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硚口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Ⅰ 阅 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知识贬值了吗
①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和信息、学历的定义混淆了,也太容易把“搜索到”错当成“已经掌握了”。
②每天醒来,我们都在信息流里游泳。五分钟可以速通一部剧的剧情,想学做菜有拍好的短视频教程,出门旅游有其他人做好的攻略表格照抄,甚至想写代码、创作一首歌曲都有AI(人工智能)可以代劳。信息的获取难度大大降低了,触手可及的便利,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只要想,便可以迅速掌握很多信息、学习一种技能。
③但我们却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就像站在图书馆中不会自动获得书籍的智慧一样,我们拥有搜索工具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知识。真正的知识需要经过理解、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无法被搜索引擎替代的。
④同样,学历也并不是知识的等价物。它只是证明你受过某些教育,却无法代替你亲自走进咀嚼疑问的过程。本科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新闻传播相关,每次考试前会突击背诵许多词条,像单向度的人、沉默的螺旋、全景监狱、媒介即讯息……这些看起来颇为唬人的词,用在综述的大题里去答,效果确实有加成。直到毕业后的许多年,我已经忘记了这些词的意思,当网络舆论事件高频出现,我很想在脑子里厘清舆论背后的群体情绪逻辑,却发现无论套用哪个大词,都会显得过于粗暴。
⑤于是我开始察觉,知识从来不是一个死物,而是你与世界对话的产物。知识不是一堆材料,更像是思考过后价值内化的过程。你争论过的观点、反复咀嚼过的困惑,都会一点一点,在你脑子里沉淀成判断力。这些经历会最终内化为你思考问题与筛选观点的信息库,影响你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决策,如何与他人交流。它并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或学历上,也不一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它可能只在你表达一个观点时,用词更精准一些;在面对复杂议题时,能分清事实与立场。
⑥我遇到过一些知识浓度很高的人,他们不见得学历最高,但很快就能听懂一个新领域的问题结构,能快速辨别信息中的水分。他们的知识,不是靠“知道得多”体现的,而是在“知道怎么想、知道怎么用”里显露出来的。
⑦我始终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讨论公共议题,她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怎么想更对。”但却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从不同角度都梳理出了各方的利益动机。当你和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可以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说出一段清晰诚恳有逻辑的看法,也有人只能用一个梗终结掉话题。
⑧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比以前更难,标准答案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搭建的知识框架,只能在浪潮中被裹挟。甚至连判断一个看起来很权威的人士是否在胡说八道的能力,都依赖你是否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
⑨知识从来没有贬值,只是它在升级——过去它可能是通往体面工作的门票、是一纸文凭,而现在,它变成了一种认知能力,即能不能跨领域理解问题、能不能快速学习一个新技能、能不能独立判断真假信息,且不再奖赏轻浮、不再迷信权威、不再因为谁背了几本书就给他过多加持,只对那些愿意花真心去理解世界的人打开一扇窗;而我也在期待自己慢慢变成这样的人,读书不求快,写作不求火,同时更常提醒自己“你看到的,不等于你理解了;你理解的,也不等于你能用出来”,所以我不觉得知识贬值了,它只是更属于那些不再轻易说“我知道”的人了。
1.下列对知识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和信息不同,能迅速获取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B.知识与学历不等价,学历只能证明受过某些教育。
C.知识不是一个死物,而是思考后价值内化的过程。
D.知识虽无法帮助人们赚钱,但是有利于人际和谐。
2.下列对“知识浓度很高的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学历不一定最高,但能听懂新领域的问题结构。
B.面对复杂议题能清晰诚恳且有逻辑地表达看法。
C.面对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能给出标准的答案。
D.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盲从于大众或者权威。
3.作者认为仅仅“知道知识”并不算拥有知识。做到哪两点才算真正拥有知识呢?请根据第⑨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枯叶的预约卡
①没有想到,我来这里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最初只是想住上十来天,不料临近时意犹未尽,一而再再而三将返程日期向后推。我问自己:是什么拽住了你返城的脚步?
②这个地方,在我居住的大都市西北方向一百公里外,处于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出城里五百米,年平均气温也要低上五度左右。畏惧越来越溽热难熬的夏天,于是当一只脚已经迈入老年的门槛时,我在这里购置了一处小房子,准备炎夏时分来此躲避,享受一份清凉。今年国庆节假日的首次入住,便成了一次预演。
③仿佛鸟声环绕树林,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将我彻底地裹挟包围。
④这里位于山麓和湖畔之间的一片田野中,房屋四周被数千亩葡萄园围拢着,要经过一条几公里长的林荫大道,才能进入小区。因此,我得以毫无阻隔地亲近大自然。一个月的时间中,从仲秋到晚秋,我饱览了季节行进的姿态和容颜。朝北的窗户外,夏天收房时移栽的几株玉簪,曾经油亮碧绿的阔大叶片变得枯黄,又被风撕扯成一绺绺,像一团破碎的布条。稍远处甬道旁的一棵枫树,从某一天起变成了一簇矗立的火焰,灼灼照眼,映衬着遍地的白草。一阵风刮过来,落叶在柏油路面上嗤啦啦地滑动。从绿意沉沉变作五彩斑斓,大地调色板不懈地劳作的整个过程,都被我的目光摄录下来。
⑤在平日的忙碌中,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便有时间了,家里图书太多,又经常让我目光逡巡再三,难以取舍。到了这里,这些掣肘都化作无形。一方面时间足够充裕,一方面是少有选择,反而让我读得分外入心,也更能读出深湛的滋味。这种情形,不由得让人想到限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⑥读书还让我从物理人情的日常角度,不时发现与当下的生活相互对应映照的地方。像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正是我每天敞开感官充分体验的内容?若从节气物候讲,欧阳修的《秋声赋》可能是最为贴近的一篇,但吟诵起“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云云,已经不再有年轻时阅读的凄凉之感,应该是因为到了如今的年龄,已经明白蓬勃与衰飒对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如影随身一般。还有一些不曾变化甚至增强了的感慨,来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阅历过年华似水,愈发深切地认识到,在寥廓无垠的天地自然之间,个体生命是何等渺小和短暂。
⑦行止起居之间,我看到自己的生命正踏入一个新的区域。
⑧在这里的日子,生活被删繁就简成饮食、运动、阅读和休息几个核心支点——新开发的小区住户寥寥,周遭格外安静,唯有电视里的画面能让人捕捉到遥远外界的喧哗热闹,这便是简单安静的日常模样。回望不久前,自己还是那热闹世界里的一员,会为琐事亢奋或焦虑,如今才发觉那些事本无足轻重。这份认知从最初的古怪渐渐变得甘之如饴,恰似水珠落塘、飞鸟入林、熟果坠地般自然,淡定从容的心态也随之沉淀。而这份环境与人生阶段的契合,仿佛一场同步排练,在即将退出职场的年龄,空旷安静的氛围与季节流转的天地信息,引导着我思考生命本质。慢慢习惯孤独清静,学会在书籍、自然与规律生活中安放未来后,四围的幽僻清寂反倒让感受与思维愈发活跃敏锐,也让人读懂世界自有回报与补偿的法则。
⑨思绪返回眼下,我对自己说:这样的日子实在不坏。
⑩终于要返回城市了,冬天的叩门声已经清晰可闻。我把一片干枯的蒙古栎树的褐色叶子,夹在一本书里带回。某一天,我翻开书页看到它,会想到我在这里度过的秋天。枯叶上面的脉络和纹理,会让我想起它充满汁液的模样,那是在夏天的时候。
这一张原始的书签,也是我与来年预约相见的卡片。
4.读②~④段,作者当前居住的“这个地方”有哪两方面的特点 (4分)
5.读第⑤段,说说在平日的城市生活中,作者在阅读这件事上面临哪些问题。(4分)
6.第⑥段中,作者在此地阅读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感悟?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回答。(6分)
7.第⑨段中,作者说“这样的日子实在不坏”。结合第⑧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在“这个地方”有哪些收获。(6分)
三、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第8、9题。(7分)
宋江道:“兄弟,自从分散之后,日夜只是想念众人。吴用军师在武胜军又远,花知寨在应天府,又不知消耗,只有兄弟在润州镇江较近,特请你来商量一件大事。”李逵道:“哥哥,甚么大事 ”宋江道:“你且饮酒!”宋江请进后厅,现成杯盘,随即管待李逵,吃了半晌酒食。将至半酣,宋江便道:“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 ”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
宋江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 ”李逵道:“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宋江道:“兄弟且慢着,再有计较。”原来那接风酒内,已下了慢药。当夜李逵饮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4分)
9.从选文内容看,李逵具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猿啼”“暮江头”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氛围。
B.第二句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强化了悲伤之情。
C.第三句表明两人同为被贬之人,而友人被贬之地更远。
D.第四句描绘孤舟行驶在万里青山间,尽显壮阔豪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也。一日,陈同甫来访,及门将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徒步而行。幼安适倚楼见之,大惊异,即遣人寻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幼安大惊。
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幼安如数与之。后同甫上书孝宗,谓钱塘一隅之地,不足以容万乘,山川之气发泄无遗,谷粟桑麻丝臬之利,禽兽鱼鳖之生,日减一日。请移都建业,建行都于武昌,以制中原。上韪其议,以问宰臣王淮,淮素与同甫不合,对上曰:“秀才话耳。”遂不复召见。
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何损齐瑭为督学檄曰:“圣门施教,尚分四科,君子取人,岂拘一律。子路好谈军旅,游夏齐驱;宰我立论短丧,闵曾同祀。若依浅狭之见,均在罢斥之科。先生才高志忠,文雄节峻,原送入祀,庶修缺典。”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却:后退
B.幼安帅淮 帅:将领
C.淮素与同甫不合 素:向来
D.岂拘一律 拘:拘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
A.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
B.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
C.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
D.同甫祀本府/乡贤有议/其喜谈兵事/不修小节斥之者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同甫因马三次退却而拔剑斩马首,辛弃疾看到后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异,两人因此结交。
B.辛弃疾与陈同甫谈论天下事,酒后不慎说出一些敏感言论,陈同甫担心被灭口而盗马逃走。
C.陈同甫建议迁都,认为钱塘不适合作为都城,宰臣王淮赞同他的观点,但孝宗未召见他。
D.何损齐瑭认为陈同甫才高志忠,文雄节峻,应该送入乡贤祠祭祀,以此弥补典制的不足。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幼安如数与之。
Ⅱ 表 达(共65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抗战题材是中国 值得永恒书写的一段 史诗与英雄颂歌。它既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真实历史记录,又是 民族精神、 人类正义的共同文化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时刻【A】一批新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再次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B】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C】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等【D】或以新的史实和史料,或以新的创作视角和艺术呈现,让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有了新的创作样貌。①
在追求历史真实、战争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理念下,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以全方位视角,讲述了我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众多抗日举措。比如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坚持持久战,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成立抗日救国会,启发民众觉悟,成立妇女救国会,反对妇女缠足,除匪锄奸等等。丰富的剧情与人物,形像生动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开展人民战争,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得来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主题表达,在剧中得到了真实具体细致的呈现。②
这些作品为观众打开一扇回望和铭记历史的窗,对抗战题材创作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坚持对历史的守护和对民族共同记忆的认知与传承,从人民创造历史的逻辑中认清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进一步开掘抗战题材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③方能引发观众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共情共鸣,增强保卫和平的信心和力量。④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纪念 B.视角 C.讲述 D.形像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艺 悲壮 凝聚 彰显
B.文化 悲惨 彰显 凝聚
C.文艺 悲壮 彰显 凝聚
D.文化 悲惨 凝聚 彰显
17.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B. 。 C. , D. ,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开展人民战争,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得来的。
A.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得来的。
B.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开展人民战争,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C.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原因。
D.这些历史真实与战争真实更能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19.将“让观众在重温历史中获得对民族精神的深度认同”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爷爷养了一盆月季,枝叶长得很茂盛,却总也开不出像样的花。有天周末,爷爷拿着剪刀蹲在花盆前,仔细剪去部分枝桠和叶片。孙子看着心疼:“这些枝叶看着好好的,剪了多可惜啊!”
爷爷擦了擦剪刀,指着盆栽说:“你看,这些枝桠看着热闹,其实都在抢主干的养分,把它们剪了,营养才能集中供给花苞。养花啊,不是长得越‘满’越好,得学会‘减’,才能把劲儿用在该用的地方。”后来,那盆月季果然冒出了不少饱满的花苞,开得格外鲜艳。
的确,善做减法,才能把“劲”用在重要的地方。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语文作业参考答案
一、(10分)
1.D(文中意思是知识不会带来直接和短期的回馈,但有利于想法的梳理与反馈)(3分)
2.C(文中意思是,复杂的社会中,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有知识的人能有自己的思考体系。)(3分)
3.理解知识;运用知识。(4分,每点2分。答出核心语意即可)
二、(20分)
4.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气候凉爽(2)环境优美。
5.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没有时间阅读(2)阅读选择过多。
6.共6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2)对兴衰有了更平和的理解。(3)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
7.共6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简单安静的生活(2分)(2)淡定从容的心态(2分)(3)活跃敏锐的思想(2分)。
三、(7分)
8.宋江担心自己死后李逵造反,于是对李逵下毒。(4分,每个分句的核心语意2分)
9.(3分,性格特点1分,相应理由2分)豪爽/直率,鲁莽/冲动,忠诚/讲义气。
解析:李逵听到宋江有请,直接前往,说话直来直去,体现其豪爽、直率;听闻宋江被赐药酒,不假思索就喊出“反了罢”,还提出具体造反计划,可见其鲁莽、冲动;得知宋江被朝廷赐死后,甘冒风险陪宋江造反,可见其忠义。
四、(3分)
10.D(“青山万里一孤舟”描绘孤舟在万里青山间,突出的是友人旅途的孤独、凄凉,并非壮阔豪迈,对诗句情感理解错误。)
【翻译】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早已四散。无情的流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远去,心中更加悲凄。同被贬逐漂泊,只是君行更远。一路远去,只有那万里青山与你相伴。
五、(15分)
11.B(帅:担任……的统帅)(3分)12.A(3分)
13.C(宰臣王淮并不赞同陈同甫的观点)(3分)
14.后来陈同甫写信给辛幼安,略微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请求借十万缗钱来接济自己的贫困,辛幼安按照他要的数目给了他。(致书、微露其意、假、济乏、如数、与各1分,共6分)
【译文】
辛幼安流寓在江南,但豪侠的气概还没有消除。一天,陈同甫来拜访,快到门口时,有一座小桥,陈同甫拉马连跳三次,马却三次后退。陈同甫发怒,拔剑砍下马头,徒步前行。辛幼安正好靠在楼上看见这一幕,大为惊异,立刻派人去寻访,而此时陈同甫已到门口,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过了十几年,辛幼安在淮地做统帅,陈同甫仍然穷困潦倒,于是到辛幼安的治所去拜访他,两人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辛幼安喝酒喝到畅快时,就谈论起南北的利弊,说南方可以吞并北方的情况是这样,北方可以吞并南方的情况是那样。又说钱塘不适合作为帝王居住的地方,截断牛头山,天下就没有援兵;挖开西湖的水,满城都会成为鱼鳖的世界。喝完酒,陈同甫在辛幼安的书房中留宿。陈同甫夜里思考,辛幼安为人沉稳少言,因为喝酒而说错话,如果醒来后意识到,一定会杀我灭口,于是半夜偷走他的骏马逃跑了。辛幼安非常吃惊。
后来陈同甫写信给辛幼安,略微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请求借十万缗钱来接济自己的贫困,辛幼安按照他要的数目给了他。后来陈同甫上书给孝宗,说钱塘这一个角落的地方,不足以容纳皇帝,这里山川的灵气已经发泄完了,谷物、桑麻、丝麻的利益,禽兽鱼鳖的生长,一天比一天减少。请求把都城迁到建业,在武昌建立行都,来控制中原。皇帝认为他的建议正确,拿这件事询问宰相王淮,王淮向来与陈同甫不合,回答皇帝说:“这只是秀才的话罢了。” 于是皇帝不再召见陈同甫。
陈同甫(死后)被祭祀为本府乡贤,有人议论他喜欢谈论军事,不拘小节,要排斥他。何损齐瑭作为督学下文书说:“圣人门下施教,尚且分为四科,君子选取人才,怎么能拘泥于一种标准。子路喜欢谈论军事,与子游、子夏并驾齐驱;宰我主张缩短守丧的时间,与闵子骞、曾参一同被祭祀。如果依照狭隘的见解,他们都在被排斥的行列。先生才能高超、志向忠诚,文章雄健、气节峻伟,理应送进去祭祀,希望能弥补缺失的典章。”
六、(15分)
15.D(像——象)(3分)16.A(3分)17.C(应为顿号)(3分)
18.D(A项句式杂糅,“根本力量所在,是……”和“根本力量所在,是……得来的”杂糅。B项语序不当,正常逻辑应是先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再开展人民战争,此句将“开展人民战争”提前,语序错误。C项语义重复,“根本力量所在”和“……的原因”表意重复。)(3分)
19.C(第3段主要阐述这些作品对观众及抗战题材创作的意义,此句放在“方能引发观众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共情共鸣”前,从获得民族精神认同到引发共情共鸣,逻辑连贯。放在其他位置,与上下文逻辑关系不紧密。)(3分)
七、(50分)
本次作文材料以“爷爷剪月季枝”为载体,核心指向“善做减法,才能把‘劲’用在重要地方”的哲理。写作时需紧扣材料逻辑,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既要体现对哲理的理解,又要展现真实思考与表达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精准把握材料核心,确立明确立意。材料中“剪枝桠—聚养分—花鲜艳”形成清晰逻辑链,爷爷的话“不是长得越‘满’越好,得学会‘减’”是哲理关键。立意需围绕“减法”与“聚焦”的关联展开,可具体化为“舍弃冗余是为了核心成长”“适度减法成就高效突破”“放下次要,专注重要”等,避免脱离“减法的价值”“聚焦的意义”空谈道理,也不要将“减法”误等同于“放弃”,要突出“主动取舍”的内涵。
其次,结合生活实际,拓宽写作思路。初中生可从自身熟悉的场景切入,让哲理落地。若写记叙文,可选取学习、兴趣、成长中的“减法经历”:比如为专注备战钢琴考级,暂时放下其他兴趣班,最终突破瓶颈;或是整理书包时舍弃无用杂物,反而提高学习效率;亦或是调整心态,放下对“完美作业”的执念,把精力放在薄弱知识点上,收获进步。叙述时要讲清“减什么”“为何减”“减之后的变化”,用具体细节体现“减法”带来的聚焦效果。若写议论文,可从材料提炼观点后,用生活实例、名人故事佐证:如运动员舍弃娱乐时间专注训练,科学家排除干扰深耕研究,让论据贴近认知且有说服力。
文章要注意规避常见问题:不要仅复述材料而不联系生活,也不要脱离材料空谈“取舍”“专注”,需始终紧扣“减法”与“聚焦核心”的逻辑关联;表达要真情实感,避免编造脱离自身体验的故事,初中生的真实经历与感悟更能打动人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