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3《声的利用》(培优版)一、单选题1.(2024八上·武侯期中)超声波指纹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送超声波信号到手指按压区域,然后传感器接收反射的超声波信号并生成手指的3D图像,从而实现解锁识别功能(如图),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应用了这项技术。下列关于该项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能够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能量2.(2024八上·青海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获取信息的原理与声呐系统的工作原理不同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D.观众听到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3.(2024八上·锦江期中)下列事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的距离B.小红说,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C.小李说,汽车司机用钢管敲打汽车轮胎是主要是利用音调来判断轮胎内加气是否充足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4.(2024八上·游仙期中)下列关于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C.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轮船的“声呐”系统利用了次声波定位性强的特点5.(2024八上·朝阳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声呐系统 B.倒车雷达C.B超 D.超声波碎结石6.(2024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汽车领域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了“人与车”全场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对AI语音助手分析正确的是( )A.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音调变高B.声音在车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7.(2024八上·株洲期中)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B.吉他声具有能量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D.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二、多选题8.(2024八上·虎林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9.(2024八上·玉林期中)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通过敲击周围坚硬的物体向外求救,其中的道理是(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固体能够传声 D.利用回声定位发送自己的位置10.(2024八上·鹿邑期末)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能听到超声波B.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20000Hz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D.该处海底的深度是6000m11.(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关于如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高低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B.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可以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C.丙图: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中不能传声D.丁图: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音调的变化情况,发现与给热水瓶灌水听到的音调变化情况一致三、实验填空题12.(2024八上·吉林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正确进行实验,通过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能传声;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13.(2024八上·遵义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开,这说明发声体在 ,研究方法是 ;(2)如图乙,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4)如图丁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 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14.(2024八上·泰州期末)阅读材料: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指挥员要求待海盗船靠近到较近时再启动发射器,在“声波炮”发出声波时,护航官兵一律佩戴耳罩.(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所起的作用与 不同“听诊器”、“音响”、“录放机上快放键”,声音能够传递 “”可以用“分贝仪一种能测出一个声音有多响的设备”,学校实验室就有这样的测量工具,某同学利用分贝仪来研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他的操作是:在桌上先放上要测试吸音性能的某种材料,然后在材料上放一个玻璃杯, 接着用力敲击玻璃杯,用分贝仪测出敲击声的分贝数如图所示再换一种材料,重复这个实验过程,直到完成整个探究,(2)针对该同学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请你写出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写一条即可(3)该同学准备了下表中的几种材料,并科学准确地测出了实验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吸音性能最差的两种材料是 .材料 海绵 书 棉花 木板 橡皮泥 金属块响度四、解答与计算题15.(2024八上·田阳期中)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请你根据图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2)若渔船上的声呐系统垂直水面向下发出声音,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的声音,那么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16.(2023八上·成都期中)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成都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相距24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1)若采用“区间测速”,请通过计算判断,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2)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定点测速时,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某次一轿车以108km/h的速度朝巡逻车匀速驶来,距巡逻车148m时,巡逻车发出超声波信号,则经过多少秒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3)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s,根据图(b)可知:P1与n1之间的时间间隔tP1n1=0.3s,P2与n2之间的时间间隔tP2n2=0.2s。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则该车速度为多少m/s?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 解: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超声波高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因此人耳听不见,故C错误;D.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分析】 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2.【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借助超声波的反射来确定目标位置,这是回声定位原理;声呐系统同样是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物体,二者工作原理一致,因此A选项错误。 B.运动员打鼓的力度不同,会导致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力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而声音的响度由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并非音调越高,所以B选项错误。 C.超声波的应用分为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两类,B超是通过超声波获取人体内部的生理信息,以此辅助诊断,属于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应用,并非传递能量,故C选项错误。 D.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二胡演奏时,弦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声音以空气为介质,从二胡传播到人的耳朵中,故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选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声现象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超声波的应用,需结合具体选项判断知识点的应用是否正确。A.明确蝙蝠定位和声呐系统的共同原理——回声定位,二者均依赖超声波的反射。 B.需区分声音的音调与响度,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动幅度决定,打鼓力度影响的是振动幅度,进而影响响度,而非音调。 C.分清超声波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的不同应用场景,B超的核心作用是获取信息,而非传递能量。 D.围绕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展开,二胡声由弦振动产生,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符合声现象的基本规律。3.【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A错误;B.声呐利用的是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故B错误;C.敲打车轮时,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轮胎内空气越足,轮胎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可以判断空气是否充足,故C正确;D.在温度和介质相同时,次声波与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轮胎充气情况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介质和温度相同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速度相同。4.【答案】C【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C.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D.轮船的“声呐”系统利用了超声波定位性强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逐项分析得出答案。5.【答案】D【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 解:ABC、声呐系统、倒车雷达、B超都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BC不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除去人体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6.【答案】B【知识点】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响度表示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声音的响度增大,故A错误;B.车内气温平均气温比较接近15℃,且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正确;C.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分析】(1)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7.【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在不同的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振动部分琴弦的长度,从而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所以音调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吉他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弹吉他时力度不同,振幅不同,响度就不同,即音量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 吉他声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A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B.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8.【答案】B,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 火焰左右摇晃需要能量,而这个能量来自于扬声器播放音乐,说明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B. 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因此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故B正确;C.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罩内的传声介质变少,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D.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而不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尺子发声的响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BC。【分析】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D.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9.【答案】A,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B.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外界救援人员能通过声音知道有人被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D.被困人员在地下,通过敲击坚硬物体(固体),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出去,让外界听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不是利用回声定位,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AC。【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通常比液体和气体好,这也是被困人员敲击固体更易被听到的原因。声音的利用: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如通过语言交流、听到警报声、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等。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超声波碎石等。10.【答案】B,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B.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而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则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故A错误, B正确;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D.该处海底的深度等于超声波传播距离的一般,即,故D错误。故选BC。【分析】AB.将超声波的频率与人类的听觉范围对照即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D.根据s=vt计算海底的深度。11.【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高低不同,说明鼓面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A错误;B: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震动着,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B错误;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断出真空中不能传声,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错误;D: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音调的变化情况,发现与给热水瓶灌水听到的音调变化情况一致,二者都是不断减小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和体积,振动越快,频率变高,音调变高,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正确理解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声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12.【答案】(1)振动(2)B;真空(3)碎石机【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敲击音叉,音叉振动,接触悬挂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反复弹开,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手机铃声响度不变,说明瓶内空气没有被有效抽出,原因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选项 B)。正确实验时,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图丙中,敲击橡皮膜,蜡烛火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碎石机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击碎结石的,而 B 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所以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声音传递能量)制成的是碎石机。故第一空为振动,第二空为B,第三空为真空,第四空为碎石机。【分析】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乙图通过抽气实验,若瓶塞漏气,空气无法有效抽出,铃声响度不变;若实验操作正确,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进而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2.掌握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丙图中敲击橡皮膜,声音使蜡烛火焰晃动,体现了声音传递能量的特性,而碎石机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击碎结石的。(1)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1]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应该越来越小,但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的原因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B。[2]正确进行实验,实验中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会越来越小,进一步通过推理:若没有空气,将无法听到声音,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碎石机。B超仪利用了声音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13.【答案】(1)振动;转换法(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音调;频率(4)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泡沫小球被弹起,间接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泡沫小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的振动,则采用了转换法。(2) 如图乙,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振动加快,振动的频率变大,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4)根据图片可知,A图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较大,即振幅较大,则响度较大时的波形图是A。(1)[1][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小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的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采用了转换法。(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打开音响播放乐曲,音箱振动发声,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1][2]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即声源振动的频率变高,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即声音的音调变高,这说明了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4)响度大说明振幅大,振幅大意味着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大,因此图A响度较大。14.【答案】(1)录放机上快放键;能量(2)使敲击的力度相同(3)金属块和木板【知识点】科学探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根据描述可知,发射器的外观类似喇叭,即向外发声,相当于音响。此时声音能够传递能量。(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使敲击的力度相同;(3)根据表格可知,相同条件下,木板和金属块隔音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因此二者吸音性能最差。【分析】(1)根据声波发射器的用途分析。根据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的知识解答;(2)声音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还与材料的吸音性能有关。如果用声音的大小反映吸音性能好坏,则需要控制敲击的力度相同;(3)在相同条件下,听到声音响度越大,则说明材料的吸音性能越差。15.【答案】解:(1) 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 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声呐接收到回声时间的一半,即则鱼群在水中的深度s=vt=1500m/s×0.45s=675m答: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675米。【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与信息传递【解析】【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2)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声呐接收到回声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鱼群在水下的深度。16.【答案】(1)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1﹣10:31=10min=h,则轿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所以,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答: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2)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v=v声+v车=340m/s+30m/s=370m/s,声波遇到汽车的时间:,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时间为2t=2×0.4s=0.8s;答:经过0.8s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3)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9个格,时间长为0.9s,已知tP1n1=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后经0.1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5s;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2个格,tP1n2=0.2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P1n1=×340m/s×0.3s=51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P1n2=×340m/s×0.2s=34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51m﹣34m=17m;这17m共用了:;所以汽车的车速为:。答:该车速度为20m/s。【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传递【解析】【分析】(1)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本题就是计算监测点A到监测点B的平均速度,已知AB两点用时10min,距离24km,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后和120km/h进行比较,大于120km/h ,超速,接受处罚(2)超声波测速的原理是,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就是汽车和超声波相向运动,速度是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计算相遇的时间,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3)从b图上清楚知道一个格的时间是0.1s,知道利用两次超声波测出测速仪距离行驶汽车的两次距离,知道这段时间是两次超声波的时间间隔去掉第一次遇见车所用的时间,再加上第二次超声波遇到车以后回来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1 / 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3《声的利用》(培优版)一、单选题1.(2024八上·武侯期中)超声波指纹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送超声波信号到手指按压区域,然后传感器接收反射的超声波信号并生成手指的3D图像,从而实现解锁识别功能(如图),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应用了这项技术。下列关于该项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能够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能量【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 解: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超声波高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因此人耳听不见,故C错误;D.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分析】 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约为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2.(2024八上·青海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获取信息的原理与声呐系统的工作原理不同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能量D.观众听到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声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借助超声波的反射来确定目标位置,这是回声定位原理;声呐系统同样是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物体,二者工作原理一致,因此A选项错误。 B.运动员打鼓的力度不同,会导致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力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而声音的响度由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并非音调越高,所以B选项错误。 C.超声波的应用分为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两类,B超是通过超声波获取人体内部的生理信息,以此辅助诊断,属于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应用,并非传递能量,故C选项错误。 D.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二胡演奏时,弦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声音以空气为介质,从二胡传播到人的耳朵中,故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选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声现象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超声波的应用,需结合具体选项判断知识点的应用是否正确。A.明确蝙蝠定位和声呐系统的共同原理——回声定位,二者均依赖超声波的反射。 B.需区分声音的音调与响度,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动幅度决定,打鼓力度影响的是振动幅度,进而影响响度,而非音调。 C.分清超声波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的不同应用场景,B超的核心作用是获取信息,而非传递能量。 D.围绕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展开,二胡声由弦振动产生,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符合声现象的基本规律。3.(2024八上·锦江期中)下列事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的距离B.小红说,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C.小李说,汽车司机用钢管敲打汽车轮胎是主要是利用音调来判断轮胎内加气是否充足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A错误;B.声呐利用的是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故B错误;C.敲打车轮时,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轮胎内空气越足,轮胎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可以判断空气是否充足,故C正确;D.在温度和介质相同时,次声波与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轮胎充气情况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介质和温度相同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速度相同。4.(2024八上·游仙期中)下列关于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C.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D.轮船的“声呐”系统利用了次声波定位性强的特点【答案】C【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C.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D.轮船的“声呐”系统利用了超声波定位性强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逐项分析得出答案。5.(2024八上·朝阳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声呐系统 B.倒车雷达C.B超 D.超声波碎结石【答案】D【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 解:ABC、声呐系统、倒车雷达、B超都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BC不符合题意;D、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除去人体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6.(2024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汽车领域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了“人与车”全场景的自然交互。下列对AI语音助手分析正确的是( )A.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音调变高B.声音在车内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C.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B【知识点】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响度表示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增大声音音量实质是将声音的响度增大,故A错误;B.车内气温平均气温比较接近15℃,且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正确;C.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切换不同性别声音模式实质是改变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D.能对语音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分析】(1)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7.(2024八上·株洲期中)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B.吉他声具有能量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D.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在不同的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振动部分琴弦的长度,从而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所以音调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吉他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弹吉他时力度不同,振幅不同,响度就不同,即音量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 吉他声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 A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B.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二、多选题8.(2024八上·虎林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答案】B,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 火焰左右摇晃需要能量,而这个能量来自于扬声器播放音乐,说明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B. 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因此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故B正确;C.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罩内的传声介质变少,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D.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而不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尺子发声的响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BC。【分析】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D.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9.(2024八上·玉林期中)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通过敲击周围坚硬的物体向外求救,其中的道理是(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固体能够传声 D.利用回声定位发送自己的位置【答案】A,C【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B.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外界救援人员能通过声音知道有人被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D.被困人员在地下,通过敲击坚硬物体(固体),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出去,让外界听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不是利用回声定位,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AC。【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通常比液体和气体好,这也是被困人员敲击固体更易被听到的原因。声音的利用: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如通过语言交流、听到警报声、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等。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超声波碎石等。10.(2024八上·鹿邑期末)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能听到超声波B.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20000Hz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D.该处海底的深度是6000m【答案】B,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B.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而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则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故A错误, B正确;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D.该处海底的深度等于超声波传播距离的一般,即,故D错误。故选BC。【分析】AB.将超声波的频率与人类的听觉范围对照即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D.根据s=vt计算海底的深度。11.(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关于如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高低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B.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可以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C.丙图: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中不能传声D.丁图: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音调的变化情况,发现与给热水瓶灌水听到的音调变化情况一致【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高低不同,说明鼓面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A错误;B: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震动着,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B错误;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断出真空中不能传声,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错误;D: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音调的变化情况,发现与给热水瓶灌水听到的音调变化情况一致,二者都是不断减小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和体积,振动越快,频率变高,音调变高,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正确理解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声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三、实验填空题12.(2024八上·吉林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正确进行实验,通过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能传声;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3)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答案】(1)振动(2)B;真空(3)碎石机【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敲击音叉,音叉振动,接触悬挂的泡沫球,泡沫球被反复弹开,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手机铃声响度不变,说明瓶内空气没有被有效抽出,原因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选项 B)。正确实验时,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图丙中,敲击橡皮膜,蜡烛火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碎石机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击碎结石的,而 B 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所以利用图丙揭示的原理(声音传递能量)制成的是碎石机。故第一空为振动,第二空为B,第三空为真空,第四空为碎石机。【分析】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乙图通过抽气实验,若瓶塞漏气,空气无法有效抽出,铃声响度不变;若实验操作正确,随着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减弱,进而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2.掌握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丙图中敲击橡皮膜,声音使蜡烛火焰晃动,体现了声音传递能量的特性,而碎石机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击碎结石的。(1)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1]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应该越来越小,但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的原因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B。[2]正确进行实验,实验中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会越来越小,进一步通过推理:若没有空气,将无法听到声音,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碎石机。B超仪利用了声音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13.(2024八上·遵义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开,这说明发声体在 ,研究方法是 ;(2)如图乙,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4)如图丁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 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答案】(1)振动;转换法(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音调;频率(4)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泡沫小球被弹起,间接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泡沫小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的振动,则采用了转换法。(2) 如图乙,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此现象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振动加快,振动的频率变大,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4)根据图片可知,A图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较大,即振幅较大,则响度较大时的波形图是A。(1)[1][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小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的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采用了转换法。(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打开音响播放乐曲,音箱振动发声,再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看到烛焰在晃动,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1][2]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即声源振动的频率变高,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即声音的音调变高,这说明了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4)响度大说明振幅大,振幅大意味着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大,因此图A响度较大。14.(2024八上·泰州期末)阅读材料: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指挥员要求待海盗船靠近到较近时再启动发射器,在“声波炮”发出声波时,护航官兵一律佩戴耳罩.(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所起的作用与 不同“听诊器”、“音响”、“录放机上快放键”,声音能够传递 “”可以用“分贝仪一种能测出一个声音有多响的设备”,学校实验室就有这样的测量工具,某同学利用分贝仪来研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他的操作是:在桌上先放上要测试吸音性能的某种材料,然后在材料上放一个玻璃杯, 接着用力敲击玻璃杯,用分贝仪测出敲击声的分贝数如图所示再换一种材料,重复这个实验过程,直到完成整个探究,(2)针对该同学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请你写出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写一条即可(3)该同学准备了下表中的几种材料,并科学准确地测出了实验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吸音性能最差的两种材料是 .材料 海绵 书 棉花 木板 橡皮泥 金属块响度【答案】(1)录放机上快放键;能量(2)使敲击的力度相同(3)金属块和木板【知识点】科学探索;声与能量传递【解析】【解答】(1)根据描述可知,发射器的外观类似喇叭,即向外发声,相当于音响。此时声音能够传递能量。(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使敲击的力度相同;(3)根据表格可知,相同条件下,木板和金属块隔音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因此二者吸音性能最差。【分析】(1)根据声波发射器的用途分析。根据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的知识解答;(2)声音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还与材料的吸音性能有关。如果用声音的大小反映吸音性能好坏,则需要控制敲击的力度相同;(3)在相同条件下,听到声音响度越大,则说明材料的吸音性能越差。四、解答与计算题15.(2024八上·田阳期中)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请你根据图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2)若渔船上的声呐系统垂直水面向下发出声音,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的声音,那么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答案】解:(1) 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 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声呐接收到回声时间的一半,即则鱼群在水中的深度s=vt=1500m/s×0.45s=675m答: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675米。【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与信息传递【解析】【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2)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声呐接收到回声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鱼群在水下的深度。16.(2023八上·成都期中)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成都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相距24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1)若采用“区间测速”,请通过计算判断,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2)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定点测速时,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某次一轿车以108km/h的速度朝巡逻车匀速驶来,距巡逻车148m时,巡逻车发出超声波信号,则经过多少秒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3)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s,根据图(b)可知:P1与n1之间的时间间隔tP1n1=0.3s,P2与n2之间的时间间隔tP2n2=0.2s。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则该车速度为多少m/s?【答案】(1)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1﹣10:31=10min=h,则轿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所以,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答: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2)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v=v声+v车=340m/s+30m/s=370m/s,声波遇到汽车的时间:,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时间为2t=2×0.4s=0.8s;答:经过0.8s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3)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9个格,时间长为0.9s,已知tP1n1=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后经0.1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5s;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2个格,tP1n2=0.2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P1n1=×340m/s×0.3s=51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P1n2=×340m/s×0.2s=34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51m﹣34m=17m;这17m共用了:;所以汽车的车速为:。答:该车速度为20m/s。【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传递【解析】【分析】(1)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本题就是计算监测点A到监测点B的平均速度,已知AB两点用时10min,距离24km,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后和120km/h进行比较,大于120km/h ,超速,接受处罚(2)超声波测速的原理是,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就是汽车和超声波相向运动,速度是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计算相遇的时间,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3)从b图上清楚知道一个格的时间是0.1s,知道利用两次超声波测出测速仪距离行驶汽车的两次距离,知道这段时间是两次超声波的时间间隔去掉第一次遇见车所用的时间,再加上第二次超声波遇到车以后回来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3《声的利用》(培优版)(学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3《声的利用》(培优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