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所以这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B.“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
C.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并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
D.“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B.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
C.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加稳定。
D.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没有再往来的需要,就会彼此“清算”,那就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
B.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C.亲不亲,故乡人
D.远亲不如近邻
4.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说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要承受“春运客流”带来的交通压力,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嚷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他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召儿第一次出场时,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一细节,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后文写她投手榴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
B.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村长安排的向导是吴召儿,所以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心里并不满意。
C.吴召儿与老村长的对话生动有趣,老村长的谆谆告诫、担忧紧张与吴召儿的率真可爱、无所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D.姑父前来报信这一情节,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抗日的支持以及备战的状态,同时也为后文截击的情节作铺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既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更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B.“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由山顶眺望时温馨美好甚至不真实的感觉,这与后文的战斗情形形成对比,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我”是叙述者也是亲历者,这种叙述视角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D.小说对姑妈家菜园的描写,突出了它昏暗、阴冷、湿寒的特点,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烘托了战前紧张的氛围。
8.小说多次写到“红棉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孙犁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徙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逢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矾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莽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对应处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C.为,表示被动,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为”词义不同。
D.益,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文中“少益以学”与“益骜放不自修”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4.请结合文本分析,李白是如何得到皇帝接见并赐食,亲为调羹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上》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邻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和《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接待贤才,使天下的贤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的诗句是: ,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肃的生存困境,②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持有排斥乃至淡漠的态度。③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固然是一个原因,⑤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自身的创作问题。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诗人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诗歌并非孤立存在的高雅艺术,而是与大众情感紧密相连的。因此,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人写诗不能只是 A ,让自己感到满足,而要贴近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更不能闭门造车、主观想象,而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鲜活的时代感。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这就需要( 甲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倡导诗歌回归现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和道义。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 B 的宝藏,诗人只有回归现实,才能认识现实,创作出贴近生活现实的诗。回归现实不仅要在 C 、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洞悉细微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文学作品不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诗人要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研究怎样才能与社会、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 乙 ),只有真正的介入,书写真正的现实,诗人才不会在现实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丧失掌握文学话语的能力。
18.下列句子中的“与”和文中加点的“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
B.时不我与,大家必须奋力前行。
C.在这件事上,小王与我的想法不同。
D.唐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画作赠与市博物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句式,以“理想世界”为主题仿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恰当,句式一致。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1906年在日本留学学医的鲁迅,认识到最需要急切地疗救的是国人的病态灵魂,弃医从文,笔耕一生;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读湖南一师时写下《心之力》,立志“应以天下为己任,拯救黎民于水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材料二: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更需要正确的方向。方向的选择中有魄力,方向的选择中有情怀,方向的选择中有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A 4.①亲密的血缘关系之间怕算账(无法不互欠人情),但随着社会发展,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需要商业的“钱上往来”以便“当场算清”。②而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适合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村民可与其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所以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最后一句体现表述的完整性) 5.①“春运客流”现象折射出了(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乡土社会)是血缘和地缘合一的重人情的社会,②中国人在回乡过年时通过人情往来来稳定其人情网络的文化观念。所以,虽然现代社会人群有较大流动,但在重大节日人们还是会回到故乡这块血缘地。③“春运客流”现象体现了传统文化(家乡观念/人情观念/乡土情结/血缘与地缘)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根深蒂固)。
6.B 7.D 8.①人物: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表现,她的美丽乐观;“我要伪装起来!”,表现她的机智;
②情节: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红棉袄在不同地方出现,又起到了串联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③环境: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红棉袄与乱石山特定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生活的亮色。 9.①讲故事淡化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构思富含诗意。没有正面描写紧张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描写温情的日常生活,如民校上课、放哨等。
②环境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营造诗意境界。有关秋天、吴召儿姑妈家的菜园等景物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③塑造诗意美好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以吴召儿为代表的美丽乐观、率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展现出人情美、人性美。
10.AEG 11.D 12.C 13.(1)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逃回,客居在巴西。
(2)恰逢大赦,回到寻阳,因事获罪被关入狱中。 14.李白因吴筠推荐入长安;
贺知章赞其为“谪仙人”并向玄宗推荐;
玄宗召见并欣赏其才华,赐食并亲自调羹。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才智超群,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每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乘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人一样。
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被关入牢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
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5.A 16.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长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
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导语】本诗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反映“归园田居”后另一个生活侧面。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后六句为第二层,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全诗取材独特,选择劳作之外的“业余生活”为内容,表现出诗人于田园居中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其意境恬淡,诗意盎然。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A.“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错误。“崎岖”形容山路不平,“榛曲”则指草木丛生的小路。诗人通过描绘这条艰难的小路,不仅展现了归家途中的艰辛,还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没有体现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直抒胸臆。“怅恨独策还”表达了诗人陶渊明结束一天的劳动后,独自手持拐杖回家的情景。 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怅恨”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归园田居(其一)》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接陈述了自己从小就不适应世俗,天性喜爱山水田园的生活方式 ,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少无适俗韵”表明陶渊明年轻时就对世俗的应酬和钻营感到不适,而“性本爱丘山”则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热爱。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厌恶世俗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
②借景抒情。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通过描绘清澈的山涧,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纯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洗刷和对自然的向往 。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归园田居(其一)》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③借事抒情。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描述了诗人滤好家中新酿的美酒,杀一只鸡来款待邻里的情景。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与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淳朴的农家生活 。“荆薪代明烛”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日落之后,室内变得昏暗,诗人用荆柴代替蜡烛照明,这种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生活的简朴和自得其乐的心态。是借事抒情的方式。
《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写诗人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愿到南面的田野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愿,抒发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是借事抒情的方式。
17.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8.C 19.
A孤芳自赏
B无穷无尽
C习以为常 20.
①将“严肃”改为“严重”;
②将“排斥”与“淡漠”交换位置;
⑤将“因为”删去。 21.
甲:重提倡导诗歌回归现实
乙:对现实的介入 22.理想世界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是我们灵魂与希望向上腾飞的坚实平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