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地下盐岩因挤压作用出露地表,形成盐底辟。西亚扎格罗斯山下发育大量盐底辟,某大型盐底辟一坡有土壤覆盖,一坡盐岩裸露。有土壤覆盖的一侧发育盐溶洞,且盐溶洞规模仍在扩大。下图示意该大型盐底辟两侧水循环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盐底辟有土壤覆盖的一侧蒸发更强,主要是因为
A.深层下渗量更小 B.年降水量更大
C.地表径流量更大 D.涵养水源更多
2.盐溶洞仅出现在有土壤覆盖的一侧,主要取决于两侧
A.流水停留时间差异 B.蒸发量差异
C.溶解盐输出量差异 D.岩性差异
温度露点差是温度与露点(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的差值。层状云属低云族,是由结构松散的大云块等组成的云层,其形成主要是水汽向上输送过程中在逆温层顶以下堆积所致。下图示意贵阳某地某年12月11日20:00和该地12月12日8:00的温度与露点曲线(实线为温度,虚线为露点温度)。据此完成3—5题。
3.气象上用温度露点差衡量
A.地面温度 B.大气湿度 C.霜冻程度 D.云层厚度
4.12月11日20:00层状云层最大高度的气压是
A.471 hpa B.500 hpa C.718 hpa D.760 hpa
5.12月11日20:00至12月12日8:00图示地点的层状云
A.云层消失 B.云层高度降低
C.云层厚度变薄 D.云层温度显著增加
“重心”分析是一种分析地理现象空间变异及动态变化过程的方法,借用重心点及其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等指标不仅可以刻画出区域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还可以进一步探寻其动态过程及演化规律。读1990—2013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轨迹图,据此完成6—8题。
6.据图可知,1990年—1995年期间
A.粮食生产重心迁移距离将近10Km B.许昌县粮食产量降低,鄢陵粮食产量增大
C.经济及粮食生产重心迁移方向趋同 D.长葛是河南经济水平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7.1995—2013年的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分离日趋显著说明
A.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日益明显 B.粮食生产会拖累地方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D.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降低
8.2000年以后人口重心转移趋向北方的主要原因是
A.北部出生率高 B.南部死亡率高 C.人口向北迁移多 D.北部人口基数大
“飞地园区”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产业合作形式,通常指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并在后者区域内建设和管理产业园,实现税收分享、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协同。202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飞地园区”模式(如重庆企业在广安建产业园)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下表为该模式下重庆和广安两地要素流动情况。据此完成9—11题。
要素类型 重庆→广安流动占比 广安→重庆流动占比
资本 68% 12%
劳动力 15% 73%
9.成渝双城经济圈推行“飞地园区”模式主要缓解重庆的
A.能源供给与需求失衡 B.土地资源利用趋紧
C.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D.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10.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看,“飞地园区”模式主要有利于
A.消除城乡发展差异 B.强化单极核心地位
C.优化区域要素配置 D.提高城市等级水平
11.为提升“飞地园区”的产业链韧性,园区建设应重点配套
A.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B.高效物流运输体系
C.大型金融服务中心 D.一站式商业综合体
植物多样性指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程度的指标,指数越大表示植物种类越丰富,地球上植物种类最丰富地区指数为10。下图为某地理小组对某山地不同海拔林冠层植物和地面覆盖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进行考察并绘制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该山地可能位于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高原 D.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13.造成该山地地面覆盖植物与林冠层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原因是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二者差异越小
B.海拔越低,气温越高,二者差异越小
C.林冠层植物的多样性受热量影响较为明显
D.地面覆盖植物多样性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小
漂浮式海上风电站,由风力发电机和漂浮式平台组成,可用于开发水深超过50米海域的风力资源。2017年全球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在英国北海沿岸正式投用。2025年,我国或将迎来首个可商业化运行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据此完成14—15题。
14.漂浮式海上风电站与传统固定式海上风电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A.发电量更大 B.适用范围广 C.安装便利 D.无海洋污染
15.与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开发漂浮式海上风电站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A.市场 B.技术 C.海域面积 D.灾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中更新世早期,奉节地区地壳运动稳定,小寨地下河的溶蚀塑造了开阔的地下洞腔。中更新世晚期,伴随地壳抬升,该地区水系开始重组,天井峡的地表水流入小寨地下河,迟谷槽成为宽阔干谷,此后小寨地下河流经的地下洞腔的顶板坍塌。晚更新世,地壳再次抬升,因地下水位下降,小寨地下河潜入隔水层之下,新的地下洞腔发育,而天井峡的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位置逐渐溯源上移,最终后退到黑眼洞。目前,小寨天坑主体以隔水层为界,形成上下复合嵌套结构(上下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石灰岩天坑贯通体)。图1示意目前奉节地区的地貌和水系,图2示意小寨天坑复合嵌套结构。
说明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位置从地缝洞后退到黑眼洞的过程。(8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最典型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等。溶洞内外存在热力环流现象,其方向及范围会随着溶洞内外气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溶洞内CO2的浓度。下图为云贵高原某溶洞昼夜热力环流的方向及范围示意图。
(1)分析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溶洞环流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6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太行八陉(xíng)是穿越太行山的关键天然通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图a)。在古代,陉道沿线不仅分布有关隘、驿站,而且因贸易往来,人口不断集聚,逐渐衍生出众多聚落,形成独特的陉道景观。图b为某河谷型陉道(与河流并行的陉道)所在河谷一侧的示意图,沿线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沿河打造了河谷型陉道农田系统。随着人口城镇化和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八陉故道的交通地位有所下降,有必要科学周密地谋划沿线区域的未来发展路径。
(1)列举八陉故道沿线的人文景观。(3分)
(2)分析河谷型陉道农田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8分)
(3)从地理视角探讨八陉故道沿线区域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求:选取粮食生产、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等任一角度,写出具体问题,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发展措施)(12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科研人员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某开垦历史超60年的黑土区坡耕地进行水土流失和水分渗漏研究,并建立模型模拟该坡耕地碳、氮垂直迁移通量数据。该坡耕地海拔为210—235m,最大坡长约为380m,土壤侵蚀严重,不同坡位侵蚀强度差异显著,存在鲜明的侵蚀区和沉积区。根据观测,该坡耕地在作物生长期间存在碳、氮渗漏通量的两个峰值。下图为该坡耕地地形特征及监测设备安装位置示意图。
(1)试阐释该科研工作者建立模型模拟该坡耕地碳、氮垂直迁移通量数据的具体方法。(2分)
(2)分析该坡耕地在作物生长期间存在碳、氮渗漏通量的两个峰值的原因。(4分)
(3)推测该坡耕地坡上、坡中和坡下碳、氮渗漏通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8分)高三地理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C B C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D C B 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地壳抬升导致(作为区域排泄通道的)九盘河下切,区域地下水位下降;(2分)天井峡地表水溶蚀、下切,但其速度低于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2分)天井峡地表水通过裂隙等垂向通道下渗,提前流入地下河;(2分)最终后退至地表水系转弯处的黑眼洞(因地表水和地下河流向未必重合,难以沿地表的下萨谷溪继续后退)。(2分)
17.(1)云贵高原有大面积分布的厚层石灰岩;云贵高原降水比较丰富,河流水流动过程中对石灰岩进行侵蚀和溶蚀,形成干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每点2分,共4分)
(2)夜间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气体交换活跃,洞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白天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增强;夜间热力环流范围更大使得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溶洞热力环流会使得喀斯特地貌沉积作用增强,起伏减缓。(每点2分,共6分)
18.(1)关隘;驿站;贸易集市;古村落;古寺庙、军事堡垒;水利工程遗迹等。(每个1分,答出三个给3分)
(2)时间演变:古代随着太行八陉交通要道的繁盛,人口聚集,村落众多,为满足农业发展形成了早期的河谷型陉道农田系统;(2分)现代随着交通方式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线路的日益完善,八陉古道逐渐衰落,人口外迁,农田系统逐渐荒废。(2分)
空间演变:初期农田系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等平坦地区,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耕作;(2分)后期随着人口增长和河谷下切,河漫滩逐渐形成新的阶地,农田逐渐向高海拔扩展,原来的水浇地转为旱地。(2分)
(3)角度一:粮食生产
问题:可用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下降,土地利用率低下;交通线路与耕地规划冲突;土壤污染;农作物收益低,土地管理混乱;人地矛盾较大。
发展目标:提高太行八陉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恢复耕地生态;避免侵占耕地。
发展措施:复垦荒废农田,优化灌溉系统,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梯田、有机农业等可持续耕作方式;建立农业合作杜,促进小农户与市场对接,提升经济效益;合理规划交通道路,避开耕地等。
角度二:文化保护
问题:故道本体及沿线遗迹未纳入保护名录,保护措施缺位;文化遗迹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文化遗迹资源过度开发与保护性破坏现象并存;资金与技术瓶颈,遗迹保护专业人才短缺;监管法律不完善,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发展目标:构建文化生态共同体;将故道本体及沿线的聚落、农田、水系等进行有机的整体保护;构建跨行政区域保护网络,促进文化保护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
发展措施:对关隘、驿站等进行考古修复,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故道博物馆,展示古代贸易、军事历史;培训当地居民参与文化讲解、增强社区认同感。
角度三:旅游开发
问题:八陉故道生态脆弱,陉道文化没落;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达度较差;开发碎片化与同质化竞争严重;生态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资金不足。
发展目标:促进文化传承;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竞争力;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落地,提高民众旅游舒适度;提高八陉故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影响力。
发展措施: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每个角度各4分,满分12分)
19.(1)确定该坡耕地合理的监测点、监测时间段和范围;获取该区域气候,地形,土壤水分和孔隙及土壤剖面碳、氮含量等数据;将不同坡位监测点不同深度土壤的实测含水量数据作为模型初始条件,观测不同深度和时间段的土壤水渗漏量,将水渗漏量乘以对应时段土壤水溶液中碳氮浓度,得到土壤碳、氮垂直迁移通量。(答出一点给2分)
(2)在作物生长初期,由于施肥不久,土壤水溶液中的碳、氨浓度较高,在非雨季出现一个碳、氦渗漏通量的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氮渗漏通量下降,每年7—8月份大量降雨带来大量的土壤水渗漏,形成第二个土壤碳、氮渗漏通量的峰值。(每点2分,共4分)
(3)差异:坡下最高,坡中最低,坡上居中。(2分)判断依据:土壤中的养分从坡上和坡中迁移并沉积到坡下,坡下土壤中的碳、氮含量较高,从而促进了碳、氮的渗漏;坡中土壤的物理结构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这不利于水分渗透;坡上区域由于侵蚀作用较弱,土壤结构相对较好,因此碳、氨渗漏通量介于坡中和坡下之间。(每点2分,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