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分层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分层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分层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一、课前预均速度的定义是______与______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______。
测量平均速度时,需要用到的两种主要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分别用来测量______和______。
若一个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选填“某一时刻”或“某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小明步行上学,前5min走了300m,后3min走了180m,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下列关于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C.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平均速度越大D.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若通过的路程合适,平均速度可能越大
二、课堂练习
(一)基础题
某同学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用时2s,从中点滑到底端用时1s,则小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与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 1:2 B. 2:1 C. 1:1 D. 2:3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5m/s B. 4.8m/s C. 5.2m/s D. 无法确定
小明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0.256m,用停表测得该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为1.2s,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应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目的是______。
如图所示,若AB段路程为0.3m,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为1.5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若BC段路程也为0.3m,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为1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
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该人3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应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甲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50m,乙物体在15s内通过的路程为90m,则______(选填“甲”或“乙”)物体的平均速度更大。
(二)提升题
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300m的大桥,求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小明从家到学校,先以1m/s的速度步行了5min,然后以5m/s的速度跑步了1min到达学校,求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误将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记为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其他测量数据均正确,则他计算出的全程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15m/s,经过5s后,两车相距多少米?(考虑两种情况)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前3s内通过的路程为9m,第4s内通过的路程为4m,则该物体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某同学在跑步时,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6m/s,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三、课后提升作业
(一)提升题
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经2s速度变为36km/h,求汽车在这2s内的平均速度(假设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小明和小红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的速度为1.2m/s,小红的速度为1m/s,经过10min后两人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若斜面长1.2m,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用时4s,若在斜面中点处放置一个挡板,小车从顶端滑到挡板处用时3s,求小车从挡板处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一列客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迎面开来一列货车,货车的速度为15m/s,客车中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身边经过用时8s,求货车的长度。
(二)拓展题
甲、乙两物体沿同一直线同向运动,甲物体在前,速度为v =5m/s,乙物体在后,速度为v2=15m/s,当两物体相距25m时,乙物体开始减速,以2m/s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经过多长时间乙物体能追上甲物体?(提示:追及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关系为s乙 = s甲 + 25m)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电动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将电动小车放在水平桌面的A点,启动小车,同时开始计时,小车运动到B点时停止计时,用刻度尺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若实验中电动小车运动过程中突然加速,其他操作均正确,试分析该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与电动小车实际的平均速度相比,会偏大、偏小还是不变?并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
一、课前预习
答案:总路程;总时间;v = s/t
解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需强调“总”,对应全程的运动快慢。易错点:遗漏“总”字,混淆“某段”与“全程”。
答案:刻度尺;停表;路程;时间
解析:根据实验原理v = s/t,需用刻度尺测路程,停表测时间,二者一一对应。易错点:误将“停表”写为“钟表”,忽略实验计时精度。
答案:3
解析:代入公式v = s/t = 30m/10s = 3m/s。解题思路:明确已知量,直接套用公式计算。
答案:某段路程
解析:平均速度描述“某段路程/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瞬时速度描述“某一时刻”的快慢。易错点:与“瞬时速度”概念混淆。
答案:1.25
解析:① 总路程:300m + 180m = 480m;② 总时间:5min + 3min = 480s;③ 平均速度:480m/480s = 1.25m/s。解题思路:必须用“总路程÷总时间”,不能取速度平均值。易错点:误算为(60m/min + 60m/min)÷2,混淆“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
答案:D
解析:A错误,平均速度≠速度平均值;B错误,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C错误,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均有关;D正确,由v = s/t可知,时间短、路程大时,速度可能偏大。易错点:对选项A的错误理解。
二、课堂练习
(一)基础题
答案:A
解析:设全程为2s,前半段v = s/2s,后半段v = s/1s,速度比为1:2。解题思路:设未知路程消除变量,再求比值。
答案:B
解析:设全程为2s,① 两段时间:t = s/4,t = s/6;② 总时间:5s/12;③ 平均速度:2s÷(5s/12) = 4.8m/s。解题思路:“同路程不同速度”需先算总时间,再求平均速度。易错点:误取速度平均值5m/s。
答案:0.21
解析:v = 0.256m/1.2s ≈ 0.21m/s(保留两位小数)。解题思路:按要求保留有效数字。
答案:较小;便于测量时间解析:坡度小,小车下滑慢,时间长,计时误差小。易错点:误答“较大坡度”。
答案:0.2;0.24
解析:① vAB = 0.3m/1.5s = 0.2m/s;② AC段总路程0.6m,总时间2.5s,vAC = 0.6/2.5 = 0.24m/s。解题思路:AC段平均速度需用AC段的总路程和总时间。
答案:3
解析:总路程9m,总时间3s,v = 9m/3s = 3m/s。解题思路:分段路程累加为总路程,时间累加为总时间。
答案:v = s/t;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减小斜面坡度)
解析:实验原理为定义式;减小误差需降低测量(路程/时间)误差。易错点:混淆“减小误差”与“减小错误”。
答案:乙
解析:v甲 = 50m/10s = 5m/s,v乙 = 90m/15s = 6m/s,乙速度更大。解题思路:分别计算速度再比较,不直接凭路程/时间判断。
(二)提升题
答案:100s
解析:① 总路程 = 桥长 + 车长 = 1300m + 200m = 1500m;② 时间t = 1500m/15m/s = 100s。解题思路:“完全通过大桥”需算上车长,总路程为桥长+车长。易错点:忽略火车自身长度。
答案:距离600m;平均速度约1.67m/s
解析:① 步行路程:1m/s×300s = 300m;跑步路程:5m/s×60s = 300m;总距离600m;② 总时间360s,平均速度600m/360s≈1.67m/s。解题思路:分段算路程,再求总路程和总平均速度。
答案:偏大;s不变,t测量偏小,由v = s/t知v偏大
解析:路程测量正确,时间记小了,代入公式后速度偏大。误差分析核心:判断测量量偏差对结果的影响。易错点:无法关联“时间偏小”与“速度偏大”。
答案:25m或75m
解析:① 同向:s = 15×5 - 10×5 = 25m;② 反向:s = 15×5 + 10×5 = 75m。解题思路:考虑“同向”和“反向”两种运动情况。易错点:遗漏反向行驶的情况。
答案:3.25
解析:总路程13m,总时间4s,v = 13m/4s = 3.25m/s。解题思路:平均速度与运动状态无关,只看总路程和总时间。
答案:5
解析:设半段时间为t,① 总路程:6t + 4t = 10t;② 总时间:2t;③ 平均速度:10t/2t = 5m/s。解题思路:“同时间不同速度”可设时间消除变量,简化计算。易错点:与“同路程”情况混淆,计算复杂。
三、课后提升作业
(一)提升题
答案:15m/s
解析:① 单位换算:72km/h=20m/s,36km/h=10m/s;② 匀减速平均速度 = (初速度+末速度)/2 = (20+10)/2 = 15m/s。解题思路:匀变速运动可用“初末速度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易错点:未换算单位,或不知道匀变速速度公式。
答案:1320m
解析:① 时间换算:10min=600s;② 总距离 = 1.2×600 + 1×600 = 1320m。解题思路:相向而行,总距离为两人路程之和。
答案:0.6m/s
解析:① 后半段路程:1.2m/2=0.6m;② 后半段时间:4s-3s=1s;③ 平均速度:0.6m/1s=0.6m/s。解题思路:总时间减前半段时间,得后半段时间,再算速度。易错点:误将前半段时间当作后半段时间。
答案:280m
解析:① 相对速度 = 20+15=35m/s;② 货车长度 = 35×8=280m。解题思路:迎面行驶时,相对速度为两车速度之和,货车长度为相对运动的路程。易错点:忽略“相对速度”,用单一速度计算。
(二)拓展题
答案:5s
解析:① 追及条件:s乙 = s甲 + 25;② 代入s乙=15t - t ,s甲=5t,得15t - t = 5t + 25;③ 整理方程:t -10t +25=0,解得t=5s;。解题思路:先判断“速度相等时的临界状态”,再列方程求解,避免忽略运动限制。易错点:未判断临界状态,直接解方程导致无解。
答案:不变;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s和t测量均正确,与瞬时速度变化无关解析:① 实验原理v = s/t,总路程(A到B)和总时间(启动到停止)测量准确;② 小车加速仅改变瞬时速度,不影响总路程和总时间,故平均速度不变。实验关联:验证平均速度的定义本质,与运动过程无关。易错点:混淆“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误认为加速会使平均速度变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