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斯瓦尔巴群乌是挪成最北界属地,群岛约60%的面积被终年冰雪覆盖、季节性冻土活动层的深度约0.5-3米 聚落都分布在群岛西部峡湾的滨海地区,当地房屋外墙多为鲜艳的红黄蓝颜色、地基中先填充不同粒径的玄武岩碎石,随后打入木柱作为房屋支撑。图1示意斯瓦尔巴群岛上的聚落分布和传统民居。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斯瓦尔巴群岛聚落选址的主要自然原因
①盛行西风 ②北大西洋暖流 ③极地东风 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当地房屋外墙多采用鲜艳颜色的主要目的
A.增加极夜中辨识度 B.吸收更多太阳辐射
C.防止建筑木材腐朽 D.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当地房屋地基中填充不同粒径的玄武岩碎石,其主要作用是
A.增强地基透气性,加快冻土融化 B.降低地基温度,保持冻土稳定
C.降低地基重量,减轻冻土层压力 D.减少地基沉降,适应冻胀变化
约120万年前,受地壳抬升影响,今河南省三门峡局部断裂下陷,形成古三门湖,湖水长期莤积。15万年前,古湖水位不断上升,对东部湖口岩石的侵蚀作用持续增强,最终切穿三门峡,湖水沿下游河道外泄,黄河实现东西贯通,下游地区泥沙堆积过程加速,逐步形成现代黄河水系格局 据此完成4-5题。
.4.古三门湖的形成,可直接反映
A.流水侵蚀改变区域地势 B.地壳运动影响水体的空间分布
C.气候变化主导湖盆演化 D.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湖盆形态
5.在黄河实现东西贯通前后,三门峡段河道形态的变化是
A.从宽浅变深窄 B.从弯曲变平直 C.从深窄变宽浅 D.从平直变弯曲
官鸼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西秦岭的过渡地带,该沟某滑坡体坡面上分布着与滑坡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特殊植被景观:“醉汉林”与“马刀树”(如图2)“醉汉林”表现为树干倾斜方向杂乱,就像喝醉了酒,“马刀树”则呈现出树干下部倾斜,上部直立生长,很像马刀的造型。目前,该坡面上少量“醉汉林”和大量“马刀树”共存,且所有马刀树的弯曲方向一致,是研究该区域地质活动的重要实证。据此完成6-7题、
6.根据马刀树的造型,可准确推测滑坡体的
A.滑动方向 B.滑动时间 C.滑动速率 D.滑动范围
7.目前,该区域地质活动
A.滑坡活动已完全停止,地质极为稳定 B.正处于强烈滑动时期,地质极不稳定
C.即将发生新的滑坡,地质稳定性骤降 D.滑坡活动趋于减弱,地质稳定性提升
暑假,某地理研学团到柴达木盆地火星一号公路沿线考察时,在一处干涸的河谷低比,发现了大面积的鲸背状稚丹:形态浑圆溜背,呈头大尾小的流线造型;表层有厚且坚硬的盐壳,内部为相对松软的河湖相沉积软土层。图3示意研学队员拍摄的婛背状雅丹景观图及其在雅丹头部合影时的地理信息。据此完成8-10题。
8.该大面积鲸背状雅丹的头部朝向为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9.表层厚而坚硬的盐壳,对倞背状雅丹形态塑造所起的关键作用是
A.热胀冷缩引起表层龟裂 B.加剧迎风和背风面侵蚀差异
C.盐壳结晶撑裂表层硬壳 D.抵御外力侵蚀保护内部土层
10.推测该地鲸背状雅丹的形成过程为
①土层形成 ②盐壳覆盖 ③流水沉积 ④风力塑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银杏是中生代孑进落叶乔木,喜光喜暖湿、耐寒总积水,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研究表明: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时,野生银杏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天目山、大别山和神农架以及金佛山等孤立“迌难所”得以存留。现代银杏适生区以长江流城为中心、东西向分布距离最长、纬度越高分布越趋向沿海,纬度越低越趋向内陆高原、气候模型预测;到2070年银杏高适生区将北移200-300公里。据此完成11-13题。
11.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时,野生银杏能够在孤立避难所存留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少,受干扰程度低 B.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C.山脉高大、阻挡冷空气侵袭 D.土壤多样,养分充足
12.影响现代银杏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 B.降水 C.光照 D.热量
13.未来银杏高适生区北移,可能会导致
①北方部分地区银杏种群密度增加 ②高纬度沿海银杏生长周期延长
③长江流域银杏生态适应性下降 ④低纬度高原银杏分布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了研究我国某地冰川区(面积达105km )的局地环流,科考队在其冰帽末端以南7.5km的地方设立气象站,仪器高度距离地面2米。每天观测12次,持续观测一年。研究表明:冰川风(冰川表面冷空气沿冰坡向下流动的局地性下坡风)和山谷风是影响该区域气象日变化的重要因素,冰川风的影响最为突出。图4示意该气象站的位置及其观测的风向、风频和平均风速日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冰川位于
A.昆仑山 B.天山 C.祁连山 D.横断山
15.7:00-11:00平均风速最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差大阻碍气流运动 B.冰川风与山谷风方向相反而削弱
C.太阳辐射弱,热力差异小 D.冰川风减弱,山谷风未充分发展
16.气象站附近多云、雨雪天气最可能发生在
A. 2:00-6:00 B. 7:00-11:00 C. 15:00-19:00 D. 20:00-0:0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赴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甘肃南部扎尕那润吾沟进行地貌考察,对印象深刻的地理景观绘制了素描图(如图5)。研学发现:该地山体以石灰岩为主,普遍发育垂直节理;河谷中的乱石堆由磨圆度较差、大小不一的石块组成,是岩石圈、水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表现。
(1)指出 A 和 B 所示的地貌名称。(4分)
(2)归纳素描图中的外力作用类型,并列举对应的地貌名称。(4分)
(3)从动力角度,推测河谷乱石堆石块可能的物质来源及其磨圆度较差的原因。(8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思贤滘位于珠江三角洲顶点,是沟通珠江两大支流西江和北江的连接汉道,全长1.5千米,平均宽度约250米。作为西江和北江水流交换的关键节点,思贤滘的调节功能十分显著:枯水期时,由于北江河床高于西江,水流可以稳定补给西江,保障上游通航;洪水期时,它能够通过西江与北江的水位差实现水流方向的动态变化,从而稳定两江的分流比、降低下游防洪压力,被称为“天然洪水调节器”。图6示意思贤滘的地理位置及其汉道形态。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因北江上游大规模人工采砂、水利工程建设、裁弯取直等人类活动影响,使思贤滘附近河段的冲淤情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其在洪水期的调节功能,对珠江下游的防洪、供水及水生态环境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图7示意北江石角水文站(起点)至三水水文站河段河道深泓线(河床最深处的连线)1998-2020年间高程变化统计。
(1)据图7,简述该河段河流冲(情况的时空特点。(6分)
(2)说明该河段冲淤变化对流域造成的不利影响。(4分)
(3)请为保障思贤淫的调节功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博斯腾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开都河是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其干流在上、中、下游相缩流经地势平坦开阔的巴音布鲁克盐地(土壤中富含松软的泥 、泥沙和粉砂)、山地峡谷和巪者盆地。博斯腾湖春李多大风,岸线地貌景观差异显著:南岸为新月形沙丘广布的艾勒逊乌拉沙漠,而西岸则发育20万亩芦苇湿地。湖西芦苇为巨型芦 ,喜光喜湿,有“夏长冬眠、春季萌发”的生长习性,苇杆高达7米、苇根板发达,主根可向下延伸十余米.图8示意博斯腾湖水系分布、风频特征及典型景观的空间布局。
(1)分别指出开都河上游和下游的主要河流地貌。(4分)
(2)说明艾勒逊乌拉沙漠形成的地理过程。(8分)
(3)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博斯腾湖西岸孕育出巨型芦苇的原因。(8分)
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DBA 6-10ADCDC 11-15CDBAD 16C
二.主观题
17(1) A: 角峰; B: 峰林/峰丛 (A 2分,B 任写一点得2分,共4分)
(2)冰川侵蚀作用:角峰、U形谷;流水侵蚀作用:V形谷、峰林/峰丛、一线天;
流水堆积作用:冲积扇。(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物质来源:古冰川搬运的冰碛物;河流搬运的沉积物;重力崩塌的堆积物。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原因:冰川搬运以整体滑动为主,仅底部石块的局部有擦痕;河流搬运的动力较弱、距离较短;重力崩塌多为快速坠落或滑动,石块间的碰撞摩擦频率较低;(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18. (1) 1998-2020年间, 河段总体以冲刷下切为主; 1998-2011年间, 冲刷下切强烈;2011-2020年冲刷下切减弱,部分河段转为淤积;上游河段的冲刷下切强度明显超过下游。(每点2分,共6分)
(2)北江河道下切,河床降低,枯水期北江流入西江的水量减少,使西江在枯水期水位无法保障通航:北江河道加深,使洪水期西江汇入北江的水量增多,北江下游防洪压力增大;河道加深使大潮期三角洲海水上溯增多,咸潮加剧,水质恶化。(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严格控制河道采砂活动,建立河床监测系统,防止下切失衡;在思贤滘两端建设水闸,人工调节水流;保护堤岸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思贤滘滞洪、蓄洪能力;建立西江、北江联合调度机制,优化全流域水资源分配制度。(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1)上游:河曲: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上游2分,下游任写一点得2分,共4分)(2)开都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博斯腾湖西北部沉积,形成深厚的松散沉积层;春季枯水期,湖泊和河流水位下降,湖滩和河滩大面积泥沙出露地表;博斯腾湖春季多西北大风,起沙能力强,风力搬运作用显著;沙粒向东南迁移过程中受到南部山地阻挡,风速减弱,沙粒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沙漠。(每点2分,共8分)
(3)博斯腾湖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光照强且时间长,芦苇光合作用旺盛;冬季湖泊调节气温,减轻低温冻害,利于芦苇安全越冬和春季萌发;西岸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为芦苇生长提供了湿地环境;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长期沉积,形成深厚的淤泥质土壤,利于芦苇根系发育;土壤沉积层中富含泥炭,为芦苇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