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走近作者
杨成武(1914-2004),又名杨能俊,福建长汀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产主义战士。
1929年,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
193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7 岁当上团政委。
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建国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杨成武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2004年,在北京逝世。
传奇上将
下列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1934 10 14 18 24 25000 1936 10








1934 年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 1935 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他以“回忆录”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精神财富。
长征背景
长征的主要路线
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解题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二十五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回忆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回忆录
回忆录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①真实,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为回忆录,找出本文回忆了长征的哪些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第一部分(1-8)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
第三部分(23-44)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时间顺序
整体感知
文中的三个主要事件,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场景。
1.阅读完全文,首先浮现在你脑海的是哪个场景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景的
整体感知
场面描写: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多个人物活动情况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它就像是文学或记叙文中的“广角镜头”或“航拍画面”,旨在展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生活场景或事件片段。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的要求: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场面描写中还会添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环境描写:指作品中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关系氛围的总和。
场面描写
《长征胜利万岁》场面描写赏析
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并分析以下精彩场面描写片段,思考其描写角度、营造的氛围及表达效果(好处)。
场面一:胜利会师,万众欢腾
(1)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2)“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3)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场面描写
场面二:英勇善战,歼灭骑兵团
(1)“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2)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3)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走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场面三:干部会议,主席讲话
(1)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惟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2)“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3)“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4)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大家异常兴奋。
场面描写
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并分析以下精彩场面描写片段,思考其描写角度、营造的氛围及表达效果(好处)。
场面一:到达吴起镇,万众欢腾
(1)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2)“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3)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场面描写
整体氛围渲染:“沸腾”“欢乐、热烈”等词直接点明场面的热烈、欢腾。
描写角度:以"沸腾""欢叫""奔跑"等动词群(动作描写)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动态场景,“我们都很高兴”(心理描写),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对阳光的拟人化,移情于阳光,借阳光出表达喜悦之情(侧面烘托)。
表达效果/好处:
a生动再现历史时刻: 极其逼真地还原了红军到达吴起镇的场面。
b渲染炽热情感: 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历经千难万险后,顺利会师的巨大喜悦、激动。
场面二:英勇善战,歼灭骑兵团
(1)“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2)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3)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走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场面描写
整体氛围渲染:写出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激烈。
描写角度:以“尘士”“一队接着一队”点明敌军场面气势汹汹;通过“握”“盯”等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将场面写的具有现场感,表现了双方作战的激烈,我方的的英勇无畏,敌方的狼狈溃败;又用“还真不少“真是人喊马嘶…”的议论来表现敌军众多却被我军轻松消灭的反差。
表达效果/好处:
a生动再现历史时刻:生动地原了红军吴起镇击退骑兵的激烈战斗场面。
b展现红军战士风貌:展现了红军战士团结一致、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的精神风貌。
场面三:干部会议,主席讲话
(1)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惟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2)“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3)“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4)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大家异常兴奋。
场面描写
整体氛围渲染:写出了全军干部会议场面的热烈、盛大。
描写角度:“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以点带面写出大家的激动心情。又以“我们”大家”直接点出其心情。以声写声,以会场声音的描写表现红军的喜悦。以“多么不易“深深感到”“你们最辛苦”等议论抒情直接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
表达效果/好处:
a生动再现历史时刻:生动地原了当时全军干部会议的场面。
b渲染炽热情感: 渲染了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所有人的的激动、喜悦。
c升华主题:有力地烘托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体现了革命理想的感召力和集体力量的磅礴。
场面描写
场面一:到达吴起镇 ——欢乐、热烈
场面二:吴起镇战役——紧张、激烈
场面三:全军干部会议——热烈、盛大
表现红军的兴奋与激动
敌人:狼狈溃败 战士:英勇无畏,骁勇善战
幽默生动,如在眼前
①战士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侧面突出了毛泽东讲话令人欢欣鼓舞
2.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区别是什么
场面描写
特征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核心对象 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 (景物、陈设、气候、时代背景等)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
侧重点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主题 展现事件进程、刻画群体形象、反映社会风貌、渲染特定氛围、推动情节
人物作用 人物可能作为环境的一部分或受环境影响,但非必需且非中心 人物活动是核心和灵魂,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
动态性 多为静态或缓慢变化的状态 强调动态过程和群体活动
目的 营造氛围、奠定基调、服务人物或情节 呈现事件、刻画群像、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
简单记:环境描“景”与“境”,场面写“人”在“动”。
辨一辨: 判断下列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还是场面描写,并简述理由。
场面描写
①陕北高原的深秋,天高云淡,凉风习习。
②会场上,数千名红军战士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听着毛主席讲话,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③吴起镇的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④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有的擦拭枪支,有的缝补衣服,有的低声哼唱着家乡的小调。
1.找出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问题探究
长征胜利有什么样伟大的意义,用文中的话回答。
问题探究
长征又是宣言书 红军胜利
长征又是宣传队 革命思想
长征又是播种机 革命种子
2.在场景三中,作者为何要以较长篇幅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
问题探究
①突出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展现其领袖气质(高瞻远瞩),表现作者对毛主席的钦佩和崇敬之情。
②借毛主席之口,全面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③照应上文对红军的兴奋、激动心情的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的层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②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听从指挥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④通过毛主席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3.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问题探究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5,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精神
6,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4.请结合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分析“长征精神”的内涵。
问题探究
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也没必要发扬长征精神了,长征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
联系现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许多“雪山” “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不拍任何艰难险阻,敢于胜利的精神。
——习主席讲话
经历风雨兼程,更显铁骨铮铮;不怕马蹄声碎,人影如纸,何惧雄关如铁,喇叭声咽;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一双手拨开夜雨霏霏,只要心有大志,只要迈开步伐,总会旌旗在望,万峰烟消。
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两首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歌,分析表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何时缚住苍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