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故钟嵘在《诗品 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怨”即表达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裴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文心雕龙 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 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这样,从文体类属的诗者“吟咏情性”和诗体类属的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两个层面,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摘编自林英德《钟嵘<诗品>体论探析》)
材料二:
钟嵘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诗学批评家,他因不满当时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混乱局面,为确立诗歌评论的合理标准而撰《诗品》,因此《诗品》中对刘宋各诗人五言诗创作的品评体现了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雕而无露”的自然思想。作为中国诗学理论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自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便是以“自然”为理论核心,并且赋予自然“雕而无露”的内涵。一方面,这种自然观认为诗歌创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另一方面,钟嵘的这种自然观,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采,而是希望对辞藻适当地进行雕琢、锤炼而至于“自然”。被后世尊为最得“自然”之精髓的陶潜,钟嵘认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因而从“雕而无露”的自然观出发,把陶潜置于中品。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便相对全面地表现这种独特的自然思想,钟嵘评谢诗云:“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可见,谢诗能够由“辞彩”而返于“自然”,做到雕琢而不露痕迹。钟嵘欣赏谢灵运这种“琢磨之极,妙即自然”,因而把他置于上品。任何诗歌都需要通过主观的情思,因此完全“自然而然”的诗歌是不存在的。诗歌的“自然”必定包含着创造,而这种最高明的创造是不留雕琢痕迹的。
“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钟嵘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性,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以雅、怨为主。在《诗品 序》的开篇,他便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感召,四时景物,社会万象,都可以成为人们创作诗歌的缘由,因此这种雅、怨情感的抒发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源。刘宋时期的诗人把情感作为诗歌表现的范畴,同时情感的抒发也产生许多诗篇,通过钟嵘对刘宋诸诗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首先,钟嵘的“情”多以“悲怨”为主,是仕途不得志的人生状态下的情感宣泄。
同时钟嵘也指出这种怨愤之情是在苦难的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刺激下产生的,从而使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钟嵘评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可见钟嵘对陶潜的品评,着眼于其拟古和咏史诗中现实苦难和个人遭遇刺激下的怨情,同时也挖掘出其诗歌表现的深层社会内涵。颜延之出身于次等士族,在仕途上颇为不顺,钟嵘对他的评价是:“情喻渊深,动无虚发,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可见苦难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性。鲍照是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真情实感。他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促使他写下《代贫贱苦愁行》等许多诗作,钟嵘谓“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便是对其不遇之志的同情。其次,钟嵘也重视诗歌中“雅”的情性。如他说颜延之“经纶文雅”,说谢庄“气候清雅”,而认为鲍照“颇伤清雅之调”,可见他反对过度的怨愤,而重视诗歌所表现的“雅”的情性。
“自然”和“情性”是钟嵘诗论的双翅。“自然”作为钟嵘诗歌风格论的第一要义,与关于诗歌本质论和发生论的“情性”联系密切,二者共同构成钟嵘独特的诗学理想。
(摘编自武金芝、赵彦辉《从<诗品>对刘宋五言诗的评价看钟嵘的诗学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嵘在《诗品 序》中所谓的“性情”“吟咏”“怨”表达了他对诗歌的本质看法,这在当时具有独创性。
B. 钟嵘明确提出五言诗的“滋味说”,比起保守的刘勰和萧子显而言更能抓住五言诗的本质。
C. 钟嵘把陶潜诗歌置于中品是因为从自然观出发,认为“他的诗‘文体省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
D. 刘宋时期寒素士人的代表鲍照,因其作品书写了对现实种种不平的怨愤而备受钟嵘的推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钟嵘认为,诗歌应做到“雕而无露”,虽反对用典之风但并不彻底否定文采,主张诗歌应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B. 比陶渊明的诗歌来,谢灵运的诗歌能够由“辞彩”而返于“自然”,所以更受到钟嵘的青睐。
C. 钟嵘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性,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其中雅、怨情感的抒发是诗歌创作的根源。
D. 自然”和“情性”是钟嵘诗论的双翅,二者共同构成了他的独特诗学理想,但他认为“自然”比“性情”更为重要。
3. 下列各项诗句中,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的一项是( )
A.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下面是南朝宋诗人鲍照《代贫贱苦愁行》节选,请结合材料中钟嵘有关五言诗论述对这首诗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代贫贱苦愁行(节选)
鲍照
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
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堆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提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队来到澄河边上,因河水猛涨,拉绳过河失败,于是决定派人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浅滩情况并找些吃。
B. 老人没有回答周玉兆问的“过去多少时候”这一问题,反而问“要过河是不是?”,表现了老人对战士的忽视。
C. 老人用掘堤方式帮助战士渡河,周玉兆坚决反对,多次抢夺老人锄头,反映出人民军队坚决不祸害人民的原则。
D.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表明他们已经完全陷入敌人包围圈,无路可逃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小队伤病情况,展现了当时紧张危急的局势,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 第三段描写了一个暴雨直泻,澄河水猛涨的环境空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暗示战士们此次渡河任务注定失败。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借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周玉兆的所见所闻推进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 小说以紧张的战争局势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推进,展现出战士们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8. 小说中老人的心理随着情节发展不断变化,请结合情节分析老人从初见解放军到找到渡河方法的心理变化轨迹。
9. 在小说《澄河边上》中,作者避开宏大叙事,选择从伤病战士和老人角度来叙述革命故事。这种叙事切入点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①)
材料二:儒讥墨以上同②、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③,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此A二君者B其服C不同D其行E犹一也F翟G以是知H行之I不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 易,文中为“改变”义,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中的“易”意思不同。
C. 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D. 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 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 韩愈认为孔子和墨子同样具备“尚同”思想,其根据主要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 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 根据本单元所学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 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 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 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2)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
15. 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罗浮山父与葛篇[注]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注】父:老人。葛:葛布。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山中老人织的葛布轻柔,如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一般舒坦。
B. 颔联说织布老人不时把织好的葛布拿出洞中,令技艺高超的工匠都感叹啼哭。
C. 颈联以蛇和鱼的反常举动极言天气闷热,为下文吴娥缝制衣服作了铺垫。
D. 尾联委婉批评了吴娥技艺生疏,反衬织布老人的技艺高超。
17. 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以浪漫主义见长,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王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价值追求,并鼓励同学们要以义为先。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潇湘”更偏向地域名称,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侧重在“潇湘”的情感寄托。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告诫人们要“慎终如始”。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的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的______________价值。同时,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______________,如果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就能更好地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其意义应当是______________的。因此,嫦娥三号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经过深入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实施。2018年5月成功发射中继星,12月发射嫦娥四号着陆巡视组合体,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了把组合体中的“玉兔二号”顺利转移到月面,匠心独运的中国航天人设计精巧的转移机构。而对非科技人员而言,初见“玉兔二号”,犹如看到一个琳琅满目的百宝箱,叫人惊喜万分。作为月球车,“玉兔二号”安装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为完成独特的探月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古代,嫦娥、玉兔是中国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承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而如今,“玉兔二号”成了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科学精神的象征。尽管中国航天依然处在发展阶段,但美好的未来,是那么______________。未来,我们要去火星,去木星。未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深空探测器会在天王星向祖国发来最遥远的祝福。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主要 扰乱 不容置疑 垂手而得
B. 重要 扰乱 不容置疑 触手可及
C. 主要 干扰 毋庸置疑 垂手而得
D. 重要 干扰 毋庸置疑 触手可及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经过深入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实施。
B. 嫦娥三号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经过深入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实施方案。
C. 在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经过深入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实施方案。
D. 嫦娥三号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经过深入论证和多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实施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计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括: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是“①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 。当时,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大前提和“③ ”的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其实,“老马识途”的故事,从逻辑上讲,用的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向齐桓公表达了自己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们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的意思。齐桓公随即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跟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21.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破折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B.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D.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2. 下列句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峒丸来。
B. 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
C. 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D. 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六、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框”是规则,让我们懂得自律;“框”是取舍,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框”是一个人的现状与困境,“破框”是突破之后的成长……
对于“框”,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202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A 4. 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本文先明确文章中心观点: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分别进行论述。最后总结: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5. ①诗歌表达了贫困者生存的艰难与痛苦,体现了钟嵘《诗品》诗歌“吟咏情性”的思想,符合钟嵘特别强调的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的观点。
②诗的前两句认为贫困的痛苦超过了死亡的悲哀。接着通过“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进一步渲染了贫困者无尽的忧愁和苦闷。此诗怨愤过度,钟嵘认为“颇伤清雅之调”,不符合诗歌所表现的“雅”的情性。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初见解放军时,老人“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话”,可看出他满心忧虑与关切。
②掘堤放水被周玉兆阻止后,老人“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可看出他焦急、执着。
③讲述自身经历时,老人不等周玉兆说完一挥手,然后缓和地解释,可看出他转为期待与诚恳。
④找到做筏子方法后,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可看出他感到喜悦轻松。
9. ①从伤病战士切入,他们的伤病状态直观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艰难,他们面临渡河困境却依然坚守信念,凸显了战士顽强的精神,使主题表达更具深度与内涵。
②从老人角度,老人对战士的信任与支持,为战士们牺牲个人利益等行为,深刻地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有力地深化了革命依靠人民这一主题。
③这种切入点以小见大,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使主题表达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让读者能从个体的经历与情感中深刻体会到革命的伟大意义与精神力量。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10~15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C 14. (1)我认为分歧由后代的学生而产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以难得到的事物为贵重(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事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15. 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
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题答案】
【答案】16. D 17. ①意象独特,意境神奇:博罗山洞、千岁石床、一尺天等。
②神话传说的运用:诗中提到的“博罗老仙”“鬼工”等,都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使诗歌充满了神秘奇幻的色彩,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③联想和想象神奇:由眼前的葛布联想到江上雨、兰台风、洞中蛇、江里鱼等。
④通感、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葛布的质地、花纹等,而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来凸显葛布的细密,以吴娥不忍下剪来说明葛布的精美,增强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题答案】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斜月沉沉藏海雾 ④. 碣石潇湘无限路 ⑤. 民之从事 ⑥. 常于几成而败之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
【19~20题答案】
【答案】19. D 20. C
【21~23题答案】
【答案】21. D 22. A
23. ①《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 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六、作文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不为框限,破框前行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框”所束缚。而这些“框”,可能是他人的质疑与否定,可能是自我设定的局限,也可能是传统观念的禁锢。如果我们被“框”束缚了思想与认知,久而久之便会麻痹懈怠。面对人生中总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欲不为其束缚,惟破框而前行。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框”。“人类所能到达的最深海域”“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人为设置的“框”,使我们的一切都有了上限,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使我们囿于一方狭小的人生区间中“循规蹈矩”,于是我们没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雄心壮志,渐渐处于“框”所围住的舒适圈消磨了人的潜能与斗志。 然而,真正的强者,敢于面“框”束缚,敢于挑战“框”束缚,甚至敢于打破“框”束缚。 哥白尼敢于挑战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达尔文敢于质疑神创论,提出进化论,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都是勇敢的破“框”者,他们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追求真理,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他们破框而出,看到了更远的风景。
破“框”,能使我们提高对自我的要求,更多激发自己的潜能。上限的打破,解放了更多可供前行的空间,提供充分发挥潜能的空间。“中国军队是用烟枪打仗的”,中国远征军却打破了外国人对旧中国军队的界定,提高军队素养要求,在刻苦训练和实战中爆发强大潜能,沉重打击日寇,有利援助了盟军。“黄种人是不可能站在奥运跑道上的”,刘翔却打破了外国的成见,在训练中提升运动素养,在奥运会创造“亚洲飞人”奇迹。可见,破框带来的是对成见与传统界定的否认,使人们目光变得更高,更具潜力。
破“框”,能使我们为目标无畏险阻地前进,创造更多的奇迹。上限的打破,扫除了前行路的障碍,使前行更通畅无阻。秋瑾打破了妇女“强派作蛾眉”的“框”,虽身不得革命男儿之列,却以比男儿更炽烈的顽心排尽困难进行革命,谱写“鉴湖女侠”传奇;屠呦呦打破华人不可能获诺贝尔奖的“框”,在日复一日悠悠蒿香中提取青蒿素,造福千万疟疾患者。
“排万难而前进,乃人生之天职”,人生便是一个不断破“框”的过程,不为人为设置的界定和成见所限,勇敢破框,提高自我要求,激发自我潜能,才能在前行康庄大道上风雨无阻,谱写人生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