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秋-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提升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年秋-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提升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得分
1.(2024八上·朝阳期中)铜丝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若铜丝在圆筒上排绕的不紧密,则(  )
A.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B.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C.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2023八上·海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2024八上·长春期中)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4.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
A. B.
C. D.
5.(2025八上·福田期中)小侨观察了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用煤气灶煲汤,在沸腾时调小火焰能使汤的温度升高
B.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会爆裂溅开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是水的升华现象
D.电饭煲煮熟饭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6.(2024八上·清水期中)火星的昼夜温差有时可达到一百多摄氏度。如图,“祝融号”火星车在集热窗中利用“正十一烷”材料进行保温。早上,该材料吸热,晚上,该材料放热,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气态物质出现,则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升华后凝华
7.(2024八上·双辽期中)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8.(2025八上·东城期末)国庆期间,小东在逛小吃街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糖画”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制作“糖画”时,舀起高温的液态糖浆,在桌面上将糖浆绘制成各种图案,糖浆就会慢慢变硬。小东利用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制作过程中糖浆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制作“糖画”使用的糖是非晶体
B.田图乙可知,糖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先降低,后不变,再降低
C.在图像中 BC段,糖浆的状态是液态
D.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9.(2024八上·长沙期末)小明选用两种物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图为实验装置,乙图是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由图乙知,A物质是晶体,B物质是非晶体
C.由图乙知,第4min时A物质处于固态
D.由图乙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时间为6min
10.(2025八上·广州期末)“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已经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省油的灯”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图甲即为我国古代的“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少油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D.增加油的表面积
11.(2024八上·房县期中)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12.(2025八上·横州期末)小南将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一段时间后,水凝固成冰,此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13.(2024八上·滕州期中)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4℃,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3℃,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37.4℃和38.3℃ B.37.1℃和38.3℃
C.37.4℃和37.1℃ D.37.1℃和37.4℃
14.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15.(2025八上·福田期末)下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水银 镁 铜 铝 铁 钨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40℃里,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
B.电灯泡里的灯丝常用钨丝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铝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铝铜合金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得分
1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17.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有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98 91 85 80 79 69 79 75 71 67 64 61
(1)错误数据是   .
(2)该物质   晶体(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 .
(3)写出一条新的规律   .
18.(2025八上·福田期中)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丙中停表的示数为   s。
19.(2025八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从图中可以得出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这种晶体在90℃时处于   态。
20.(2025八上·罗湖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体育课上跑1000m的成绩,该同学的成是   s: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在某一次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时,三次读数分别是 26.13cm、26.11cm、26.12cm,那么该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    cm.
21.(2025八上·惠阳期末)我国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现象而形成的;“雪后寒”是因为雪   需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2.(2024八上·鼓楼月考)体温计的原理是   ,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5.8℃,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7℃),测量的结果是   ,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6.4℃),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   。
23.(2025八上·罗湖期末)妈妈在厨房煮汤,小明在一旁帮忙并思考其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帮助妈妈去冰箱拿出冷冻的汤圆,发现汤圆上面覆盖了一层白霜,这是由于水蒸汽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选“吸热”成“放热”):
(2)在煮汤圆时,为了使水更快沸腾,可以   :水沸腾后,妈妈把煤气灶的大火调节成了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维续上升,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吸热,这种做法可以节省燃料:
(3)小明观察到水沸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在水沸腾时,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图:
(4)锅里的水面上产生的大量“白气”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5)煮好的汤圆盛出后,小明把它放在风扇前,汤圆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了,这是因为   .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4小题)
得分
24.小阳学习了热学知识后,知道晶体凝固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他猜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   有关.
(2)小阳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取不同数量的海波让它们刚好完全熔化,迅速放入一样多、初温相同的两烧杯冷水中.如图所示,待海波刚凝固完毕后,迅速用温度计测出各自烧杯中水的温度,通过比较   来确定数量不同的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3)在探究过程中,小阳发现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请指出造成此现象的一种可能原因:   .
25.(2024八上·南通期末)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段时间后停止读数。
(1)图甲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乙是第3分钟时读数示意图,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图   (a/b)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其可能原因是:   ;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冬天在煤气灶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c/d)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锅的上方产生的“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6.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甲的温度/℃ 97.0 97.5 98.0 98.0 98.0 98.0 98.0 98.0  
乙的温度/℃ 35.0 40.0 45.0 49.5 54.0 58.3 62.5 66.6  
丙的温度/℃ 46.0 47.0 48.0 48.0 48.0 48.0 48.8 49.8  
(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温度计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   .
(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甲是蜡,乙是海波,丙是水C.甲是海波,乙是蜡,丙是水
B.甲是水,乙是蜡,丙是海波D.甲是水,乙是海波,丙是蜡
(3)在上表所示2min~5min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甲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乙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
C.丙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
D.丙吸收和放出热量相等,温度不变
27.(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 材料 原长(米) 温度升高(℃) 伸长量(厘米)
1 铜 1 10 0.19
2 铜 2 10 0.38
3 铜 1 30 0.57
4 铝 1 30 0.69
5 铝 2 10 0.46
(1)该实验应该准备的主要测量仪器是   和温度计。
(2)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①比较实验序号   ,可知: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程度与材料有关。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二)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4)若选择琴弦 a和d,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
(5)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得分
28.(2025八上·延边期末)将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取冻肉时会感觉到粘手,这是为什么?
29.(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炎热的夏天,为了不使食物变质,有人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来储放食物,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30.(2023八上·巴东月考)小红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支未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玻璃管的长度为33cm。当将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8cm;当将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8cm。
(1)温度每升高1℃,该温度计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2)当室温为25℃时,水银柱的长度是多少?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阅卷人 五、综合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9分)
得分
31.(2024八上·深圳期中)深圳某校学生进行了“自制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请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一:收集与温度计有关的资料,了解温度计发展历程、原理及使用方法。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伽利略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现在的温度计是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有液体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供我们选择,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资料卡:在一定的范围内,水和空气的体积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需要的时间比空气更长。当水的温度升高1℃时,其体积大约会增加0.00021倍。当空气温度升高1℃时, 其体积大约会增加约0.00367倍。
(1)如甲图A所示是项目小组同学在使用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情景,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   ;②   ;
(2)若此时温度计如甲图B所示,则所测温度为   ℃。
任务二:利用生活中物品自制温度计
【支架搭建】实验室里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利用了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的。考虑到环保与安全,同学们决定把水银改成红墨水或空气。
【产品制作】小盛准备的材料如图乙所示:120mL 带塞子的玻璃瓶、四种不同颜色及粗细的吸管,以及打孔器等工具制作了简易液体温度计。
A为120mL透明玻璃瓶
B为内径为2mm的白色吸管
C为内径为1cm的白色吸管
D为内径为2mm的透明吸管
E为内径为1cm的透明吸管
(3)自制温度计时,先将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再用插有吸管的瓶塞塞住瓶口。然后需要在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将玻璃瓶分别放入0℃的冰水混合物和   中,并标记好液面所在位置,最后将两个标记之间的长度均匀100等分,得到最小刻度为   。
【产品改进】
(4)小盛选择C吸管和其他材料制作如图丙所示的温度计,发现吸管上的刻度太过密集,且观察困难。若让你进行改进,你会选择内径为   的透明吸管,其理由是   。
【产品交流和评价】
(5)如图丁,是小萱仿制的一款伽利略温度计。一个充满气体的细口瓶用细玻璃管连接后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容器中,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清晰可见。当发现其液面由A上升到B时,则表明气温在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请对比丙、丁两款产品,评价一下丁产品的优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金属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导致金属丝的宽度测量偏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
【分析】金属丝直径较小,无法精确测量,使用累计法进行测量,如使用金属丝缠绕在铅笔上,金属丝紧密缠绕,如果之间有空隙则测量结果偏大。
2.【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ABCD、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达到熔点后,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从烧杯中吸热,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发生热传递,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不断吸热。
(2)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对砂矿石加热时,汞从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气态的汞遇到冷的锅壁,会放出能量,并转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则倒扣锅壁上布满水银,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气体遇冷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4.【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B、屋檐下的冰凌,是水由液态凝固(液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
C、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不符合。
D、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
故答案为:A
【分析】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像冬天的霜、雪的形成(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都是凝华现象,本题中白霜就是典型的凝华实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例如水结冰,本题中冰凌的形成就是凝固。
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比如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本题中冰冻衣服晾干属于升华。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像露珠、雾的形成,本题中草叶上露珠是液化形成。
5.【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用煤气炉煲汤,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是调大还是调小火焰都不能提高汤的温度,故A错误;
B.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由于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错误;
D.电饭煲煮熟饭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整个过程中锅内的水分先汽化为水蒸气,然后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B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6.【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气态物质出现,则是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换,所以在早上,“正十一烷”吸收热量,熔化成液体,晚上,“正十一烷”放出热量,凝固变成固体。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
7.【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中午土壤温度较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变为气体,进入试管;傍晚温度降低,试管中的水蒸气液化,在试管壁上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8.【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由图乙可知,糖在凝固时,有固定的凝固点,为晶体,故A错误;
B.田图乙可知,糖浆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故B错误;
C.在图像中BC段,是糖浆的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晶体由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9.【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需要放好酒精灯,再调整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CD、由图乙可知,A物质在第2min到第6min温度保持不变,在第4min时,A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所以A为晶体,熔化过程共经历4min,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依然需要吸热;而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B为非晶体,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 D。
【分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要自下而上安装;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3)根据图象分析熔化时间。
10.【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 油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升高,会不断地蒸发,在灯盏上方容器中盛油,在夹层中注水以降低油的温度,减少了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效果。
故答案为:A。
【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11.【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熔化为液态的蜡水,该过程需要吸热,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属于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2.【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水凝固成冰是晶体的凝固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A.固体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A错误;
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吸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故B错误;
C.液体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凝固特点,故C错误;
D.液体不断放热,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放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特点,明确水是晶体,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
13.【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4℃,测量人的体温,体温高于37.4℃,体温计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4℃,体温计依然显示的是37.4℃,故体温是37.1℃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4℃,体温是38.3℃的人的结果是38.3℃。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分析】体温计的汞液面可以脱离测温物体读数,水银柱不能自动回缩,所以当体温计示数大于人体温度时,体温计示数不变。
14.【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A、白霜是容器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是凝固(凝固是液态变固态),A错误。
BC、干冰放入常温水中,干冰会迅速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由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所以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B错误,C正确。
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看不到),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如冬天的霜、雪的形成,本题中白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
2、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极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本题中干冰放入水后迅速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泡。
3、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本题中,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这就是液化现象。
15.【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银的凝固点等于熔点﹣39℃。在﹣40℃里,水银为固态,所以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很高,所以需选择熔点高的金属钨做灯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镁和铝的熔点分别为649℃和660℃。加热至660℃时,两者均处于液态,混合后冷却可形成合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铝的熔点为660℃,铜的熔点为1083℃,二者熔点相差太大,无法实现二者同为液体的状态,因此无法得到铝铜合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A.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灯泡是利用固态的钨丝来工作,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CD.根据将两种或多种金属(也可为金属和非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并利用表中的数据分析金属熔化需要的温度来解答。
16.【答案】量程;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的使用规范。使用温度计前,必须观察它的量程(即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这是为了确保所测温度在温度计可测范围内,若温度超出量程,可能损坏温度计,也无法准确测量,所以首先要观察量程。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图A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而且手接触了玻璃泡,会影响测量准确性(手的温度干扰液体温度),操作错误;图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容器壁的温度可能与液体主体温度不同(比如加热时容器壁温度偏高或偏低),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操作错误;图C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符合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所以正确操作是C。
(3)温度计的读数。观察图乙中测冰温度的温度计,其刻度值越往下越大,说明是零下温度。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线代表),液柱在以下第2个小格处,所以冰的温度是。
(4)温度计的读数。观察图乙中测水温度的温度计,刻度值越往上越大,是零上温度。分度值为,液柱在以上第8个小格处,所以水的温度是。
故答案为:量程;C;2;88
【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步骤: 使用前观察量程(确保测量范围合适)和分度值(确定测量精确程度);使用时玻璃泡要全部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这些是正确使用温度计获取准确数据的基础。
2、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看刻度值变化方向),依据分度值确定具体数值,体现了对温度测量工具读数规则的掌握,是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之一 。
17.【答案】(1)69℃
(2)是;因为在8~12min的冷却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
(3)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1)物质冷却过程中,在凝固阶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前后温度变化有规律。从表格看,在8-12min,正常应该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特点),10min时温度为,与前后8min温度,12min温度,不一致,所以错误数据是,修正后8-12min温度应保持一致,符合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的特性。
(2)晶体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点),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从数据看,8-12min这个时间段,若修正错误数据后,温度保持不变,满足晶体凝固的特征,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理由是冷却过程中存在一段(8-12min)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的阶段,符合晶体凝固特点。
(3)分析数据,凝固前(比如0-8min),随着时间增加,温度下降相对快(散热快);凝固后(12min之后),温度下降变缓(散热慢),所以总结出“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体现了物质在凝固前后散热速度的变化规律。
故答案为:(1)69℃(2)是;因为在8~12min的冷却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3)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
【分析】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或:温度高时散热快,温度低时散热慢)。
18.【答案】1.95;-4;99.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长度L=2.95cm-1.00cm=1.95cm;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所以此时温度为零下,故读数为-4℃。
(3)根据丙图可知,在中间小表盘上,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分度值为0.1s,分针过半,秒针应该读30s开外,指针在39.8s处,所以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即:60s+39.8s=99.8s。
【分析】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用物体末端的读数减去物体起始端的读数;
(2)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机械秒表有两个表盘,小表盘表示分钟数,大表盘表示秒钟数,读数时应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
19.【答案】乙;80;液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乙由熔点,则乙是晶体,熔点是80℃。当乙在90℃时,晶体完全熔化结束,则此时是液体状态。
【分析】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20.【答案】228.7s;26℃;26.12cm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分钟盘指针在3min-4min之间,已过半分钟,读为3min,秒中盘应读30s-60s范围,示数为48.7s,所以该同学的成绩为3min48.7s=228.7s;
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 ,液柱在0刻度线之上,示数为26℃;
该课本的长度为:。
【分析】1.停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
3.为较小误差通常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处理数据时,先将错误的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1.【答案】凝华;熔化;吸收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固态发生的凝华过程。
(2)雪后寒是因为雪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确定吸热还是放热即可。
22.【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37℃;37℃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1)体温计内装的是液态的水银,其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体温计有缩口,水银柱能在温度变高时升高,但是在温度降低时不能自动下降,所以测量乙同学的体温结果是37℃,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37℃。
【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在不甩动的情况下,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23.【答案】(1)凝华;放热
(2)调成大火;不会;需要
(3)甲
(4)液化
(5)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温度下降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汤圆上覆盖的白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过程需要放热。
(2)在煮汤圆时,为了使水更快沸腾,可以调成大火;水沸腾后,妈妈把煤气灶的大火调节成了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会继续上升,需要继续吸热,这种做法可以节省燃料。
(3)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故在水沸腾时,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是图中的甲图。
(4)锅里的水面上产生的大量“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煮好的汤圆盛出后,小明把它放在风扇前,汤圆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了,这是因为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温度下降。
【分析】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放热;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2.水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气泡由小变大;
3.加快蒸发的方法: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24.【答案】(1)多少
(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
(3)烧杯中的水太多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从后续实验“取不同数量的海波”进行探究,可推测猜想是晶体凝固过程放热多少与晶体的质量(或“多少”) 有关,因为改变的变量是海波数量(质量)。
(2)海波凝固放热,会使烧杯中的水吸热升温。水的初温相同、质量相同,那么海波放出热量越多,水升高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变化)越大。所以通过比较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就能间接反映海波凝固放热的多少,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将不易测量的“放热量”转换为易测量的“水温变化”)。
(3)“烧杯中的水太多”时,根据(Q是热量,c是比热容,m是质量,是温度变化),相同放热量下,水的质量m越大,温度变化越小,所以温度计示数变化不显著;也可能是海波质量太少,放出热量少,导致水温变化小。
故答案为:(1)多少(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3)烧杯中的水太多
【分析】1、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基于对问题的思考,结合实验设计方向(改变晶体数量)提出合理猜想,体现探究思维的逻辑性。
2、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放热多少),通过其引起的其他易测量物理量(如水温变化)的变化来反映,是物理探究常用方法;同时涉及热传递(海波放热,水吸热)和比热容(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小,这里利用温度变化反映吸热量)的知识。
3、热量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分析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原因,需结合公式中质量、比热容、热量的关系,体现对热学基本公式的掌握和科学推理能力。
25.【答案】(1)自下而上;97
(2)a;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
(3)c;液化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97℃。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气体遇冷液化,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a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保持沸腾状态。
(3)火焰熄灭前,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程度小,形成“白气”就较少,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白气”就增多,故c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分析】1、水沸腾的温度时间特性:水到达沸点时的特点为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由小变大;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标准气压,沸点低于100℃;
2、探究水沸腾温度时间曲线试验:实验仪器的安装遵循从下而上、从左至右的安装顺序,所以安装顺序为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烧杯、温度计,以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仪器还有秒表,记录液体的温度时间曲线;
3、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1)[1]实验时应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温度计的示数为97℃。
(2)[1]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a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
[2]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其可能原因是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
(3)[1]火焰熄灭前,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程度小,形成“白气”就较少,而在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大量液化,“白气”就增多,故c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
[2]锅的上方产生的“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6.【答案】(1)烧杯和酒精灯
(2)B
(3)A;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探究“蜡熔化”“海波熔化”“水的沸腾”,都需要加热装置(酒精灯)和盛装物质的容器(烧杯),所以共同用到烧杯和酒精灯。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左右)不变,甲的温度在后期保持不变(类似水沸腾特征),且水的沸点通常约,结合数据甲是水;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乙的温度不断变化(无固定熔点),符合非晶体特征,乙是蜡;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熔点(左右 )不变,丙的温度有一段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征,丙是海波。所以选B。
(3) A、(甲:水):2-5min甲处于沸腾前或沸腾过程(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A正确。
B、(乙:蜡):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上升,2 - 5min温度在变化,符合“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B正确。
C、(丙:海波 ):2-5min丙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不是温度增加,C错误。
D、(丙:海波):熔化过程海波持续吸热,不是“吸收和放出热量相等”,D错误。
故答案为:(1)烧杯和酒精灯(2)B(3)AB
【分析】1、实验器材的选择依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熔化、沸腾实验都需加热,涉及热学实验基本器材的使用,体现对实验装置的整体认识。
2、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无熔点)、水的沸腾特点(达到沸点后吸热温度不变),通过数据判断物质类别,体现对不同物态变化规律的区分。
3、晶体(海波)熔化、非晶体(蜡)熔化、水沸腾的吸热与温度变化规律,深入理解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与温度的关系,体现对热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27.【答案】(1)刻度尺
(2)2、5(或3、4);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a、b
(4)琴弦长度
(5)甲、丁;乙、丁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长度及其测量;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需要测量物体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后长度的变化,应使用刻度尺和温度计;
(2)①比较实验序号2、5(或3、4),可知: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程度与材料有关。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2,材料相同,升高温度相同,原长不同,伸长量不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由题可知应选择琴弦a、b;
(4) 选择琴弦 a和d,由题可知是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5) 由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可知,甲、丁的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振动频率相同,故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丁;乙、丁的波的振动幅度相同,可知响度相同的是乙、丁;
综上:(1)刻度尺;(2)第1空:2、5(或3、4),第2空: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a、b;(4)琴弦长度;(5)第1空:甲、丁,第2空:乙、丁。
【分析】(1)由实验需要测量物体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后长度的变化,应使用刻度尺和温度计;
(2)(3)(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判断;
(5)根据振动频率大小决定音调高低,振动幅度大小决定响度大小,分析判断。
28.【答案】冰箱冷冻室温度很低,当将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时,手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感到粘手。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冰箱冷冻室温度很低,当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时,手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会感到粘手。
【分析】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9.【答案】毛巾上的水不断蒸发,蒸发吸收热量,使食物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食物保鲜,不至于温度过高而变质。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图中,毛巾上的水不断蒸发,由于蒸发吸热,使食物放热,温度降低,从而保鲜食物,不至于温度过高而变质。【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蒸发属于汽化现象。
30.【答案】解:(1)在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8cm;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是10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28cm,两者之间的水银柱长度
则外界温度每升高1℃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2)当室温为25℃时,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所以水银柱的长度为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则水银柱的最大长度为
设能测量的量大温度为t,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所以:,解得:,即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答:(1)温度每升高1℃,该温度计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0.2cm;
(2)当室温为25℃时,水银柱的长度是13cm;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11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0~100℃间的长度,计算1℃间的距离;
(2)根据温度计上的单位长度,结合实际温度,计算实际长度;
(3)结合温度计的预留长度,计算有刻度的范围,再计算最高温度。
31.【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液体;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4;100℃的沸水;1℃;2mm;变化相同体积的液体,玻璃管越细,变化长度越长,精度就越高;降低;灵敏度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制作简易温度计
【解析】【解答】(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甲图A中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视线没有与液柱的液面相平;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液体。
(2)根据甲中B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线在零下,那么读数为-4℃。
(3)标注温度计的刻度时,关键是确定0℃和100℃的位置。将玻璃瓶分别放入0℃的冰水混合物和100℃的沸水中,并标记好液面所在位置,最后将两个标记之间的长度均匀100等分,由于0℃和100℃均匀100等分,所以得到最小刻度为1℃。
(4)根据V=Sh可知,选择管径较小的吸管,则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液柱的长度变化量较大,因此分度值更小而准确度更高,故选择D吸管,即内径为2mm的透明吸管。
(5)①根据图片可知,当液面由A上升到B时,瓶内空气体积缩小,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则气温在降低。
②根在相同温度的变化量下,气体膨胀要远远大于水的膨胀成都,所以对比丙、丁两款产品,丁产品的优点是:灵敏度高。
【分析】 (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然后观察温度计上的标注数字的大小关系,确定液柱上表面处于零上还是零下,根据液柱上表面位置读出温度数值;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玻璃瓶中的液体遇热膨胀时,会在玻璃管中上升;
(3)温度计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液体越多,相对来说体积的变化量就越大,同样,变化相同体积的液体,玻璃管越细,则变化的长度就越大;
(4)根据公式V=Sh分析解答;
(5)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原理是气温降低,玻璃管中液体上升,气温上升,玻璃管中液体降低;对比液体和气体受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的不同及温度计结构,分析优缺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得分
1.(2024八上·朝阳期中)铜丝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若铜丝在圆筒上排绕的不紧密,则(  )
A.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B.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C.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金属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导致金属丝的宽度测量偏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
【分析】金属丝直径较小,无法精确测量,使用累计法进行测量,如使用金属丝缠绕在铅笔上,金属丝紧密缠绕,如果之间有空隙则测量结果偏大。
2.(2023八上·海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ABCD、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达到熔点后,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从烧杯中吸热,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发生热传递,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不断吸热。
(2)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2024八上·长春期中)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对砂矿石加热时,汞从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气态的汞遇到冷的锅壁,会放出能量,并转变为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则倒扣锅壁上布满水银,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气体遇冷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4.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B、屋檐下的冰凌,是水由液态凝固(液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
C、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不符合。
D、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
故答案为:A
【分析】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像冬天的霜、雪的形成(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都是凝华现象,本题中白霜就是典型的凝华实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例如水结冰,本题中冰凌的形成就是凝固。
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比如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本题中冰冻衣服晾干属于升华。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像露珠、雾的形成,本题中草叶上露珠是液化形成。
5.(2025八上·福田期中)小侨观察了厨房的一些设备和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用煤气灶煲汤,在沸腾时调小火焰能使汤的温度升高
B.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会爆裂溅开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是水的升华现象
D.电饭煲煮熟饭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用煤气炉煲汤,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是调大还是调小火焰都不能提高汤的温度,故A错误;
B.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由于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水滴到高温的热油锅内时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错误;
D.电饭煲煮熟饭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整个过程中锅内的水分先汽化为水蒸气,然后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B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6.(2024八上·清水期中)火星的昼夜温差有时可达到一百多摄氏度。如图,“祝融号”火星车在集热窗中利用“正十一烷”材料进行保温。早上,该材料吸热,晚上,该材料放热,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气态物质出现,则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气态物质出现,则是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换,所以在早上,“正十一烷”吸收热量,熔化成液体,晚上,“正十一烷”放出热量,凝固变成固体。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
7.(2024八上·双辽期中)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中午土壤温度较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变为气体,进入试管;傍晚温度降低,试管中的水蒸气液化,在试管壁上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8.(2025八上·东城期末)国庆期间,小东在逛小吃街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糖画”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制作“糖画”时,舀起高温的液态糖浆,在桌面上将糖浆绘制成各种图案,糖浆就会慢慢变硬。小东利用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制作过程中糖浆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制作“糖画”使用的糖是非晶体
B.田图乙可知,糖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先降低,后不变,再降低
C.在图像中 BC段,糖浆的状态是液态
D.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由图乙可知,糖在凝固时,有固定的凝固点,为晶体,故A错误;
B.田图乙可知,糖浆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故B错误;
C.在图像中BC段,是糖浆的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晶体由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9.(2024八上·长沙期末)小明选用两种物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图为实验装置,乙图是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由图乙知,A物质是晶体,B物质是非晶体
C.由图乙知,第4min时A物质处于固态
D.由图乙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时间为6min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需要放好酒精灯,再调整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CD、由图乙可知,A物质在第2min到第6min温度保持不变,在第4min时,A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所以A为晶体,熔化过程共经历4min,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依然需要吸热;而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B为非晶体,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 D。
【分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要自下而上安装;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3)根据图象分析熔化时间。
10.(2025八上·广州期末)“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已经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省油的灯”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图甲即为我国古代的“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少油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D.增加油的表面积
【答案】A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 油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升高,会不断地蒸发,在灯盏上方容器中盛油,在夹层中注水以降低油的温度,减少了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效果。
故答案为:A。
【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11.(2024八上·房县期中)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熔化为液态的蜡水,该过程需要吸热,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属于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2.(2025八上·横州期末)小南将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一段时间后,水凝固成冰,此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水凝固成冰是晶体的凝固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A.固体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A错误;
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吸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故B错误;
C.液体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凝固特点,故C错误;
D.液体不断放热,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放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特点,明确水是晶体,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
13.(2024八上·滕州期中)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4℃,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3℃,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37.4℃和38.3℃ B.37.1℃和38.3℃
C.37.4℃和37.1℃ D.37.1℃和37.4℃
【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4℃,测量人的体温,体温高于37.4℃,体温计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4℃,体温计依然显示的是37.4℃,故体温是37.1℃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4℃,体温是38.3℃的人的结果是38.3℃。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分析】体温计的汞液面可以脱离测温物体读数,水银柱不能自动回缩,所以当体温计示数大于人体温度时,体温计示数不变。
14.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A、白霜是容器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不是凝固(凝固是液态变固态),A错误。
BC、干冰放入常温水中,干冰会迅速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由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所以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不是水蒸气,B错误,C正确。
D、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看不到),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如冬天的霜、雪的形成,本题中白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
2、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极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本题中干冰放入水后迅速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泡。
3、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本题中,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这就是液化现象。
15.(2025八上·福田期末)下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水银 镁 铜 铝 铁 钨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40℃里,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
B.电灯泡里的灯丝常用钨丝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铝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铝铜合金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银的凝固点等于熔点﹣39℃。在﹣40℃里,水银为固态,所以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很高,所以需选择熔点高的金属钨做灯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镁和铝的熔点分别为649℃和660℃。加热至660℃时,两者均处于液态,混合后冷却可形成合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铝的熔点为660℃,铜的熔点为1083℃,二者熔点相差太大,无法实现二者同为液体的状态,因此无法得到铝铜合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A.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灯泡是利用固态的钨丝来工作,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CD.根据将两种或多种金属(也可为金属和非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并利用表中的数据分析金属熔化需要的温度来解答。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得分
1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答案】量程;C;2;8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的使用规范。使用温度计前,必须观察它的量程(即温度计能测量的温度范围),这是为了确保所测温度在温度计可测范围内,若温度超出量程,可能损坏温度计,也无法准确测量,所以首先要观察量程。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图A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而且手接触了玻璃泡,会影响测量准确性(手的温度干扰液体温度),操作错误;图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容器壁的温度可能与液体主体温度不同(比如加热时容器壁温度偏高或偏低),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操作错误;图C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符合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所以正确操作是C。
(3)温度计的读数。观察图乙中测冰温度的温度计,其刻度值越往下越大,说明是零下温度。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线代表),液柱在以下第2个小格处,所以冰的温度是。
(4)温度计的读数。观察图乙中测水温度的温度计,刻度值越往上越大,是零上温度。分度值为,液柱在以上第8个小格处,所以水的温度是。
故答案为:量程;C;2;88
【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步骤: 使用前观察量程(确保测量范围合适)和分度值(确定测量精确程度);使用时玻璃泡要全部浸没被测液体、不能碰容器底和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这些是正确使用温度计获取准确数据的基础。
2、温度计的读数方法: 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看刻度值变化方向),依据分度值确定具体数值,体现了对温度测量工具读数规则的掌握,是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之一 。
17.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有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98 91 85 80 79 69 79 75 71 67 64 61
(1)错误数据是   .
(2)该物质   晶体(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 .
(3)写出一条新的规律   .
【答案】(1)69℃
(2)是;因为在8~12min的冷却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
(3)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1)物质冷却过程中,在凝固阶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前后温度变化有规律。从表格看,在8-12min,正常应该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特点),10min时温度为,与前后8min温度,12min温度,不一致,所以错误数据是,修正后8-12min温度应保持一致,符合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的特性。
(2)晶体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点),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从数据看,8-12min这个时间段,若修正错误数据后,温度保持不变,满足晶体凝固的特征,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理由是冷却过程中存在一段(8-12min)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的阶段,符合晶体凝固特点。
(3)分析数据,凝固前(比如0-8min),随着时间增加,温度下降相对快(散热快);凝固后(12min之后),温度下降变缓(散热慢),所以总结出“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体现了物质在凝固前后散热速度的变化规律。
故答案为:(1)69℃(2)是;因为在8~12min的冷却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3)凝固的特点: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
【分析】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放出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前散热快,凝固后散热慢(或:温度高时散热快,温度低时散热慢)。
18.(2025八上·福田期中)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丙中停表的示数为   s。
【答案】1.95;-4;99.8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长度L=2.95cm-1.00cm=1.95cm;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所以此时温度为零下,故读数为-4℃。
(3)根据丙图可知,在中间小表盘上,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分度值为0.1s,分针过半,秒针应该读30s开外,指针在39.8s处,所以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即:60s+39.8s=99.8s。
【分析】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用物体末端的读数减去物体起始端的读数;
(2)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机械秒表有两个表盘,小表盘表示分钟数,大表盘表示秒钟数,读数时应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
19.(2025八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从图中可以得出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这种晶体在90℃时处于   态。
【答案】乙;80;液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乙由熔点,则乙是晶体,熔点是80℃。当乙在90℃时,晶体完全熔化结束,则此时是液体状态。
【分析】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20.(2025八上·罗湖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体育课上跑1000m的成绩,该同学的成是   s: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在某一次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时,三次读数分别是 26.13cm、26.11cm、26.12cm,那么该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    cm.
【答案】228.7s;26℃;26.12cm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分钟盘指针在3min-4min之间,已过半分钟,读为3min,秒中盘应读30s-60s范围,示数为48.7s,所以该同学的成绩为3min48.7s=228.7s;
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 ,液柱在0刻度线之上,示数为26℃;
该课本的长度为:。
【分析】1.停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
3.为较小误差通常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处理数据时,先将错误的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1.(2025八上·惠阳期末)我国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现象而形成的;“雪后寒”是因为雪   需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答案】凝华;熔化;吸收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固态发生的凝华过程。
(2)雪后寒是因为雪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确定吸热还是放热即可。
22.(2024八上·鼓楼月考)体温计的原理是   ,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5.8℃,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7℃),测量的结果是   ,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6.4℃),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   。
【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37℃;37℃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1)体温计内装的是液态的水银,其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体温计有缩口,水银柱能在温度变高时升高,但是在温度降低时不能自动下降,所以测量乙同学的体温结果是37℃,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37℃。
【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在不甩动的情况下,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23.(2025八上·罗湖期末)妈妈在厨房煮汤,小明在一旁帮忙并思考其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帮助妈妈去冰箱拿出冷冻的汤圆,发现汤圆上面覆盖了一层白霜,这是由于水蒸汽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选“吸热”成“放热”):
(2)在煮汤圆时,为了使水更快沸腾,可以   :水沸腾后,妈妈把煤气灶的大火调节成了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维续上升,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吸热,这种做法可以节省燃料:
(3)小明观察到水沸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在水沸腾时,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图:
(4)锅里的水面上产生的大量“白气”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5)煮好的汤圆盛出后,小明把它放在风扇前,汤圆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了,这是因为   .
【答案】(1)凝华;放热
(2)调成大火;不会;需要
(3)甲
(4)液化
(5)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温度下降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汤圆上覆盖的白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过程需要放热。
(2)在煮汤圆时,为了使水更快沸腾,可以调成大火;水沸腾后,妈妈把煤气灶的大火调节成了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会继续上升,需要继续吸热,这种做法可以节省燃料。
(3)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故在水沸腾时,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是图中的甲图。
(4)锅里的水面上产生的大量“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煮好的汤圆盛出后,小明把它放在风扇前,汤圆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了,这是因为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使温度下降。
【分析】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放热;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2.水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气泡由小变大;
3.加快蒸发的方法: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4小题)
得分
24.小阳学习了热学知识后,知道晶体凝固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他猜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   有关.
(2)小阳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取不同数量的海波让它们刚好完全熔化,迅速放入一样多、初温相同的两烧杯冷水中.如图所示,待海波刚凝固完毕后,迅速用温度计测出各自烧杯中水的温度,通过比较   来确定数量不同的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3)在探究过程中,小阳发现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请指出造成此现象的一种可能原因:   .
【答案】(1)多少
(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
(3)烧杯中的水太多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1)从后续实验“取不同数量的海波”进行探究,可推测猜想是晶体凝固过程放热多少与晶体的质量(或“多少”) 有关,因为改变的变量是海波数量(质量)。
(2)海波凝固放热,会使烧杯中的水吸热升温。水的初温相同、质量相同,那么海波放出热量越多,水升高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变化)越大。所以通过比较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就能间接反映海波凝固放热的多少,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将不易测量的“放热量”转换为易测量的“水温变化”)。
(3)“烧杯中的水太多”时,根据(Q是热量,c是比热容,m是质量,是温度变化),相同放热量下,水的质量m越大,温度变化越小,所以温度计示数变化不显著;也可能是海波质量太少,放出热量少,导致水温变化小。
故答案为:(1)多少(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3)烧杯中的水太多
【分析】1、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基于对问题的思考,结合实验设计方向(改变晶体数量)提出合理猜想,体现探究思维的逻辑性。
2、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放热多少),通过其引起的其他易测量物理量(如水温变化)的变化来反映,是物理探究常用方法;同时涉及热传递(海波放热,水吸热)和比热容(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小,这里利用温度变化反映吸热量)的知识。
3、热量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分析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原因,需结合公式中质量、比热容、热量的关系,体现对热学基本公式的掌握和科学推理能力。
25.(2024八上·南通期末)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段时间后停止读数。
(1)图甲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乙是第3分钟时读数示意图,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图   (a/b)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其可能原因是:   ;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冬天在煤气灶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c/d)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锅的上方产生的“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1)自下而上;97
(2)a;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
(3)c;液化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97℃。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气体遇冷液化,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a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保持沸腾状态。
(3)火焰熄灭前,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程度小,形成“白气”就较少,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白气”就增多,故c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分析】1、水沸腾的温度时间特性:水到达沸点时的特点为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由小变大;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标准气压,沸点低于100℃;
2、探究水沸腾温度时间曲线试验:实验仪器的安装遵循从下而上、从左至右的安装顺序,所以安装顺序为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烧杯、温度计,以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仪器还有秒表,记录液体的温度时间曲线;
3、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1)[1]实验时应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温度计的示数为97℃。
(2)[1]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a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
[2]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其可能原因是石棉网温度高于水温,水可以继续吸热。
(3)[1]火焰熄灭前,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程度小,形成“白气”就较少,而在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大量液化,“白气”就增多,故c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
[2]锅的上方产生的“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6.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甲的温度/℃ 97.0 97.5 98.0 98.0 98.0 98.0 98.0 98.0  
乙的温度/℃ 35.0 40.0 45.0 49.5 54.0 58.3 62.5 66.6  
丙的温度/℃ 46.0 47.0 48.0 48.0 48.0 48.0 48.8 49.8  
(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除秒表、温度计和铁架台外,都用到了的实验器材还有   .
(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甲是蜡,乙是海波,丙是水C.甲是海波,乙是蜡,丙是水
B.甲是水,乙是蜡,丙是海波D.甲是水,乙是海波,丙是蜡
(3)在上表所示2min~5min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甲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乙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
C.丙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
D.丙吸收和放出热量相等,温度不变
【答案】(1)烧杯和酒精灯
(2)B
(3)A;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探究“蜡熔化”“海波熔化”“水的沸腾”,都需要加热装置(酒精灯)和盛装物质的容器(烧杯),所以共同用到烧杯和酒精灯。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左右)不变,甲的温度在后期保持不变(类似水沸腾特征),且水的沸点通常约,结合数据甲是水;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乙的温度不断变化(无固定熔点),符合非晶体特征,乙是蜡;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熔点(左右 )不变,丙的温度有一段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征,丙是海波。所以选B。
(3) A、(甲:水):2-5min甲处于沸腾前或沸腾过程(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A正确。
B、(乙:蜡):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上升,2 - 5min温度在变化,符合“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增加”,B正确。
C、(丙:海波 ):2-5min丙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不是温度增加,C错误。
D、(丙:海波):熔化过程海波持续吸热,不是“吸收和放出热量相等”,D错误。
故答案为:(1)烧杯和酒精灯(2)B(3)AB
【分析】1、实验器材的选择依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熔化、沸腾实验都需加热,涉及热学实验基本器材的使用,体现对实验装置的整体认识。
2、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无熔点)、水的沸腾特点(达到沸点后吸热温度不变),通过数据判断物质类别,体现对不同物态变化规律的区分。
3、晶体(海波)熔化、非晶体(蜡)熔化、水沸腾的吸热与温度变化规律,深入理解不同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与温度的关系,体现对热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27.(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 材料 原长(米) 温度升高(℃) 伸长量(厘米)
1 铜 1 10 0.19
2 铜 2 10 0.38
3 铜 1 30 0.57
4 铝 1 30 0.69
5 铝 2 10 0.46
(1)该实验应该准备的主要测量仪器是   和温度计。
(2)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①比较实验序号   ,可知: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程度与材料有关。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二)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4)若选择琴弦 a和d,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
(5)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
【答案】(1)刻度尺
(2)2、5(或3、4);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a、b
(4)琴弦长度
(5)甲、丁;乙、丁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长度及其测量;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需要测量物体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后长度的变化,应使用刻度尺和温度计;
(2)①比较实验序号2、5(或3、4),可知: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程度与材料有关。
②比较实验序号1与2,材料相同,升高温度相同,原长不同,伸长量不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由题可知应选择琴弦a、b;
(4) 选择琴弦 a和d,由题可知是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5) 由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可知,甲、丁的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振动频率相同,故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丁;乙、丁的波的振动幅度相同,可知响度相同的是乙、丁;
综上:(1)刻度尺;(2)第1空:2、5(或3、4),第2空: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原长越长,固体的线膨胀程度越大;
(3)a、b;(4)琴弦长度;(5)第1空:甲、丁,第2空:乙、丁。
【分析】(1)由实验需要测量物体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后长度的变化,应使用刻度尺和温度计;
(2)(3)(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判断;
(5)根据振动频率大小决定音调高低,振动幅度大小决定响度大小,分析判断。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得分
28.(2025八上·延边期末)将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取冻肉时会感觉到粘手,这是为什么?
【答案】冰箱冷冻室温度很低,当将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时,手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感到粘手。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冰箱冷冻室温度很低,当湿手伸进冰箱冷冻室时,手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会感到粘手。
【分析】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9.(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炎热的夏天,为了不使食物变质,有人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来储放食物,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毛巾上的水不断蒸发,蒸发吸收热量,使食物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食物保鲜,不至于温度过高而变质。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图中,毛巾上的水不断蒸发,由于蒸发吸热,使食物放热,温度降低,从而保鲜食物,不至于温度过高而变质。【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蒸发属于汽化现象。
30.(2023八上·巴东月考)小红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支未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玻璃管的长度为33cm。当将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8cm;当将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8cm。
(1)温度每升高1℃,该温度计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2)当室温为25℃时,水银柱的长度是多少?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答案】解:(1)在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8cm;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是100℃时,水银柱的长度是28cm,两者之间的水银柱长度
则外界温度每升高1℃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2)当室温为25℃时,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所以水银柱的长度为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则水银柱的最大长度为
设能测量的量大温度为t,相对于0℃,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为:
所以:,解得:,即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答:(1)温度每升高1℃,该温度计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0.2cm;
(2)当室温为25℃时,水银柱的长度是13cm;
(3)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3cm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11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0~100℃间的长度,计算1℃间的距离;
(2)根据温度计上的单位长度,结合实际温度,计算实际长度;
(3)结合温度计的预留长度,计算有刻度的范围,再计算最高温度。
阅卷人 五、综合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9分)
得分
31.(2024八上·深圳期中)深圳某校学生进行了“自制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请完成下列问题:
任务一:收集与温度计有关的资料,了解温度计发展历程、原理及使用方法。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伽利略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现在的温度计是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有液体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供我们选择,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资料卡:在一定的范围内,水和空气的体积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需要的时间比空气更长。当水的温度升高1℃时,其体积大约会增加0.00021倍。当空气温度升高1℃时, 其体积大约会增加约0.00367倍。
(1)如甲图A所示是项目小组同学在使用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情景,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   ;②   ;
(2)若此时温度计如甲图B所示,则所测温度为   ℃。
任务二:利用生活中物品自制温度计
【支架搭建】实验室里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利用了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的。考虑到环保与安全,同学们决定把水银改成红墨水或空气。
【产品制作】小盛准备的材料如图乙所示:120mL 带塞子的玻璃瓶、四种不同颜色及粗细的吸管,以及打孔器等工具制作了简易液体温度计。
A为120mL透明玻璃瓶
B为内径为2mm的白色吸管
C为内径为1cm的白色吸管
D为内径为2mm的透明吸管
E为内径为1cm的透明吸管
(3)自制温度计时,先将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再用插有吸管的瓶塞塞住瓶口。然后需要在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将玻璃瓶分别放入0℃的冰水混合物和   中,并标记好液面所在位置,最后将两个标记之间的长度均匀100等分,得到最小刻度为   。
【产品改进】
(4)小盛选择C吸管和其他材料制作如图丙所示的温度计,发现吸管上的刻度太过密集,且观察困难。若让你进行改进,你会选择内径为   的透明吸管,其理由是   。
【产品交流和评价】
(5)如图丁,是小萱仿制的一款伽利略温度计。一个充满气体的细口瓶用细玻璃管连接后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容器中,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清晰可见。当发现其液面由A上升到B时,则表明气温在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请对比丙、丁两款产品,评价一下丁产品的优点是   。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液体;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4;100℃的沸水;1℃;2mm;变化相同体积的液体,玻璃管越细,变化长度越长,精度就越高;降低;灵敏度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制作简易温度计
【解析】【解答】(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甲图A中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视线没有与液柱的液面相平;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入液体。
(2)根据甲中B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刻度线在零下,那么读数为-4℃。
(3)标注温度计的刻度时,关键是确定0℃和100℃的位置。将玻璃瓶分别放入0℃的冰水混合物和100℃的沸水中,并标记好液面所在位置,最后将两个标记之间的长度均匀100等分,由于0℃和100℃均匀100等分,所以得到最小刻度为1℃。
(4)根据V=Sh可知,选择管径较小的吸管,则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液柱的长度变化量较大,因此分度值更小而准确度更高,故选择D吸管,即内径为2mm的透明吸管。
(5)①根据图片可知,当液面由A上升到B时,瓶内空气体积缩小,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则气温在降低。
②根在相同温度的变化量下,气体膨胀要远远大于水的膨胀成都,所以对比丙、丁两款产品,丁产品的优点是:灵敏度高。
【分析】 (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然后观察温度计上的标注数字的大小关系,确定液柱上表面处于零上还是零下,根据液柱上表面位置读出温度数值;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玻璃瓶中的液体遇热膨胀时,会在玻璃管中上升;
(3)温度计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液体越多,相对来说体积的变化量就越大,同样,变化相同体积的液体,玻璃管越细,则变化的长度就越大;
(4)根据公式V=Sh分析解答;
(5)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原理是气温降低,玻璃管中液体上升,气温上升,玻璃管中液体降低;对比液体和气体受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的不同及温度计结构,分析优缺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