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检测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化石一词源自拉丁语“fossilis”,意为“挖出来”,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甲骨文 D.国家产生
2.考古学者已发掘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两颗门齿化石、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的完整头骨化石、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的3个头骨化石,同时发现他们都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说明( )
A.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
B.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
C.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D.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
3.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这里生活着河套人。下面三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B.磨制石器的发展进步
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D.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4.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
A.渔猎采集的进步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贫富差距的扩大
5.下图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
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6.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7.下图的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被誉为“天下第一罐”,与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胜利女神雕像、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相比肩。它反映了当时( )
A.生产力高速发展 B.精湛的制陶技术
C.人类生活较精致 D.新石器异常精美
8.考古发现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其“宫城”区护城河环绕,呈现择中而居、中轴对称格局,附近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白陶、黑陶、彩陶及大量水稻。这说明当时黄土高原可能出现( )
A.中央集权制 B.奴隶制王朝 C.礼乐制度 D.早期国家
9.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经考古证实,遗址分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观象台等功能区。该遗址可证实(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区域文化的交流 D.华夏民族的交融
10.《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材料中的历史叙述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产生B.原始农业兴起
C.禅让的传说 D.世袭制开始
11.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的确立
C.秦国实行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筑
13.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在大原山作战,将领魏舒认为“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于是“毁车以为行”,最终打败狄人。这反映了( )
A.晋国与北方狄人的交往 B.晋文公夺得霸主的地位
C.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出现 D.地理环境影响作战方式
14.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A.农业技术革新 B.社会生活丰富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技艺高超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其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强地方管辖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削弱国家实力 D.增加农民负担
16.货币的出现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观察下列商周时期的货币,从其演变中可看出该时期( )
A.货币不讲究制作工艺 B.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
C.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D.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
17.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
B.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C.“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当时各国变法的推动
1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慎战”,反对争霸战争:孟子有感于战争的残酷,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违背天理和民意的战争,这些思想家们本质上都主张( )
A.践行民本 B.稳定秩序 C.无为而治 D.推崇仁义
19.2024年周原遗址发现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出土了带刻辞的卜甲、卜骨。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完整呈现西周手工业技术细节 B.成为证实夏朝历史的直接证据
C.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D.清晰再现秦朝中央集权的运作
20.《诗经》十五国风中,全部或大部分属于中原地区的有9个,占总数的60%;以篇数而论属于中原九国的诗篇共计109首,占国风总数的70%。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B.《诗经》的创作风格单一
C.华夏文明的多元发展 D.黄河流域是诗歌发源地
二、综合题
21.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图一人物能够灭亡夏朝的原因有哪些。
(2)两图中的人物建立新朝代与大臣庆祝时会采用何种器皿饮酒?请说明理由。
(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尧去世后,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位于谁?
2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抵抗……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违反新法的人,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推行什么措施?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3)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请说明理由。
三、材料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因此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学派“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摘编自范琴雯《从“百家争鸣”看文化的繁荣、传承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指出“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
(2)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C D B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B B A B C A
1.A
【详解】根据题干“化石一词源自拉丁语‘fossilis’,意为‘挖出来’,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和所学可知,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形态和进化的重要证据,“元谋人”和“北京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存,主要用于研究人类体质进化及起源问题,A项正确;“农耕生活”与新石器时代相关,而元谋人、北京人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与题干时间相差甚远,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而“国家产生”属于更晚的文明阶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60万年、距今约100万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列举的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都距今约100万年(及以上),说明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D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中国一个国家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情况,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相关情况,且当时原始农业还没有产生,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题干“河套人使用的尖状器;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和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如尖状器,会使用火,会使用骨针和装饰品。题干三幅图均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A项正确;题干中的尖状器是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无关,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原始农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题干所示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尚未进行农耕,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碳化粟和黍,这些都是原始农业种植的农作物,直接佐证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项正确;渔猎采集主要是获取野生食物,图中是稻谷、粟和黍,属于农作物,不是渔猎采集的成果,排除A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有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等,材料中文物体现的是农业,无法佐证早期国家出现,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需要体现财富分配不均等相关证据,图中农作物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文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品,上面有精美的雕刻图案。这直接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雕刻技术,能够在象牙等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C项正确;题干中的文物是象牙雕刻器,并非玉器,该文物无法体现河姆渡人能够制作玉器,排除A项;文物是象牙雕刻器,其展示的是雕刻艺术,没有涉及饲养家畜的信息,饲养家畜的相关证据一般体现在家畜骨骼、养殖遗迹等方面,与该雕刻器无关,排除B项;干栏式房屋的相关印证通常是房屋建筑遗迹、构件等,如木桩、木板等建筑遗存,此象牙雕刻器无法体现河姆渡人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可知,双连壶代表两个结盟部落,这种连接、合作的设计,体现了先民对部落间共赢协作精神的表达,D项正确;双连壶的线条装饰和结盟部落寓意,未直接体现对自然环境认知,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部落结盟,并非突出农业活动,此选项与题意关联小,排除B项;双连壶造型和装饰未体现生产工具创新,没有对应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被誉为‘天下第一罐’”和所学知识可知,八角星纹彩陶豆造型优美、纹饰精细,其制作工艺复杂,体现出当时制陶技术的精湛,能够烧制出如此精美的陶器,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时期生产力虽有发展,但仅一件彩陶豆不能表明生产力“高速发展”,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工具仍较为原始,发展速度有限,排除A项;一件精美陶器不能代表当时整体人类生活“较精致”,大部分人的生活还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主,排除C项;彩陶豆属于陶器,并非新石器,概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据材料“考古发现甘肃南佐遗址……黑陶、彩陶及大量水稻”可知,甘肃南佐遗址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显示出一定的规划和组织;护城河环绕,呈现择中而居、中轴对称格局,这通常与权力中心或重要建筑相关联;用于祭祀的精美白陶、黑陶、彩陶及大量水稻,表明当时已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且存在祭祀活动。遗址的规模、核心区结构、“宫城”区布局以及出土的文物,都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可能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早期国家形态,这些考古发现符合早期国家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权力中心的存在、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祭祀活动的盛行等,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确立是在秦朝,在距今5100—4700年的黄土高原,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排除A项;虽然奴隶制在古代社会广泛存在,但仅凭题目描述的考古发现,无法直接推断出当时黄土高原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周朝时期的重要制度,与题目描述的时间段不符,此外,出土文物虽然表明存在祭祀活动,但并未直接体现礼乐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陶寺遗址包含宫城、不同居住区、手工业区及观象台等功能区”可知,当时已出现社会等级分化、手工业分工和早期国家形态,符合“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遗址涉及到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观象台等功能区,没有体现“原始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陶寺古城遗址,并未体现“区域文化交流”,排除C项;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交融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乃豫荐禹于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C项正确;早期人类产生与禅让的内容无关,题干未涉及人类起源相关信息,排除A项;原始农业兴起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和权力传承的禅让没关联,排除B项;世袭制是权力在家族内传承,如夏启继承禹的位置开启世袭,和题干禅让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题中所示夏朝“象征军事实权的玉钺”与商朝“戴枷奴隶陶俑”都与当时的社会统治结构和统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对奴隶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题干文物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C项正确;石器制作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题干夏朝和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农耕发展通常与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相关,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B项;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属于西周王朝,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B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A项;战国时期(东周后期),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排除C项;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分析可知晋国将领魏舒因作战地形狭窄,主动放弃传统战车,改为步兵作战,最终击败狄人,这一决策直接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作战方式的制约和调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争冲突,交往一般指和平交往,排除A项;晋文公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长期历史现象,但题干仅反映战术调整,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厮,试诸壤土” 可知,铁金属用于铸造农业生产工具,“战国铁犁铧”是铁制农具,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体现,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A项正确;题干重点围绕铁农具,未体现社会生活丰富的多方面内容,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和商品经济繁荣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虽然铁农具制作涉及手工技艺,但材料核心是突出铁农具对农业的作用,而非强调手工技艺高超本身,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以军功取代贵族世袭的新法,使普通士兵可通过战功获得贵族地位。此措施打破贵族垄断,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直接提升军队战斗力,B项正确;加强地方管辖与郡县制(行政改革)相关,但题干中的“军功代贵族”专指军事爵位制度,不直接涉及地方管理,排除A项;“削弱国家实力”与史实相悖,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综合实力,军功爵制是重要推动力,排除C项;题干强调“军功代贵族”的作用,核心是军事激励,“农民负担”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商王武丁时期是贝壳货币(自然货币),图二东周前期是铜贝币(人工铸造货币),图三战国时期是铜刀币(人工铸造货币),体现了货币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过程,B项正确;从图中商周时期货币看,不管是贝壳货币,还是铜贝币、铜刀币,都有一定制作工艺,并非不讲究制作工艺,排除A项;货币演变主要反映的是经济领域货币形态变化,不能直接体现新社会阶层出现,新社会阶层出现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背景,排除C项;社会制度变革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变化,货币演变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小方面,不能直接说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的学派。因此各学派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A项正确;争霸战争需要属于政治层面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私学兴起是文化条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各国变法属于政治层面,是百家争鸣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频繁导致社会动荡、秩序崩坏。孔子“慎战”、孟子反“不义战争”、墨子“非攻”,本质上都是通过反对战争来维护社会稳定,重建有序的社会格局。这种主张契合了当时结束战乱、恢复秩序的现实需求,B项正确;题干中孔子“慎战”、孟子反“不义战争”、墨子 “非攻”,核心是反对战争对社会的破坏,而非直接围绕“以民为本”的具体措施,未体现民本思想的本质内涵,排除A项;题干中孔子、孟子、墨子均为儒家或墨家代表,其思想核心是积极干预社会,与道家“无为”理念完全不同,排除C项;题干设问指向“本质主张”,三者的共同本质是通过反战维护秩序,而非聚焦伦理层面的“仁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2024年周原遗址发现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出土了带刻辞的卜甲、卜骨”可知,中周原遗址发现的先周及西周时期的建筑群、城墙及刻辞卜甲等,属于考古实物资料,可直接用于研究西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及文化,C项正确;发现侧重于建筑和文字,未涉及手工业技术(如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排除A项;夏朝早于西周,周原遗址与夏朝无关,夏朝证据主要在河南二里头等遗址,排除B项;秦朝在西周之后,周原遗址属于西周,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大多和中原文化有关,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处于文化中心,文化成就居多,博大精深,A项正确;《诗经》分为“风”“雅”“颂”,所以其创作风格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相关信息表现出华夏文明的多元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诗歌发源地的信息,不能得出黄河流域就是我国诗歌发源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原因:夏桀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与反抗;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一起攻伐夏。
(2)器皿:青铜器皿;理由: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3)制度:禅让制;首领:舜。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夏桀实行暴政,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夏朝后期,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
(2)器皿及理由:根据材料“商汤、周武王”分析可知反映商朝和西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因此,商朝和西周可能采用青铜器饮酒。
(3)制度及首领:根据材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结合所学知识,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尧去世后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位于舜。
22.(1)富国强兵,秦孝公。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3)达到了;因为商鞅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的内容,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解】(1)目的及人物: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也就是把乡、邑、聚合并成县,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到现在,影响深远。
(3)判断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变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的目的达到了。
23.(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2)观点:赞同。
理由:战国时期,由于思想领域活跃,各学派的思想家可以自由的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而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所以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详解】(1)根据“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学派‘百家争鸣’局面。”可知,“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2)根据材料“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思想领域活跃,各学派的思想家可以自由的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而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所以赞同材料中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