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课前检测(5-8分钟)
要求:双手持书,大声背诵
板展要求:写明题号、姓名,书写认真、规范,标题化、序号化
课前资料准备: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三维设计》
笔记本、双色笔
1.物质的概念、特性P18
2.意识的产生、器官、对象(手册P5)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手册P5)
课前资料准备: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三维设计》
笔记本、双色笔
导入新课:世界从何而来?
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说在远古时期,女娲用黄泥造人,并化生万物,日月星辰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世间一片祥和。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共工输了之后,一气之下撞向了不周山,导致天柱断裂,洪水泛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不忍心她的子民陷入巨大灾难之中,便决心炼石补天。于是女娲周游四海,遍涉群山,选择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来炼补天用的石头。
问题: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是真的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从地球演变看世界的物质性
1.通过课前预习和教师讲解,能够理解并说出物质的概念,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2.通过案例探究,能够理解并背过自然界、人类社会、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议题一:自然界是谁创造的?
议学活动一:
1.什么是世界?
2.自然界是怎么形成的?按照人类的意志产生和发展的吗?
137亿年前,宇宙是由一次奇点大爆炸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形成,由星际尘埃聚集、坍缩而成。
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有据可查的最原始的生命。
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逐渐形成原始人类。
地球和自然界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演化发展的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列宁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一)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具有可知性,可以被人们发现、探究,可以被人们认识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客观性)
无论看得见、看不见,都是客观物质现象,不是精神、意识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可知性)
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
物 质
(二)哲学上所讲的“物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客观实在” 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是一种属性)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现象。(是一种状态)
总结: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口诀:大存在 小实在
知识拓展
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物质
客观存在:
物质 + 精神、意识现象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阅读与思考P18 同桌讨论3分钟
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
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
紫外线等。从哲学上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猫、狗
动物
花草
生物
日月星辰、
山川湖泊
看得见的物质形态
磁场、超声波
看不见的物质形态
物质【共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
物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将物质的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陷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区分1: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共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个性)
存在状态 抽象的、永恒 、 不生不灭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相加×) ②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学以致用
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病毒、细菌
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④生物学、物理学
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⑥辩证唯物主义
⑦日月星辰
⑧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议题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议学活动二: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
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
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客观的、物质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切物质的反应
A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
B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
人类的意识
D
思考: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有什么关系?
探究与分享:意识的产生
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特性
(刺激感应)
(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议题三:人的意识从何而来?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劳动使人直立行走
劳动促进人思考问题
劳动产生语言
①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②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③ 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原始图腾
结论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结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大/头脑、动物脑、电脑、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带,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马克思
结论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阅读与思考P19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产品
原材料
加工厂
意识
人脑
客观存在
生活
实践
加工
改造
(独立于意识之外)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了有意识。
知识深化
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是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eg.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原理
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方法论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结: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的概念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从人类社会的构成看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
课堂小结
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1.(22-23潍坊期末)我们经常说,少年强则国强。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数量越多、年龄越轻,经济就越有活力。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国际上有一个参数:该国20岁至64岁劳动力与65岁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活力。国民的年龄状况与国家经济活力的关系证明了(  )
A.唯物主义的共性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没有人就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
当堂检测
D
2.(24-25潍坊期末)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观念的东西”指的是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的头脑”体现了没有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③“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指的是客观实在,因此意识最终具有客观性
④“移人人的头脑”说明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堂检测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