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 10 月考诊断(卷)
物理
考试范围: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前三节;考试时间:6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照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本部分共 10 小题,共 46 分。单项选择每道题 4 分,第 8-10 题多项选择每道题 6 分,全部选对得 6 分,选
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得 0 分。一、单选题
智能手机上装载的众多 APP 软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图所示为某地图 APP 软件的一张截图,表示了某次导航的路径,其推荐路线中有两个数据:22 分钟、9.8 公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22 分钟表示的是某个时刻
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汽车看做质点
9.8 公里表示了此次行程的位移的大小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算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目前交警部门开展的“车让人”活动深入人心。如图所示,司机发现前方有行人正通过人行横道时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在停车线处停止运动。汽车经 4s 停止,若在第 1s 内的位移是 14m,则最后 1s 内的位移是( )
A. 3.5m B. 2m C. 1m D. 0m
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及物理学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根据速度定义式限思想
v x ,当Δt 非常小时, x
t 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无关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 A、B 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 和v2 ,AB 位移中点速度为v3 ,AB 时
间中点速度为v4 ,全程平均速度为 v5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A. 经过 AB 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v5 B. 经过 AB 时间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v1 v2
2
C. 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3 v2 v1 D.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定有v3 v4 v5
一条悬链长 5.6m,从悬点处断开,使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整条悬链通过悬点正下方 12.8m 处的一点所需的时间是(g 取10m / s2 )( )
A. 0.3s B. 0.4s C. 0.7s D. 1.2s
关于力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总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一个质量为 2m 的物块 A,物块 A 静止后弹簧长度为 l1;若在物块 A 上端再放一个质量为 m 的物质 B,静止后弹簧长度为 l2,如图乙所示。弹簧始终处于弹
性限度内,则( )
mg mg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1 l2
弹簧的原长为 3l1-2l2 D. 弹簧的原长为 3l1+2l2
二、多选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木块在质量为 M 的长木板上,受到向右的拉力 F 的作用而向右滑行,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为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方向向左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2 (m+M )g ,方向向左
木板受到木块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方向向左
无论怎样改变 F 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物体t 0 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在 0~6s 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 30m B. 在 0~6s 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 40m
C. 在 0~4s 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 7.5m/s D. 在 5~6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为负方向
在距离地面 25m 高的 A 点以 2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则 g 10m / s2
( )
小球 6s 时的速度为向下的 40m/s
小球前 3s 内速度变化的大小为 10m/s
小球前 3s 内平均速度大小为 5m/s
小球前 2s 内的位移大小为 20m
第 II 卷(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 4 道题,11、12 题为实验题共 14 分,13-14 题为解答题共 40 分。
三、实验题(共 14 分)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 ;
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某同学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A、B、
C、D、E 为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s;
打点计时器打下 C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m/s;
由纸带所示数据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
用铁架台、带挂钩的不同弹簧若干、50g 的钩码若干、刻度尺等,安装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弹簧弹
力 F 的大小与伸长量 x 之间的定量关系。
未挂钩码时,弹簧原长放大如图甲所示,可读得原长 L0 cm。
由图乙还可知劲度系数较大的是 弹簧;还可算出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
若某同学做实验时,误把弹簧长度当成伸长量作为横坐标作图,则该同学所做图像得到的 K 值是
(填偏大,偏小或者不变)四、解答题(共 40 分)
如图所示,一木板 B 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A 放在 B 的上面, A 的右端通过水平轻质弹簧秤,劲度系数 k 500N / m ,固定在直立的墙壁上,用力 F 28N 向左拉动 B,使它向左匀速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量恒为 2cm ,已知A 、B 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 4kg , mB 5kg , g 10N / kg ,求:
弹簧弹力 F弹 的大小;
(2)B 对 A 的摩擦力 fBA ;
(3)B 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
A、B 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 车在 A 车前,A 车的速度大小为 v1=8 m/s,B 车的速度大小为 v2=20 m/s,如图所示。当 A、B 两车距离 x0=28m 时,B 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已知刹车过程的运动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a=2m/s2,从此时开始计时,求:
(1)A 车追上 B 车之前,两者相距的最大距离。
(2)A 车追上 B 车所用的时间。
物理答案
一、单选题
1.-7【答案】BBBBB BC
二、多选题
8-10 【答案】AD BCD CD
三、实验题(共 14 分)
【答案】 ①. AC##CA ②. 0.30 ③. 0.40
【解析】
【详解】(a)[1]AC.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为了节约纸带,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故 AC 正确;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没有滑轮一端。故 B 错误;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 220V 交流电源。故 D 错误。故选 AC。
(b)Ⅰ[2] 打点计时器打下 C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v v xBD 84.00 24.00 103 m / s 0.30m / s
C BD 2T
2 0.1
Ⅱ[3]由逐差法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 xCE xAC
4T 2
120.00 52.00 52.00 103 m / s2 0.40m / s2 4 0.12
【答案】 ①. 7.00 ②. A ③. 10 ④. 不变
【解析】
【详解】(1)[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已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弹簧上
端平齐,弹簧长度为 L0 7.00cm
(2)[2][3]根据胡克定律有 k F
x
图像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则可知 A 弹簧的劲度系数大于 B 弹簧的劲度系数;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2 20102
10N/m
(3)[4]把弹簧长度当成伸长量作为横坐标作图,图线相对原来会向右平移,但并不影响图线斜率,故 K
值不变。
四、解答题(共 40 分)
【答案】(1)10N ;(2)10N ,方向向左;(3)0.2
【解析】
【详解】(1)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为 F弹 kx 10N
由于A 静止,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fBA F弹 10N
B 对 A 的滑动摩擦力 fBA 方向向左
由于 B 匀速运动,则有 F f地 fAB
其中 fAB fBA 10N
则地面对 B 的摩擦力 f地 18N
又根据摩擦力计算公式 f地 (mA mB )g
解得 0.2
【答案】(1)64 m;(2)16 s
【解析】
【分析】
【详解】(1)当 A、B 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根据速度关系得v1 v2 at1
代入数据解得t1 6s
此时,根据位移公式得 x v t
x v t 1 at 2
A 1 1
得xm xB+x0 xA
B 2 1 2 1
代入数据解得xm 64m
(2)B 车从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时间t v2 20 s 10s
0 a 2
v2
运动的位移 xB 2
2a
202
2 2
m 100m
此时 xA =
v1t0 =
80m
则 xA x0+xB
可见此时 A 车并未追上 B 车,而是在 B 车停止后才追,之后 A 车运动时间为
t x0 xB xA 28 100 80 s 6s
2
1
故所求时间为t t0+t2 16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