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是(  )
A.血清白蛋白 B.胰岛素 C.ATP合成酶 D.抗体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清白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ATP合成酶均为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D错误。
故选C。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2、内环境中的成分: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等)等、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等。
2.(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同学玩单杠时将手掌磨出了水疱。这种水疱属于摩擦性水疱,是皮肤的外、内层间异常的组织液蓄积形成的小水袋,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B.与血浆相比,水疱中液体含有更多蛋白质
C.水疱中液体可与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
D.积蓄的液体进入血浆和淋巴有利于水疱消失
【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包含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水疱由皮肤内外层间组织液蓄积形成,因此水疱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形成,由于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低,蛋白质难以随血浆渗出进入组织液,所以与血浆相比,水疱中的组织液含有更少的蛋白质,B符合题意;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与周围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如细胞从组织液获取营养,将代谢废物排入组织液、,C不符合题意;
D、组织液的去向包括通过毛细血管壁回渗到血浆,以及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这两个途径能不断减少水疱中蓄积的组织液,从而促使水疱自行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疱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而组织液是人体內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物质交换规律及去向,均遵循组织液的生理特性。
3.(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人们在品尝某种美味的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多,后来再次看到这种食物也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上述这些过程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上述现象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B.品尝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是唾液腺
C.看到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
D.没有吃过某种食物的人第一次看到该种食物时,唾液分泌也会增多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品尝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看到食物分泌唾液”是后天通过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需先建立“食物外形”与“美味”的关联,二者不都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品尝食物时,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口腔内感受味道的味觉细胞(接受食物刺激),而唾液腺是效应器(接受神经信号后分泌唾液),B不符合题意;
C、看到食物时,首先需眼睛接收光线信号,经视觉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再联动相关神经调控唾液腺分泌,因此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C符合题意;
D、第一次看到某种食物时,由于未建立“食物外形”与“可食用、美味”的关联,大脑皮层不会触发唾液分泌的信号,因此唾液分泌不会增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分为两类: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由脊髓等低级中枢调控(如膝跳反射、品尝食物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后天通过学习形成,需大脑皮层参与(如看到食物分泌唾液)。
4.(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一种致瘾性物质,会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分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分泌增加,让人产生开心、愉悦的情绪,而大量吸烟会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运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C.尼古丁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引起Na+的内流
D.戒烟时会感到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大量吸烟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多巴胺分泌减少
【答案】B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多巴胺是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扩散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方向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电信号促使神经递质(如多巴胺)释放(电信号转化学信号);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膜电位变化,此时是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而非“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B符合题意;
C、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是兴奋性受体,尼古丁与其结合后,会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C不符合题意;
D、大量吸烟时,尼古丁持续结合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机体为适应这种刺激会减少受体数量;戒烟后,尼古丁刺激消失,而减少的受体无法快速恢复,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愉悦感下降,进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运输,不耗能;突触传递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关键节点在突触前膜(电转化学)和突触后膜(化学转电);兴奋性受体结合后常引起Na+内流;长期外界刺激会导致受体数量适应性变化,进而影响神经递质作用效果。
5.(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研究表明,手术创伤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以促进术后恢复。上述过程初期,可检测到血液中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分别如何变化(  )
A.下降、下降 B.上升、上升 C.上升、下降 D.下降、上升
【答案】A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题干明确:“手术创伤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以促进术后恢复”。这说明甲状腺激素(TH)的减少是机体主动启动的适应性调节,而非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 “被动减少”。因此,调节的起点是 “主动降低上游调控激素的分泌”,而非依赖常规的负反馈调节。可见为主动减少 TH,初期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先降,进而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也降,最终导致 TH 减少,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6.(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下列有关其喝水后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
【答案】C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BD、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ABD正确;
C、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多,应该是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且上述过程与喝水后变化无关,C错误。
故选C。
【分析】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越低。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其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理化性质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
7.(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
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答案】A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
C、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D错误。
故选A。
【分析】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进而被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
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病原体和B细胞直接接触,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会进一步促进B细胞的活化。
8.(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合并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所以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肿瘤,而不是死于艾滋病病毒的直接侵染,A符合题意;
B、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而造成的心脏病变,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不符合题意;
C、过敏反应通常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但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若不紧急处理会危及生命,C不符合题意;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跟遗传、性激素、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不是免疫缺乏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T细胞后,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免疫系统瘫痪,人体易受其他病菌、病毒入侵,引发各种疾病。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2)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比如吃鱼、虾引起的过敏。
9.(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研究发现,植物生长与脱落酸有密切关系:在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以抵抗逆境;当逆境消除时,植物又通过调节抑制脱落酸的作用,生长加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脱落酸能调节植物生长快慢,说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具有“促进”或“抑制”的特点
C.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
D.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没有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但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功能相关性”——主要集中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如衰老叶片、成熟果实)和进入休眠期的组织(如休眠种子、休眠芽)中,而非“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旺盛部位更多分布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促进生长的激素,A不符合题意;
B、脱落酸的核心生理功能是抑制植物生长(如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促进休眠),题干中也明确提到“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逆境消除时抑制脱落酸作用,生长加快”,全程仅体现其“抑制生长”的作用,并未表现出“促进生长”的效应,不具备“促进或抑制”的两重性特点,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生长的关键过程之一是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伸长(细胞体积增大)。脱落酸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减少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直接导致植物生长变慢,这与题干中“逆境下脱落酸升高→生长减慢”的逻辑完全一致,也符合脱落酸的已知生理机制,C符合题意;
D、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激素(如脱落酸)的调节作用,本质是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启动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产生生理效应(如抑制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生长减慢)。因此,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必然与基因表达相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10.(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用不同浓度的2,4-D 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 浓度分别为a、b、c和0。根据该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一定小于b
B.c一定最大
C.最适浓度一定在a与b之间
D.不同浓度2,4-D 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解答】A、实验组1(浓度a)和实验组2(浓度b)的生根数均高于对照组,均体现促进作用,但无法确定a和b的浓度大小关系。生长素类似物的促进效果并非随浓度升高一直增强:可能a<b时,a的促进效果更优(如在“最适浓度左侧,浓度越低促进效果越弱”的反向情况);也可能a>b时,因a更接近最适浓度,促进效果优于b。因此a不一定小于b,A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组3(浓度c)的生根数低于对照组(实验组4),体现抑制作用;而实验组1、2(浓度a、b)均体现促进作用。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只有当浓度达到一定高值时才会表现抑制,因此c的浓度必然大于a和b,即c一定最大,B符合题意;
C、最适浓度是指促进效果最强的浓度。实验组1的促进效果优于实验组2,但无法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可能最适浓度在a与b之间(如a<最适浓度<b,此时a到最适浓度促进效果增强,最适浓度到b促进效果减弱);也可能最适浓度小于a(如最适浓度<a<b,此时a和b均在最适浓度右侧,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弱),C不符合题意;
D、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对称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其促进生根的效果完全相同(如最适浓度为m,浓度m+x和m-x可能对生根数的影响一致)。因此不同浓度2,4-D的生根效果可能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实验以清水(2,4-D浓度为0,即实验组4)为对照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实验组1、2、3浓度分别为a、b、c)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核心原理是2,4-D作为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两重性:生根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4)时为促进作用,低于对照组时为抑制作用。
1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出生率或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的年龄结构曲线
B.在图甲中B点时开始捕捞该种鱼类比较合适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乙中幼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为哀退型;图甲中C点时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在图甲中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较大,即增长率较大,B点后开始捕捞、捕捞后处于B点有利于和群的快速恢复,B错误;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确定该种群的增长率,但不能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还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
D、在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时,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和时间,D正确。
故选D。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的是该区域某种群的数量大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通过观察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3、在资源与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成“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12.(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生物均具有一定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影响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种群的数量只有“J”形和“S”形两种变化形式
C.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D.标记重捕法中所用的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比如一些昆虫卵的密度、蚜虫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除了“J”形和“S”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甚至灭绝等其他情况,B错误;
C、标记重捕法中如果标记物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会影响动物的再次捕获情况,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
D、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物过分醒目,会使动物更容易被天敌发现等,影响再次捕获的概率,进而影响调查结果,所以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D正确。
故选B。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的植物等。
2、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甚至没有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跳蝻、蚜虫、植物等。在使用样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等,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生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来研究其种群密度,如马、牛等。在使用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若标记物过于明显,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
4、具有趋光性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使用黑光灯诱捕法。
13.(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一个群落内的物种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分析】1、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生物因素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于植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等,对于动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14.(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四大家鱼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C.由于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D.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A正确;
B、四大家鱼分布的水层有所区别,故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B正确;
C、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故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均有共同的食物,故在混合放养时具有竞争关系,C错误;
D、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D正确。
故选C。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5.(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会影响物种的分布,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之中,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那么处于营养级多的个体生态位会更大,因此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
C、生态位相似的生物比如草,不同的物种也会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C正确;
D、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增大或减小,D正确。
故选B。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6.(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进而有利于其生存,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取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的演替。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   (填字母),促进膀胱收缩排尿时,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
(2)在大脑皮层和脊髓中,   (填字母)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   (填字母)损伤时,会造成尿失禁。
(3)婴儿常尿床,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g;副交感神经
(2)c;g
(3)a→b→c→d→e
(4)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尿意并非在膀胱(感受器)产生,而是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信号(如膀胱壁的牵张刺激)经传入神经(图中b)传导至脊髓(低级中枢,图中c),再通过上行传导束(图中f)传递到大脑皮层(图中g),由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这一主观感受。促进排尿的神经:人体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通常抑制膀胱收缩(如维持膀胱舒张以储尿),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膀胱平滑肌,促使膀胱收缩,同时放松尿道括约肌,从而促进排尿。
(2)排尿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其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为:感受器(a,膀胱壁)→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脊髓c)→传出神经(d)→效应器(e,膀胱平滑肌和尿道括约肌)。若脊髓(图中c)受损,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信号无法完成传递和处理,即使有刺激也不能引发排尿反射。导致尿失禁的损伤部位:尿失禁指无法有意识控制排尿,原因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g)对脊髓(低级中枢c)的调控功能丧失。当大脑皮层(图中g)受损(或脊髓与大脑皮层的传导束f/h断裂),高级中枢无法抑制低级中枢的排尿信号,脊髓会自主引发排尿反射,导致尿失禁。
(3)婴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g)无法有效调控脊髓(c)的低级排尿中枢,排尿反射仅由脊髓单独控制,属于“无意识排尿”。反射路径:信号从感受器(a,膀胱壁接受刺激)出发,经传入神经(b)传入脊髓中枢(c),再经传出神经(d)传递到效应器(e,引发膀胱收缩、排尿),全程不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反射过程为a→b→c→d→e。
(4)成人能通过意识控制排尿(如暂时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的排尿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婴儿因大脑发育不全,无法控制排尿,进一步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与支配”作用。因此二者的关系是: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分析】(1)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中有一部分支配内脏、血管与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通常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2)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经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g大脑皮层;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从而促进膀胱排尿。
(2)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脊髓受损会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从而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中断或大脑皮层g受损,则可导致大脑皮层不能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造成尿失禁。
(3)婴儿会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对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有效的控制,故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则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
(4)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却不能,其原因是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可见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18.(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   (填名称)。
(2)人体感染病毒后,激活图中Ⅴ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Ⅴ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   ,同时在d的作用下,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   (填名称),并分泌g,g和病毒结合可以抑制   。
(3)免疫系统有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   。
【答案】(1)细胞因子和抗体
(2)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浆细胞;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免疫 防御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结合图示及免疫过程分析,图中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如物质d),浆细胞会分泌抗体(如物质g),因此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和抗体。
(2)图中细胞Ⅴ为B细胞,其激活需要两个关键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个信号是病毒与B细胞直接接触,第二个信号则来自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会发生变化,进而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在两个激活信号及物质d(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少数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物质g为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过程,或阻止病毒与人体正常细胞黏附,从而阻断病毒对细胞的侵染。
(3)免疫系统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抵御感染,这是免疫系统最基础、最首要的功能。
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监视: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其中,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其核心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据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
(2)分析图可知,细胞V是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V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同时在d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g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
19.(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如图表示植物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ol·L-1,该浓度对芽的作用是   ,这一事实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   。
(3)生长素浓度大于   mol·L-1会抑制芽的生长,小于该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被称为   。
【答案】(1)吲哚乙酸
(2)抑制;不同
(3)10-6
(4)顶端优势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是植物体内最早被发现的激素,其化学本质并非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而是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这是植物生长素的核心化学特征。
(2)从图中曲线可知,茎的生长曲线在浓度为10-4mol·L- 时达到峰值,此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该浓度对应的芽生长曲线位于“0生长”线下方,说明此时生长素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同一浓度(10-4mol·L- )对茎起促进作用、对芽起抑制作用,直接体现了“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根>芽>茎)。
(3)生长素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判断依据是生长曲线与“0生长”线的位置关系:曲线在“0生长”线上方为促进,下方为抑制。观察芽的生长曲线,当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 时,曲线位于“0生长”线下方(抑制生长);小于该浓度时,曲线位于上方(促进生长)。
(4)植物生长过程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超过其最适浓度,进入抑制区间),从而出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这一典型现象被称为“顶端优势”。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作用具有两重性,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导致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作用效果不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在植物整体生长中的具体体现,本质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受抑制。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ol·L-1,该浓度抑制芽和根的生长,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3)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1时抑制芽的生长,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的生长。
(4)顶端优势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出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
20.(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   。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时,原因是   。
(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   状态,主要原因是   、   。
【答案】(1)S;N/2;增长型
(2)t2;t2时种群数量较多,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波动;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t3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t3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t2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2时种群数量较多且尚未达到K值,捕获后种群数量能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鱼在t3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的是该区域某种群的数量大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通过观察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3、在资源与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成“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1)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t3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t3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t2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2时种群数量较多且尚未达到K值,捕获后种群数量能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鱼在t3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2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森林公园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   (写出1点即可)。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
(2)该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   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措施依据的原理是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的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   。
【答案】(1)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等;优势种
(2)低;降低环境容纳量;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该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物种组成等。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是物种数量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因此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客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S5。
【分析】1、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生物因素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于植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等,对于动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如过度放牧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该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物种组成等。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是物种数量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因此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客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S5。
1 / 1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是(  )
A.血清白蛋白 B.胰岛素 C.ATP合成酶 D.抗体
2.(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同学玩单杠时将手掌磨出了水疱。这种水疱属于摩擦性水疱,是皮肤的外、内层间异常的组织液蓄积形成的小水袋,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B.与血浆相比,水疱中液体含有更多蛋白质
C.水疱中液体可与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
D.积蓄的液体进入血浆和淋巴有利于水疱消失
3.(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人们在品尝某种美味的食物时,唾液分泌会增多,后来再次看到这种食物也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上述这些过程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上述现象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B.品尝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是唾液腺
C.看到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时,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
D.没有吃过某种食物的人第一次看到该种食物时,唾液分泌也会增多
4.(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一种致瘾性物质,会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分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分泌增加,让人产生开心、愉悦的情绪,而大量吸烟会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运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C.尼古丁与神经元上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引起Na+的内流
D.戒烟时会感到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大量吸烟导致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多巴胺分泌减少
5.(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研究表明,手术创伤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以促进术后恢复。上述过程初期,可检测到血液中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分别如何变化(  )
A.下降、下降 B.上升、上升 C.上升、下降 D.下降、上升
6.(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下列有关其喝水后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
7.(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
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8.(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9.(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研究发现,植物生长与脱落酸有密切关系:在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以抵抗逆境;当逆境消除时,植物又通过调节抑制脱落酸的作用,生长加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脱落酸能调节植物生长快慢,说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具有“促进”或“抑制”的特点
C.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
D.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没有关系
10.(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用不同浓度的2,4-D 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 浓度分别为a、b、c和0。根据该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一定小于b
B.c一定最大
C.最适浓度一定在a与b之间
D.不同浓度2,4-D 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1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出生率或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的年龄结构曲线
B.在图甲中B点时开始捕捞该种鱼类比较合适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
D.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
12.(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生物均具有一定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影响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种群的数量只有“J”形和“S”形两种变化形式
C.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D.标记重捕法中所用的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13.(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4.(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四大家鱼混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C.由于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D.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15.(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16.(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   (填字母),促进膀胱收缩排尿时,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
(2)在大脑皮层和脊髓中,   (填字母)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   (填字母)损伤时,会造成尿失禁。
(3)婴儿常尿床,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   。
18.(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   (填名称)。
(2)人体感染病毒后,激活图中Ⅴ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Ⅴ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   ,同时在d的作用下,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   (填名称),并分泌g,g和病毒结合可以抑制   。
(3)免疫系统有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   。
19.(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如图表示植物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ol·L-1,该浓度对芽的作用是   ,这一事实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   。
(3)生长素浓度大于   mol·L-1会抑制芽的生长,小于该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被称为   。
20.(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   。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时,原因是   。
(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   状态,主要原因是   、   。
21.(2025高二上·岷县期末)某森林公园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   (写出1点即可)。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
(2)该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   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措施依据的原理是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的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清白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ATP合成酶均为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D错误。
故选C。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2、内环境中的成分: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等)等、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等。
2.【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包含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水疱由皮肤内外层间组织液蓄积形成,因此水疱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形成,由于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低,蛋白质难以随血浆渗出进入组织液,所以与血浆相比,水疱中的组织液含有更少的蛋白质,B符合题意;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与周围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如细胞从组织液获取营养,将代谢废物排入组织液、,C不符合题意;
D、组织液的去向包括通过毛细血管壁回渗到血浆,以及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这两个途径能不断减少水疱中蓄积的组织液,从而促使水疱自行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疱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而组织液是人体內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物质交换规律及去向,均遵循组织液的生理特性。
3.【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品尝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看到食物分泌唾液”是后天通过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需先建立“食物外形”与“美味”的关联,二者不都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品尝食物时,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口腔内感受味道的味觉细胞(接受食物刺激),而唾液腺是效应器(接受神经信号后分泌唾液),B不符合题意;
C、看到食物时,首先需眼睛接收光线信号,经视觉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再联动相关神经调控唾液腺分泌,因此视觉中枢参与了调节,C符合题意;
D、第一次看到某种食物时,由于未建立“食物外形”与“可食用、美味”的关联,大脑皮层不会触发唾液分泌的信号,因此唾液分泌不会增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分为两类: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由脊髓等低级中枢调控(如膝跳反射、品尝食物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后天通过学习形成,需大脑皮层参与(如看到食物分泌唾液)。
4.【答案】B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多巴胺是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扩散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方向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电信号促使神经递质(如多巴胺)释放(电信号转化学信号);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膜电位变化,此时是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而非“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B符合题意;
C、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是兴奋性受体,尼古丁与其结合后,会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C不符合题意;
D、大量吸烟时,尼古丁持续结合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机体为适应这种刺激会减少受体数量;戒烟后,尼古丁刺激消失,而减少的受体无法快速恢复,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愉悦感下降,进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运输,不耗能;突触传递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关键节点在突触前膜(电转化学)和突触后膜(化学转电);兴奋性受体结合后常引起Na+内流;长期外界刺激会导致受体数量适应性变化,进而影响神经递质作用效果。
5.【答案】A
【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题干明确:“手术创伤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以促进术后恢复”。这说明甲状腺激素(TH)的减少是机体主动启动的适应性调节,而非因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 “被动减少”。因此,调节的起点是 “主动降低上游调控激素的分泌”,而非依赖常规的负反馈调节。可见为主动减少 TH,初期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先降,进而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也降,最终导致 TH 减少,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6.【答案】C
【知识点】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BD、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赛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ABD正确;
C、小明参加马拉松比赛,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多,应该是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且上述过程与喝水后变化无关,C错误。
故选C。
【分析】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越低。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其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理化性质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
7.【答案】A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
C、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D错误。
故选A。
【分析】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进而被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
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病原体和B细胞直接接触,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会进一步促进B细胞的活化。
8.【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合并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所以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肿瘤,而不是死于艾滋病病毒的直接侵染,A符合题意;
B、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而造成的心脏病变,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不符合题意;
C、过敏反应通常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但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若不紧急处理会危及生命,C不符合题意;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跟遗传、性激素、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不是免疫缺乏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T细胞后,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免疫系统瘫痪,人体易受其他病菌、病毒入侵,引发各种疾病。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2)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例如,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这就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比如吃鱼、虾引起的过敏。
9.【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但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功能相关性”——主要集中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如衰老叶片、成熟果实)和进入休眠期的组织(如休眠种子、休眠芽)中,而非“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旺盛部位更多分布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促进生长的激素,A不符合题意;
B、脱落酸的核心生理功能是抑制植物生长(如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促进休眠),题干中也明确提到“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逆境消除时抑制脱落酸作用,生长加快”,全程仅体现其“抑制生长”的作用,并未表现出“促进生长”的效应,不具备“促进或抑制”的两重性特点,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生长的关键过程之一是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伸长(细胞体积增大)。脱落酸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减少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直接导致植物生长变慢,这与题干中“逆境下脱落酸升高→生长减慢”的逻辑完全一致,也符合脱落酸的已知生理机制,C符合题意;
D、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激素(如脱落酸)的调节作用,本质是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启动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产生生理效应(如抑制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生长减慢)。因此,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必然与基因表达相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10.【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解答】A、实验组1(浓度a)和实验组2(浓度b)的生根数均高于对照组,均体现促进作用,但无法确定a和b的浓度大小关系。生长素类似物的促进效果并非随浓度升高一直增强:可能a<b时,a的促进效果更优(如在“最适浓度左侧,浓度越低促进效果越弱”的反向情况);也可能a>b时,因a更接近最适浓度,促进效果优于b。因此a不一定小于b,A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组3(浓度c)的生根数低于对照组(实验组4),体现抑制作用;而实验组1、2(浓度a、b)均体现促进作用。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只有当浓度达到一定高值时才会表现抑制,因此c的浓度必然大于a和b,即c一定最大,B符合题意;
C、最适浓度是指促进效果最强的浓度。实验组1的促进效果优于实验组2,但无法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可能最适浓度在a与b之间(如a<最适浓度<b,此时a到最适浓度促进效果增强,最适浓度到b促进效果减弱);也可能最适浓度小于a(如最适浓度<a<b,此时a和b均在最适浓度右侧,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弱),C不符合题意;
D、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对称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其促进生根的效果完全相同(如最适浓度为m,浓度m+x和m-x可能对生根数的影响一致)。因此不同浓度2,4-D的生根效果可能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实验以清水(2,4-D浓度为0,即实验组4)为对照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实验组1、2、3浓度分别为a、b、c)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核心原理是2,4-D作为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两重性:生根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4)时为促进作用,低于对照组时为抑制作用。
11.【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乙中幼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为哀退型;图甲中C点时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在图甲中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较大,即增长率较大,B点后开始捕捞、捕捞后处于B点有利于和群的快速恢复,B错误;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确定该种群的增长率,但不能确定该种群密度的大小(还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
D、在确定渔业上捕捞的强度时,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和时间,D正确。
故选D。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的是该区域某种群的数量大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通过观察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3、在资源与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成“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12.【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仅仅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比如一些昆虫卵的密度、蚜虫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A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除了“J”形和“S”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甚至灭绝等其他情况,B错误;
C、标记重捕法中如果标记物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会影响动物的再次捕获情况,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标记物不能影响到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
D、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物过分醒目,会使动物更容易被天敌发现等,影响再次捕获的概率,进而影响调查结果,所以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D正确。
故选B。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的植物等。
2、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甚至没有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跳蝻、蚜虫、植物等。在使用样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等,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生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来研究其种群密度,如马、牛等。在使用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若标记物过于明显,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
4、具有趋光性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使用黑光灯诱捕法。
13.【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一个群落内的物种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分析】1、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生物因素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于植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等,对于动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14.【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A正确;
B、四大家鱼分布的水层有所区别,故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B正确;
C、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故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均有共同的食物,故在混合放养时具有竞争关系,C错误;
D、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D正确。
故选C。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5.【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会影响物种的分布,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之中,有的仅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那么处于营养级多的个体生态位会更大,因此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
C、生态位相似的生物比如草,不同的物种也会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C正确;
D、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增大或减小,D正确。
故选B。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6.【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进而有利于其生存,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取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的演替。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7.【答案】(1)g;副交感神经
(2)c;g
(3)a→b→c→d→e
(4)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尿意并非在膀胱(感受器)产生,而是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信号(如膀胱壁的牵张刺激)经传入神经(图中b)传导至脊髓(低级中枢,图中c),再通过上行传导束(图中f)传递到大脑皮层(图中g),由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这一主观感受。促进排尿的神经:人体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通常抑制膀胱收缩(如维持膀胱舒张以储尿),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膀胱平滑肌,促使膀胱收缩,同时放松尿道括约肌,从而促进排尿。
(2)排尿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其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为:感受器(a,膀胱壁)→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脊髓c)→传出神经(d)→效应器(e,膀胱平滑肌和尿道括约肌)。若脊髓(图中c)受损,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信号无法完成传递和处理,即使有刺激也不能引发排尿反射。导致尿失禁的损伤部位:尿失禁指无法有意识控制排尿,原因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g)对脊髓(低级中枢c)的调控功能丧失。当大脑皮层(图中g)受损(或脊髓与大脑皮层的传导束f/h断裂),高级中枢无法抑制低级中枢的排尿信号,脊髓会自主引发排尿反射,导致尿失禁。
(3)婴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g)无法有效调控脊髓(c)的低级排尿中枢,排尿反射仅由脊髓单独控制,属于“无意识排尿”。反射路径:信号从感受器(a,膀胱壁接受刺激)出发,经传入神经(b)传入脊髓中枢(c),再经传出神经(d)传递到效应器(e,引发膀胱收缩、排尿),全程不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反射过程为a→b→c→d→e。
(4)成人能通过意识控制排尿(如暂时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的排尿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婴儿因大脑发育不全,无法控制排尿,进一步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与支配”作用。因此二者的关系是: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分析】(1)人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中有一部分支配内脏、血管与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通常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相反的。
(2)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经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g大脑皮层;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从而促进膀胱排尿。
(2)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脊髓受损会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从而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中断或大脑皮层g受损,则可导致大脑皮层不能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造成尿失禁。
(3)婴儿会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对脊髓的低级中枢不能有效的控制,故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则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
(4)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却不能,其原因是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可见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18.【答案】(1)细胞因子和抗体
(2)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浆细胞;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免疫 防御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免疫系统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结合图示及免疫过程分析,图中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如物质d),浆细胞会分泌抗体(如物质g),因此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为细胞因子和抗体。
(2)图中细胞Ⅴ为B细胞,其激活需要两个关键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个信号是病毒与B细胞直接接触,第二个信号则来自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后,其表面的特定分子会发生变化,进而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在两个激活信号及物质d(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少数分化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物质g为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过程,或阻止病毒与人体正常细胞黏附,从而阻断病毒对细胞的侵染。
(3)免疫系统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抵御感染,这是免疫系统最基础、最首要的功能。
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监视: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其中,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其核心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分析】人体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它的分子基础是抗体与抗原、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1)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据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
(2)分析图可知,细胞V是B细胞,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毒和V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V细胞结合,同时在d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其中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g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免疫防御。
19.【答案】(1)吲哚乙酸
(2)抑制;不同
(3)10-6
(4)顶端优势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是植物体内最早被发现的激素,其化学本质并非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而是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这是植物生长素的核心化学特征。
(2)从图中曲线可知,茎的生长曲线在浓度为10-4mol·L- 时达到峰值,此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该浓度对应的芽生长曲线位于“0生长”线下方,说明此时生长素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同一浓度(10-4mol·L- )对茎起促进作用、对芽起抑制作用,直接体现了“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根>芽>茎)。
(3)生长素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判断依据是生长曲线与“0生长”线的位置关系:曲线在“0生长”线上方为促进,下方为抑制。观察芽的生长曲线,当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 时,曲线位于“0生长”线下方(抑制生长);小于该浓度时,曲线位于上方(促进生长)。
(4)植物生长过程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超过其最适浓度,进入抑制区间),从而出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这一典型现象被称为“顶端优势”。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作用具有两重性,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导致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作用效果不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在植物整体生长中的具体体现,本质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受抑制。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ol·L-1,该浓度抑制芽和根的生长,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3)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1时抑制芽的生长,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的生长。
(4)顶端优势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出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
20.【答案】(1)S;N/2;增长型
(2)t2;t2时种群数量较多,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波动;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t3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t3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t2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2时种群数量较多且尚未达到K值,捕获后种群数量能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鱼在t3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分析】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的是该区域某种群的数量大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以通过观察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3、在资源与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成“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1)在t0~t3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t3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若在t3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t2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2时种群数量较多且尚未达到K值,捕获后种群数量能维持在t1,可以让种群数量快速恢复,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鱼在t3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21.【答案】(1)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等;优势种
(2)低;降低环境容纳量;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该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物种组成等。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是物种数量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因此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客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S5。
【分析】1、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等,生物因素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于植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等,对于动物来说,决定因素包括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如过度放牧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上下波动。
(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该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森林公园群落具有的特征有垂直分层现象、复杂的种间关系、丰富度、物种组成等。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S5是物种数量最多时的最小样方面积,因此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客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S5。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