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松原期末)声纹鉴定技术,利用声纹具有唯一性、同一性的特点,可以有助于公安机关破获手机诈骗案件。声纹特征鉴定主要指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2.(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校园的劳动实践基地,老师用洪亮的声音给同学们讲授锄草注意事项,这里的“洪亮”是指声音的(  )
A.音色美 B.响度大 C.音调高 D.传播速度大
3.(2024八上·南宁期中)小明发现吉他上的弦绷得越紧,发声的音调越高,说明弦绷得越紧(  )
A.振动的频率越大 B.振动的频率越小
C.振动的振幅越大 D.振动的振幅越小
4.(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声音的波形如图所示。现将四种不同的声音分别输入到此示波器(设置不变) 中如下图所示,其中音调高于上图的是 (  )
A. B.
C. D.
5.(2024八上·衡东期中)“神舟十号”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讲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女生说话声音尖细说明女生音调高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太空仓里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振幅大
6.(2023八上·永定期中)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7.(2024八上·合浦期中)用力敲锣,会改变锣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沈阳月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9.(2024八上·崇左期中)下列属于长度的单位是(  )
A.纳米 B.分贝 C.光年 D.赫兹
10.(2024八上·沈阳月考)关于声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B.向保温瓶里灌水,随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11.(2023八上·覃塘期中)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移宫换羽”——改变乐曲的音调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花垣期中)学物理需要“想想做做”,课本里有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声音的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2)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   的关系。
13.(2023八上·泸县月考)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生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1)图甲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实验说明声现象是由物体   产生的,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2)图乙是在探究声音   (选填“产生”、“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填选“高”或“低”)。
四、解答与计算题
14.(2024八上·花溪期中)一只蜜蜂从耳边飞过,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请问为什么一只蝴蝶从耳边飞过,我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
15.(2024八上·茂名期中)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中,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停在此处不动),潜水器在悬停处向海底发射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该声波信号是   (“超声波”或“次声波”)。
(2)求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16.(2023八上·封开期中)如图所示为核潜艇停在海面某处探测水下暗礁的深度的情景。声呐发出声波信号后0.4秒收到暗礁反射回的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
(1)求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
(2)这种测量方法能否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 :声纹具有唯一性、同一性的特点可知,声纹指的是人说话声音的音色。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2.【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洪亮”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特性中的响度,“洪亮”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3.【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吉他上的弦绷得越紧,在拨弦时,弦振动就会越快,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就越高。而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这与题目中音调的变化无关。 所以弦绷得越紧,振动的频率越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掌握音调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调与频率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BCD.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指1s内振动次数,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ACD三个波形振动次数少于上图中波的振动次数,只有B的振动次数大于上图波的振动次数,故B图中音调高于上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频率指1s内振动次数;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女生说话声音尖细,说明女生的音调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王亚平在太空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原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振幅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敲击力度相同,编钟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的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7.【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用力击鼓时,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符合题意。
B.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用力敲锣不能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故不能改变锣声的音调。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或发声方式决定的,用力敲锣同样不能改变音色
D.声音传播的速度是由传播介质或温度决定的,用力敲锣也改变不了声音传播的速度。
故选A。
【分析】用力敲击锣面,锣面的振幅会发生改变,因此只能改变声音的响度。
8.【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
B.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振幅不同,使得响度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旋转弦轴,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9.【答案】A,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 解:AC.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纳米、微米也属于长度单位,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传播的路程,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故AC符合题意;
B.分贝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D.赫兹是频率的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分析】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10.【答案】B,C,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蝴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即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故A错误;
B. 向保温瓶里灌水, 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且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则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音调逐渐升高,故B正确;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C正确;
D.蝙蝠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进行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BCD。
【分析】 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B.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上方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C.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D.蝙蝠可以发出超声,超声在遇到障碍物后可以发生反射。
11.【答案】A,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移宫换羽”原指乐曲换调,即改变乐曲的音调,故A正确;
B.“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
C.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发声体本身的特性,“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的,故C正确;
D.“响鼓也要重锤敲”,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有关,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
12.【答案】(1)快;高
(2)振幅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部分的质量和长度越小,振动阻碍越小,因此振动越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会使钢尺振动的振幅不同(拨动力度大,振幅大;反之则小),因此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综上第1空答案:块;第2空答案:高;第3空答案:振幅。
【分析】(1)逻辑关系: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影响振动快慢(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进而决定音调高低。易错点:易错误认为“钢尺伸出越长振动越快”,实际伸出越短,振动部分更易快速振动,频率更高,音调更高。
考查本质:通过钢尺长度与振动、音调的关联,体现“频率是音调的决定因素”这一物理规律。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只改变拨动力度),排除音调对响度的干扰,单独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易错点:若未控制钢尺伸出长度,同时改变长度和拨动力度,会无法区分响度变化是由振幅还是频率引起的。
考查本质:通过控制变量的操作,明确“振幅是响度的决定因素”,体现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核心作用。
本题以钢尺实验为载体,考查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需紧扣“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的逻辑关系分析。
(1)[1][2]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钢尺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则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3.【答案】(1)振动;转换法
(2)传播;真空
(3)频率;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时,
(1)甲图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反应音叉在振动,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可探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探究了声音传播的条件。
(3)丙图中,在振幅相同时,改变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尺子伸出的越短,拨动时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分析】(1),探究声音的产生时,乒乓球被弹开,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利用了转换法;
(2)探究声音的传播时,空气越少,声音传播的越差,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改变发声体的长度,使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1)[1][2]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1][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乙图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1][2]丙图中,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拨动时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尺子伸出的越短,拨动时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所以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4.【答案】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听不到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听不到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
【分析】人耳的听声范围是20~20000Hz,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在此范围内,人不能听到。
15.【答案】(1)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 故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超声波。
【分析】 (1)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适合用于水下探测。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此路程为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的2倍。
(1)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16.【答案】解:(1)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 = = 1500m/s0.4s= 600m;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s' =s=600m= 300m;
(2)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答:(1)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为600m;
(2)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经过0.4s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 = ;根据回声的规律可计算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s' =s;
(2)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 / 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松原期末)声纹鉴定技术,利用声纹具有唯一性、同一性的特点,可以有助于公安机关破获手机诈骗案件。声纹特征鉴定主要指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答案】B
【知识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 :声纹具有唯一性、同一性的特点可知,声纹指的是人说话声音的音色。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2.(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校园的劳动实践基地,老师用洪亮的声音给同学们讲授锄草注意事项,这里的“洪亮”是指声音的(  )
A.音色美 B.响度大 C.音调高 D.传播速度大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洪亮”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特性中的响度,“洪亮”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3.(2024八上·南宁期中)小明发现吉他上的弦绷得越紧,发声的音调越高,说明弦绷得越紧(  )
A.振动的频率越大 B.振动的频率越小
C.振动的振幅越大 D.振动的振幅越小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吉他上的弦绷得越紧,在拨弦时,弦振动就会越快,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就越高。而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这与题目中音调的变化无关。 所以弦绷得越紧,振动的频率越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掌握音调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调与频率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声音的波形如图所示。现将四种不同的声音分别输入到此示波器(设置不变) 中如下图所示,其中音调高于上图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BCD.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指1s内振动次数,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ACD三个波形振动次数少于上图中波的振动次数,只有B的振动次数大于上图波的振动次数,故B图中音调高于上图,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频率指1s内振动次数;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2024八上·衡东期中)“神舟十号”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讲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女生说话声音尖细说明女生音调高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太空仓里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振幅大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女生说话声音尖细,说明女生的音调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王亚平在太空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原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振幅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2023八上·永定期中)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敲击力度相同,编钟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的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7.(2024八上·合浦期中)用力敲锣,会改变锣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用力击鼓时,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符合题意。
B.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用力敲锣不能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故不能改变锣声的音调。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或发声方式决定的,用力敲锣同样不能改变音色
D.声音传播的速度是由传播介质或温度决定的,用力敲锣也改变不了声音传播的速度。
故选A。
【分析】用力敲击锣面,锣面的振幅会发生改变,因此只能改变声音的响度。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沈阳月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
B.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振幅不同,使得响度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旋转弦轴,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9.(2024八上·崇左期中)下列属于长度的单位是(  )
A.纳米 B.分贝 C.光年 D.赫兹
【答案】A,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 解:AC.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纳米、微米也属于长度单位,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传播的路程,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故AC符合题意;
B.分贝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D.赫兹是频率的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分析】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10.(2024八上·沈阳月考)关于声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B.向保温瓶里灌水,随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答案】B,C,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蝴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即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故A错误;
B. 向保温瓶里灌水, 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且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则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音调逐渐升高,故B正确;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C正确;
D.蝙蝠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进行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BCD。
【分析】 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B.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上方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C.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D.蝙蝠可以发出超声,超声在遇到障碍物后可以发生反射。
11.(2023八上·覃塘期中)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移宫换羽”——改变乐曲的音调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答案】A,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移宫换羽”原指乐曲换调,即改变乐曲的音调,故A正确;
B.“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
C.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发声体本身的特性,“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的,故C正确;
D.“响鼓也要重锤敲”,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有关,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花垣期中)学物理需要“想想做做”,课本里有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声音的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2)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   的关系。
【答案】(1)快;高
(2)振幅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部分的质量和长度越小,振动阻碍越小,因此振动越快;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会使钢尺振动的振幅不同(拨动力度大,振幅大;反之则小),因此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综上第1空答案:块;第2空答案:高;第3空答案:振幅。
【分析】(1)逻辑关系: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影响振动快慢(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进而决定音调高低。易错点:易错误认为“钢尺伸出越长振动越快”,实际伸出越短,振动部分更易快速振动,频率更高,音调更高。
考查本质:通过钢尺长度与振动、音调的关联,体现“频率是音调的决定因素”这一物理规律。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钢尺伸出长度不变,只改变拨动力度),排除音调对响度的干扰,单独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易错点:若未控制钢尺伸出长度,同时改变长度和拨动力度,会无法区分响度变化是由振幅还是频率引起的。
考查本质:通过控制变量的操作,明确“振幅是响度的决定因素”,体现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核心作用。
本题以钢尺实验为载体,考查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需紧扣“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的逻辑关系分析。
(1)[1][2]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钢尺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则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3.(2023八上·泸县月考)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生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1)图甲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实验说明声现象是由物体   产生的,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2)图乙是在探究声音   (选填“产生”、“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填选“高”或“低”)。
【答案】(1)振动;转换法
(2)传播;真空
(3)频率;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时,
(1)甲图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反应音叉在振动,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可探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探究了声音传播的条件。
(3)丙图中,在振幅相同时,改变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尺子伸出的越短,拨动时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分析】(1),探究声音的产生时,乒乓球被弹开,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利用了转换法;
(2)探究声音的传播时,空气越少,声音传播的越差,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改变发声体的长度,使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1)[1][2]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1][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乙图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1][2]丙图中,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拨动时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尺子伸出的越短,拨动时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所以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解答与计算题
14.(2024八上·花溪期中)一只蜜蜂从耳边飞过,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请问为什么一只蝴蝶从耳边飞过,我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
【答案】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听不到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次声波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听不到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能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
【分析】人耳的听声范围是20~20000Hz,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在此范围内,人不能听到。
15.(2024八上·茂名期中)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中,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停在此处不动),潜水器在悬停处向海底发射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该声波信号是   (“超声波”或“次声波”)。
(2)求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答案】(1)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 故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超声波。
【分析】 (1)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适合用于水下探测。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此路程为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的2倍。
(1)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16.(2023八上·封开期中)如图所示为核潜艇停在海面某处探测水下暗礁的深度的情景。声呐发出声波信号后0.4秒收到暗礁反射回的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
(1)求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
(2)这种测量方法能否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解:(1)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 = = 1500m/s0.4s= 600m;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s' =s=600m= 300m;
(2)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答:(1)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为600m;
(2)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经过0.4s超声波传播的路程s = ;根据回声的规律可计算核潜艇到暗礁的距离s' =s;
(2)月球表面是真空,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