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 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保持静止不动【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 溶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若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解答】A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A正确;B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正确;C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正确;D. 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始终在不断运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D2.(2024·金东模拟)3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A既可能是NaCl,也可能是KNO3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C.②中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D.②中溶液表明盐B此时的溶解度为44g【答案】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题意,3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溶液达到饱和状态;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盐A是NaCl,盐B是KNO3,故选项说法错误;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C、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盐B是KNO3,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3.(2025八上·金东期末)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甲图是50mL、10%的蔗糖溶液,其中“●”表示所含的蔗糖分子。在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它成为5%的蔗糖溶液。能表示稀释后蔗糖溶液模型的是A. B.C. D.【答案】B【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稀释溶液中,只向溶液中加水,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解答】稀释前后蔗糖分子的量保持不变。加水稀释,蔗糖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蔗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但溶液均一、稳定,所以蔗糖分子分布均匀。故答案为:B。4.20℃时,分别将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20g水,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g与bg,则a、b的大小关系是 ( )A.a=2b B.2a=b C.a=b D.无法确定【答案】C【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20℃时,分别将2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后,再降温到20℃,即溶液温度不变都蒸发20g水,因此所析出晶体质量均为该温度下20g水达饱和时所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因此两晶体质量相等.【解答】解:根据题意“20℃时,分别将2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后,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克与b克”,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0℃时2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因此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a=b;故答案为:C。5.(2024八上·诸暨期中)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 0 20 40 60 80 100氯化钠 (克) 35.7 36.0 36.6 37.3 38.4 39.8硝酸钾(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20℃时,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C.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D.将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和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各 100克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是2.4克和137.4克【答案】D【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C、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D、根据两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A、由图中数据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因此此温度下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正确;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变化趋势大,因此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正确;D、80℃时,100g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都小于此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因此降温到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分别小于2.4g和137.4g,错误;故答案为:D。6.(2025八上·平湖期末)下表是小平同学在研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所设计的实验,据此可知,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因素是( )组别 溶剂 溶剂的量 溶质 温度 达到饱和的溶解情况1 水 10g 蔗糖 25℃ 8匙2 水 10g 蔗糖 30℃ 9匙3 水 10g 食盐 25℃ 2匙4 水 5g 食盐 25℃ 1匙5 酒精 10g 食盐 25℃ 0匙A.溶剂的种类 B.溶剂的量 C.溶质的种类 D.温度【答案】B【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溶液的能力,结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实验3、5对比,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溶剂的种类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A错误;B.实验3、4对比,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呈正比,溶剂的质量是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因素,故B正确;C.实验1、3对比,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溶质的种类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C错误;D.实验1、2对比,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温度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B。7.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来反映气温变化状况。如图所示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答案】C【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故答案为:C。8.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23D.t3℃时,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温至t2℃,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大于乙溶液的质量【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解答】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B正确不合题意;C.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15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丙物质,所以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g:(100g+15g)=3:23,故C正确不合题意;D.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得到恰好饱和的溶液,需要溶剂水的质量甲2℃,两种溶液的溶剂质量关系不变,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会析出晶体,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析出的固体的质量更大,溶液中溶质质量更小,故甲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均小于乙溶液,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还是小于乙溶液的质量,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活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A、氯化钠放在右盘,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0.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00B.图中n 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 z 是饱和溶液D.将m 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该溶液的溶质30g【答案】D【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B、根据n点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在曲线上的点对应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A、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故选项说法错误。B、n点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w、z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m点表示的溶液溶剂质量为80g,最多能溶解80g该物质,则将m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该溶液的溶质80g-50g=30g,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1.一定温度下,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溶质的质量增大 D.溶质的溶解度变大【答案】C【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解答】A、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果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不变,如果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没有变大的可能,故B错误;C、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故C正确;D、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2025八上·拱墅期末)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小科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所给选项中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 )A. B.C. D.【答案】A【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小温同学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加入25g水,有15.8g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该温度下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3.7g-15.8g=7.9g;②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仍有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此过程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7.9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8g-7.9g=7.9g,则③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剩余的7.9g硝酸钾恰好完全溶解,则④中溶液为该温度下恰好饱和的溶液;在加入25g水,⑤中溶解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小温同学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加入25g水,有15.8g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该温度下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3.7g-15.8g=7.9g;②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仍有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此过程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7.9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8g-7.9g=7.9g,则③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剩余的7.9g硝酸钾恰好完全溶解,则④中溶液为该温度下恰好饱和的溶液;在加入25g水,⑤中溶解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②③④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大于⑤中溶质质量分数,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13.(2024八上·温州期中)小联设计了一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从表格分析可知,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是( )温度 溶质 溶剂 实验结果20℃ 碘2g 酒精10g 全部溶解20℃ 碘2g 水10g 部分溶解A.温度 B.溶质的性质 C.溶剂的性质 D.溶液的质量【答案】C【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即可。【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所以这里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应该是溶剂的性质。故选C。14.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5 90溶解度/克 27.7 39.3 49.0 54.1 51.1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D.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答案】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解答】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 g,A错误;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 ,正确;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少,因为溶解度降低了,C错误;D.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故答案为:B15.(2025·浙江会考)克密度为克/厘米,质量分数为的硝酸钾溶液,采取某种措施后变成克密度为克/厘米,质量分数为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无固体析出),下列表达式一定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以及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若是采取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不变,即:bω2=aω;若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增加了,即bω2>aω1。【解答】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若是采取降温的方法,则;若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若是采取加溶质的方法,则,A错误;B、若是采取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即;若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增加了,即,B正确;C、若是采取降温的方法,则;若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若是采取加溶质的方法,则,C错误;D、a、b为溶液的质量,无需用溶液的质量×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D错误。故答案为:B。二、填空题16.(2024八上·新昌期中)如下图甲,一木块漂浮于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 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 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答案】升温;增大【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 根据F浮=ρ液gV排,V排越大,说明溶液的密度越小,即溶液中的溶质减少,结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根据 F浮=ρ液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溶解的溶质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升温的方法,升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溶质增加,溶液的密度增大,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随温度的升高,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17.(2024八上·南湖期中)小科同学在t℃下用某固体溶质的溶液做恒温蒸发结晶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甲属于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2)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 。【答案】(1)不饱和(2)30g【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乙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丙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共析出5g固体,即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5g-2g=3g固体,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则溶液甲属于不饱和溶液。(2)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乙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丙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共析出5g固体,即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5g-2g=3g固体,则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固体,即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30g。18.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人们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若将该瓶置于20℃的环境中,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1)小科认为乙和丁溶液均是饱和溶液,他判断的理由是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乙、丙、丁所示,表示相应气温最高的是 。【答案】(1)乙和丁中均有未完全溶解的固体(2)丙【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剩余固体越小,温度越高。【解答】(1)由图可知,乙和丁中均有未完全溶解的固体,说明溶液已达饱和,不能继续溶解。(2)由图可知,丙中固体完全溶解,可知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大,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此时对应的温度最高。19.在探究影响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因素、比较等量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时,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完全溶解所需时间/秒 60 35 55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设计实验2和实验3的目的是 。【答案】(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硫酸铜溶解得越快(2)探究接触面积对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影响【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1中是20℃的水,实验2中是60℃的水,其它条件相同来分析;(2)根据实验2中加入的是粉末状固体,实验3中加入的是块状固体,其它条件相同来分析;【解答】(1)实验1中是20℃的水,实验2中是60℃的水,其它条件相同,则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溶解越快。(2)实验2中加入的是粉末状固体,实验3中加入的是块状固体,其它条件相同,则设计实验2和实验3进行对比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接触面积对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影响。20.20℃时,将一杯物质R 的溶液分四次各蒸发10g水(不过滤),每次蒸发后均恢复到20℃观察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每次蒸发水的质量/g 10 10 10 10杯底固体物质的总质量/g 0 1 3 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物质R 在20℃时的溶解度为 ,物质R 的溶解性属于 ,第二次蒸发后所得溶液中R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答案】5g;20g;易溶;16.7%【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由20℃时,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为1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为3g,知该温度下10g溶剂水中溶解2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3g+2g=5g,物质R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再根据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解答。【解答】20℃时,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总质量为1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总质量为3g,可知该温度下10g溶剂水中溶解2g 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3g+2g=5g;物质R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10g,故为易溶物质;第二次蒸发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则R 的质量分数为21.如图为小科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过程。请回答:(1) 图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的是 (填序号) 。(2) 小科应选取规格为 (填“10毫升” “50毫升”或“100毫升”) 的量筒,若他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1)①(2)100毫升;偏大【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 (1)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解答】 (1)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故选图①;(2)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0%=10g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0g=90g(合90mL)。应该选择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22.(2025八上·金华期末)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1) 6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克。(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克。(3)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 。【答案】(1)37.3(2)145.8(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1)根据溶解度表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2)根据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45.8g进行解答。(3)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1)根据表格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37.3g;(2)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45.8g,即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所以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5.8g;(3)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三、实验与探究题23.“水中溶解了食盐,还能再溶解糖吗 ”小明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设计实验】(1) 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 。(2) 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解释与结论】 。(3)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他溶质后 (填“能”或“不能”) 增强食盐的溶解能力。【答案】(1)紫红色(2)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3)不能【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质: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通常是固体或气体,可以是单一物质或混合物。 溶剂:指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可以是纯物质或混合物。 溶液: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均匀透明的液体。溶剂的作用:溶剂是溶液中占比例较大的成分,它可以溶解溶质,使其分散在溶液中,形成均匀的混合液体。 溶剂还可以调节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影响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等。【解答】(1) 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 紫红色;(2) 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解释与结论】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3)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他溶质后不能增强食盐的溶解能力。故答案为:(1)紫红色(2)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3) 不能24.(2024八上·龙湾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小明设计了如下五组实验实验组 A B C D E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加入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加入溶剂质量 20克 20克 10克 10克 10克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加入固体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溶解固体质量 6.2克 0 3.1克 3.6克 10克(1)从表中可以得出,A、E两组实验研究的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2)在D组实验中,小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①用电子天平称取10.0克食盐,放入烧杯中。②量取10.0毫升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为m1克。③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④过滤,称量所得滤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克。则 克。(3)根据实验结果,小明得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质量无关的结论,请你利用本实验的数据来分析说明小明的结论: 。【答案】(1)温度(2)6.4(3)正确;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由表示中数据可知,AE两组的唯一变量为水的温度,可知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2)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了3.6g溶质,可知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减去3.6g。(3)分析表中数据,AC除了水的质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可用AC两组实验来验证溶解度与溶剂质量的关系。【解答】(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AE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AE两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温度。(2)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6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6g=6.4g,从而可以知道m1-m2=6.4g。(3)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所以小明的结论正确。(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AE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AE两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温度;(2)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6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6g=6.4g,从而可以知道m1-m2=6.4g;(3)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所以小明的结论正确。25.(2024八上·台州期中)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泡逸出,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一:探究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能力的影响【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 100mL 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已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实验① 0℃ 不浑浊实验② 20℃ 轻微浑浊实验③ 90℃ 明显浑浊活动二:探究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能力的影响【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 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mL 变快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mL 变得更快【解释与结论】(1) 实验1中,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现象是 。(2) 根据实验1的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3) 由实验2可知,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能力越 。 (填“强”或“弱”) 。(4)结合实验探究,请你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答案】(1)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2)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3)强(4)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气体逸出【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澄清的石灰水的浑浊程度越大,则说明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更大;(2)浑浊程度越大,说明析出的二氧化碳越多,根据表格数据1分析解答;(3)试管中气泡速率越大,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越小;(4)根据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解答。【解答】(1)在实验1中,随着温度升高,而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增大,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即: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1的现象可知,温度升高时,浑浊程度变大,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那么得到: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3)根据实验2可知,当向上拉动活塞时,气压减小,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增大,那么得到: 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能力越强;(4)“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气体逸出。26.科学项目化研究小组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那影响一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研究小组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研究小组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小组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 冰糖 水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① 5g块状冰糖 100 mL、10℃的水 是 缓慢② 5g块状冰糖 100 mL、80℃的水 是 较快③ 5g粉末状冰糖 100 mL、80℃的水 是 快(1)本实验涉及多个自变量,研究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2)为了验证猜想A,应选择实验 (填序号)进行比较。(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的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 。(4)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都加入5g 粉末状冰糖, ,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答案】(1)控制变量法(2)①②(3)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4)再加入 100 mL、80 ℃的水,一个烧杯进行搅拌,另一个不搅拌(合理即可)【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合格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实验②和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哪些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实验。【解答】(1)本实验涉及多个自变量,研究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为验证物质溶解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应除水的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实验①和实验②来进行探究。(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的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4)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80 ℃的水,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 粉末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等27.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次数 1 2 3 4 5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20 30 40 50 60杯中剩余硫酸铜晶体质量/克 A杯 0 0 5 15 XB杯 0 0 0 5 Y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的x= ,y=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① ;② 。【答案】(1)25;15(2)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能为是有限的(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质量是有限的);②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越多)【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影响因素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是一定的,达到饱和后就不能溶解了,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杯中最多溶35克,B杯中最多溶45克,所以X=25 ,Y=15,故结论如下: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能为是有限的(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质量是有限的)②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越多)四、综合题28.(2024八上·义乌期中)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答案】(1)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96g(3)蒸发溶剂【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中交点的含有解答;(2)根据图像确定80℃时甲的溶解度,据此推算该温度下6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进而计算溶液质量;(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减小溶解度。【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为甲和乙的交点,则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60g,那么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40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29.如图所示是对时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1)甲、乙、丙、丁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丙溶液到丁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3)若在丁的基础上,继续恒温蒸发10克水,又有3.2克硝酸钾晶体析出,由此可以计算出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克。【答案】(1)甲(2)不变(3)32【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没有晶体析出,可能不饱和,可能恰好饱和;有晶体析出的是饱和溶液。(2)在温度不变时,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只有一个。(3)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甲蒸发水分后得到乙,乙中没有固体析出,说明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是恰好饱和,所以一定不饱和的是甲。(2)丙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乙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3)丁是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3.2g晶体,即10g水中最多可以溶液3.2g硝酸钾,则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2g硝酸钾,则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g。30.某化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相关知识。如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73 0.165 0.121 0.116 0.095 0.076氢氧化钠 31 90 111 129 313 336(1)依据表中数据,绘制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2)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措施: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3)20℃时,19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20℃,可析出氢氧化钠固体。这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1)A(2)D(3)不变【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A;(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故选:D;(3)20℃时,19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20℃,可析出氢氧化钠固体,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这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会不变;31.(2025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示意图。回答问题:(1)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写具体的操作),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 量取所需水时, 应选择量程为 (选填“20”、“50”或“100”) mL的量筒。(3)操作戊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4)经检测,配制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序号)。A.氯化钠固体不纯B.溶解氯化钠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答案】(1)从左盘取出适量的氯化钠(2)100(3)加快溶解(4)A【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进行定量称量时,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左盘药品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进而确定接下来的操作;(2)首先计算氯化钠的质量,然后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确定测量水的体积,最终判断选择的量筒;(3)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解答】(1)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则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应从左盘取出适量的氯化钠,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需要食盐的质量:100g×10%=1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0mL,那么应该选用100mL的量筒。(3) 操作戊为溶解,其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溶解;(4) 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B.溶解氯化钠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故选AC。32.(2025八上·平湖期末)用粗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小平同学进行如下操作:①用电子天平称取粗盐6.8g;②在粗盐中加入20g水,用玻璃棒搅拌使盐全部溶解;③过滤后得到滤渣1.2g;④将配好的溶液加水稀释。(1)步骤③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保留整数)(2)步骤④中,要将溶液全部稀释成10%的食盐溶液,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3)小平同学在稀释溶液的过程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量取所需的水,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答案】(1)(2)设稀溶液质量为m克m×10%=5.6g m=56g (3分)(若用22%计算, 结果为30.72cm3)(3)偏大【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先计算出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所加水的质量及所加水的体积;(3)根据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进行分析。【解答】(3)小平同学在稀释溶液的过程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量取所需的水,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偏大。1 / 1【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 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保持静止不动2.(2024·金东模拟)3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A既可能是NaCl,也可能是KNO3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C.②中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D.②中溶液表明盐B此时的溶解度为44g3.(2025八上·金东期末)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甲图是50mL、10%的蔗糖溶液,其中“●”表示所含的蔗糖分子。在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它成为5%的蔗糖溶液。能表示稀释后蔗糖溶液模型的是A. B.C. D.4.20℃时,分别将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20g水,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g与bg,则a、b的大小关系是 ( )A.a=2b B.2a=b C.a=b D.无法确定5.(2024八上·诸暨期中)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 0 20 40 60 80 100氯化钠 (克) 35.7 36.0 36.6 37.3 38.4 39.8硝酸钾(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20℃时,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C.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D.将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和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各 100克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是2.4克和137.4克6.(2025八上·平湖期末)下表是小平同学在研究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所设计的实验,据此可知,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因素是( )组别 溶剂 溶剂的量 溶质 温度 达到饱和的溶解情况1 水 10g 蔗糖 25℃ 8匙2 水 10g 蔗糖 30℃ 9匙3 水 10g 食盐 25℃ 2匙4 水 5g 食盐 25℃ 1匙5 酒精 10g 食盐 25℃ 0匙A.溶剂的种类 B.溶剂的量 C.溶质的种类 D.温度7.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来反映气温变化状况。如图所示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8.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23D.t3℃时,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温至t2℃,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大于乙溶液的质量9.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活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A. B.C. D.10.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00B.图中n 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 z 是饱和溶液D.将m 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该溶液的溶质30g11.一定温度下,向图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溶质的质量增大 D.溶质的溶解度变大12.(2025八上·拱墅期末)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小科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并充分搅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所给选项中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是 ( )A. B.C. D.13.(2024八上·温州期中)小联设计了一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从表格分析可知,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是( )温度 溶质 溶剂 实验结果20℃ 碘2g 酒精10g 全部溶解20℃ 碘2g 水10g 部分溶解A.温度 B.溶质的性质 C.溶剂的性质 D.溶液的质量14.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5 90溶解度/克 27.7 39.3 49.0 54.1 51.1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D.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5.(2025·浙江会考)克密度为克/厘米,质量分数为的硝酸钾溶液,采取某种措施后变成克密度为克/厘米,质量分数为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无固体析出),下列表达式一定正确的是( )A. B.C. D.二、填空题16.(2024八上·新昌期中)如下图甲,一木块漂浮于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 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 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17.(2024八上·南湖期中)小科同学在t℃下用某固体溶质的溶液做恒温蒸发结晶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甲属于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2)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 。18.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人们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若将该瓶置于20℃的环境中,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1)小科认为乙和丁溶液均是饱和溶液,他判断的理由是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乙、丙、丁所示,表示相应气温最高的是 。19.在探究影响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因素、比较等量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时,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完全溶解所需时间/秒 60 35 55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设计实验2和实验3的目的是 。20.20℃时,将一杯物质R 的溶液分四次各蒸发10g水(不过滤),每次蒸发后均恢复到20℃观察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每次蒸发水的质量/g 10 10 10 10杯底固体物质的总质量/g 0 1 3 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物质R 在20℃时的溶解度为 ,物质R 的溶解性属于 ,第二次蒸发后所得溶液中R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21.如图为小科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过程。请回答:(1) 图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的是 (填序号) 。(2) 小科应选取规格为 (填“10毫升” “50毫升”或“100毫升”) 的量筒,若他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22.(2025八上·金华期末)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1) 60℃时,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克。(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克。(3)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 。三、实验与探究题23.“水中溶解了食盐,还能再溶解糖吗 ”小明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设计实验】(1) 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 。(2) 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解释与结论】 。(3)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他溶质后 (填“能”或“不能”) 增强食盐的溶解能力。24.(2024八上·龙湾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小明设计了如下五组实验实验组 A B C D E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加入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加入溶剂质量 20克 20克 10克 10克 10克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加入固体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0克溶解固体质量 6.2克 0 3.1克 3.6克 10克(1)从表中可以得出,A、E两组实验研究的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 。(2)在D组实验中,小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①用电子天平称取10.0克食盐,放入烧杯中。②量取10.0毫升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为m1克。③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④过滤,称量所得滤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克。则 克。(3)根据实验结果,小明得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质量无关的结论,请你利用本实验的数据来分析说明小明的结论: 。25.(2024八上·台州期中)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泡逸出,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一:探究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能力的影响【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 100mL 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已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实验① 0℃ 不浑浊实验② 20℃ 轻微浑浊实验③ 90℃ 明显浑浊活动二:探究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能力的影响【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 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mL 变快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mL 变得更快【解释与结论】(1) 实验1中,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现象是 。(2) 根据实验1的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3) 由实验2可知,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能力越 。 (填“强”或“弱”) 。(4)结合实验探究,请你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26.科学项目化研究小组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那影响一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研究小组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研究小组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小组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 冰糖 水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① 5g块状冰糖 100 mL、10℃的水 是 缓慢② 5g块状冰糖 100 mL、80℃的水 是 较快③ 5g粉末状冰糖 100 mL、80℃的水 是 快(1)本实验涉及多个自变量,研究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2)为了验证猜想A,应选择实验 (填序号)进行比较。(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的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 。(4)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都加入5g 粉末状冰糖, ,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27.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次数 1 2 3 4 5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20 30 40 50 60杯中剩余硫酸铜晶体质量/克 A杯 0 0 5 15 XB杯 0 0 0 5 Y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的x= ,y=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① ;② 。四、综合题28.(2024八上·义乌期中)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 ;(3)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29.如图所示是对时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1)甲、乙、丙、丁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丙溶液到丁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3)若在丁的基础上,继续恒温蒸发10克水,又有3.2克硝酸钾晶体析出,由此可以计算出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克。30.某化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相关知识。如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73 0.165 0.121 0.116 0.095 0.076氢氧化钠 31 90 111 129 313 336(1)依据表中数据,绘制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2)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措施: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A.②④ B.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3)20℃时,19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20℃,可析出氢氧化钠固体。这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1.(2025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示意图。回答问题:(1)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写具体的操作),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 量取所需水时, 应选择量程为 (选填“20”、“50”或“100”) mL的量筒。(3)操作戊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4)经检测,配制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序号)。A.氯化钠固体不纯B.溶解氯化钠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32.(2025八上·平湖期末)用粗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小平同学进行如下操作:①用电子天平称取粗盐6.8g;②在粗盐中加入20g水,用玻璃棒搅拌使盐全部溶解;③过滤后得到滤渣1.2g;④将配好的溶液加水稀释。(1)步骤③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保留整数)(2)步骤④中,要将溶液全部稀释成10%的食盐溶液,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3)小平同学在稀释溶液的过程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量取所需的水,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 溶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若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解答】A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A正确;B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正确;C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正确;D. 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始终在不断运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D2.【答案】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题意,30℃时,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为36g,最多能溶解KNO3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NaCl,溶液达到饱和状态;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盐A是NaCl,盐B是KNO3,故选项说法错误;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C、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盐B是KNO3,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3.【答案】B【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稀释溶液中,只向溶液中加水,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解答】稀释前后蔗糖分子的量保持不变。加水稀释,蔗糖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蔗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但溶液均一、稳定,所以蔗糖分子分布均匀。故答案为:B。4.【答案】C【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20℃时,分别将2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后,再降温到20℃,即溶液温度不变都蒸发20g水,因此所析出晶体质量均为该温度下20g水达饱和时所溶解硝酸钾的质量,因此两晶体质量相等.【解答】解:根据题意“20℃时,分别将2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后,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克与b克”,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0℃时2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因此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a=b;故答案为:C。5.【答案】D【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C、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D、根据两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A、由图中数据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因此此温度下要溶解36克氯化钠至少需要100克水,正确;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变化趋势大,因此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正确;D、80℃时,100g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都小于此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因此降温到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分别小于2.4g和137.4g,错误;故答案为:D。6.【答案】B【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溶液的能力,结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实验3、5对比,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溶剂的种类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A错误;B.实验3、4对比,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呈正比,溶剂的质量是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因素,故B正确;C.实验1、3对比,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溶质的种类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C错误;D.实验1、2对比,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说明温度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B。7.【答案】C【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解析】【分析】根据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故答案为:C。8.【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解答】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B正确不合题意;C.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15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丙物质,所以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g:(100g+15g)=3:23,故C正确不合题意;D.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得到恰好饱和的溶液,需要溶剂水的质量甲2℃,两种溶液的溶剂质量关系不变,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会析出晶体,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析出的固体的质量更大,溶液中溶质质量更小,故甲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均小于乙溶液,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还是小于乙溶液的质量,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D【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A、氯化钠放在右盘,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0.【答案】D【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B、根据n点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在曲线上的点对应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A、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故选项说法错误。B、n点表示的溶液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w、z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某物质,m点表示的溶液溶剂质量为80g,最多能溶解80g该物质,则将m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该溶液的溶质80g-50g=30g,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1.【答案】C【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解答】A、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果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不变,如果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没有变大的可能,故B错误;C、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故C正确;D、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答案】A【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小温同学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加入25g水,有15.8g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该温度下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3.7g-15.8g=7.9g;②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仍有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此过程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7.9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8g-7.9g=7.9g,则③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剩余的7.9g硝酸钾恰好完全溶解,则④中溶液为该温度下恰好饱和的溶液;在加入25g水,⑤中溶解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小温同学在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过程中,向硝酸钾固体中分批加水,加入25g水,有15.8g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该温度下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3.7g-15.8g=7.9g;②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仍有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此过程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7.9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8g-7.9g=7.9g,则③中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水,剩余的7.9g硝酸钾恰好完全溶解,则④中溶液为该温度下恰好饱和的溶液;在加入25g水,⑤中溶解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②③④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大于⑤中溶质质量分数,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13.【答案】C【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即可。【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所以这里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应该是溶剂的性质。故选C。14.【答案】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解答】A.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0 g,A错误;B.时,30克硫酸镁放入100克水中可配制成130克硫酸镁溶液 ,正确;C.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 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少,因为溶解度降低了,C错误;D.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以及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若是采取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不变,即:bω2=aω;若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增加了,即bω2>aω1。【解答】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若是采取降温的方法,则;若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若是采取加溶质的方法,则,A错误;B、若是采取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即;若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使之恰好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增加了,即,B正确;C、若是采取降温的方法,则;若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若是采取加溶质的方法,则,C错误;D、a、b为溶液的质量,无需用溶液的质量×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D错误。故答案为:B。16.【答案】升温;增大【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 根据F浮=ρ液gV排,V排越大,说明溶液的密度越小,即溶液中的溶质减少,结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根据 F浮=ρ液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溶解的溶质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升温的方法,升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溶质增加,溶液的密度增大,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随温度的升高,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17.【答案】(1)不饱和(2)30g【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乙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丙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共析出5g固体,即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5g-2g=3g固体,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则溶液甲属于不饱和溶液。(2)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乙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固体,则丙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共析出5g固体,即第三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5g-2g=3g固体,则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固体,即该固体溶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30g。18.【答案】(1)乙和丁中均有未完全溶解的固体(2)丙【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剩余固体越小,温度越高。【解答】(1)由图可知,乙和丁中均有未完全溶解的固体,说明溶液已达饱和,不能继续溶解。(2)由图可知,丙中固体完全溶解,可知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大,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此时对应的温度最高。19.【答案】(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硫酸铜溶解得越快(2)探究接触面积对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影响【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1中是20℃的水,实验2中是60℃的水,其它条件相同来分析;(2)根据实验2中加入的是粉末状固体,实验3中加入的是块状固体,其它条件相同来分析;【解答】(1)实验1中是20℃的水,实验2中是60℃的水,其它条件相同,则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溶解越快。(2)实验2中加入的是粉末状固体,实验3中加入的是块状固体,其它条件相同,则设计实验2和实验3进行对比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接触面积对硫酸铜溶解快慢的影响。20.【答案】5g;20g;易溶;16.7%【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由20℃时,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为1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为3g,知该温度下10g溶剂水中溶解2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3g+2g=5g,物质R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再根据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解答。【解答】20℃时,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总质量为1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后,析出固体总质量为3g,可知该温度下10g溶剂水中溶解2g 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第四次蒸发水后杯底固体物质的质量为3g+2g=5g;物质R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10g,故为易溶物质;第二次蒸发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则R 的质量分数为21.【答案】(1)①(2)100毫升;偏大【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 (1)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解答】 (1)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故选图①;(2)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0%=10g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0g=90g(合90mL)。应该选择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22.【答案】(1)37.3(2)145.8(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 (1)根据溶解度表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2)根据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45.8g进行解答。(3)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1)根据表格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37.3g;(2)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45.8g,即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所以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5.8g;(3)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23.【答案】(1)紫红色(2)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3)不能【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质: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通常是固体或气体,可以是单一物质或混合物。 溶剂:指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可以是纯物质或混合物。 溶液: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均匀透明的液体。溶剂的作用:溶剂是溶液中占比例较大的成分,它可以溶解溶质,使其分散在溶液中,形成均匀的混合液体。 溶剂还可以调节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影响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等。【解答】(1) 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 紫红色;(2) 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解释与结论】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3)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他溶质后不能增强食盐的溶解能力。故答案为:(1)紫红色(2)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3) 不能24.【答案】(1)温度(2)6.4(3)正确;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由表示中数据可知,AE两组的唯一变量为水的温度,可知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2)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了3.6g溶质,可知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减去3.6g。(3)分析表中数据,AC除了水的质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可用AC两组实验来验证溶解度与溶剂质量的关系。【解答】(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AE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AE两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温度。(2)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6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6g=6.4g,从而可以知道m1-m2=6.4g。(3)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所以小明的结论正确。(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AE两组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AE两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温度;(2)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6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6g=6.4g,从而可以知道m1-m2=6.4g;(3)A组和C组实验换算后都是10克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克,溶解性大小相同,所以小明的结论正确。25.【答案】(1)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2)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3)强(4)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气体逸出【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澄清的石灰水的浑浊程度越大,则说明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更大;(2)浑浊程度越大,说明析出的二氧化碳越多,根据表格数据1分析解答;(3)试管中气泡速率越大,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越小;(4)根据气压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解答。【解答】(1)在实验1中,随着温度升高,而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增大,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即: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1的现象可知,温度升高时,浑浊程度变大,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那么得到: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3)根据实验2可知,当向上拉动活塞时,气压减小,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率增大,那么得到: 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能力越强;(4)“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气体逸出。26.【答案】(1)控制变量法(2)①②(3)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4)再加入 100 mL、80 ℃的水,一个烧杯进行搅拌,另一个不搅拌(合理即可)【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合格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实验②和③中哪个因素不同,哪些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实验。【解答】(1)本实验涉及多个自变量,研究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为验证物质溶解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应除水的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实验①和实验②来进行探究。(3)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的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4)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80 ℃的水,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 粉末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等27.【答案】(1)25;15(2)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能为是有限的(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质量是有限的);②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越多)【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影响因素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是一定的,达到饱和后就不能溶解了,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杯中最多溶35克,B杯中最多溶45克,所以X=25 ,Y=15,故结论如下: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能为是有限的(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质量是有限的)②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能够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越多)28.【答案】(1)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96g(3)蒸发溶剂【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中交点的含有解答;(2)根据图像确定80℃时甲的溶解度,据此推算该温度下6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进而计算溶液质量;(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减小溶解度。【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为甲和乙的交点,则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60g,那么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40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t℃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溶解的固体是60g×=36g,所以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36g=96g;(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加入溶质或降温。29.【答案】(1)甲(2)不变(3)32【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没有晶体析出,可能不饱和,可能恰好饱和;有晶体析出的是饱和溶液。(2)在温度不变时,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只有一个。(3)溶解度指的是某温度下,每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解答】(1)甲蒸发水分后得到乙,乙中没有固体析出,说明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可能是恰好饱和,所以一定不饱和的是甲。(2)丙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乙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3)丁是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3.2g晶体,即10g水中最多可以溶液3.2g硝酸钾,则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2g硝酸钾,则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g。30.【答案】(1)A(2)D(3)不变【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中能表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A;(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⑤蒸发一部分水后再恢复到原来温度,故选:D;(3)20℃时,19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20℃,可析出氢氧化钠固体,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这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会不变;31.【答案】(1)从左盘取出适量的氯化钠(2)100(3)加快溶解(4)A【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进行定量称量时,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左盘药品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进而确定接下来的操作;(2)首先计算氯化钠的质量,然后用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确定测量水的体积,最终判断选择的量筒;(3)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解答】(1)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则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应从左盘取出适量的氯化钠,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2)需要食盐的质量:100g×10%=1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0mL,那么应该选用100mL的量筒。(3) 操作戊为溶解,其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溶解;(4) 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B.溶解氯化钠的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故选AC。32.【答案】(1)(2)设稀溶液质量为m克m×10%=5.6g m=56g (3分)(若用22%计算, 结果为30.72cm3)(3)偏大【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先计算出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所加水的质量及所加水的体积;(3)根据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进行分析。【解答】(3)小平同学在稀释溶液的过程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量取所需的水,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偏大。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 课时精炼(学生版).docx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 课时精炼(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