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知识点一 物质燃烧的条件1.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的最低温度)。2.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3.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4.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自动燃烧。知识点二 灭火原理1.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森林或草原着火 将火蔓延线路前面的树木或草清除 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可燃物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酒精灯打翻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安全标识与常见灭火器。(1)安全标识。(2)常见灭火器。灭火器类型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 喷射带水渍泡沫的二氧化碳,在燃烧物表面形成隔绝空气的水膜 用于扑灭木材、棉布及可燃油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汽化,能降温和隔绝空气 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发生的火灾干粉灭火器 由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小苏打粉,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灭火 可用于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燃火 知识点三 燃烧、缓慢氧化、爆炸和自燃1.区别。比较项目 条件 反应程度 反应现象 联系燃烧 见知识点1 剧烈 发光、放热 它们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会放出热量缓慢氧化 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 缓慢 放热爆炸(化学变化) 在有限空间里的急速燃烧 非常剧烈 发光、放热、爆炸自燃 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失,温度达到着火点 剧烈 发光、放热 2.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明火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 重难点一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1.燃烧条件的探究,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中牢牢抓住“燃烧的三个条件”和实验中的变量。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跟踪训练]1.燃烧是人类很早就利用的化学反应,进行燃烧运用和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控制燃烧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B.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一定会燃烧C.燃烧和爆炸都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D.增大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重难点二 燃烧、灭火及安全知识1.知道一些特殊环境下灭火的方法。2.了解常用的火灾自救方法,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注意不能打开门窗,以免使火势加大并蔓延。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跟踪训练]2.“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 B )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基础巩固1.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B )A.大理石 B.小木条C.玻璃 D.细沙2.下列对“火上浇油”的解释正确的是( A )A.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3.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烛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 )A.气流吹走可燃物B.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C.隔绝氧气D.无法判断4.故宫的防火巷是在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形成防火巷(如图所示)。发生火灾时既可以疏散人员,又可以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蔓延。防火巷能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蔓延的原因是( B )A.隔绝了空气B.隔绝了可燃物C.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D.前三个原因都有5.实验课上,同学们对燃烧的条件展开了如下探究。(1)实验方法:取一小块白磷放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5)问题与交流:①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3)燃烧需要氧气 (4)处理废物,整理好实验台 (5)①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②对比(或控制变量法)能力达标6.使用天然气做饭,点火后,发现炉火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锅底出现黑色,应该调小进风口,减少空气的供给B.锅底出现黑色,应该调大进风口,提供更多的空气C.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D.天然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呈黄色7.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X 80 ℃水 80 ℃水 20 ℃水 20 ℃水Y 白磷 红磷 白磷 红磷A.对比①中通入氧气前后的现象,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B.实验②中,红磷不燃烧C.对比②③,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对比①②,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8.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氧气片刻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素养提升9.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小组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了以下实验:(1)图1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火柴头B燃烧,火柴头A和被沙子覆盖的火柴头C不燃烧,对比火柴头A、B,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火柴头B、C,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该小组同学结合以上实验建构了图3所示燃烧条件的模型。燃烧要发生,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填“缺一不可”或“满足其一即可”)。答案:(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缺一不可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知识点一 物质燃烧的条件1.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 ;(2)可燃物接触 或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的最低温度)。2.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3.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4.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自动燃烧。知识点二 灭火原理1.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森林或草原着火 将火蔓延线路前面的树木或草清除 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可燃物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酒精灯打翻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安全标识与常见灭火器。(1)安全标识。(2)常见灭火器。灭火器类型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 喷射带水渍泡沫的二氧化碳,在燃烧物表面形成隔绝空气的水膜 用于扑灭木材、棉布及可燃油的失火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汽化,能降温和隔绝空气 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发生的火灾干粉灭火器 由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小苏打粉,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灭火 可用于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燃火 知识点三 燃烧、缓慢氧化、爆炸和自燃1.区别。比较项目 条件 反应程度 反应现象 联系燃烧 见知识点1 剧烈 发光、放热 它们的本质都是 反应,都会放出热量缓慢氧化 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 缓慢 放热爆炸(化学变化) 在 里的急速燃烧 非常剧烈 发光、放热、爆炸自燃 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失,温度 着火点 剧烈 发光、放热 2.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 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明火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 ,叫作爆炸极限。 重难点一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1.燃烧条件的探究,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中牢牢抓住“燃烧的三个条件”和实验中的变量。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跟踪训练]1.燃烧是人类很早就利用的化学反应,进行燃烧运用和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控制燃烧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B.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一定会燃烧C.燃烧和爆炸都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D.增大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重难点二 燃烧、灭火及安全知识1.知道一些特殊环境下灭火的方法。2.了解常用的火灾自救方法,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注意不能打开门窗,以免使火势加大并蔓延。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跟踪训练]2.“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 )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基础巩固1.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可燃物的是( )A.大理石 B.小木条C.玻璃 D.细沙2.下列对“火上浇油”的解释正确的是( )A.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3.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烛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吹走可燃物B.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C.隔绝氧气D.无法判断4.故宫的防火巷是在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形成防火巷(如图所示)。发生火灾时既可以疏散人员,又可以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蔓延。防火巷能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蔓延的原因是( )A.隔绝了空气B.隔绝了可燃物C.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D.前三个原因都有5.实验课上,同学们对燃烧的条件展开了如下探究。(1)实验方法:取一小块白磷放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2)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5)问题与交流:①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达标6.使用天然气做饭,点火后,发现炉火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锅底出现黑色,应该调小进风口,减少空气的供给B.锅底出现黑色,应该调大进风口,提供更多的空气C.点火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D.天然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呈黄色7.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X 80 ℃水 80 ℃水 20 ℃水 20 ℃水Y 白磷 红磷 白磷 红磷A.对比①中通入氧气前后的现象,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B.实验②中,红磷不燃烧C.对比②③,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对比①②,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8.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氧气片刻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素养提升9.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小组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了以下实验:(1)图1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火柴头B燃烧,火柴头A和被沙子覆盖的火柴头C不燃烧,对比火柴头A、B,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火柴头B、C,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该小组同学结合以上实验建构了图3所示燃烧条件的模型。燃烧要发生,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填“缺一不可”或“满足其一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 学生版.docx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