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4四上·诸暨期中)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小时候,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很kuān kuó   ,河水清澈,河里还躺着很多é luǎn shí   。夏天,小孩们总在河边兴奋地打水漂,直到jīng pí lì jié   才停歇。后来,小河变脏变臭了。现今,随着政府对河道治理的rì yì   重视,两岸环境zhú jiàn   得到了gǎi shàn   ,可爱的小河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薄(báo) 弯曲(qū)
B.愤怒(fèn) 窗框(kuāng)
C.半明半昧(mèi) 花蕊(luǐ)
D.系铃铛(jì) 衔接(Xián)
3.(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神机妙算 腾云架雾
B.三头六臂 惊慌失措
C.末卜先知 各显神通
D.穿流不息 愤愤不平
4.(2024四上·诸暨期中)“赭”这个字最有可能的读音和意思是(  )
A.读“zhě”,金属元素的名。
B.读“zhě”,是红褐色的意思。
C.读“chì”,一种使者的名称。
D.读“chì”,表示一种石头的名字。
5.(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低声细语。
B.现代科学技术已具备了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能力,人工降雨就是例证。
C.“哇,中国队进球了!”篮球场上,顿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D.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总是谨慎地选择住址。
6.(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奶奶家里养了鸡、鸭、鹅等……家禽。
B.为了养好小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C.一群群绵羊在草地上吃草,远远望去像一朵朵白云在飘动。
D.小乌龟在地上蹦来蹦去,非常可爱。
7.(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表达形式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指纹有什么用途呢?指纹具有唯一性,可以用来鉴定身份。
B.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是我们不怕困难的战士。
C.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D.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8.(2024四上·诸暨期中)读下面的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天辟地(盘古) B.医药之神(炎帝)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 D.钻木取火(伏羲)
9.(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加深理解,我们阅读时想到的任何问题都要尝试解答。
B.“五粒豌豆”掉进水沟里的豌豆涨得大大的,所以它是最了不起的。
C.读文章时根据描写发挥想象,不仅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
D.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不用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2024四上·诸暨期中)句子运用。
10.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雨下得很大,马路上、屋顶上、窗户上和树叶上都是水。
11.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不少于30个字。
烟花 月亮 小猫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2024四上·诸暨期中)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2.苏轼的《题西林壁》中“   ,   ”让我们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13.进入秋天,每下一场雨都会迎来降温,印证了奶奶常说的那句谚语“   ,   ”。
14.古人读书,重视质疑。韩愈说:“   ,   ?”
(2024四上·诸暨期中)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 ②矣(yǐ):了。
1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16.“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1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8.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4四上·诸暨期中)布洛陀造天地
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扯下云彩。但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雷王又打起呼噜。
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神力无比的老人。
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树皮就长合了。
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只见布洛陀双手“啉”的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天高是高了,就像一把太小的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19.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下来。
起因 天很低,人们苦不堪言,找布洛陀帮忙。
经过 ①   
结果 ②   
20.联系故事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   
③造天是布洛陀和人们齐心协力完成的。   
④天造好后,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   
21.神话故事充满神奇色彩,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神奇?请找出一处。
22.读第4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23.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布洛陀是个怎样的人。
(2024四上·诸暨期中)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有真正的眼镜出现,它是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安上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眼镜“进化”至今,始终为人类的视力服务。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有一种智能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24.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思维导图。
25.一个小组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根据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再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个问题尝试解答。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文章内容
C.针对文章写法
小组间题清单 提问角度
①画横线的“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中“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    
②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③我的问题:     
我选问题   来尝试解决:   。
26.在视力普查中,小明测出近视50度。他要求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小明的想法正确吗?结合短文内容,你会怎么劝告他?
27.(2024四上·诸暨期中)诗画浙江,山海苍南。玉苍山的云海、怪石、日出,让人流连,留住了多少故事;湖滨
公园的喷泉、彩虹桥、广场,让人欢乐无穷。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你一定有想要推荐的出游地吧,请推荐一个地方。
要求: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宽阔;鹅卵石;精疲力尽;日益;逐渐;改善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 “精疲力尽”的“疲”不要写成形近字“废”;“逐渐”的“渐”不要写成形近字“惭”。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宽阔;鹅卵石;精疲力尽;日益;逐渐;改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单薄”中的“薄”不读“báo”,应读作“bó”, 所以错误。
B:“窗框”中的“框”不读“kuāng”,应读作“kuàng”,所以错误。
C:“花蕊”中的“蕊”不读“luǐ”,应读作“ruǐ ”, 所以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腾云架雾”的“架”有误,应改为“驾”。
B:正确。
C:“末卜先知”的“末”有误,应改为“未”。
D:“穿流不息”的“穿”有误,应改为“川”。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4.【答案】B
【知识点】字义;字音
【解析】【分析】“赭”的偏旁部首是“者”,说明读音为“ 赭 ”;“赭”的另一半是“赤”,红色的意思。所以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形声字。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表示意义范畴的是形旁,表示声音类别的表声旁。在区分时要加以分析和理解,以防弄错。
5.【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CD三项中词语运用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B项中“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形势决定策略。这句描述孙悟空运用不当,应该用“神通广大”进行描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句子中“等”和“……”重复使用。应改为“鸡、鸭、鹅等家禽”或“鸡、鸭、鹅……家禽”,但两者不能混用。因此,有语病。
B:句子缺少主语,成分残缺。应明确谁“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改为“为了养好小猫,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因此,有语病。
C:句子语法正确,比喻恰当,没有语病。
D:句子逻辑不合理,乌龟行动缓慢,不会“蹦来蹦去”,描述不符合常识。因此,有语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辨析句子是否有语病,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B、D是设问句。
C:不是设问句,提出问题,没有回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设问句的判断。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就是设问。设问除了能引起读者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8.【答案】D
【知识点】其他中国名著
【解析】【分析】A:开天辟地(盘古)——正确。“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中盘古的故事,盘古用斧头劈开天地,创造世界。
B:医药之神(炎帝)——正确。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药之神,他尝百草,发明医药。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正确。“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来源于《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各施法术渡过东海。
D:钻木取火(伏羲)——不正确。钻木取火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燧人氏的发明,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是另一位传说人物,主要贡献是教人渔猎、创造八卦等,与钻木取火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9.【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阅读时想到的问题并不都需要尝试解答。有些问题可能超出文本范围或不重要,盲目解答可能分散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性解答关键问题以加深理解。因此,该说法不正确。
B:课文《五粒豌豆》故事中最了不起的豌豆是那颗发芽并给生病女孩带来希望的豌豆,而不是水沟里的豌豆。因此,该说法错误。
C:读文章时根据描写发挥想象,确实能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如“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这有助于增强阅读沉浸感和理解力。该说法符合阅读心理学常识,正确。
D:观察日记不仅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通常还应包括观察者的想法、心情和反思,这有助于完整记录观察过程和分析结果。因此,该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答案】10.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11.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一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点评】(1)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2)拓展写话包括扩大叙述细节、丰富作品情感、扩展对比及总结等内容。这种技能基于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着重于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10.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中,“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被改写成了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这样的改写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明了,并且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句子的表现力。改写时,注意与示例句式高度一致,并且不改变原意。故改写为: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故答案为: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11.本题考查扩展写话。拓展写话是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素材、详实表述来拓展作文篇幅的技能。选一个事物,用加点词语写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即可。如: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故答案为: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一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答案】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识点】谚语;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2.本题考查古诗填空。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故答案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本题考查谚语填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 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衣了。
故答案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14.本题考查名言填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韩愈强调,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是必然的,质疑是深化理解的关键步骤。
故答案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答案】15.D
16.B
17.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8.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瓶子里有一些果子,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由于瓶口小,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句子的停顿。
A:“瓶中有果”意思是瓶子里有一些果子。划分正确。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意思是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划分正确。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意思是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划分错误,应该是“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意思是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取之满握”意思是抓了一大把果子。“之”在这里作代词,指瓶中的果子。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结合译文可知答案。汝,你。勿,不。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故答案为: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8.本题考查了文章主旨。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想要伸手拿瓶中的果子,结果拿的太多手出不来,导致手疼。告诫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故答案为: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答案】19.布洛陀竖树,把天顶上去; 布洛陀揪地,使天地吻合。;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沌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20.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21.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22.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23.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知识点】神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的经过--布罗陀让人们去找老杉树,把天顶高。过程是:竖树,把天顶上去。揪地,使天地吻合。结果--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故答案为:布洛陀竖树,把天顶上去; 布洛陀揪地,使天地吻合。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沌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20.本题考查故事内容的理解、判断。根据短文第五自然段内容可知,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这样详略得当,描写了“布洛陀造天地”的过程,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故②错误。
根据“布洛陀放下树,和人们一起把老杉树竖起来,还真把天顶上去了”“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可知,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 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2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神话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奇特的想象,如: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与现实或常理有较大出人的语句。
故答案为: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2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 ” 中的“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说明山棒的数量多,也反映了人们寻找老杉树顶天的决心之大。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故答案为: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23.本题考查了形象分析。从“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斧子就咬进去一半,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可知,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故答案为: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答案】24.单片镜;佩戴不方便;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25.B;C;A;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6.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户育儂釃稚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盟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4.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从描述眼镜变迁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写出眼镜的名称并对眼镜的缺点进行概括。选文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 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 到了13世纪, 有了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眼睛,但是佩戴不方便。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故答案为:单片镜;佩戴不方便;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25.本题考查提问的角度。问题(1)针对短文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2)问写作顺序,这是对写法的提问。问题(3)根据短文中提到的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这是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文中句子“ 早在公元1世纪 ”“ 到了13世纪 ”“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 ”“ 到了16世纪 ”“眼镜“进化”至今”可知,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B;C;A;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可以结合短文内容,找到与佩戴眼镜的建议和隐形眼镜的优缺点相关的内容,同时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得体地表达。如: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故答案为: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27.【答案】美丽的大山 我的家乡很美,我喜欢家乡的每一个地方,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大山。
家乡的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树林,林中树木笔直地站立着,像一排排士兵守着自己的家园。从远处看,山上像盖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春天,树木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山野变得郁郁葱葱。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黄的、白的……·远远望去,山野又换上了彩色的衣裳。而这时的我喜欢和姐姐到山上玩耍。
夏天,山上的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像一把把大伞,我们可以躲到树下乘凉。山上的小花也都躲在树的下面偷偷开放。
秋天,大山就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服。树木变成了金黄色,地上也铺满金黄色的叶子。庄稼丰收了,果子熟透了,我们可以到树上摘野果子吃。有时候还在地上打滚,身上也都是黄色的。
冬天,猎山又披上了白色的衣服,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我和姐姐喜欢上山玩滑力坡,有一次,姐姐滑进了人家的菜园子,把我逗得哈哈大笑,一高兴忘记我正站在塑料布上,结果我滑倒了,从山上滚了下来。我们笑得更厉害了,在地上边笑边打滚。山是白的,树是白的,我们的准全身也是白的,我们感觉很开心。
这就是家乡的山,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知识点】写景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把你觉得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大家。首先想想家乡有哪些美景,选择印象深刻或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这样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点评】小作者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大山的景色,条理清晰。同时,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山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写下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富有烂漫色彩。文末更是直抒胸,表达对家乡大山的喜爱之情。
1 / 1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荣怀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4四上·诸暨期中)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小时候,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很kuān kuó   ,河水清澈,河里还躺着很多é luǎn shí   。夏天,小孩们总在河边兴奋地打水漂,直到jīng pí lì jié   才停歇。后来,小河变脏变臭了。现今,随着政府对河道治理的rì yì   重视,两岸环境zhú jiàn   得到了gǎi shàn   ,可爱的小河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答案】宽阔;鹅卵石;精疲力尽;日益;逐渐;改善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 “精疲力尽”的“疲”不要写成形近字“废”;“逐渐”的“渐”不要写成形近字“惭”。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宽阔;鹅卵石;精疲力尽;日益;逐渐;改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薄(báo) 弯曲(qū)
B.愤怒(fèn) 窗框(kuāng)
C.半明半昧(mèi) 花蕊(luǐ)
D.系铃铛(jì) 衔接(Xián)
【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单薄”中的“薄”不读“báo”,应读作“bó”, 所以错误。
B:“窗框”中的“框”不读“kuāng”,应读作“kuàng”,所以错误。
C:“花蕊”中的“蕊”不读“luǐ”,应读作“ruǐ ”, 所以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神机妙算 腾云架雾
B.三头六臂 惊慌失措
C.末卜先知 各显神通
D.穿流不息 愤愤不平
【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腾云架雾”的“架”有误,应改为“驾”。
B:正确。
C:“末卜先知”的“末”有误,应改为“未”。
D:“穿流不息”的“穿”有误,应改为“川”。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4.(2024四上·诸暨期中)“赭”这个字最有可能的读音和意思是(  )
A.读“zhě”,金属元素的名。
B.读“zhě”,是红褐色的意思。
C.读“chì”,一种使者的名称。
D.读“chì”,表示一种石头的名字。
【答案】B
【知识点】字义;字音
【解析】【分析】“赭”的偏旁部首是“者”,说明读音为“ 赭 ”;“赭”的另一半是“赤”,红色的意思。所以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形声字。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表示意义范畴的是形旁,表示声音类别的表声旁。在区分时要加以分析和理解,以防弄错。
5.(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低声细语。
B.现代科学技术已具备了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能力,人工降雨就是例证。
C.“哇,中国队进球了!”篮球场上,顿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D.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总是谨慎地选择住址。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CD三项中词语运用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B项中“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形势决定策略。这句描述孙悟空运用不当,应该用“神通广大”进行描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奶奶家里养了鸡、鸭、鹅等……家禽。
B.为了养好小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C.一群群绵羊在草地上吃草,远远望去像一朵朵白云在飘动。
D.小乌龟在地上蹦来蹦去,非常可爱。
【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句子中“等”和“……”重复使用。应改为“鸡、鸭、鹅等家禽”或“鸡、鸭、鹅……家禽”,但两者不能混用。因此,有语病。
B:句子缺少主语,成分残缺。应明确谁“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改为“为了养好小猫,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因此,有语病。
C:句子语法正确,比喻恰当,没有语病。
D:句子逻辑不合理,乌龟行动缓慢,不会“蹦来蹦去”,描述不符合常识。因此,有语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辨析句子是否有语病,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分析。
7.(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句子中表达形式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指纹有什么用途呢?指纹具有唯一性,可以用来鉴定身份。
B.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是我们不怕困难的战士。
C.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D.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答案】C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B、D是设问句。
C:不是设问句,提出问题,没有回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设问句的判断。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就是设问。设问除了能引起读者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8.(2024四上·诸暨期中)读下面的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天辟地(盘古) B.医药之神(炎帝)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 D.钻木取火(伏羲)
【答案】D
【知识点】其他中国名著
【解析】【分析】A:开天辟地(盘古)——正确。“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中盘古的故事,盘古用斧头劈开天地,创造世界。
B:医药之神(炎帝)——正确。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药之神,他尝百草,发明医药。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正确。“各显神通”这个成语来源于《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各施法术渡过东海。
D:钻木取火(伏羲)——不正确。钻木取火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燧人氏的发明,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是另一位传说人物,主要贡献是教人渔猎、创造八卦等,与钻木取火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9.(2024四上·诸暨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加深理解,我们阅读时想到的任何问题都要尝试解答。
B.“五粒豌豆”掉进水沟里的豌豆涨得大大的,所以它是最了不起的。
C.读文章时根据描写发挥想象,不仅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
D.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不用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阅读时想到的问题并不都需要尝试解答。有些问题可能超出文本范围或不重要,盲目解答可能分散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性解答关键问题以加深理解。因此,该说法不正确。
B:课文《五粒豌豆》故事中最了不起的豌豆是那颗发芽并给生病女孩带来希望的豌豆,而不是水沟里的豌豆。因此,该说法错误。
C:读文章时根据描写发挥想象,确实能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如“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这有助于增强阅读沉浸感和理解力。该说法符合阅读心理学常识,正确。
D:观察日记不仅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通常还应包括观察者的想法、心情和反思,这有助于完整记录观察过程和分析结果。因此,该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024四上·诸暨期中)句子运用。
10.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雨下得很大,马路上、屋顶上、窗户上和树叶上都是水。
11.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不少于30个字。
烟花 月亮 小猫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答案】10.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11.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一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知识点】仿写;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点评】(1)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2)拓展写话包括扩大叙述细节、丰富作品情感、扩展对比及总结等内容。这种技能基于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着重于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10.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中,“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被改写成了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这样的改写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明了,并且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句子的表现力。改写时,注意与示例句式高度一致,并且不改变原意。故改写为: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故答案为:窗外的雨真大呀!打湿了屋顶,打湿了大树,也打湿了花园。
11.本题考查扩展写话。拓展写话是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素材、详实表述来拓展作文篇幅的技能。选一个事物,用加点词语写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即可。如: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故答案为:刚才还是风和日丽,霎时便雷雨交加,暴雨如注,一会儿工夫地上汇聚了一条条的小溪。
(2024四上·诸暨期中)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2.苏轼的《题西林壁》中“   ,   ”让我们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13.进入秋天,每下一场雨都会迎来降温,印证了奶奶常说的那句谚语“   ,   ”。
14.古人读书,重视质疑。韩愈说:“   ,   ?”
【答案】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识点】谚语;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2.本题考查古诗填空。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故答案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本题考查谚语填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 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衣了。
故答案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14.本题考查名言填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韩愈强调,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是必然的,质疑是深化理解的关键步骤。
故答案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024四上·诸暨期中)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 ②矣(yǐ):了。
1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16.“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1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8.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5.D
16.B
17.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8.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瓶子里有一些果子,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由于瓶口小,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理解句意,根据句意划分句子的停顿。
A:“瓶中有果”意思是瓶子里有一些果子。划分正确。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意思是小孩伸手去取,抓了一大把果子。划分正确。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意思是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划分错误,应该是“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意思是手无法出来,手疼,于是心急大哭。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取之满握”意思是抓了一大把果子。“之”在这里作代词,指瓶中的果子。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结合译文可知答案。汝,你。勿,不。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故答案为: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18.本题考查了文章主旨。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想要伸手拿瓶中的果子,结果拿的太多手出不来,导致手疼。告诫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故答案为: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与取舍,不要太贪心,有舍才有得。
(2024四上·诸暨期中)布洛陀造天地
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扯下云彩。但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雷王又打起呼噜。
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神力无比的老人。
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树皮就长合了。
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只见布洛陀双手“啉”的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天高是高了,就像一把太小的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19.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下来。
起因 天很低,人们苦不堪言,找布洛陀帮忙。
经过 ①   
结果 ②   
20.联系故事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   
③造天是布洛陀和人们齐心协力完成的。   
④天造好后,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   
21.神话故事充满神奇色彩,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神奇?请找出一处。
22.读第4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23.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布洛陀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9.布洛陀竖树,把天顶上去; 布洛陀揪地,使天地吻合。;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沌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20.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21.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22.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23.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知识点】神话故事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的经过--布罗陀让人们去找老杉树,把天顶高。过程是:竖树,把天顶上去。揪地,使天地吻合。结果--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故答案为:布洛陀竖树,把天顶上去; 布洛陀揪地,使天地吻合。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沌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20.本题考查故事内容的理解、判断。根据短文第五自然段内容可知,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这样详略得当,描写了“布洛陀造天地”的过程,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故②错误。
根据“布洛陀放下树,和人们一起把老杉树竖起来,还真把天顶上去了”“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可知,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 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2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神话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奇特的想象,如: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与现实或常理有较大出人的语句。
故答案为: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2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 ” 中的“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说明山棒的数量多,也反映了人们寻找老杉树顶天的决心之大。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故答案为: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23.本题考查了形象分析。从“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斧子就咬进去一半,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可知,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故答案为: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2024四上·诸暨期中)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有真正的眼镜出现,它是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安上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眼镜“进化”至今,始终为人类的视力服务。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有一种智能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24.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思维导图。
25.一个小组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根据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再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个问题尝试解答。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文章内容
C.针对文章写法
小组间题清单 提问角度
①画横线的“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中“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    
②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③我的问题:     
我选问题   来尝试解决:   。
26.在视力普查中,小明测出近视50度。他要求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小明的想法正确吗?结合短文内容,你会怎么劝告他?
【答案】24.单片镜;佩戴不方便;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25.B;C;A;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6.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户育儂釃稚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盟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4.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从描述眼镜变迁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写出眼镜的名称并对眼镜的缺点进行概括。选文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 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 到了13世纪, 有了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眼睛,但是佩戴不方便。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故答案为:单片镜;佩戴不方便;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25.本题考查提问的角度。问题(1)针对短文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2)问写作顺序,这是对写法的提问。问题(3)根据短文中提到的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这是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文中句子“ 早在公元1世纪 ”“ 到了13世纪 ”“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 ”“ 到了16世纪 ”“眼镜“进化”至今”可知,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B;C;A;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可以结合短文内容,找到与佩戴眼镜的建议和隐形眼镜的优缺点相关的内容,同时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得体地表达。如: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故答案为:不正确。示例:小明,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27.(2024四上·诸暨期中)诗画浙江,山海苍南。玉苍山的云海、怪石、日出,让人流连,留住了多少故事;湖滨
公园的喷泉、彩虹桥、广场,让人欢乐无穷。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你一定有想要推荐的出游地吧,请推荐一个地方。
要求: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答案】美丽的大山 我的家乡很美,我喜欢家乡的每一个地方,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大山。
家乡的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树林,林中树木笔直地站立着,像一排排士兵守着自己的家园。从远处看,山上像盖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春天,树木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山野变得郁郁葱葱。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黄的、白的……·远远望去,山野又换上了彩色的衣裳。而这时的我喜欢和姐姐到山上玩耍。
夏天,山上的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像一把把大伞,我们可以躲到树下乘凉。山上的小花也都躲在树的下面偷偷开放。
秋天,大山就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服。树木变成了金黄色,地上也铺满金黄色的叶子。庄稼丰收了,果子熟透了,我们可以到树上摘野果子吃。有时候还在地上打滚,身上也都是黄色的。
冬天,猎山又披上了白色的衣服,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我和姐姐喜欢上山玩滑力坡,有一次,姐姐滑进了人家的菜园子,把我逗得哈哈大笑,一高兴忘记我正站在塑料布上,结果我滑倒了,从山上滚了下来。我们笑得更厉害了,在地上边笑边打滚。山是白的,树是白的,我们的准全身也是白的,我们感觉很开心。
这就是家乡的山,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知识点】写景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把你觉得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大家。首先想想家乡有哪些美景,选择印象深刻或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这样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点评】小作者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大山的景色,条理清晰。同时,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山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写下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富有烂漫色彩。文末更是直抒胸,表达对家乡大山的喜爱之情。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