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合肥六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政 治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距今约7300-8000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动物骨骼和植物种子,。对该遗址所处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①生产工具简陋,主要使用铁制农具
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人们平等互助,按劳分配劳动产品
④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集体事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人类的演进经历了--个过程,某校高一学生开展了一项有关“原始社会的解体”主题研究活动,其内在演变顺序传导正确的是
A.家庭个体劳动盛行一生产力的发展一私有制确立一贫富分化加剧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B.生产力的发展一家庭个体劳动盛行一贫富分化加剧一私有制确立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C.生产力的发展一家庭个体劳动盛行一私有制确立一贫富分化加剧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D.家庭个体劳动盛行一贫富分化加剧一私有制确立一生产力的发展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3.苏洵在《田制》中写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明湾时期,江南地主盛行“永佃制”,农民虽可永久耕种,但需将收成的60%-80%作为地租,并缴纳赋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农民依附于地主
③地主阶级通过苛捐杂税剥削压迫农民
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19 世纪的英国纺织业中,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利润,将工人的工作日延长至12到16个小时。据《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记载,当时工人每天平均工资仅1.5英镑,却要在闷热的厂房内持续劳作,甚至连短暂休息都受严格限制。这表明
①延长工作时间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合理手段
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
③工人在资本家的压榨下没有人身自由可言
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1933 年,美国大萧条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倒牛奶"事件。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们将大量新鲜牛奶倒入下水道,而同一时期纽约街头却有大量失业工人排队领取救济食品。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当年美国共销毁了 1000万英亩棉花,屠宰了600万头猪,而全国有1/4的工人失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①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绝对过剩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爆发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法国航空管制员于 2025年7月1日开始举行为期三天的罢工,抗议工作条件和薪资问题。此次罢工给欧洲航空公司造成了约1.2亿欧元损失,影响了超过100万名乘客。近些年,欧洲国家时常出现的“罢工潮”
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
③原因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
④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具决定性的斗争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富对立与道德沦丧,提出改造方案:圣西门主张建立“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协作社,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实验,试图建立无剥削的理想社会,但均因脱离现实失败。据此,下列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只有社会理论,缺乏社会实践,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②阐述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但却未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④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批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宜言关于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论述,提出的“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成为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法宝。下列关于《共产党宣言》表述正确的是
①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④预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李大钊满怀激情地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十月革命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最早尝试
②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③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跨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表明
①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无产阶级的产生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灭亡
③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④社会历史发展是在社会基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逐步划清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①成功实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自觉追求
③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④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系统的传播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现代化道路。在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叩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门,但没能救中国;在制度层面,戊成变法改良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也没能救中国。这是因为
①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顺应社会发展进程
④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登者都要披荆斩棘,顶风冒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飞跃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已消除
③探索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根据中国基本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木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木社会条件。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肩负着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三大任务
②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③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它的革命前途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某同学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份珍藏版报纸,上面刊有“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①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②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
①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标志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
④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2025年是五四运动106周年。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因为五四运动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斗争中的主心骨地位
③追求救国强国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高潮。社会飞义经济建设已有几年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也已有所了解。以苏联为鉴成,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摆在党的面前,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②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到 1956年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中包括()
①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
②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形势
④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常常容易把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浪漫化……为了生产食物和若干手工业品,每一个人,包括成年男子、妇女和儿童,都必须工作,而且必须努力地工作。由于人们对土壤、种子、肥料和农作物轮植诸方面知识的掌握是极其缓慢而又费力的,所以生产率很低。
--节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奴隶主把大批俘虏和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中劳动,不仅能做更细的劳动分工,而且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正如思格斯所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城邦,就没有古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罗马帝国。”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充满着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恩恩格斯经过艰辛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的革命实践,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频繁爆发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贫富差距扩大,为缓解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等,但危机仍会周期性出现。马克恩主义创立17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辉煌,也陷入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低潮。这些事实不仅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反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两个必然”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0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并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闲道路。70多年砥砺奋进,70多年春华秋实,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鼓舞了企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壮大了社会主义与和平民主的力量。
(1)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3分)
(2)请从近代中国历史任务角度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9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主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跌。
结合材料,谈一谈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0分)
合肥六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政治答案
1.B
【详解】该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动物骨骼和植物种子表明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产工具简陋,封建社会时期主要使用铁制农具,①错误。
原始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集体事务,②④正确。生产中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是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不是按劳分配,③排除。
2.C
【详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演进的起点;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个体劳动逐渐盛行;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确立加剧了贫富分化,使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ABD 排除,C 符合题意。
3.D
【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不是全部土地,农民拥有少量土地,①②排除。农民需将收成的 60%-80% 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并缴纳赋税,体现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通过苛捐杂税剥削压迫农民。③④正确。
4.B
【详解】延长工作时间是资产阶级压榨工人阶级以获得更多利润的手段,而非合理手段,①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工人是有人身自由的,③排除。
5.C
【详解】①: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①错误。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是无法克服的痼疾,这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正确认识,②正确。
③: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③错误。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④正确。
故本题选 C。
6.A
【详解】①:工会组织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①正确。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产阶级所有,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这种罢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②正确。
③: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价值,③错误。
④: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具决定性的斗争形式,④错误。
7.C
【详解】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实验说明有社会实践,①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虽不成熟,但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诉求,反映了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批判,阐述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②④正确。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运行规律,③错误。
8.B
【详解】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③错误。《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预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②④正确。
9.D
【详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最早尝试,①错误。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错误。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跨越,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②④正确。
10.D
【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错误。无产阶级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灭亡,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②错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这段话则指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也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④正确。
11.C
【详解】①: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20 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广泛传播,还没有成功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错误。
②:材料中提到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经过摸索转向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纷纷刊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得到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认可,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②正确。
③: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就能够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来思考中国的革命问题,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指明新的方向,③正确。
④: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五四运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该选项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 C。
12.D
【详解】①: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排除。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②排除。
③④: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 D。
13.A
【详解】①:洋务运动(器物层面)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层面)都试图学习西方,但均因帝国主义干预和国内封建势力阻挠而失败。这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①正确。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他们的发展需要依赖外国资本或与封建势力勾结。例如,辛亥革命虽推翻帝制,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②正确。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的产物,违背而非顺应社会发展进程,③排除。
④: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非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其在中国失败,是因不符合中国国情和阶级局限,而非制度本身问题,④排除。
故本题选 A。
14.C
【详解】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错误。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只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等方式加以解决,②说法错误。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③正确。
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简单照搬苏联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④正确。
故本题选 C。
15.D
【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它肩负着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三大任务,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①正确。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错误。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错误。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前途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④正确。
故本题选 D。
16.D
【详解】①:根据“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①正确。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排除。
③: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排除。
④: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④正确。
故本题选 D。
17.B
【详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①排除。
②③: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③正确。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直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非“创造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④排除。
故本题选 B。
18.D
【详解】①③④: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①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1921 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面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②排除。
故本题选 D。
19.B
【详解】①:通过分析情境材料可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一些新思想,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①符合题意。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表述错误。
③:在改造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不选。
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 B。
20.B
【详解】①④:据书本知识可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①④正确。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排除。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③排除。
故本题选 B。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①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 分)
②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 分)
③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全部的劳动产品都归奴隶主支配。而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迫下劳动,这使得奴隶社会能够做更细的劳动分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 分)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乡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2 分)
22.【答案】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 分)。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分)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2 分)。资本主义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必将走向消亡。(1 分)
③资产阶级会采取一定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不会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2 分)
④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2 分)
23.(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3 分)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3 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 分)。③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 分)
24.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但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2 分)
②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2 分)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 分)
④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