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哲学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基本理论)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第6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辩证
唯物
主义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7课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第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第9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方法论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祖先会总结出这些关于藕的农谚或俗语?
人的这些认识,究竟从何而来?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寒露天,采藕芡
霜降不刨藕,越冬变苦头
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七月藕尖赛人参,九月老藕煨瓦罐
“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秋天吃藕,胜过吃肉”。
“浓藕汤,吃者补又壮”。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从湖北藕汤看“认识”
挖藕最佳时节
认识与实践
01
含义: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分类: 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1、认识
主体: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你对藕有哪些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_______
知觉:对藕的整体认知_______
表象:当藕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_______
1. 感觉(对藕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视觉: 看到藕是棕黄色的外皮,切开后内部是洁白的,中间有圆形的孔洞。
· 触觉: 摸到藕的表面是粗糙的,沾着泥巴;掰断时感觉很脆;切开后感觉汁 水丰富,有点黏滑。
· 味觉: 生吃时,感觉清脆、微甜、多汁。
· 嗅觉: 闻到藕有一种清香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 听觉: 咀嚼生藕时,听到“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
2. 知觉(对藕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 将上述各种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 “一根完整的藕” 的形象:
它是一节一节的,外皮粗糙呈棕色,内部洁白多孔,吃起来清脆香甜。
3. 表象(对藕的回忆和印象)
· 当藕不在你面前时,你脑海里依然可以回想出藕的大致样子、味道和口感。这个“脑海中的藕”就是表象。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_______
知觉:对藕的整体认知_______
表象:当藕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_______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藕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哪种是藕,哪种不是藕
推理:根据。。。
(2)理性认识
内涵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
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1.概念(揭示藕的本质属性)
· 通过学习和思考,你形成了关于藕的概念:
“藕,又称莲藕,是莲科植物莲的地下茎,具有节间膨大、中空有孔的结构,用以储存养分和通气。”
2. 判断(对藕的属性与关系做出断定)
· 基于概念,你可以做出多个判断:
· “藕富含淀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揭示了它的营养成分)
· “藕断开后变黑,是因为其含有的多酚类物质接触空气被氧化。”(揭示了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 “七孔藕淀粉含量高,口感软糯,适合煲汤;九孔藕淀粉含量低,口感脆嫩,适合凉拌或清炒。”(揭示了不同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适用关系)
3. 推理(由已知推断未知)
· 运用已有的理性认识,你可以进行推理,指导新的实践:
· 推理1: 已知“藕含多酚氧化酶,在空气中会变黑”。为了保证菜品的品相,我可以“将切好的藕迅速放入淡盐水或醋水中浸泡,以隔绝氧气、抑制酶活。”——这是指导烹饪实践的推理。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棕色或白、脆甜、圆孔)
知觉:对藕整体认知
表象:当藕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藕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脆的,有的是粉的。
哪种是藕,哪种不是藕。含淀粉...
推理:根据藕切开变黑....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发展、深化
依赖于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注意:(1)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
(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一个厨师在切藕(感性活动)时,他头脑中同时存在着“要快切并泡水,防止氧化变黑”的理性认识。
(1).实践的含义
(三) 、实践的含义与类型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
主体是人,
是人类特有,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方式(不是认识世界)≠认识
对象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性质
≠主观思维≠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言论)
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2、实践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如何理解“直接现实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
工人做工、农民耕地种地、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革命、改革、市场经济体
制、完善国家制度、政策、
法律等
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港珠澳工程建设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
· “种藕”是实践吗?
· “刷抖音上看别人做藕汤”是实践吗?
· “炖藕汤”是实践吗?
· 结论: 躬耕陇亩、掌勺厨房,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改造世界的实践。
是。这是改造自然,让根茎发芽长成藕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这是获取信息的感知活动。
是。这是将生食材变成美味佳肴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听课
3、老师讲课
4、农民种地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二号”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教育实践
认识活动
动物活动
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包括实践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环境
侧重点: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3)实践的特点:
·实践主体: 人(客观存在的人)
·实践对象: 藕,油盐调料,排骨等
(客观存在的物质)
·实践手段/工具: 锅碗铲子勺子灶台等
(客观存在的工具)
· 过程与制约:
你必须真实地开火、放油、下 菜、翻炒、炖煮。火候不够菜就不熟,盐放多了就会咸。
(过程受热传导规律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制约。)
·
藕汤里面可以加什么?
一、经典绝配(基础款,不会出错)
排骨 + 藕 + 芸豆
二、增鲜提味(让汤更鲜美、风味更丰富)
2. 鱿鱼干:洗净切小块一起煲,会带来独特的海鲜香气(广式汤常见做法
3. 花生:增加坚果的香气和汤的醇厚感,也让汤的营养更丰富。
4. 红枣/枸杞:红枣增加一丝天然的甜味,枸杞明目,让汤色更好看,也带点养生功效。
三、养生加持(适合秋冬滋补)
1. 山药:和藕一样粉糯,补脾益肺,口感和谐,不会抢味。
2. 玉米:清甜的玉米粒能有效解腻,让汤带有一丝清甜,尤其受孩子欢迎。
四、创意搭配(尝试新风味)
(如云南名菜“腊排骨藕汤”)。
番茄:加入一两个番茄,汤会带点微酸,非常开胃解腻,别有一番风味。
几个组合建议:
· 经典款: 排骨 + 粉藕 + 芸豆 + 姜
· 鲜甜款: 排骨 + 粉藕 + 干贝 + 玉米 + 胡萝卜 + 红枣
· 滋补款: 猪蹄 + 粉藕 + 山药 + 花生 + 枸杞
· 风味款: 腊排骨 + 粉藕 + 鱿鱼干
藕除了可以炖汤还可以怎么做?
②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蜜蜂筑巢和愚公移山在行动目的和计划上有什么不同?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主观能动性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
判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强调“合作”)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子2:
· 你想炖一锅“莲藕排骨汤”。这个简单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
· 藕可能来自于___________
· 排骨可能来自于____________
· 锅和铲来自于________
· 你用的燃气、电或者调味品,来自__________
· 结论:(社会性)
·
古→今
典例示范
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选择性和创造性
B 
2.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都会在全球如期举行,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主体的意识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生活四部曲”)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我们的所有饮食智慧,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第一部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知从做中来”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吃一堑,长一智。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实践是认识
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3.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是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
获得认识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
产生新问题
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
强调认识在实践中“由浅入深“
名言: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失败是成功之母,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二部曲: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需求促新知”
命题:判定这把椅子坐着是不是舒服?
设计者说:……
客观
主观
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销售者说:……
“体验式消费”,其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并对空间和环境的要求也更注重体验性。
—— 菜谱说的都对吗?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 “真知靠检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黄鼠狼到底是不是偷鸡专家?
实践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故事一: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故事二:材料二:《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归宿)归宿)
注意:
1、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2、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3、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部曲: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知为用而生”
我们对藕的完整认识过程是:
实践(挖藕、洗藕、切藕、吃藕)
→ 获得感性认识 →
思考与学习(加工制作) →
上升为理性认识 →
指导新的实践(科学烹饪、养生汤)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练一练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 √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
【方法论】
(1)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楼阁,它就蕴藏在我们“顺天时而动,依地道而行”的耕种里,蕴藏在“锅碗瓢盆、掌握火候”的烹饪中。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真知,创造美好生活。
归纳总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含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发展阶段
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
实践的特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易错纠错3
1.与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深刻的。( )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
3.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4.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
1.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D
课堂练习
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练习
B
3.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4.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的
B.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课堂练习
C
拓展: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认识的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事物的基础:实践
典例示范
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解析] “求知为运用”强调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A非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与题意无关;C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D错误。
B 
2.美术馆被誉为城市的艺术氧舱,对于父母来说,带孩子参观美术馆,接触艺术、懂得审美,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参观美术馆并不一定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引导孩子去体会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图案,由此唤起审美体验,培养一颗细腻且能感知美的心。由此可见(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美的认识来源于艺术作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亲身的实践经验是更可靠的
C 
3.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D 
4.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科学家主要利用显微镜和流式分析等技术,依靠若干表型特征对自然界里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定,在这些表型特征的选取上往往具有较多的人为主观性。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给这一传统的细胞认知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说明(   )
①认识总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实践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④人类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5.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进一步探索月球资源造福人类提供支撑。上述发现说明(  )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②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④科学实验是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6.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正确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C 
3.2025年4月19日,身高一米八的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拿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冠军。从公元前490年菲迪皮茨用生命传递胜利消息,到现代都市人通过42公里释放压力,马拉松始终承载着生理边界的突破、心理韧性的锻造、生命态度的觉醒等精神内核。当人类用脚步丈量意志力时,机器人正以精密算法解构运动本质。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拉松精神的理解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器人参赛推动了对运动本质的认识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马拉松精神的认识促进了机器人技术发展
④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机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A
2.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秋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每到秋分时节,各地农民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谷神、举办丰收宴、开展农产品展销等。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表明(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世界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选择
④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B
知屋漏者在宇下。近年来,从公务员化身网约车司机,再到机关干部当外卖骑手抢单接单,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成为行走的调研者。
2025年1月起,S市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当地的M区迅速响应,安排7名机关干部脱产两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岗位,体验检视本单位业务办理流程、服务质量,并把真实感受、心得体会转化为体验日记和调研报告,持续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服务提质增效。两周时间里,张某密密麻麻写下了4000字的“配送日记”,在与“小哥”同行过程中摸清他们的痛点和诉求,实现了从管理者视角到服务者视角的转变。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为S市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点赞。
课堂巩固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S市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使机关干部获得以往仅凭汇报材料无法获得的直接体验,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一手资料。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传统管理服务模式在新业态下逐渐暴露出短板,S市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顺应了新业态发展需求,有利于推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往对新就业群体服务的一些理念和措施是否合理,在实际体验中得到验证,有利于及时对政策作出调整和优化,确保政策真正符合实际、惠及民生。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S市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最终目的是将干部们在体验中获得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