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诗篇中的意象越密集,诗篇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越低”错误,原文是“对于诗篇来说,意
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2.C(“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因意象密度高、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错误,强加因
果,材料并未指出王维此诗成为名篇的原因)
3.A(A项,整组诗句几乎全由客观物象构成,无关联词、抒情语等“闲字”衔接,意象密度极高,
导致句子仅停留在罗列物象的层面,意脉完全停滞,最符合“意密语重,滞气亦多”的特征)
4.①行文中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出话题与分析,问题逐步深入,使文章更有逻辑、层次清晰。②大
量的问题,更能引发读者思考,化被动阅读为主动探索。(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白居易诗中的“初”“日”“欲“时”等字都是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词语,属于不能构成意象的闲
字,这两句诗仅有“黄叶树”和“白头人”两个意象。②司空曙的诗,除了“黄叶树”“白头人”,还
有“雨”“灯”两个意象,意象密度胜过白诗,意蕴更加丰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C(“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分析不当,应是为后文做铺垫一正是《哀乐》的深沉悲
怆触发了向武备压抑的悲痛,于是他向叔叔们倾诉家事:同时,《哀乐》与“姑姑取灯和祖父向
喜离世”的现实形成呼应,让“为亲人默哀”的情节更具情感张力)
7.B(“《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不合文意,原文是“没想到,我这首《哀乐》
竞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哀乐》是向文麟创作的《源泉》剧中送葬片段的配乐,并不是为
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
8.①接到父亲来信时的“担忧与不安”,因信封字迹古怪而与父亲笔体不符,向武备双手颤抖且
心生不祥预感;②拆信后的“悲痛与揪心”,向武备得知姑姑、祖父离世而悲痛不已,更因父亲
字迹的异常而担心父亲身体状况:③赴会见叔叔时的“压抑与沉重”,向武备虽盼与叔叔相聚,
却因家中变故心事重重,不愿先“报丧”;④倾诉后的“释放与缅怀”,向武备向两位叔叔讲述情
况,在山顶为姑姑默哀,寄托哀思。(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
情给分)
9.①烘托氛围,清澈的月色映照着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营造出宁静而肃穆的氛围,与亲人去世
的情节相契合;②衬托人物心理,“能看得很远很远”既体现武备对笨花村的深切思念,也暗含
叔侄三人对远方亲人的缅怀:③深化主题,不会改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既是现实场景,也
象征着抗日战争中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和抗争精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FG[(原文标点)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
11.B(A项,前一个“固”意为“坚决”,后一个“固”意为“牢固”。B项,前一个“为”意为“作为”,后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44A·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何谓“意象”?即使把讨论严格限定在诗学的范围内,人们对“意象”的定义也是言人人殊,
有些未免抽象难解或宽泛无归。为免缠夹,只在诸家定义中选择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
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
“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凡是写进诗歌的物
象,即使只是日、月、风、云等无修饰的名词或是流泪、沉思等简单动作,也已经过诗人的观照从
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相反,如“惆怅”等表示情绪的词,或如“当时”“此夜”等表
示时间的状语,由于全无客观物象,属于“闲字”,便不被看成“意象”。

如果从意象密度的角度来衡量唐诗艺术,是否会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呢?中国古典诗歌
是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言约而义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
如水的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因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

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词赘句的存在。从意象
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
的意象或多或少,当然意象多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
能达到言约义丰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联诗究竟妙在何处呢?明人李东阳解得最好:
“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句中
线
不用一二闲字”,就是句中没有与意象无关的无用之字。所谓“意象具足”,就是意象充足、完备。
的确,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
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千净利落,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意

象的密度很高。除了“鸡声”,五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称为视觉意象。在万籁俱寂
的清晨响彻远近的“鸡声”则是动人的听觉意象。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
一种视觉和弦。”其实若干个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或其他能留给读者鲜明印象的意象都能组合
成一种和谐的诗境,这两句诗就分别由三个视觉意象或听觉意象构成,句中省去了所有的关联
词,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
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6-44A.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