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课外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课外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课外阅读重难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____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则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平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他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即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开始,贝多芬耳朵日夜作响,听力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朱丽埃塔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幻想奏鸣曲》《充勒策奏鸣曲》)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逮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强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但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宠,亲朋好友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的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乐坛当时轻浮的作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    漂亮——   
增长——    幸福——   
2.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
3.读完全文,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4.给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父亲的救援
①1992年,我在读大学,父母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节。
②那天是阴历的八月二十九。[A]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前面,拦住了父亲。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支书从电视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本市遭遇车祸,已被送往市医院,司机逃逸。小伙子身上只有一些零钱,一本学生证,望家人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宇。
③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好在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于是父亲当即发动车,直奔市医院。从小镇到市区近入十千米,他一个小时就到了。
④医生马上催他往住院部缴费:“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⑤他跌跌撞撞地往缴费处跑,掏出包里所有的现金,塞进了窗口。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担阻,硬闯进急诊室,冲到了病床前。
⑥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子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那人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 子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并没有错。父亲迷惑了。
⑦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子其实是一名小偷,被人发觉后,跳车逃跑。他做贼心虚,不停地飞跑,站果一不小心被车撞了。听到这里,父亲才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猛然间落地,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急诊室门口,再也站不起来。
⑧父亲想要退钱,并找医生开了退费说明。到了收费处,父亲却犹豫了。父亲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的父母也一定会心疼。”于是小伙子的手术顺利进行。
⑨此时已是深夜,父亲想来学校,又怕打搅我,就在年里忍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他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眼晴里噙着泪。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⑩一个月后,那小伙子基本痊愈。出院的那天,[B]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三个响头。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现在,这个小伙子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
5.根据短文内容,梳理、概括情节,填写在下面方框里。
6.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形象会越来越丰满。这篇短文,第⑤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   的父亲;到了第⑧段,我们又看到了一个   的父亲。
7.若在【A】【B】两处加上环境描写,哪句合适?选择一处说明理由。
【A】处:①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天空。②天黑且下着雨。
【B】处:①阳光灿烂。 ② 春暖花开。
8.联系全文,谈谈小说题目“父亲的救援”的含义。
9.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A.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知道“我”遭遇了车祸时的震惊、悲伤和恐惧之情
B.短文“缴费→想退费→不退费”这条线索中,“想退费”这个情节不利于表现父亲的形象
C.第⑦段父亲“瘫坐在急诊室门口,再也站不起来”,是因为父亲白天在外地跑车,得知儿子出事,又火速赶到医院,累得起不来了
D.小说最后一段交代了小伙子现在的成就,再一次突显了父亲的形象
阅读理解
吃橘子
①班级举行朗诵比赛,我们组获得了第一名,组长在众人无比羡慕的目光中,领回了奖品—一几只橘红色的、发着亮光的橘子。
②课间操结束一进教室,又热又渴的组员们围着组长的课桌站着,眼晴都盯向圆溜溜的橘子,在此起彼伏的“嘶溜嘶溜”的吸口水声中,时不时冒出“怎么还不吃呢”“快点儿分啊”这样迫不及待的催促声,一只只不听话的小手早已蓄势待发,随时准备伸向橘子。组长扫视了一圈,表情严肃:“注意风度,我们的吃相,其他组可都看着。”王小利用力咽下要淌出的口水:“就是,形象比吃更重要!”说着,就抓向一只橘子。唐涵羽眉毛倒竖:“王小利,过分!”刘佳佳、杨好好两个人直接把王小利往后拽了两步,让他远离了桌子。
③桌前再次安静下来,没有人再乱动。组长这才把橘子一个一个分到组员手中。轮到王小利了。组长分了一个给他,可他另一只手还张着,眼巴巴地看着组长:“再来一个呗?”“不行啊,一人一个刚刚好,”组长无奈地摇摇头,又叮嘱大家,“都慢点儿吃,别噎着。”
④大家点头答应着,拿过橘子开始剥皮,那带着甜味儿的清香在教里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好香啊!”“我也想吃!”橘子特有的味道刺激着全班同学的嗅觉,他们抽动着鼻子,满脸的羡慕与神往。
⑤可能是感受到将面临被抢的危机,王小利麻利地撕扯下橘子皮,把还带着白色橘络的果肉对准自己张开的大嘴塞了进去,只三两口,似乎连嚼都没嚼就收进了肚子里,然后轻松地长舒了一口气。刘小默左手托着剥好的橘子,右手的拇指、食指捏着一瓣,轻轻扬手送进嘴里,不紧不慢地嚼着,居然吃出了品荼般的优雅。杨好好好像很珍惜自己的奖品,眯着眼小口小口地品尝,半天解决一瓣,再小心地掰下另一瓣,一脸的满足。此时他的橘子还剩下大半个.小组成员们吃得专注,吃得惬意,享受着这属于他们组的幸福时刻。
⑥除了王小利。他此时东瞅西望,最后把目光锁定到杨好好的半个橘子上,像饥饿的狼见到了肉那样专注。组长狠狠瞪了他一眼.看到了组长的警告,他赶紧老实地坐到了自己的板凳上,嘴里还嘀咕着:“我就看看,我不抢……”可是,没坐端正两秒,他就弯腰好像要捡掉在地上的东西,随后身体隐没于桌子下面,最后整个人匍匐在地上,手脚并用,偷偷爬向杨好好。杨好好不知道有敌来抢,可半只橘子却不翼而飞。等他反应过来,才发现地上的王小利。组长眼疾手快,一把抓过王小利的 “赃物”,还给了杨好好,说:“小心,老鼠凶猛!”王小利只好悻悻离开。
⑦组员们的橘子渐渐都入了肚子。大家安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还不时回味着,都说,同样是橘子,但这次吃的是最美味的。
10.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蓄势待发:   
②惬意:    
11.文章②~⑦自然段围绕“吃橘子”,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四个场景。
①   ;
②组长分发橘子;
③   ;
④   ;
12.关注王小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结合相关情节,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王小利说的“就是,形象比吃更重要”这句话中,看出他是一个注重个人形象的孩子。
B.“像饥饿的狼见到了肉那样专注”的神态描写,表现出王小利凶狠的个性。
C.从“张开大嘴倒了进去”“老实地坐到”“嘀咕”等动作,可见王小利既贪吃,又不失可爱。
13.找出文中一处点面结合的描写,然后写出其中“点”和“面”的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同学们“都说,橘子常吃,但这次吃的是最美味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阅读理解
材料一:
一、开闭馆时间: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年票:100元/人/年
三、优惠门票
⑴对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以及学生证,实行半价优惠.
⑵持身份证或本市老年优待证的6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直接刷证入馆,未携带身份证原件者,请前往售票窗口换票免赀参观。
⑶对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儿童凭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换票免费参观。
材料二: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均是在此期间所做。这些作品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及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关怀的表达,与草堂的环境、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茅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草堂内部布局简洁明快,空间感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与实用性。草堂内设有照壁、正门、大廨(xie)、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它们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草堂四周环绕着苍翠的竹林和清幽的山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环境。
材料三:
15.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十一假期,同学纪小明和75岁的爷爷、上大三的哥哥不远千里去杜甫草堂游览。他们带齐证件,只需要花费50元钱购买门票。   
②游览杜甫草堂如果最少需要3小时,纪小明一家最迟应该在15点之前购票入园。   
16.爷爷要了解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需要仔细阅读材料 从中可以知道草堂的建筑特点有:
①   ;
②   ;
③   ;
④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纪小明拍了很多照片,连发了好几次朋友圈。不宜做文案的一项是(  )
A.青瓦红墙,翠竹摇曳,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诗圣的低吟。
B.《春夜喜雨》的舒畅、《绝句》的清新,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C.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只欢迎文学修养高的人,小学生不宜前往。
18.吴晨晨在看到纪小明发的朋友圈后,也想去看看,希望纪小明推荐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游览完茅屋故居、大雅堂、浣花祠、草堂影壁、少陵碑亭、诗史堂这六处主要景点。
   门进入→   →   →   →   →   →   →   门出
阅读理解
《小英雄雨来》节选
广阔的田野上,一块两块没有收割的豆子地,火焰也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这一切都仿佛瞪着眼睛,等着看看鬼子怎样地踏到地雷上。
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那写着几个大字的路边经过。一个个鬼子兵走过时,都战战兢兢地瞧一眼地上那行特别显眼的白粉笔字:“这儿是中国的土地!”
雨来见很多鬼子兵的腿都打着哆嗦,腮帮子嘴唇乱动,心里说,他们在嘟哝些什么呢?诅咒天皇不该把他们送上中国这块可怕的土地吗?还是祈祷天皇保佑他们走出这天罗地网呢?如果他们是咒骂天皇,就狠狠咒骂吧!如果是祈祷,就最后祈祷吧!他们所抢夺的土地,马上就要变成他们冰冷的坟墓了。因为雨来已经把他们带到了真正的地雷阵。
怎么脱身呢?雨来一边走着,心里打主意。
鬼子队伍的背后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是地雷。前面的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也是地雷。离头前的第一个地雷只有两丈远了……一丈远了……还有几尺远了.
雨来回头向鬼子指挥官说:“前面,地雷的没有啦!”雨来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哎呀!”
叫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滚进河里去了。
雨来在水里游着。他故意从水里冒出头来,扬手喊了声:“救命一啊一一”就假装被波浪打进水里。接着,仿佛被涌起的波浪推上水面似的,又闪露了一下小脑袋,就沉进河底去了。
19.“雨来故意领着敌人从那写着几个大字的路边经过。”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醒雨来回家的路 B.对敌人的反抗和嘲讽
C.指示地雷阵的位置 D.标记田野的边界
20.把敌人带进地雷阵后,雨来依靠    脱险。从中知道,他有一个了不得的本领是    
21.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有什么作用?
22.雨来被称为“小英雄”。请你结合短文以及这本书的阅读经验,为雨来做人物推荐卡,至少从两
个方面介绍雨来的小英雄品质,并用事例加以说明。
英雄推荐卡    
文学类文本阅读。
童年的回忆
①童年,我们天真无知,总会做出一些“傻”事。童年中有纯真、活泼、无忧无虑,更有与亲人间那最美好的记忆。
②七岁那年春天,院门口那株老槐树又开出了一嘟噜一嘟噜的花朵,清新的香气溢满了整个小巷。中午放学回家,我和二哥看到母亲正在采摘槐花,便赶紧走上去帮忙。当然这样勤快不仅仅是帮母亲的忙,还有我们自己的小心思。采摘完槐花,母亲就回屋去洗了。我和二哥便又溜了出来。二哥太胖自然退后,我当仁不让,爬树可是我的拿手绝活,一蹿便飞身上树。因为生怕被母亲发现,我尽量放慢放轻动作,边爬边往院里瞧,离鸟巢愈来愈近,只见两只成年喜鹊正悠然自得地趴在窝里,突然觉察到了什么,猛然间飞来扑去,叫声又急又躁,我慌了神。此时,母亲正端着刚刚择洗干净的槐花住厨房走。她大概听出了喜鹊的叫声跟往常有些异样,“三儿…”母亲发现了高高在上的我。
③母亲这一叫不要紧,我一惊,手被槐刺扎到。“哎呀”手一松便栽了下来。万幸的是恰好从枝干的空当处穿过,不偏不倚刚好跌落到树下的草垛上,除了扎到的那一下,毫发无损。倒是一只正在草垛上下蛋的老母鸡,被惊得“咯咯咯”地尖叫着,“扑棱棱”飞出老远,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④母亲站在那里吓坏了,一抬头,一起身,一撒手,洗净的槐花散了一地,“三儿!三儿!”箭一般飞了出来。听见母亲失声的叫喊,我真的害怕了,顺势一趴,躲进了草垛里。
⑤母亲出来见不到我的身影,一把揪过还在一旁发蒙的二哥,照屁股一顿狠,“你弟呢?你弟呢?”二哥一边干一边用手指着草垛喊:“妈,在里面呢,在草垛里呢。”母亲听完,并没有爬上来救我,只是深呼了一口气,冷冷地吼了一句:“出来!”声音还有一些颤抖。
⑥我只能乖乖地从垛顶上爬起来,手里还紧紧握着两个鸡蛋,其中一个已流出了蛋清。我伸着双手,装模作样地冲着母亲“嘿嘿”地傻笑:“妈,鸡蛋,鸡蛋!”母亲扭过身径直往屋里走去。“妈,妈…”母亲没有搭理我,看着母亲的背影,似乎双肩还在颤抖,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着这么大的急,我更慌了神:“妈,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⑦一时间,此事成为了街坊四邻的笑谈,也成为了我童年生活记忆中最鲜活的一幕,母亲的那个背影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童年的幸福,每每想起,心中便会涌起丝丝甜蜜,温暖。
2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悠然自得:   。
装模作样:   。
25.结合短文赏析句子。
我和二哥便又溜了出来。二哥太胖自然退后,我当仁不让,爬树可是我的拿手绝活,一蹿便飞身上树。
26.体会并写出第②段和第⑥段中“我”两次“慌了神”时的心理。
27.结合语境写出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表达的作用。
28.写出你对“母亲的那个背影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童年的幸福,每每想起,心中便会涌起丝丝甜蜜,温暖”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贫寒;丑陋;衰退;痛苦
2.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经济困窘,亲朋好友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3.贝多芬是一个坚强、执着、有才华的人。他面对生活的苦难和肉体的折磨,始终没有屈服,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和改变了维也纳乐坛的作风。
4.音乐巨人贝多芬
【答案】5.父亲赶到医院救儿子;父亲用钱救援小伙子;小伙子事业有成
6.深爱孩子;宽容善良
7.【A】处:②;【B】处:①√。【B】处。渲染明媚、温暖的氛围,烘托了小伙子内心的温暖和感激。
8.指父亲救援了小偷的生命,还拯救了小伙子的灵魂和人生。
9.B;C
【答案】10.随时准备进攻。;满意、舒服。
11.组员们围着组长催促分橘子;大家开始吃橘子;王小利抢杨好好橘子被组长制止
12.C
13.点面结合的描写:“桌前再次安静下来,没有人再乱动。组长这才把橘子一个一个分到组员手中:轮到王小利了。组长分了一个给他,可他另一只手还张着,眼巴巴地看着组长:再来一个呗?”面:桌前再次安静下来,没有人再乱动。点:组长分橘子给王小利时,王小利的动作和语言。好处:既写出了整体的安静氛围,又突出了王小利的贪吃形象,使画面更加生动。
14.原因一:橘子是比赛获得的奖品,有特殊的意义;原因二:大家一起分享,享受幸福时刻。
【答案】15.错误;正确
16.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茅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内部布局简洁明快,空间感强;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两旁有对称的回廊和附属建筑;四周环绕着竹林和山水,营造出宁静雅致的环境
17.C
18.正门;草堂影壁;诗史堂;少陵碑亭;茅屋故居;浣花祠;大雅堂;南门
【答案】19.B
20.跳进河里;游泳本领高
21.环境描写烘托出紧张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雨来带领敌人进入地雷阵以及后续的脱险做了铺垫。
22.英雄推荐卡:雨来勇敢机智,面对敌人毫不畏惧,故意领着敌人进入地雷阵,在危险时刻巧妙脱身;雨来热爱祖国,看到写着“这儿是中国的土地!”的字时,内心充满对敌人的反抗和对祖国的热爱。
【答案】23.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七岁那年春天,和二哥趁母亲洗槐花时爬树掏鸟窝,结果“我”被母亲发现后惊慌失措从树上跌落,躲进草垛,母亲发现后又着急又生气,“我”最终认错,此事成为“我”童年鲜活记忆的故事。
24.悠然自得:形容喜鹊在窝里自在舒适、悠闲的样子;装模作样:文中指“我”从草垛里出来后,故意做出傻笑的样子讨好母亲
25.“溜”字写出了“我”和二哥动作的迅速和偷偷摸摸,表现出我们去爬树时不想被母亲发现的心理。“当仁不让”“蹿”“飞身上树”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树动作的熟练敏捷,体现了“我”爬树本领高。
26.第一次“慌了神”是因为“我”爬树掏鸟窝时被喜鹊发现,喜鹊的异常举动让“我”心虚害怕|第二次“慌了神”是因为“我”看到母亲着急的样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让母亲担心,害怕母亲生气惩罚自己。
27.该句通过对母亲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一抬头,一起身,一撒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发现“我”不见时的惊慌失措,“洗净的槐花散了一地”则从侧面烘托出母亲的焦急。
28.母亲当时着急、生气又强忍着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背影包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童年时虽做了错事,但有母亲的关爱,回忆起来充满幸福甜蜜,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体现了“我”对童年生活和母亲的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