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1编者为什么要在本单元安排两首古诗?
2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呢?
《芣苢》《插秧歌》
多文本阅读 预习课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 国风 周南》中的一首诗。
预习任务(共5个)
1.阅读《文言文详译精炼》9——12页、15——18页“识作者”“知背景”,划出“诚斋体”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正字音,并标注在课本上;
3.抄写课堂笔记:《诗经》的文化常识(见下页PPT)。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称《诗经》。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抄写红色字体
抄写红色字体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根据用途和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
bèi yōng
bīn
《诗经》
赋:直接铺陈叙述。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抄写红色字体
比、兴通常连用为“比兴”
4.在课本53页划出下列字词意思并记忆,读懂诗歌能翻译;
采采: 薄言: 有:
掇: 捋:
袺: 襭:
兜鍪: 胛: 渠:
半霎: 莳: 匝 :
5.《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4.在课本53页划出下列词语意思并记忆,读懂诗歌能翻译;
采采: 薄言: 有:
掇: 捋:
袺: 襭:
兜鍪: 胛: 渠:
半霎: 莳: 匝 :
5.《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茂盛的样子。 助词,无实义。 取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的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肩胛 他
极短的时间。 移栽,种植。 布满、遍及。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理解诗意——
育苗
抛秧
水稻种植步骤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 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诗经六义”
(1)内容:风( )、雅( );颂( )。
(2)手法: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手法”)、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形式(手法): 。如《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
文学常识
5分钟抽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 现实 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诗经六义”
(1)内容:风( 各地民歌 )、雅( 宫廷乐曲 );颂( 宗庙祭祀之乐 )。
(2)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 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4)形式: 重章叠句 。如《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
文学常识
根据提示 读背两首诗
芣苢
《诗经·周南》






插秧歌
杨万里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芣苢》《插秧歌》
对比阅读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动场景吧!

教学目标
1.赏析《芣苢》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以及使用动词的妙处。
2.比较《芣苢》与《插秧歌》异同;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
这首诗读起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对比阅读
重章叠句
诗歌的一种艺术手法,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表达效果:回环反复、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1.重章叠句(重章复沓)即复沓的章法,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
作用:内容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形式上: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知识拓展
2.叠字
3.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重章叠句: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的场景美和采摘的快乐的情感美。

(1)杨万里的《插秧歌》与诗经《芣苢》同是劳动之歌,二者有何不同?试从劳动氛围、劳动心情、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方面加以分析。
作品 劳动氛围 劳动心情 艺术手法 情感表达
《芣苢》
《插秧歌》

(2)《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3)《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作品 劳动氛围 劳动心情 艺术手法 情感表达
《芣苢》
《插秧歌》
(1)杨万里的《插秧歌》与诗经《芣苢》同是劳动之歌,二者有何不同?试从劳动氛围、劳动心情、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方面加以分析。

热闹轻松
欢快,收获的喜悦

重章叠句
紧张辛苦
繁忙
热闹和谐
辛苦、劳累
其乐融融
白描
比喻
劳动的欢乐
和热情
农人艰辛
歌颂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2)《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②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
③六个动词展现女子们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劳动之乐。 

合作探究
(3)《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① 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②“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甲”,铠甲。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形象生动地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
③突出了农忙抢种辛苦紧张的题旨,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赞美之情。

2019高考作文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链接
标题:劳动的青春最美丽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的青春最美丽》。
开头:大家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劳动息息相关。希腊盲诗人荷马说,“劳动是人类命运。”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都离不开劳动。并且青春是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是抒写诗情画意的篇章,每个人有不同的青春靓色,但我觉得劳动的青春最美丽。(中心论点)
分论点段1:劳动能创造财富。+铁人王进喜、袁隆平
分论点段2:劳动能净化人的灵魂。+“天道酬勤”
分论点段3:劳动还能创造辉煌。+“黄帝”、“习主席”、“中国人的飞天梦”
结尾:劳动,应是人类最亲密的动词!劳动,应是人类最珍惜的伴侣。(呼吁老师同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因为奋斗的青春最光荣,劳动的青春最美丽!(扣题)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欢迎与大家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
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
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
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
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
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
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
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的现代劳动观。
检 高考链接 变形练
课堂总结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
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结合《插秧歌》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形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1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2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3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