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培优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培优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洪江期中)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关于下列波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B.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C.丙图中两波峰间距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D.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2.(2024八上·惠州期中)示波器的自白:把声音听进心里,把感受映在屏上,用图像勾勒心情。声音不能被肉眼直接看见,但可以用手机软件→示波器显示出其波形来进行研究。下列对手机软件上显示的四幅波形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音调相同 B.甲的响度比丁的大
C.丙频率小,所以传播得慢 D.乙的音色与其他的不同
3.(2024八上·深圳期中)编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现有四个编钟,如图1所示,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图2四幅图为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人们利用软件对正常录制的编钟音频处理后,再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波形图可知,敲丙编钟用力最大
B.由波形图可知,乙编钟有裂痕
C.经软件处理后声音的音调和传播速度改变
D.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与长笛音色不同
4.(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A时,完全相同的音叉B会把轻触音叉的乒乓球弹开不同幅度,对该实验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不需要介质
B.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运用了转换法
C.音叉A、B振动的频率、幅度都相同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则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5.(2024八上·增城期中)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5s、0.12s、0.185s、0.13s、0.30s,根据时间,算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6.(2024八上·高州期中)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如图所示),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D.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7.(2024八上·岳阳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特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拨动它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B.乙图中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从左到右音调变低
C.丙图中改变吸管中的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D.丁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其振动幅度
二、多选题
8.(2024八上·南关期中)如图是一种自制玩具——柳哨。 初春时节,人们选取柳树嫩枝,反复拧动其外皮,使之与柳骨分离,抽出柳骨,留下柳皮管,再用小刀将端部光滑的蜡质层削去约0.3~0.5厘米,柳哨就做好了。将做好的柳哨放到嘴边,用力一吹,就可以发出声响。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声的知识,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柳哨是依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B.同样直径的柳哨,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C.同样长度的柳哨,直径越大,音调越高
D.用力吹柳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9.(2024八上·浦北期中)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B.“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但余钟磬音”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
10.(2024八上·南宁月考)声音监测器监测到地面某处发声体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强弱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a、b所示,监测时两者间保持相对静止,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
A.发声频率保持不变 B.振幅逐渐不变
C.响度逐渐变小 D.音调逐渐降低
11.(2023八上·无锡月考)202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3周年华诞,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有人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人们通过歌曲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如图所示,关于唱歌时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约为20分贝
C.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音调的高低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通道期中)在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中,小明用塑料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   变大;
(2)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200,d图实验声音为80,两个数据的单位是   。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若小明在d图基础上再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保持拔动的力度不变,但却听不到声音,那可能的原因是   。
13.(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所示,某同学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猜想一、气柱的长短有关;猜想二、量筒的粗细有关;猜想三、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猜想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量筒c和d的上方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本实验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14.(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探究声音有关实验时,小李和小张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该实验能说明声音由物体   产生,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
(2)如图③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   (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说明   不能传声;
(3)如图④所示,为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钢尺按在桌面上,用力拨动钢尺,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音调越   。实验时,如果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是探究响度与   的关系。如图丁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   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
四、解答与计算题
15.(2024八上·浏阳期中)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下潜过程中需使用声呐系统测量距离海底的距离。““奋斗者”号”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在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
(2)潜水器发出的超声波在水下所走的路程s2;
(3)海底的深度H。
16.(2023八上·黄冈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见的测速反馈装置,其主要部分是一个测速仪。其原理如图乙所示,汽车向测速仪的方向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信号遇见汽车前面板,反射回测速仪。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2s,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第一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有多远;
(2)从第一次信号遇见汽车时,到第二次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汽车经过上述路段的速度是多少?(可能用到的丙图。丙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时、第一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第二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的位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故A错误;
B.乙的振幅小于丙的振幅,故乙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最多,即丙的频率最大,所以丙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相同,即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B.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在波形图中,响度主要通过振幅来体现。 振幅是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到基线的垂直距离。振幅越大,代表声音的响度或音量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则越小。
D.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
2.【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A.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的振幅比丁的振幅大,甲的响度比丁的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丙、丁的声波形状相同,与乙声波的形状不同,乙的音色与其他的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
B.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波形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距离表示振幅。
C.根据声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D.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形状表示音色。
3.【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最大的是丙编钟,因此敲丙编钟用力最大,故A正确;B.当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时,其音色会与其他编钟不同,其波形图也会有所不同;结合上面的波形图可知,乙编钟的波形图在形状上不同于其他编钟,因此乙编钟有裂痕,故B正确;
C.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3倍,所以处理后声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音调高;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频率无关,所以处理后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
D.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所以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与长笛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2)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决定。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故B正确;
C.音叉A、B振动的振幅不相同,但是频率相同,故C错误;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CD.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 声音都在海水中传播,所以速度相同,根据公式s=vt可知,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由题知0.305s>0.30s>0.185s>0.13s,所以sA>sE>sC>sD>sB,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回声定位是根据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公式s=vt判断题中五个位置的距离。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分析】 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7.【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拨动它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错误;
B、乙图中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水量多少不同,瓶子与水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丙图中改变吸管中的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音调,但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丁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鼓面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8.【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吹柳哨时,是柳哨内空气柱在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
B.直径相同,长度越长,柳哨内空气柱越长,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故B正确;
C.柳哨长度相同,直径越大,柳哨内空气柱越粗、振动频率小,音调低,故C错误;
D.响度和振幅有关,用力吹柳哨,柳哨内空气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吹乐器时,是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发声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大,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9.【答案】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忽闻岸上踏歌声”中,人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听到弦发声,是由弦被拨动后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中,高指声音的大小,即响度,故C错误;
D.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但余钟磬音”中,辨别钟声,根据音色,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指响度;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10.【答案】A,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D.从图a可知,声音的频率随时间变化保持不变,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发声频率保持不变,音调也保持不变,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C.从图b可知,声音的强弱随时间逐渐变小,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这里两者相对静止,所以是振幅逐渐变小,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变小,响度逐渐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AC。
【分析】1.掌握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掌握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同时,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本题中发声体与监测器相对静止,所以响度变化主要由振幅变化引起)。
3.能通过图像分析声音的频率和强弱(对应响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音调、响度等特征的变化。
11.【答案】A,C,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 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不同人的音色不同,A正确;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远大于 20 分贝,20 分贝是较为安静的环境声强,B错误;
C、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C正确;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音调的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以及声强级的常识。
12.【答案】(1)响度
(2)Hz;变低
(3)振动太慢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根据“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可知,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则从a到b时,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2)①如图c到图d,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塑料尺振动频率不同,而频率的单位为Hz,因此两个数据的单位是Hz。
②根据题意可知,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3)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则振动频率会变小,此时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是尺子振动太慢,频率小于20Hz。
【分析】 (1)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的单位是Hz;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1)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响度小;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响度大,即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2)[1]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小,频率的单位为Hz,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200,d图实验声音为80,两个数据的单位是Hz。
[2]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3)若小明在d图基础上再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保持拔动的力度不变,但却听不到声音,那可能的原因是尺子振动太慢,频率小于20Hz,为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13.【答案】(1)a、b
(2)二
(3)一样高
(4)c;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是,应控制量筒的高度、粗细相同,只改变空气柱长度,故选量筒a、b。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b、c只有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的有关,即猜想二。
(3)根据图片可知,量筒c和d空气柱长度、量筒的粗细均相同,则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相同,故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①敲击量筒时,水和量筒在振动发声。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c中水较少,量筒和水振动的频率更高,声音的音调更高。
②探究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有关时,控制量筒的高度与空气柱的长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图片分析b、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4)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②根据实验过程确定使用的研究方法。
(1)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则应控制量筒的高度、粗细相同,而空气柱长度不同,所以应选择量筒a、b进行探究。
(2)量筒b、c高度和空气柱长度相同而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的有关,即猜想二。
(3)量筒c和d空气柱长度、量筒的粗细均相同,所以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相同,故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1]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c中水较少,量筒和水振动的频率更高,声音的音调更高。
[2]探究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有关时,控制量筒的高度与空气柱的长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14.【答案】(1)振动;能量;转化法
(2)变小;真空
(3)慢;低;振幅;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 如图①所示, 左边的音叉发声时乒乓球不断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左边的音叉没有被敲击但是却发声,说明右边音叉声音的能量传递给了左边音叉,那么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运用了转换法。
(2)如图③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① 通过对比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频率变小,则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②改变拨动力度,则钢尺振幅发生改变,听到声音的响度改变,因此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根据丁图可知,A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较大,即振幅较大。
【分析】(1)①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②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解答。
(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
(3)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②响度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③在波形图上,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为振幅。
(1)[1]该实验中敲击音叉,小球弹开,能说明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3]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右边音叉声音的能量传递给了左边音叉,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
(2)[1][2]在抽气过程中,能传声的介质变少,故声音会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声音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1][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3]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发生改变,且声音的响度改变,因此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波形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表示振动的幅度,即响度,因此图A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
15.【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 在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3s后收到信息,
则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向下运动的时间为t=51s+13s=64s;
那么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
答: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为1280m。
(2)根据题意可知,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
则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答:潜水器发出的超声波在水下所走的路程s2为19500m。
(3)根据题意可知,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
“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
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海域的深度。
答:海底的深度H为109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已知下潜的速度和时间,由s=vt可得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2)已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由s=vt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3)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等于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与“奋斗者”号13s时间下潜深度差的一半;
收到信息时,潜水器下潜的时间为(51s+13s),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收到信息时,潜水器下潜的深度;
海域的深度等于潜水器下潜的深度和收到超声波信息时距海底的距离之和。
16.【答案】解:(1)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所以从第一次信号遇见汽车时,到第二次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行驶时间
汽车的速度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102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68m;
(4)汽车的速度是4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
(2)结合回声现象,利用s=vt计算物体间的距离;
(3)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计算汽车的时间,利用,计算速度。
1 / 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声音的特性》(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洪江期中)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关于下列波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B.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C.丙图中两波峰间距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D.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故A错误;
B.乙的振幅小于丙的振幅,故乙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最多,即丙的频率最大,所以丙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波峰的个数相同,即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B.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在波形图中,响度主要通过振幅来体现。 振幅是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到基线的垂直距离。振幅越大,代表声音的响度或音量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则越小。
D.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
2.(2024八上·惠州期中)示波器的自白:把声音听进心里,把感受映在屏上,用图像勾勒心情。声音不能被肉眼直接看见,但可以用手机软件→示波器显示出其波形来进行研究。下列对手机软件上显示的四幅波形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音调相同 B.甲的响度比丁的大
C.丙频率小,所以传播得慢 D.乙的音色与其他的不同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A.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的振幅比丁的振幅大,甲的响度比丁的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丙、丁的声波形状相同,与乙声波的形状不同,乙的音色与其他的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
B.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波形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距离表示振幅。
C.根据声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D.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形状表示音色。
3.(2024八上·深圳期中)编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现有四个编钟,如图1所示,其中有一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为了查找出这口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将所产生的声波输入示波器中,图2四幅图为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图。人们利用软件对正常录制的编钟音频处理后,再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波形图可知,敲丙编钟用力最大
B.由波形图可知,乙编钟有裂痕
C.经软件处理后声音的音调和传播速度改变
D.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与长笛音色不同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最大的是丙编钟,因此敲丙编钟用力最大,故A正确;B.当编钟上有一隐形的裂痕时,其音色会与其他编钟不同,其波形图也会有所不同;结合上面的波形图可知,乙编钟的波形图在形状上不同于其他编钟,因此乙编钟有裂痕,故B正确;
C.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3倍,所以处理后声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音调高;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频率无关,所以处理后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
D.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所以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与长笛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2)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决定。
4.(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A时,完全相同的音叉B会把轻触音叉的乒乓球弹开不同幅度,对该实验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可不需要介质
B.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运用了转换法
C.音叉A、B振动的频率、幅度都相同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则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故B正确;
C.音叉A、B振动的振幅不相同,但是频率相同,故C错误;
D.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CD.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5.(2024八上·增城期中)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5s、0.12s、0.185s、0.13s、0.30s,根据时间,算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 声音都在海水中传播,所以速度相同,根据公式s=vt可知,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由题知0.305s>0.30s>0.185s>0.13s,所以sA>sE>sC>sD>sB,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回声定位是根据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公式s=vt判断题中五个位置的距离。
6.(2024八上·高州期中)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如图所示),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D.人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分析】 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
7.(2024八上·岳阳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特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拨动它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B.乙图中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从左到右音调变低
C.丙图中改变吸管中的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
D.丁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其振动幅度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长,拨动它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错误;
B、乙图中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水量多少不同,瓶子与水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丙图中改变吸管中的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音调,但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丁图中改变用力的大小敲击鼓面可改变鼓面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多选题
8.(2024八上·南关期中)如图是一种自制玩具——柳哨。 初春时节,人们选取柳树嫩枝,反复拧动其外皮,使之与柳骨分离,抽出柳骨,留下柳皮管,再用小刀将端部光滑的蜡质层削去约0.3~0.5厘米,柳哨就做好了。将做好的柳哨放到嘴边,用力一吹,就可以发出声响。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声的知识,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柳哨是依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B.同样直径的柳哨,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C.同样长度的柳哨,直径越大,音调越高
D.用力吹柳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吹柳哨时,是柳哨内空气柱在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
B.直径相同,长度越长,柳哨内空气柱越长,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故B正确;
C.柳哨长度相同,直径越大,柳哨内空气柱越粗、振动频率小,音调低,故C错误;
D.响度和振幅有关,用力吹柳哨,柳哨内空气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吹乐器时,是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发声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大,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9.(2024八上·浦北期中)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B.“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但余钟磬音”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
【答案】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忽闻岸上踏歌声”中,人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听到弦发声,是由弦被拨动后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中,高指声音的大小,即响度,故C错误;
D.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但余钟磬音”中,辨别钟声,根据音色,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指响度;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10.(2024八上·南宁月考)声音监测器监测到地面某处发声体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强弱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a、b所示,监测时两者间保持相对静止,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
A.发声频率保持不变 B.振幅逐渐不变
C.响度逐渐变小 D.音调逐渐降低
【答案】A,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D.从图a可知,声音的频率随时间变化保持不变,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发声频率保持不变,音调也保持不变,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C.从图b可知,声音的强弱随时间逐渐变小,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这里两者相对静止,所以是振幅逐渐变小,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变小,响度逐渐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AC。
【分析】1.掌握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掌握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同时,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本题中发声体与监测器相对静止,所以响度变化主要由振幅变化引起)。
3.能通过图像分析声音的频率和强弱(对应响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音调、响度等特征的变化。
11.(2023八上·无锡月考)202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3周年华诞,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有人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人们通过歌曲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如图所示,关于唱歌时涉及到的物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约为20分贝
C.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音调的高低
【答案】A,C,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 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不同人的音色不同,A正确;
B、放声歌唱时声音强弱远大于 20 分贝,20 分贝是较为安静的环境声强,B错误;
C、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带振动幅度越大,歌声响度越大,C正确;
D、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音调的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以及声强级的常识。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通道期中)在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中,小明用塑料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   变大;
(2)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200,d图实验声音为80,两个数据的单位是   。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若小明在d图基础上再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保持拔动的力度不变,但却听不到声音,那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响度
(2)Hz;变低
(3)振动太慢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根据“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可知,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则从a到b时,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2)①如图c到图d,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塑料尺振动频率不同,而频率的单位为Hz,因此两个数据的单位是Hz。
②根据题意可知,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3)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则振动频率会变小,此时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是尺子振动太慢,频率小于20Hz。
【分析】 (1)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的单位是Hz;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1)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响度小;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响度大,即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2)[1]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小,频率的单位为Hz,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200,d图实验声音为80,两个数据的单位是Hz。
[2]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塑料尺振动频率变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3)若小明在d图基础上再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保持拔动的力度不变,但却听不到声音,那可能的原因是尺子振动太慢,频率小于20Hz,为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13.(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所示,某同学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猜想一、气柱的长短有关;猜想二、量筒的粗细有关;猜想三、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猜想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量筒c和d的上方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本实验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答案】(1)a、b
(2)二
(3)一样高
(4)c;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是,应控制量筒的高度、粗细相同,只改变空气柱长度,故选量筒a、b。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b、c只有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的有关,即猜想二。
(3)根据图片可知,量筒c和d空气柱长度、量筒的粗细均相同,则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相同,故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①敲击量筒时,水和量筒在振动发声。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c中水较少,量筒和水振动的频率更高,声音的音调更高。
②探究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有关时,控制量筒的高度与空气柱的长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图片分析b、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4)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大,则音调越高;
②根据实验过程确定使用的研究方法。
(1)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可能越高”,则应控制量筒的高度、粗细相同,而空气柱长度不同,所以应选择量筒a、b进行探究。
(2)量筒b、c高度和空气柱长度相同而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的有关,即猜想二。
(3)量筒c和d空气柱长度、量筒的粗细均相同,所以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空气柱振动的频率相同,故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1]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量筒c和d使它们发声,c中水较少,量筒和水振动的频率更高,声音的音调更高。
[2]探究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量筒粗细有关时,控制量筒的高度与空气柱的长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14.(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探究声音有关实验时,小李和小张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该实验能说明声音由物体   产生,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
(2)如图③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   (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说明   不能传声;
(3)如图④所示,为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钢尺按在桌面上,用力拨动钢尺,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音调越   。实验时,如果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是探究响度与   的关系。如图丁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   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
【答案】(1)振动;能量;转化法
(2)变小;真空
(3)慢;低;振幅;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 如图①所示, 左边的音叉发声时乒乓球不断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左边的音叉没有被敲击但是却发声,说明右边音叉声音的能量传递给了左边音叉,那么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运用了转换法。
(2)如图③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① 通过对比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频率变小,则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②改变拨动力度,则钢尺振幅发生改变,听到声音的响度改变,因此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根据丁图可知,A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较大,即振幅较大。
【分析】(1)①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②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解答。
(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
(3)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②响度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③在波形图上,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为振幅。
(1)[1]该实验中敲击音叉,小球弹开,能说明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3]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右边音叉声音的能量传递给了左边音叉,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
(2)[1][2]在抽气过程中,能传声的介质变少,故声音会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声音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1][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3]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发生改变,且声音的响度改变,因此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波形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表示振动的幅度,即响度,因此图A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
四、解答与计算题
15.(2024八上·浏阳期中)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下潜过程中需使用声呐系统测量距离海底的距离。““奋斗者”号”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在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3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求:
(1)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
(2)潜水器发出的超声波在水下所走的路程s2;
(3)海底的深度H。
【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 在51s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3s后收到信息,
则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向下运动的时间为t=51s+13s=64s;
那么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
答: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为1280m。
(2)根据题意可知,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
则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答:潜水器发出的超声波在水下所走的路程s2为19500m。
(3)根据题意可知,从发射超声波到13s后收到信息,
“奋斗者”号下潜的深度;
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
海域的深度。
答:海底的深度H为109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 (1)已知下潜的速度和时间,由s=vt可得收到信息时潜水器距海面的距离s1;(2)已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的时间,由s=vt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3)收到信息时,“奋斗者”号距海底的距离等于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与“奋斗者”号13s时间下潜深度差的一半;
收到信息时,潜水器下潜的时间为(51s+13s),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收到信息时,潜水器下潜的深度;
海域的深度等于潜水器下潜的深度和收到超声波信息时距海底的距离之和。
16.(2023八上·黄冈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见的测速反馈装置,其主要部分是一个测速仪。其原理如图乙所示,汽车向测速仪的方向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信号遇见汽车前面板,反射回测速仪。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2s,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第一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有多远;
(2)从第一次信号遇见汽车时,到第二次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汽车经过上述路段的速度是多少?(可能用到的丙图。丙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时、第一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第二次发出的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的位置。)
【答案】解:(1)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由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所以从第一次信号遇见汽车时,到第二次信号遇见汽车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行驶时间
汽车的速度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102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68m;
(4)汽车的速度是4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
(2)结合回声现象,利用s=vt计算物体间的距离;
(3)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计算汽车的时间,利用,计算速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