓跋焘击败宋军后,在瓜山建立了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当地百姓每
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忘记战败的历史,生活很是热闹。
表达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拓跋焘
可堪回首
表达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想到了什么“古人”、“古事”?
想到了什么“古人”、“古事”?
人物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廉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廉颇是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逃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人去探望他(实则是看他是否还能行军打仗)廉颇也想被召见,于是“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不完全一样。作者由廉颇想到自己,不如廉颇老迈,可是却无人来问。
以廉颇自况,表达了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以廉颇自况,表达了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抒何情、何感?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当堂训练
孙 仲 谋
刘 裕
刘义隆
廉 颇
拓跋焘
对孙权的敬仰,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怀念古人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表达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以廉颇自况,表达了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活动二:想想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同: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失意。
异:苏轼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则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辛弃疾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拓展
怀古诗常见的情感
1.(古人)感慨身世,对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活动三:想想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怀古诗常用的手法
借景抒情
用典
借古讽今
对比衬托
小结:
这就是解读怀古诗的“钥匙”
先写眼前之景
再思古地之人
后抒个人之情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己情
课后作业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②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
③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同病相怜之情。
问题: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