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年5月4日)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任务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力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节选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光明日报》2021年5月4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00年前五四运动是救亡图存,今天的青年则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表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爱国报国行为。
B.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对于青年来说,如果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 广大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D. 两则材料都鼓舞广大青年而作,都明确提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在人生黄金时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是避免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挑起事端的有力举措。
B.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C. 德是为人之本,只要青年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其自身道德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便蔚然成风。
D.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四条要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B.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 两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应如何践行五四精神。(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摘自《宋史》)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 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 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来麻烦。
D. 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 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 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 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 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8. 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4分)
9. 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分别从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叙事三方面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参①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节选自班固《汉书·蒯通传》)
材料三: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②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材料四:
曹参因萧河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惠帝》)
[注] ①参:曹参,西汉初年相国。②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齐王田荣怨A项羽B谋举C兵D畔之E劫齐F士G不与者H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容,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从容”的意义相同。
B. 丑,意动用法,“以……为丑”,与《屈原列传》“同生死,轻去就”中“同”的用法相同。
C. 从,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中“从”的意义不同。
D. 于,介词,与《无衣》“王于兴师”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帝因曹参不理政事而心生不满,便让曹窋私下劝说曹参,而曹参认为国家大事不是曹窋应当谈论的,于是就鞭打曹窋以示惩戒。
B. 蒯通认为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隐居不仕,坚守气节,是难得的人才,以“择妇”为喻向曹参推荐两人,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他们做了上宾。
C. 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惠帝的丞相时,正值汉朝百废待兴,他却日日饮酒,无所事事,连安其生这样的贤才都不能主动举荐任用。
D. 王夫之认为曹参之所以“因循旧法”,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周公那样的德行,如果对汉朝刚刚建立的制度进行修改,就会导致人心不安,产生祸乱。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2)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
14. 洪迈和王夫之对曹参沿袭萧何治国策略的评价并不相同,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注】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中“杜若洲”“烟暖”“原草”等意象紧扣诗题中的“春望”一词,描绘出春到曲江的无限风情。
B. 诗歌首联,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曲江岸边、水上的景象想到“人未归”“柴扉”,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C. 颔联上句“故园何处风吹柳”属于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细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 诗歌颈联写作者思随目转,将无限深情寄托在草上,也苦于曲江浪涛汹涌而无法接到从故乡寄来书信。
16. 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古诗词默写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 ”。
(4)“ , ”两句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穿的衣服。
(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三、语言表达(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______①______:一是武器装备和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______②______,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出的子弹,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从容不迫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______③______,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其实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8. 下列句子中的“自己”与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杯不会自己倒下来,一定有人碰了它。
B. 自己兄弟,不用客气,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C. 你下午有时间的话,就自己去买笔记本吧。
D. 这种新型客机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
②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
③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
④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继承
⑦娴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⑧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身客死于秦
⑤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邪曲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2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 故死而不容
B.方正之不容也 故内惑于郑袖
C.身客死于秦 不凝滞于物
D.竟为秦所灭 是以见放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D 2. D 3. B 4. ①材料一立足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号召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爱国主义;②材料二立足于百年大党与国家前途的高度,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四个方面对广大青年提出具体要求。
5. ①学习历史,不忘历史,做五四精神的自觉传承者;
②将五四精神内化于心,塑造自身,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③将五四精神外化于行,付诸行动,在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答案】6. B 7. D 8. ①“缸”象征金钱的诱惑。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②“缸”反映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缸”喻指舆论的压力。未确定的升官消息却在口口相传中被人当真,传言如巨“缸”一样给司马光造成了未知的威胁。
9. ①形象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到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到他犹疑、纠结;文本二真实客观,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②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10. BEG 11. A 12. D 13. (1)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圣明英武与高帝相比如何?”
(2)蒯彻与齐国的安其生交好,他们曾经求见项羽,但项羽不采纳他们的策略。
14. ①洪迈:批评曹参沿袭旧法,认为其在百废待兴时无所作为,且不举荐贤才,存在过失。②王夫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曹参的儿子曹窋担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认为“难道曹参在轻视我吗?”就对曹窋说,“你回家,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不久,皇帝正值年富力强,你是相国,每天饮酒,无所事事,怎么忧虑天下?’但是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曾窋休假回家,有了单独进言的机会,自随其意劝谏曹参。曹参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道:“赶紧回宫侍奉陛下,天下大事不是你该说的。”待到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道:“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圣明英武与高帝相比如何?”汉惠帝道:“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道:“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加贤能?”汉惠帝道:“您好像不如他。”曹参道:“陛下这话说得对。高皇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您只需要垂衣拱手,我们这些臣子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没有疏失,不就行了吗?”汉惠帝道:“好。拟歇着去吧!”
材料二: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本是世俗的人赶不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假若您找妻子,娶哪个?”曹参说:“娶不出门的。”蒯通说:“既然这样,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把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当做上宾接待。
材料三:
曹参继萧何之后担任丞相,上任后日夜饮酒,无所事事,还为自己辩解说:“高祖与萧丞相平定了天下,严明周密的法令已经制定,我完全遵照执行,不出差错,不也可以吗?”这话当然没错,但是考察他所处的时代,当时正值残暴的秦朝灭亡后不久,高祖皇帝创下基业的时间还不长,每天应处理的事还忙不过来,难道会没有一件事情值得关心吗?齐国的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蒯彻(即蒯通)是曹参的宾客,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对于曹相国,能够为他指出思虑欠周之处及所犯的过失,并能荐举才德优异之人,这两位隐士都是普通世人比不上的人物,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蒯彻把这二人推荐给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待为上宾。蒯彻与齐国的安其生交好,他们曾经求见项羽,但项羽不采纳他们的策略。项羽想给他们两个封官授爵,二人最终不接受。一共几位大贤,曹参都不能重用,如果史书记载无误的话,曹参不能荐举士人的过错可就太严重了。
材料四:
曹参沿袭萧何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天下,这并不是因为沿用法律一定能够使天下大治,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沿袭。当时汉高祖刚去世,吕太后在朝中把持着大权,汉惠帝懦弱而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这种情况下)不沿袭法律,又能怎么办呢?曹参没有比得上周公的德行,却遇到了与周公相似的时势,如果想纠正草创制度的失误而更改一代大典,那么人心就会不安,从而导致祸乱随之发生。
【答案】15. D 16. 诗歌尾联运用了设问手法,前句是问,后句是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情比作万里春江流水绕矶而行,化抽象为具体;最后一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来写景,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17.【答案】 (1)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答案】18. B 19. ①志愿军将士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②而同一战场上的志愿军;③这样的疑问
20.B①“穷:贫穷”错误,“人穷则反本”的意思是: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往往就会追念本源。所以“穷”的意思是“困窘”。
④“害:害怕”错误,“争宠而心害其能”的意思是: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所以“害”的意思是“嫉妒”。
⑤“属:通‘嘱’,嘱托”错误,“屈平属草稿未定”的意思是:屈原的原稿尚未完成编订。所以“属”的意思是“缀辑,撰写”。故选B。
21.C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③名词活用为动词,通婚;
④名词作状语,像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坏话;⑥名词作状语,在内;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端方正直的人;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小人;故选C。
“属:通‘嘱’,嘱托”错误,“屈平属草稿未定”的意思是:屈原的原稿尚未完成编订。所以“属”的意思是“缀辑,撰写”。故选B。
22.C 解析:A.都是被动句:第一句标志是“见”;第二句“不容”意思是“不被世人容纳”。
B.都是被动句:第一句“不容”意思是“不被昏君谗臣所容”;第二句标志是“于”。
C.第一句是状语后置句,“于秦客死”;第二句是被动句,标志是“于”。
D.都是被动句:第一句标志是“为……所”;第二句标志是“见”。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