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及参考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及参考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积累与运用(30分)】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攒动(cuán) 叱咤风云(zhà) B. 俨然(yǎn) 弄巧成拙(zhuō)
C. 分析(xī) 一哄而散(hōng) D. 卡住(kǎ) 虎视眈眈(dān)
2. 下列哪一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
A. 拍摄 干燥 B. 班点 起源 C. 疲卷 磁场 D. 暴露 干躁
3. 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甑”(zèng)字的意思可能是下列哪一项?( )
A. 一种金属工具 B. 一种烹饪器具 C. 一种昆虫名称 D. 一种建筑部件
4. 下列哪一组词语不是反义词?( )
A.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B. 赫赫伟绩——微不足道
C. 弄巧成拙——歪打正着 D. 迥然不同——大同小异
5. 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四字词语,正确的是哪一项?( )
走进西安兵马俑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件文物都透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叹为观止。
A. 排排陶俑 列列战车 道道土墙 B. 列列战车 道道土墙 排排陶俑
C. 排排陶俑 道道土墙 列列战车 D. 道道土墙 列列战车 排排陶俑
6. 下列哪个句子没有语病?( )
A. 是否认真阅读经典,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B. 我们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班长关于“阅读经典”的建议。
C.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奇迹。
D. 通过观看《国家宝藏》节目,让我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7. 下列哪个句子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 )
A. 兵马俑这样宏大的奇迹,怎能不让人震撼?
B. 兵马俑这样宏大的奇迹,不能不让人震撼。
C. 兵马俑这样宏大的奇迹,让人不得不震撼。
D. 兵马俑这样宏大的奇迹,怎么会让人震撼?
8. 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 “那些竹节人,穿着盔甲,挺着胸膛,活像一个个小战士。”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他盯着那本漫画书,连妈妈喊他吃饭都没听见。”这句话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人物入迷的状态。
C. “适合恐龙生存的环境,大约在中生代时期最为常见。”这句话中“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D. “‘竹节人’这个名字,是孩子们根据玩具的样子随口起的。”这句话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9. 关于“有目的地阅读——查找故宫的历史背景”,下列排序最合适的是哪一项?( )
①确定阅读任务:查找故宫的历史背景(如建造时间、历代用途)。
②浏览相关资料,筛选出与“历史背景”相关的章节(如“故宫沿革”“建筑历史”)。
③细读筛选出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如建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曾为明清皇宫)。
④整理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宫的历史背景,完成阅读任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10. 要写一篇关于“校园图书馆借阅规则”的短文,应重点参考下列哪些材料?( )
①材料一:图书馆开放时间 ②材料二:图书借阅流程
③材料三:图书损坏赔偿办法 ④材料四:图书馆藏书分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根据积累填写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每个字0.5分,共7分)
他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盯着那尊青铜鼎,眼神中满是 chōng jǐng。这尊鼎的纹路复杂而精美,他忍不住 cāi cè古人铸造它时的场景。突然,他发现鼎的底部有一处细微的裂痕,像个小小的 gē da,这让他有些 jǔ sàng。他拉开随身的 chōu ti,拿出笔记本,用 xiàng pí轻轻擦去写错的字,认真记录下鼎的特征,丝毫没有因发现裂痕而 tuí rán。
2. 按要求填写诗句(每空1分,共6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 。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用“方塘”比喻 。我还知道他描写春天的诗句:“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
3. 写出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2分)
4. 写出一个人专注做手工的样子,不少于50字(5分)
【阅读与鉴赏】(42分)
阅读下面三篇文本,完成问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占地约78亩,以“山水萦绕,厅榭精美”闻名。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是园林的核心区域,有“远香堂”“香洲”等经典建筑,水面占了中部面积的三分之一,游船穿梭其间,如在画中。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为主,西部则以建筑紧凑、庭院精巧为特色,三部分虽风格不同,却和谐统一。
材料二:
每年春季,拙政园会举办“杜鹃花展”,近千盆杜鹃花在园内各处绽放,与古典建筑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花展期间,园林还会安排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苏绣、缂丝等传统工艺,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为了方便游客,园林会延长开放时间,并增设临时休息区和讲解点。
材料三:
拙政园开放时间 拙政园票价
旺季(3 月 1 日 - 11 月 15 日)7:30-17:30(17:00 停止入园) 门票:70 元 / 张(旺季)50 元 / 张(淡季,11 月 16 日 - 次年 2 月底)优惠政策:60-69 周岁老人凭身份证享半价优惠;70 周岁及以上老人、1.4 米以下儿童免票;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生凭学生证享半价优惠
淡季(11 月 16 日 - 次年 2 月底)7:30-17:00(16:30 停止入园) 备注:园内 “与谁同坐轩”“卅六鸳鸯馆” 等特色景点需单独预约,预约免费
1. 要了解拙政园“杜鹃花展”的相关信息,需重点阅读哪些材料?( )(2分)
A. 材料一 B. 材料二 C. 材料一、二 D. 材料二、三
2. 65岁的张爷爷想在4月份去拙政园看杜鹃花展,他的门票需要多少钱?( )(2分)
A. 35元 B. 50元 C. 70元 D. 免费
3. 下列哪个时间去拙政园,既能看到杜鹃花展,又能赶上非遗工艺展示?( )(2分)
A. 2月20日 10:00 B. 4月15日 14:00
C. 10月1日 8:00 D. 12月5日 15:00
4. 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占地约78亩”)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二)放风筝(节选)老舍(14分)
“杨柳青,放风筝。”
这是北方春天的一句童谣,说的是春分前后,天暖了,风稳了,孩子们就该放风筝了。
放风筝的乐趣,一半在做,一半在放。做风筝不难,找几张薄竹篾,削得细细的、软软的,照想要的样子扎成架子——蝴蝶要扎出翅膀的弧度,老鹰要扎出尖利的爪子,金鱼则要扎出圆鼓鼓的身子。架子扎好,糊上白纸或彩纸,再用墨笔描上眼睛、花纹,最后拴上长长的线,风筝就成了。
放的时候,得找个开阔的地方,比如广场或河边。一个人托着风筝,另一个人拿着线轴往后退,退到十几步远,喊一声“放”,托风筝的人把手一松,拿线轴的人就顺着风慢慢放线。风大的时候,风筝一下子就飞起来了,线轴“哗啦啦”转着,风筝越飞越高,变成天上一个小小的影子。风小了也不怕,轻轻拉一拉线,风筝就会稳住,在天上飘着,像个调皮的孩子。
要是几个人一起放,就更热闹了。你放你的“蝴蝶”,我放我的“老鹰”,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有时候,风筝线缠在一起,大家赶紧停下,小心翼翼地解线,嘴里说着“别急别急”,手却快得很,生怕风筝掉下来。
1. 第1自然段引用童谣的作用有哪些?( )(2分)
①交代放风筝的季节 ②引出下文对放风筝的描写
③说明童谣的流传范围 ④突出放风筝的趣味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为了完成“写风筝制作步骤”,我会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2分)
A. 2 B. 3 C. 4 D. 1
3. 为了体会“放风筝时的热闹场景”,我会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2分)
A. 2-3 B. 3-4 C. 2-4 D. 1-3
4. 想要了解“放风筝的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找关键语句作答:(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抓住关键词语,概括风筝制作过程。(4分)
( )→(糊纸描纹)→( )
(三)读经典,品文化(16分)
人为什么要读经典?我想,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为了触摸文化根脉,二是为了滋养心灵。
经典不是随便哪本书都能叫的。它得是经过时间筛选的——几百年、上千年过去,人们依然在读,依然能从里面读到新东西,这才是经典。比如《论语》,两千多年了,孔子的话还在影响着我们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再比如《红楼梦》,不同年龄的人读,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小孩子读热闹,成年人读人生,老年人读沧桑。
读经典不能太功利。别想着读了《论语》就能马上会说话,读了《红楼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经典的作用是慢慢渗透的,像春雨浇地,悄无声息地滋润你。你读得多了,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变了,遇到事情时,脑子里会冒出经典里的话,帮你思考、帮你判断。
有人说,经典太老了,跟不上现在的时代了。其实不是。经典讲的是最根本的东西——善良、勇敢、责任、理想,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就像《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去取经,不就是在讲“坚持”吗?这种精神,现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也需要吗?
普通人读经典,不用像学者那样研究字词、考证背景。你可以在睡前读几页,在周末读一章,把它当成和老朋友聊天。读不懂的地方,先跳过去,等下次再读,可能就懂了。重要的是,让经典走进你的生活,成为你精神里的一部分。
1. 想知道“经典有什么特点”,应该重点阅读第几自然段?( )(2分)
A. 2 B. 3 C. 4 D. 5
2. 小明为了写好“坚持”主题的作文,去读《西游记》,他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2分)
A. 触摸文化根脉 B. 滋养心灵
C. 积累写作素材 D. 研究经典价值
3. 要理解“读经典不能太功利”的意思,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比较恰当?( )(2分)
①找出“功利”在文中的含义 ②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慢慢渗透”
③画出体现经典作用的句子 ④比较经典与现代书籍的不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关于“经典的价值”,下列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2分)
①能渗透心灵,影响思维 ②讲的是永恒的精神主题
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 ④能帮助人们思考和判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经典的作用是慢慢渗透的,像春雨浇地,悄无声息地滋润你”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6. 作者认为“读不懂的地方,先跳过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你阅读经典的经历谈谈看法。(4分)
【表达与交流】(30分)
四、习作(30分)命题作文
题目:难忘的眼神
提示与要求:生活中,总有一种眼神让你难忘:可能是成功时老师投来的赞许,可能是失落时朋友给予的鼓励,可能是困境中陌生人传递的善意……选择一次让你难忘的眼神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起因写清楚,把眼神的样子写具体,融入真情实感,说明这眼神为什么让你难忘。(字数不少于4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B(A项“一哄而散”的“哄”应读“hòng”;C项“分析”的“析”应读“xī”,“一哄而散”读音正确,但选项中“分析(xī)”与“一哄而散(hōng)”搭配错误;D项“卡住”的“卡”应读“qiǎ”)
2. A(B项“班点”应为“斑点”;C项“疲卷”应为“疲倦”;D项“干躁”应为“干燥”)
3. B(“甑”字从“瓦”,古代多与陶器、烹饪器具相关,故选B)
4. C(“弄巧成拙”与“歪打正着”是反义词,其他三组均为反义词)
5. A(兵马俑坑中,陶俑排列整齐,战车辅助,土墙分隔区域,按“排排陶俑—列列战车—道道土墙”的顺序符合实际场景)
6. C(A项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B项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并讨论”;D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
7. D(A、B、C项均表示“让人震撼”,D项表示“不让人震撼”,意思相反)
8. B(“他盯着那本漫画书,连妈妈喊他吃饭都没听见”是正面描写,通过“盯着”“没听见”直接体现入迷状态,非侧面描写)
9. A(有目的地阅读需先确定任务,再筛选内容、提取信息,最后整理完成任务,顺序为①②③④)
10. B(“借阅规则”需包含借阅流程和损坏赔偿办法,开放时间和藏书分类与规则无关)
二、根据积累填写
1. 憧憬、猜测、疙瘩、沮丧、抽屉、橡皮、颓然(每字0.5分,共7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2.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书籍(或“知识”“心灵”);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每空1分,共6分,错字不得分)
3. 示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分,符合“珍惜时间”主题即可)
4. 示例:她坐在桌前做手工,手指捏着彩纸,眼睛紧紧盯着折痕,丝毫不敢分心。只见她先把纸对折,再慢慢剪出花瓣形状,剪刀在她手中灵活转动。剪好后,她又拿出胶水,小心翼翼地将花瓣粘在一起,连妈妈喊她喝水,她都只是随口应了一声,继续专注地完成手中的纸花(5分,能体现“专注”,细节具体、字数达标即可)
【阅读与鉴赏】(42分)
三、(一)拙政园相关材料阅读(12分)
1. D(材料二介绍杜鹃花展和非遗展示,材料三介绍开放时间和票价,需重点阅读这两则材料了解相关信息)(2分)
2. A(4月属于旺季,门票70元,65岁老人享半价优惠,70÷2=35元)(2分)
3. B(杜鹃花展在春季举办,4月属于春季,且材料二提到花展期间有非遗展示,故选B)(2分)
4.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通过“明朝正德初年”“约78亩”等具体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拙政园的建造时间和占地面积,让读者对拙政园的历史和规模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2分,共4分)
(二)《放风筝(节选)》阅读(14分)
1. A(童谣“杨柳青,放风筝”交代放风筝在春天,引出下文对放风筝的描写,①②正确;童谣未提及流传范围和放风筝的趣味性,③④错误)(2分)
2. B(第3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故选B)(2分)
3. B(第3自然段描写放风筝的过程,第4自然段描写多人放风筝的热闹场景,需重点阅读这两段体会热闹氛围)(2分)
4. (1)放风筝的乐趣,一半在做,一半在放 (2)要是几个人一起放,就更热闹了(每空2分,共4分,找出体现“乐趣”的关键语句即可)
5. 扎制骨架;拴线成型(每空2分,共4分,概括制作步骤,与“糊纸描纹”衔接合理即可)
(三)《读经典,品文化》阅读(16分)
1. A(第2自然段具体阐述经典的特点——经过时间筛选、影响深远,故选A)(2分)
2. C(小明为写作文读《西游记》,目的是积累“坚持”主题的素材,故选C)(2分)
3. A(理解“读经典不能太功利”,需明确“功利”的含义(如追求即时实用效果)、联系生活理解“慢慢渗透”(如经典对心灵的长期影响)、画出体现经典作用的句子(如“帮你思考、帮你判断”),①②③正确;比较经典与现代书籍的不同并非必要方法,④错误)(2分)
4. B(①经典“慢慢渗透”“滋润心灵”,能影响思维;②经典讲“善良、勇敢”等永恒主题;④经典“帮你思考、帮你判断”,这三点均正确;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是学者的读法,非经典的普遍价值,错误)(2分)
5.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经典的作用比作“春雨浇地”,生动形象地写出经典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而非立竿见影的,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经典的长期滋养作用(2分,共4分)
6. 示例一:同意。读经典时遇到不懂的地方硬读,容易失去兴趣。我读《三国演义》时,一开始看不懂里面的战争策略,就先跳过去,重点读人物故事。后来再读,随着理解能力提升,慢慢读懂了之前跳过的内容,还爱上了这部经典(4分,观点明确,结合经历合理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遇到不懂的地方跳过去,可能会错过关键内容,影响对经典的整体理解。我读《论语》时,遇到“学而不思则罔”不懂,没有跳过,而是查资料、问老师,弄懂后不仅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还学会了思考与学习结合的方法,收获更大(4分,观点明确,结合经历合理即可)
【表达与交流】(30分)
四、习作评分标准
评分维度 一等(25-30 分) 二等(20-24 分) 三等(15-19 分) 四等(14 分及以下)
内容(15 分) 能清晰交代眼神出现的起因,详细描写眼神的样子(如眼神的神态、传递的情感),融入真情实感,明确说明眼神难忘的原因,中心突出 能交代起因和眼神的样子,有一定真情实感,能说明难忘的原因,但细节不够丰富 起因模糊,眼神描写简单,情感较平淡,难忘的原因表述不清晰 内容与 “难忘的眼神” 无关,或起因、眼神、情感均缺失
结构(10 分) 结构完整,按 “起因 — 眼神描写 — 难忘原因” 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结构较完整,有基本顺序,但部分环节条理不够清晰 结构不完整,顺序混乱,段落划分随意 无完整结构,内容零散,无段落划分
语言(5 分) 语句通顺流畅,无错别字,能运用比喻、神态描写等手法,语言生动 语句基本通顺,有 3-5 个错别字,有简单描写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较多(6-8 个),描写极少 语句混乱,错别字多(9 个以上),无法通顺表达
(注:字数不足450字,每少50字扣1分;出现真实姓名、校名扣2分)
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