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熟练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能力目标:感受词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提高对诗歌阅读与鉴赏能力,学会使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
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乐观的革命情怀。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
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曲词”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等。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才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名称。即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形式(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加标词题,词题就是这首诗的内容。也就是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即揭示了本词是一首抒怀言志的词,地点就在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
词按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片数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沁园",本是园林的名称,原为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所有。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后来有人作诗讽其事,乐工据诗创制“沁园春”调。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第十二章》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三、重点知识
1、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4)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答题规范导引
意境意象类:这首诗歌借助(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或情感。
诗歌的常见的表达技巧: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农民运动蓬勃开展。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1)给黑体字注音
峥嵘( )
百舸( )
寥廓(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2)释义
峥嵘:
意气: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四、初读感知
zhēng róng

liáo kuò
qiú
è
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意志和气概。
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奔放。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
(3)默写: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曾记否, , ?
恰同学少年, ; , 。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 ·长沙》,诗人写作的具体地点是哪里?以词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几个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地点:长沙的橘子洲头
动词: 立;看;怅;问;忆 。
2、开头三句有何作用?可以概括为什么图景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交代了时间——寒秋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3)交代了人物—作者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独立寒秋图
3、诗歌的上阕中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具体手法进行分析。
(1) 远眺 万山红遍
湘 层林尽染
江 (2) 近看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秋 (3) 仰视 鹰击长空

图 (4) 俯看 鱼翔浅底
上阕选取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远眺近看、仰视俯视的观察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而又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4、词中上阕是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哪几个词富有表现力?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诗句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万: 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地彻底。
层林尽染 层:写出了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秋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状态;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 精准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 翔:鲜活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闲适神态。
5、面对如此美丽的湘江秋景,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阙中用哪个字统领下文,塑造了什么样的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诗句 形象特征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强权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
下阙“忆”字统领下文,塑造了意气风发、蔑视强权、针砭时弊、敢于斗争的热血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图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近观
仰俯
静景
动景


上阙
写景
下阕
抒情
意气风发
关心国家命运
情景交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7、课堂小结
上阕:写景。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 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达了作者和战友们要改造旧社会的英勇无畏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这首词在情景交融中,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8、自学检测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
对比阅读《沁园春 长沙》和《天净沙 秋思》,从意象、技巧、情感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意象 技巧 情感
《沁园春 长沙》
《天净沙 秋思》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情景交融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借景抒情
悲伤孤独和游子思乡之情
9、课堂小练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注释:幽燕,是指古代幽州及燕国
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9、课堂小练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注释:幽燕,是指古代幽州及燕国
这首诗歌借助(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或情感。
大雨、白浪
雨天渔民出海
雄浑壮阔
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讴歌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学法》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