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能力突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能力突破)(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能力突破)
(测试范围:八上1-3单元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对应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得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积累运用(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翻开语文课本,多样的文体如璀璨星河:读《消息二则》,能感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锐不可当( )的气势,见证历史瞬间的庄严;品《“飞天”líng( )空》,看跳水姑娘吕伟líng( )空一跃,那xián( )熟 的动作定格成永恒的美;忆《背影》,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 )的脚步、笨拙的背影,藏着深沉无言的父爱;赏《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月光下的闲适中,藏着豁达与通透。这些文字或激昂、或温情、或沉静,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1. (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líng( )空 xián( )熟 锐不可当( ) 蹒跚( )
2. (2分)文段中【甲】【乙】两处(原文为“读【甲】消息二则【甲】,品【乙】‘飞天’凌空【乙】”)的标点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当”“深沉无言”“永恒的美”短语结构依次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偏正短语。
B. “这些文字或激昂、或温情、或沉静”中,顿号使用正确,准确分隔并列的形容词。
C.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子深情,选自《朱自清全集》。
D. “父亲蹒跚的脚步、笨拙的背影”中,“蹒跚”“笨拙”两个词语,生动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暗含作者的心疼。
二、 (7分)班级开展“致敬革命先辈,传承红色精神”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1.(2分)【拟写新闻标题】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简洁的标题。
新华社南昌8月1日电 8月1日上午,“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主题活动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活动现场,退役老兵代表向起义烈士敬献花篮,学生代表朗诵革命诗词,市民群众通过参观历史展品、聆听英雄事迹,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此次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八一精神,激励当代人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标题:
2.(3分)【解读纪念标识】下图是“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纪念标识(主体元素:数字“98”、五角星、步枪、红旗、时间“1927-2025”),请补全标识组成内容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标识由数字“98”、 、 、红旗、时间“1927-2025”构成。
含义:
3.(2分)【设计采访问题】如果你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结合纪念馆的红色教育意义,拟定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
三、(6分)按原文填空。
1.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3.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阅读与理解(49分)
四、阅读理解(共49分)
(一)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2分)诗歌颔联(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分)从“徙倚欲何依”到“长歌怀采薇”,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虎丘①,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虎丘的一处景点。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 (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有词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使丘壑化为酒场
C. 怀民亦未寝 寝食难安 D. 独往会心 独出心裁
2. (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3. (2分)下列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闲人”一词暗含作者的自嘲与豁达。
B. 乙文多次写“夜游虎丘”,不同时间的夜游感受不同,突出“山空人静”的妙处。
C. 甲文以简洁的笔墨描绘月色,乙文则通过对比突出夜游的独特体验,两文都表达了对宁静之美的喜爱。
D. 甲文仅写月色与友人漫步,乙文侧重描写游人的热闹,两文情感基调完全不同。
4. (4分)两文都写了“月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写法上的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物等。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各地通过红色旅游、红色宣讲、红色文创等形式,让红色文化贴近大众,尤其是吸引青少年主动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材料二】
“90后”讲解员李媛媛,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已有8年。她不像传统讲解员那样照本宣科,而是擅长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红色历史。比如讲“延安大生产运动”时,她会结合老照片,还原战士们纺线、种地的场景,还会演示简单的纺线动作,让游客直观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她还开通了抖音账号,用短视频分享延安的红色故事,每条视频点赞量都在数万以上,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粉丝。有网友留言:“原来红色历史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的人和事!”
【材料三】
某调查显示,78%的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有兴趣,但仅32%的青少年通过“主动阅读”了解红色历史,更多人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参观、影视节目等被动接触。此外,部分红色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创意,难以吸引青少年关注。
1. (3分)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色文化仅包括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不涉及红色文物。
B. 李媛媛通过“故事化”讲解和短视频,让红色历史更贴近青少年。
C. 大部分青少年通过主动阅读的方式了解红色历史。
D. 红色文创产品都存在“同质化”问题,无法吸引青少年。
2. (3分)结合材料二,概括李媛媛的讲解方式受青少年欢迎的原因。
3. (4分)学校计划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针对材料三中青少年接触红色文化的现状,你有什么具体建议?请写出两条。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面褪色的红旗
赵广建
①爷爷的衣柜最底层,压着一面褪色的红旗。红布上绣着“支前模范”四个黄字,边角磨出了毛边,针脚也有些松动,但爷爷每次拿出来,都像捧着稀世珍宝。
②我小时候总缠着爷爷讲红旗的故事。爷爷会坐在老藤椅上,手指轻轻拂过红旗,眼神飘向远方:“那是1948年,淮海战役的时候……”
③那年爷爷18岁,村里组织支前队,他第一个报了名。任务是往前线送粮食和弹药,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出发前,村长给每个队员发了一块粗布,说:“等胜利了,给你们绣红旗!”
④第一次送粮,天刚蒙蒙亮就出发。爷爷和队员们背着几十斤重的粮袋,在田埂上疾走。突然,远处传来枪声,队长喊:“卧倒!”大家立刻趴在麦田里,子弹从头顶嗖嗖飞过。爷爷紧紧抱着粮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粮食受损,前线的战士还等着吃呢!
⑤等枪声停了,他们接着赶路。走到一条小河边,木桥被敌人炸断了。爷爷看着湍急的河水,咬咬牙:“我会水,我先试!”他把粮袋举过头顶,蹚着刺骨的河水往对岸走。水没过胸口,冻得他牙齿打颤,可粮袋始终没沾一点水。其他队员跟着他,一个个把粮食送过了河。
⑥就这样,爷爷他们往返了十几趟,把一批批粮食、弹药送到前线。有一次,爷爷的脚被石头划破,鲜血染红了草鞋,他愣是没吭声,坚持把最后一袋弹药送到目的地。
⑦战役结束后,村长真的给爷爷绣了红旗,还亲自把“支前模范”的字缝上去。爷爷说,那天他把红旗系在腰间,走在村里的土路上,觉得比过年还风光。
⑧后来,爷爷把红旗仔细叠好,藏在衣柜里。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才会小心翼翼地展开,给大家讲支前的故事。
⑨去年,村里建红色纪念馆,馆长来家里征集文物,希望爷爷能把红旗捐出去。爷爷犹豫了好几天,每天都把红旗拿出来摸了又摸。我劝他:“爷爷,把红旗捐了,更多人能看到它,知道您的故事,多好啊!”
⑩爷爷叹了口气:“这红旗跟着我几十年了,就像我的老伙计。可你说得对,它不该只在我家里,该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多少人拼命往前线送粮,才换来了现在的好日子。”
捐红旗那天,爷爷特意穿上了珍藏的旧军装,把红旗叠得整整齐齐,亲手交给馆长。馆长给红旗套上了透明的保护罩,放进纪念馆的展柜里,旁边还配了爷爷支前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现在,每次去纪念馆,我都能看到那面褪色的红旗。它在展柜里静静地躺着,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红色仿佛又鲜艳了几分。参观的人们驻足在红旗前,听讲解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有人悄悄抹眼泪,有人轻声感叹:“不容易啊……”
爷爷说,他不后悔把红旗捐出去。因为他知道,这面红旗不仅是他的回忆,更是一份传承——提醒着后人,别忘了那些为了和平拼命的人。
(选自2025.4.2《人民日报》,有删改)
1. (3分)文章围绕“那面褪色的红旗”,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 (4分)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爷爷会坐在老藤椅上,手指轻轻拂过红旗,眼神飘向远方。(赏析加点词语,体会爷爷的情感。)
(2)爷爷犹豫了好几天,每天都把红旗拿出来摸了又摸。(爷爷为什么“犹豫”?)
3. (4分)说说文章标题“那面褪色的红旗”的含义。
4. (4分)文章第 段描写人们参观红旗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5. (4分)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红色传承”的理解。
(五)整本书阅读(4分)
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专题研读”活动,围绕“红军战士的信仰”展开讨论,请完成以下任务。
1.(2分)从下面的材料中,你发现红军战士在长征中面临哪些困难?请写出两点。
【材料】红军过草地时,没有足够的食物,战士们煮皮带、吃草根充饥;夜晚宿在潮湿的草地上,很多人因为受凉生病,却依然坚持行军。过雪山时,海拔高、气温低,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踩着厚厚的积雪,不少人永远留在了雪山上。
2.(2分)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红军战士的信仰是什么。
写作与表达(50分)
五、作文(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你印象深刻:可能是陌生人的一次善意帮助,让你感到温暖;可能是自己的一次坚持,让你收获成长;可能是自然中的一处风景,让你心生赞叹……这些瞬间,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你的记忆,让你忍不住感叹:“还好遇见你。”
请以“还好遇见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能力突破)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共21分)
一、(8分)
1. 凌空、娴熟、锐不可当(dāng)、蹒跚(pán shān)(每空1分,共4分,错字、错音均不得分)
2. C(【甲】处《消息二则》是新闻体裁,用书名号;【乙】处“飞天”凌空是特定事件表述,用引号,故选C)(2分)
3. A(“锐不可当”是主谓短语,“深沉无言”是并列短语,“永恒的美”是偏正短语,A项中“深沉无言”短语结构判断错误)(2分)
二、(7分)
1. 示例:南昌举行“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主题活动(2分,包含“南昌”“纪念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主题活动”核心信息,语言简洁即可)
2. 五角星、步枪(每空1分,共2分);含义:数字“98”代表八一南昌起义98周年,时间“1927-2025”标注起义发生与纪念年份,五角星、步枪、红旗象征革命先烈的战斗精神与红色信仰,整体标识传递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对八一精神的传承(1分,围绕元素含义与“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展开,合理即可)
3. 示例:讲解员您好!请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哪些方式,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呢?(2分,符合“小记者采访”身份,围绕“红色教育意义”设计问题,语言得体即可)
三、(6分)
1.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 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阅读与理解(49分)
四、(一)诗歌鉴赏(4分)
1. 描绘了傍晚时分,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笼罩在落日余晖中的画面,营造出萧瑟、静谧的氛围(2分,概括画面1分,氛围1分,意思对即可)
2. 从“徙倚欲何依”的彷徨、孤独(不知归处的迷茫),到“长歌怀采薇”的借古抒怀(以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自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情感从迷茫转向超脱(2分,分析前后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1. C(A项“念”分别为“考虑,想到”“念叨”;B项“遂”分别为“于是,就”“最终”;C项“寝”均为“睡觉”;D项“独”分别为“独自”“独到的”)(2分)
2.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空明”“交横”“盖”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分)
(2)半夜时分,月亮升起,四周没有人,我们一起坐在石台上,不再喝酒,也不再交谈,只以宁静的心境面对这美景(“相与”“以静意对之”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分)
3. D(甲文虽写月色与友人漫步,但暗含豁达;乙文对比游人热闹与山空人静,表达对宁静的喜爱,两文情感基调并非“完全不同”,都有对宁静心境的追求,D项错误)(2分)
4. 甲文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透明(2分);乙文通过侧面烘托,以“风亭月榭间红粉笙歌点缀”“风铎声、佛灯隐现”等场景,间接展现月色的清幽,突出“山空人静”时月色的独特之美(2分,每点结合语句分析写法,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10分)
1. B(A项“红色文化仅包括”错误,材料一明确红色文化包括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物;C项“大部分青少年主动阅读”错误,材料三显示仅32%青少年主动阅读;D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错误,材料三为“部分红色文创产品”,B项正确)(3分)
2. ①用“故事化”讲解,结合老照片还原历史场景,演示纺线动作,让红色历史更直观;②开通抖音账号,用短视频分享红色故事,贴近青少年喜好,增强互动性(3分,每点1.5分,概括准确即可)
3. 示例:①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鼓励青少年主动搜集并讲述红色故事,变“被动接触”为“主动参与”;②联合文创团队设计个性化红色文创(如印有红色人物卡通形象的笔记本、红色历史主题的拼图),解决“同质化”问题,吸引青少年关注(4分,每条建议2分,针对材料三“被动接触”“文创同质化”问题,具体可行即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1. ①爷爷18岁参加支前队,因表现突出获“支前模范”红旗;②爷爷将红旗珍藏在衣柜,常拿出讲述支前故事;③村里建红色纪念馆,爷爷犹豫后捐出红旗;④红旗在纪念馆展出,供人参观学习(3分,答出3件事即可,每点1分,概括简洁)
2. (1)“轻轻拂过”写出爷爷触摸红旗时的温柔,“眼神飘向远方”体现爷爷对支前岁月的回忆与珍视,暗含对红旗的深厚情感(2分,赏析词语1分,情感1分)
(2)爷爷“犹豫”是因为红旗陪伴他几十年,像“老伙计”,有深厚的情感依恋;但又明白红旗应让更多人看到,传承红色记忆,内心在“个人情感”与“红色传承”间纠结(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 表层含义:爷爷珍藏的、边角磨损、颜色褪色的“支前模范”红旗(2分);深层含义:红旗象征爷爷那代人舍己为人、勇敢奉献的支前精神,也象征红色历史与红色基因的传承(2分,每层含义2分,意思对即可)
4. ①侧面烘托红旗的历史价值与精神感染力,通过人们“抹眼泪”“轻声感叹”,体现红旗背后故事的动人;②呼应“红色传承”主题,说明红旗捐出后发挥了教育作用,让更多人铭记历史(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 红色传承是对红色历史的铭记(如记住爷爷支前送粮的事迹),是对红色精神的弘扬(如学习爷爷舍己为人、坚持奉献的精神),更是让红色基因融入后人血脉(如通过红旗展览、故事讲述,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珍惜当下),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4分,围绕“铭记历史、弘扬精神、代代相传”展开,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五)整本书阅读(4分)
1. ①食物短缺(煮皮带、吃草根);②环境恶劣(潮湿草地、雪山低温);③身体伤病(受凉生病、冻伤)(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2. 红军战士的信仰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坚信共产主义,愿意为革命事业(推翻压迫、建立新中国)牺牲一切,如长征中即使面临极端困难,仍坚持行军、战斗,坚守革命理想(2分,围绕“人民幸福、民族解放、共产主义理想”展开,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意思对即可)
写作与表达(50分)
五、作文(共50分)
评分标准
等级 内容(20 分) 表达(20 分) 书写(10 分)
一等(45-50 分) 立意深刻,选材典型,细节具体,能突出 “遇见你” 的意义,情感真挚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生动,有感染力,符合记叙文要求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无错别字,标点使用规范
二等(38-44 分) 立意明确,选材恰当,有细节描写,能体现 “遇见你” 的影响,情感真实 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晰,语言流畅,符合记叙文要求 字迹工整,卷面较整洁,错别字少(3 个以内),标点使用较规范
三等(30-37 分) 立意基本明确,选材一般,细节较简单,“遇见你” 的意义表述不够清晰,情感较平淡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字迹较工整,卷面有少量涂改,错别字较多(4-6 个)
四等(29 分以下) 立意不明确,选材不当,无细节,偏离 “还好遇见你” 主题,情感虚假 结构混乱,条理不清,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卷面杂乱,错别字多(7 个以上),标点使用混乱
写作提示
选材可围绕“陌生人的善意”(如雨天递伞)、“个人的坚持”(如坚持练琴遇见进步)、“自然风景”(如困境中遇见晚霞重拾信心)等,重点写“遇见”的过程与“还好”的原因(带来的温暖、成长、启发)。
注重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渲染,让“遇见”的瞬间更生动;结尾点明“遇见你”的意义,升华主题。
(注:套作、抄袭酌情扣分;透露真实校名、人名扣2分;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