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言”诗圣——识其作者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八句四联)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平仄交互的原则)
④讲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
《登高》为什么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节奏上:平仄变化。
结构上:起承转合。
意境上:大开小合。
总结“顿挫” 表现
既然是七律第一,其韵律自然成器。
杜甫人生四时期
早年生活(712-746年)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襄阳,出身京兆杜氏名门。少年时展露诗才,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结识李白、高适,写下《望岳》等豪迈诗篇。
长安困顿(746-755年) 35岁赴长安求仕,遭遇李林甫“野无遗贤”阴谋落第。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仅获微职。期间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创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现实。
安史之乱(755-759年) 战乱中陷长安,冒险投奔肃宗获左拾遗职,因直言被贬。流亡期间写下《春望》《北征》,记录战乱惨状。759年幼子饿死,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痛陈“所愧为人父”。 西南漂泊(759-770年) 辞官后辗转秦州、同谷,759年底入蜀建草堂。晚年漂泊荆湘,临终前仍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登高》——感其韵律
zhǔ
杜甫
zhuó
沉郁,悲壮……
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你的聆听感受。
“顿挫”
主要指诗歌抒情跌宕,格调抑扬。(形式)。
“沉郁顿挫” 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内容情感)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写了哪些悲?怎么写的呢?从诗中找出体现“悲愁”的意象加以分析。
缘景明情
“赏”《登高》——品其意象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沙白
鸟飞回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
——郦道元《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岳飞《满江红》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啸,蕴含力量感和磅礴气势,与“风急天高”的广阔空间产生共鸣,壮阔又悲凉。
首联是如何描写秋景的?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融合情感,体现心境的形象或物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落木象征生命干枯,不仅是诗人风烛残年的真实写照,更体现大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不可逆性。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的短暂与消逝VS自然的永恒和新生,引发出深沉的悲慨之情,不是小家子气的哀怨,而是融入天地万物后的博大之悲。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颈联:“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请找一找领联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悟”《登高》——通其情感
一悲:羁旅之苦
二悲:常年漂泊
三悲:秋景荒凉
四悲:远离故土
五悲:渺小无助
六悲:孤独无依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七悲:多病缠身
八悲:身已衰老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西南漂泊时期),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杜甫本入严武幕府,因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壮志难酬,恨年老体衰,恨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那么还有一重“悲”会是什么
九悲:想为国家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