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基础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基础版)

资源简介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基础版)
一、单选题
1.喜迎党的二十大,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D.歌声总是以的速度向外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BC. 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BC正确不合题意;
D.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空气中歌声约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BC.根据对声音产生、传播的知识判断;
D.根据声速的知识分析判断。
2.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
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D.以上原因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太空陨石撞击月球时,会振动产生声音,而太空中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的,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听不到声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国庆节期间,小明随父母去爬山,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大约还有多远呢 小明想到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用手机上的秒表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 s,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那么他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
A.510 m B.255 m C.340 m D.1020 m
【答案】B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人发出声音,听到回声,两声的时间间隔为1.5s,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根据到山崖的距离为0.75s,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人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s=0.75s×340m/s=255m。B正确,AC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回声的相关计算,回声的应用:物体发出声音经过物体,反射声音传回人耳,此过程经过的路程为声源到物体距离的2倍。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到发麻
C.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
D.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证明,需要将传声介质排除干净,试验步骤为将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将玻璃罩的空气,观察声音的响度,发现声音响度逐渐降低,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①② 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说明两次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声音的音调不同 ;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②④ 正确,ACD错误,B正确。
综上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 2021年7 月 4 日 8时11分,宇航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和汤洪波先后走出太空舱后,他们与地面指挥部人员之间交流必须用电子通信设备,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人员交流必须使用电子设备的原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通过语言进行交流,B正确,AC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2024八上·石家庄月考)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
B.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
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
D.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太空属于真空,爆炸声音无法通过真空进行传播,所以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邛崃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C.只要物体有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至
【答案】B,C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故A说法正确;
B.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等于340m/s,故B说法错误;
C.物体振动发出声音,耳朵才能听到声音,故C说法错误;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故D说法正确.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经过介质传播,耳朵才能听到声音。
9.(2024八上·上思期末)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大,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故答案为:AB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10.(2023八上·龙马潭月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些(  )
A.放在钟置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
【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罩内铃声明显减小,反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B符合题意;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符合题意;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激起水花或引起其他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实验填空题
11.(2024八上·松原期中)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同学的演讲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   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答案】声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演讲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讲声在空气中,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故第1空填:声带;第2空填:空气。
【分析】人说话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
12.(2024八上·双辽期中)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   。
【答案】变小;变大;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空气。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少,所以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多,听到闹铃声就逐渐变大。由此推理,若玻璃罩内抽成真空,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故第一空为变小,第二空为变大,第三空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就是传播闹钟声音的介质。当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被抽出时,介质变得稀薄,声音传播受到阻碍,所以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而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介质变多,声音传播更顺畅,铃声就逐渐变大。通过这样的实验现象,进而推理得出:如果处于真空环境(没有任何介质),声音就无法传播,即真空不能传声。
13.(2023八上·云浮月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装置: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3)本实验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填序号)。
A.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 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 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 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答案】小;大;不能;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声音传播的介质变少,所以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小。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声音传播的介质变多,所以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大。
(3)由实验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现有的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所以只能在试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故选D。ABC错误
综上 第1空、 小; 第2空、大; 第3空、不能; 第4空、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推理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结论的得出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合理推理出来的
14.(2023八上·南京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活动中,有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听到敲击声。
(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选填“细绳”或“空气”)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小明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情景,他将密封在塑料袋中的正在发声的手机悬在水中并得到了实验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   ;判断依据:   。
【答案】细绳;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变小;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细绳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如果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则能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声音变小。
(5)错误之处: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判断依据: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2)固体传声传声效果比液体好。
(3)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说明水能传声。
(4)(5)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到小明和小亮耳中。
四、简答与计算题
15.(2023八上·黄平月考)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对于“地面测控站能准确对月球上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遥控”,小龙同学猜想这可能是利用超声波来实现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答案】他的猜测是错误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他的猜测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利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波只有通过介质才可以传播,这种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16.(2022八上·安徽期中)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6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放信号,(海水中声速是每秒1500m),则
(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由 可得,该处的海深
(2)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2)由于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所以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不能用超声波声呐测太空的距离。
【分析】(1)根据公式,可求出海底深度;
(2)真空不传声。
17.(2024八上·吉林期中)发生地震被困在废墟中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和直接呼救相比,哪个方法效果更好 为什么
【答案】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效果更好。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我认为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的效果更好,理由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效果更好。
【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大,通过液体的传播速度较小。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基础版)
一、单选题
1.喜迎党的二十大,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D.歌声总是以的速度向外传播
2.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
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D.以上原因都不是
3.国庆节期间,小明随父母去爬山,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大约还有多远呢 小明想到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用手机上的秒表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 s,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那么他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
A.510 m B.255 m C.340 m D.1020 m
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到发麻
C.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
D.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5.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2021年7 月 4 日 8时11分,宇航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和汤洪波先后走出太空舱后,他们与地面指挥部人员之间交流必须用电子通信设备,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7.(2024八上·石家庄月考)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
B.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
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
D.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邛崃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C.只要物体有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至
9.(2024八上·上思期末)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10.(2023八上·龙马潭月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些(  )
A.放在钟置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
三、实验填空题
11.(2024八上·松原期中)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同学的演讲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   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12.(2024八上·双辽期中)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   。
13.(2023八上·云浮月考)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装置: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你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   ;
(3)本实验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填序号)。
A.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 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 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 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14.(2023八上·南京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活动中,有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听到敲击声。
(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选填“细绳”或“空气”)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小明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情景,他将密封在塑料袋中的正在发声的手机悬在水中并得到了实验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   ;判断依据:   。
四、简答与计算题
15.(2023八上·黄平月考)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对于“地面测控站能准确对月球上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进行遥控”,小龙同学猜想这可能是利用超声波来实现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16.(2022八上·安徽期中)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6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放信号,(海水中声速是每秒1500m),则
(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17.(2024八上·吉林期中)发生地震被困在废墟中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和直接呼救相比,哪个方法效果更好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BC. 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BC正确不合题意;
D.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空气中歌声约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BC.根据对声音产生、传播的知识判断;
D.根据声速的知识分析判断。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太空陨石撞击月球时,会振动产生声音,而太空中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是真空的,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听不到声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答案】B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人发出声音,听到回声,两声的时间间隔为1.5s,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根据到山崖的距离为0.75s,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人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s=0.75s×340m/s=255m。B正确,AC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回声的相关计算,回声的应用:物体发出声音经过物体,反射声音传回人耳,此过程经过的路程为声源到物体距离的2倍。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证明,需要将传声介质排除干净,试验步骤为将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将玻璃罩的空气,观察声音的响度,发现声音响度逐渐降低,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①② 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说明两次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声音的音调不同 ;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②④ 正确,ACD错误,B正确。
综上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人员交流必须使用电子设备的原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通过语言进行交流,B正确,AC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太空属于真空,爆炸声音无法通过真空进行传播,所以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答案】B,C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故A说法正确;
B.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等于340m/s,故B说法错误;
C.物体振动发出声音,耳朵才能听到声音,故C说法错误;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故D说法正确.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经过介质传播,耳朵才能听到声音。
9.【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大,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故答案为:AB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10.【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罩内铃声明显减小,反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B符合题意;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符合题意;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激起水花或引起其他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1.【答案】声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演讲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讲声在空气中,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故第1空填:声带;第2空填:空气。
【分析】人说话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
12.【答案】变小;变大;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空气。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少,所以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多,听到闹铃声就逐渐变大。由此推理,若玻璃罩内抽成真空,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故第一空为变小,第二空为变大,第三空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就是传播闹钟声音的介质。当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被抽出时,介质变得稀薄,声音传播受到阻碍,所以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而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介质变多,声音传播更顺畅,铃声就逐渐变大。通过这样的实验现象,进而推理得出:如果处于真空环境(没有任何介质),声音就无法传播,即真空不能传声。
13.【答案】小;大;不能;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声音传播的介质变少,所以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小。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声音传播的介质变多,所以听到的手机声音会越来越大。
(3)由实验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现有的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所以只能在试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故选D。ABC错误
综上 第1空、 小; 第2空、大; 第3空、不能; 第4空、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推理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结论的得出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合理推理出来的
14.【答案】细绳;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变小;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细绳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如果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则能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声音变小。
(5)错误之处: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判断依据: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2)固体传声传声效果比液体好。
(3)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说明水能传声。
(4)(5)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到小明和小亮耳中。
15.【答案】他的猜测是错误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他的猜测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分析】利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波只有通过介质才可以传播,这种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16.【答案】(1)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由 可得,该处的海深
(2)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2)由于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所以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不能用超声波声呐测太空的距离。
【分析】(1)根据公式,可求出海底深度;
(2)真空不传声。
17.【答案】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效果更好。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我认为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的效果更好,理由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效果更好。
【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大,通过液体的传播速度较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