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导入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位东方先贤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希望无论是百姓亦或是君王能将人心之善发扬光大,做一个“仁人”。
西方也有一位思想家想用人性的善改变这个社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理解关键句子含义。
审视文章论证思路,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
感受人性之美;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对比中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思想,它所倡导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全世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
作者简介
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罗伯斯庇尔说:“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
英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人物评价
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在性质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基础,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在第一部分中,卢梭进行了一个自然人的假设,认为自然的最初的人是感知优先于理性的,自爱之心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都是人天生就有的,其观点体现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卢梭看到这则征文启事提出的题目,又惊又喜。他当时的心情,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述甚详。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写作背景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即“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题目,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
题目解说
梳理文本——标划关键句,概括段落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段落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1
2
3
4
5
在人的自然状态中,没有善恶,除非从生理意义理解,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并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
批驳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
怜悯心的产生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运动。
论述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也是由怜悯心派生的,并且怜悯心作为自然状态在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观点,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感情,缓和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道理论证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例证、引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分析论证
怜悯是人的天性
得出结论
引出论提
结论
本论
引论
(2)
(5)
(1)
(4)
梳理论证结构
怜悯心的产生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运动。
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
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也是由怜悯心派生的,并且怜悯心作为自然状态在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观点,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感情,缓和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3)
从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第二部分(本论:第2-4段)
②其次,提出论点——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
第一部分(引论:第1段)
①首先,引出论题——从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论述思路】
第三部分(结论:第5段)
③最后,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观点,并指出怜悯心的巨大作用。
③然后,分析论证——从怜悯心的产生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和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也是由怜悯心派生的两个方面分析论述。
1.诵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
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
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
问题探究
2、以第二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时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点拨:在写作议论文时,作者常常对某种错误言论进行反驳,进而提出论点,并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
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
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
①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论。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食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的分析,等于从根本不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②以事实来反驳。作者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实: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斯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实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3、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卢梭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
(1)运用设问: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
(2)举例论证: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实为例,极具典型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
(3)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4.除了批驳错误,卢梭又是怎样从正面展开分析论证的?
5.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
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写作特色
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边破边立。
②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如第2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
如第2段结尾《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描述的一个事例论证,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
如第3段举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即使是这样残酷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悲剧的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侧隐之心,从而进一步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
如第4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对比,将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分别作为自爱心压倒怜悯心和怜悯心,得到自然发挥的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
通过对卢梭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一些论证技巧,同时也对作者以及自身思维进行了一次审视。理解了先贤智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学习此文,不仅是让思维上得到提升,同时也是一次修身诚意的好机会。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若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怜悯之心,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会以及一个和谐的地球家园也就指日可待了。
小结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比较阅读:《修辞立其诚》与《怜悯是人的天性》,
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拓展与延伸
卢梭与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进行了深刻阐发,甚至他们用以阐述这种情感的故事都有着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都持“性善论”的观点。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对二人观点的理解。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与水必往低处流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人性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礼,是非之心重智。
②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其他美德的基础。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③二人“性善论”的思想渊源不同。
孟子的“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分别指“恻隐和“人之正路”。
卢梭的“性善论”,是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密切联系的部分。由于他出身贫寒,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广泛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下层贫苦民对政府官员的诅咒,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堕落、政治的黑暗,以及劳动者生活的痛苦和精神创伤,所以他的思想充满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他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和教育的责任。
写作训练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
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示例】
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萄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