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上)月考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人们不断在实践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解开各种“天问”,这表明哲学起源于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①符合题意。我国遥感三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踏
上“问天”之旅。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
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并未强调哲学是什么,也没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
的作用,所以②③无关。
2.【答案】C张衡认为“元”是“自然之根”,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其观点属于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朱熹认为,万物都没有了但“理”还在,他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是客
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材料分别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正确。
3.【答案】B在冥王星表面的心形区域,有一座主要由氮冰、一氧化碳和甲烷组成的巨大
冰山,体现了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正确。人们通
过研究正确发现了冥王星表面区域的特点和规律,这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④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没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无关。该盆地
是自然演变,即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③错误。
4.【答案】D空中月是客观存在的,诗中月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二者并不是相互依赖,
①错误。诗人把月与景融合,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来源并
非诗人的主观想象与创作,②错误。两位诗人因为实践经历的不同,对月亮的主观情感也不
同,这体现了意识的主体差异性,③正确。诗人借助“月”(客观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
情感,表明“月”是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的统一,④正确。
5.【答案】B爱因斯坦(思维)预言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百年后中国“天眼”(实践)
探测到其存在证据,说明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符合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内涵。①正
确。人的认识过程会无限接近、发现并且不断发展真理,②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
动作用,没有强调意识受客观规律制约,③无关。借助天眼,人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
体现认识工具的进步提升人们的认识能力,故④正确。
6.【答案】A建设月球科研站必须基于并严格遵循月球南极客观存在的温度、地形、光照、
资源等物质条件,这些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充分表明,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
约,具有客观物质性。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尊重客观规律,B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说法错误。D太绝对,实践成功离不开主观、
客观条件。
7.【答案】C①:航天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攻克技术难题,逐步实现载人登月计
划,这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故①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层意思,②无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
环往复,不断前进,不是圆圈式的循环,③说法不严谨。载人登月任务面临诸多挑战,但是
也在不断攻克难题、不断进步,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正确。
8.【答案】C材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
文明建设”,强调综合思维,未强调关键部分的作用,故①正确,③无关。材料没有体现把
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条件,②无关。山水林田湖草冰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这说明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④符合题意。
9.【答案】B材料中,“长江十年禁渔”是为了扭转因过度捕捞(一种掠夺性开采)导致
的生态恶化。通过禁渔让生态恢复,最终是为了未来更长远、可持续的渔业发展(保护性利
用)。这一举措正确区分并处理了二者的关系,①符合题意。该计划严格遵循长江鱼类的“繁
殖周期规律”,这是尊重“生长规律”。同时,以“渔业兴、渔民富”为长远目标,这体现
了对“市场规律”的考量,③符合题意。“为自然立法”是错误的说法,它夸大了人的主观
能动性,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尊重规律,保护野生菌,没有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7届高二(上)月考考试
思想政治试卷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素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秉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无边的星空从来没有停止过畅想和探索。据此回答1-7题。
1.2025年5月11日,我国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成功发射,踏上“问天”之旅。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
界奥秘,试图解开“我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天问”,凡此种种,皆触及哲学问题。这表明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惹”,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我们应该坚持可知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
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D.不变论和诡辩论的对立
3.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冥王星表面的心形区域,有一座主要由氮冰、一氧化碳和甲
烷组成的巨大冰山,覆盖了斯普特尼克平原4千米深、1000千米宽的盆地。这进一步证实了()
高二政治第1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该盆地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月球是宇宙中的特殊存在,“月”也是中国古诗中的“常客”。诗人把月与最融合,营造出别样的意境。
山居秋暝(节选)
春夜(宋)王安石
(唐)王维
金炉香烬漏声残,
空山新雨后,
剪剪轻风阵阵寒。
天气晚来秋。
春色恼人眠不得,
明月松间照,
月移花影上栏杆。
清泉石上流。
从哲学上看,两首诗中的“月”(
①与空中月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②来源于诗人的创作与想象
③体现了意识的主体差异性
④是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最初是由爱因斯坦在1916年所预言的。由于其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因此纳赫
滋引力波的波长可达数光年,被称为“宇宙涟漪”,一般的射电望远镜很难观测到它的存在,2023年6月,
中国“天眼”成功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的存在证据,这一发现打开了人类探索字宙的全新“窗口”。该
研究()
①印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说明人的认识将无限接近真理
③表明意识作用的发挥受规律制约
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5年,作为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关键一步,中国成功发射了科研站的核心舱段。为保障科研站的长
期稳定运行与未来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科学家需综合分析月球南极的温差、地形、光照和水冰分布等多种
高二政治第2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