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兰亭序卷》王羲之 行书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的历史由来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中国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材料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书法的两个大类拓本镌刻或铸造在石头、金属上的字述通过拓印的方式转移到纸上而形成的印刷品称为“拓本”。拓本主要的两个门类是碑拓和法帖。碑:一般指携带有功名、纪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塔铭、摩崖、墓志等。帖;原指写在帛书上的文字,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演变为书写在素、帛、纸等材料上的小篇幅书迹。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魏碑草书行书隶书小篆楷书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 商、西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自商代中后期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也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字体: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西周—钟鼎(金文、大篆)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字体:金文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秦朝—秦篆(小篆)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字体:笔画首尾匀圆,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端庄稳重的感觉。汉朝—隶书隶书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变弧为直,变画为点;变圆为方,变连为断。魏晋—楷书、行书、草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它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唐)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柳公权(唐) 《玄秘塔碑》(局部)颜真卿(唐) 《颜勤礼碑》(局部)赵孟頫(唐) 《三门记》(局部)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晋)《祭侄文稿》 颜真卿(唐)《黄州寒食帖》 苏轼(宋)行书的特点是:减省点画;笔势流动;用笔灵活;体态多变。中国书法用笔墨笔法笔法是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方法,也是展现中国书画特有的线条美的主要手段。因为毛笔笔毫柔软,所以行笔的角度、速度、力度不同会产生变幻丰富的线条效果。笔法可以分为三种:即平动,提按、绞转。笔法的分类:平动:在书写过程中,笔与纸的距离不变,没有上下运动。小篆主要以中锋用笔。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始终处于笔画的中间部位,其笔法以平动为主。提按:笔有上下运动,有提有按。隶书、楷书兼有平动。提按的笔法,笔画形态不断丰富。绞转:书写时,笔毫在纸面上旋转运动。行书、草书大量使用绞转,书写出的线条活泼多变。观察笔法示意图,说一说不同的笔法对应的线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墨法用墨有浓淡之分。浓墨给人笔沉墨酣、力度充沛之感,常用于书写篆,隶、楷等书体。淡墨则给人淡雅隽永、清新飘逸之感,常用于书写草书、行书等书体。除了浓淡,古人还用“枯”和“润”来形容墨法。枯笔来自干墨疾书,笔触毛而不光。润与枯相对,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湿润晕化开来。中国书法课练习楷书笔画的特点写法—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横、短横,还有左尖横、右尖横、腰粗横等形态,其形态变化之多成就了横形态的丰富、生动性。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楷书笔画的特点写法—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楷书笔画的特点写法—撇撇有斜撇、竖撇、短撇、平撇之分。如何临帖书法练习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是摹写法和临写法。摹写法一是用透明而不浸墨的书写纸盖在字帖上面,用毛笔对着字画摹写,笔随影走,称为摹影。二是用薄纸盖在字帖上面,先照着字体轮廓勾描成空心字,然后填写成黑体字,称为“双钩”,也称“响拓”(现今可用复印)。三是用书写纸盖在字帖上,先用硬笔画出字体笔画的中心线,然后对照字帖,用毛笔顺细线摹写。此 法适用于初学者,也可用于对新帖的练习,运用此法宜于掌握字形的位置,即结体。临写法临写法是在摹帖的基础上,模仿着帖上的字书写,其方法也有三种:一是对临法。就是看准字帖上的字,在纸(楷书先用有格的纸)上 振笔直书。二是背临法,也 叫默写法。即把学习过的各种技法,各类章法及字形的变化,试着一一默写出来,再将原帖打开与之对照,找出差距完善其本。三是意临,也称“书空”。是指在有了上述基本功之后,不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办法开拓视野,在不同风格,技巧的各家帖 中寻找契机。毛笔书法训练指导—笔法笔法: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中锋行笔、侧锋行笔、提按有些点画如撇、捺、钩等收笔时往往是按顿笔后,即逆锋起笔。提笔出锋后必须空中有一个回锋收笔的动作,以过渡到下一个笔域,这叫“空收”。中锋起笔可使笔画显得厚实、饱满、有力。毛笔书法训练指导—中锋侧锋行笔容易出现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使笔画显得扁平、单薄。毛笔书法训练指导—侧锋毛笔书法训练指导—提笔与按笔提就是把笔锋往上提起,按就是把笔锋用力往下按。提与按是书法运笔最基本的技法,书法的点画,线条的粗细、浓淡、节奏等变化就是在提与按的运笔动作中完成的。感谢观看感谢观看(共26张PPT)印学话西泠篆刻艺术,是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厉良玉、齐白石等传统第五课传统艺术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艺术乾隆(清)、赵孟頫(元)、项子京(明)等二十多人章印于作品上。收藏者的收藏权斋管寿子孙宜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松雪斋赵孟頫印天籁阁收藏吉祥语听东浙,印学西泠声涛话西泠印社成立于:1904年首任社长:吴昌硕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篆刻:由篆写和刻制组成,其字体多为篆书,故称篆刻。也称治印或叫刻印章,是中国镌刻印章的统称,古时的篆刻多为在金、铜、玉、石雕刻。篆刻兴起于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代表人物有:文彭、赵之谦、吴让之、齐白石、吴昌硕等。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号缶庐、苦铁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是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就篆刻而言,古朴、拙野、宽博、厚重,正是构成吴昌硕高浑苍劲风格的要素。吴昌硕印章的基本结构——————印面、印钮、边款吴昌硕的“我爱宁静”印章印面印钮:古时也称“印鼻”,指的是印章的顶部。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后多位装饰。边款:与印制有关的文字说明。印钮欣赏你能根据印上的内容进行连线归类吗?白石学然后知不足军曲后印官印 私印 闲章印章分类小游戏:仔细观察,印面文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白色的文字变成了红色的文字印出来红色文字的————————朱文(阳文)印出来白色文字的————————白文(阴文)印章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听鹂深处西泠印社澄怀白文:红底白字,用阴刻手法。白文印是怎么刻出来的表现形式朱文:白底红字,用阳刻手法。朱文印是怎么刻出来的学然后知不足一跃安东令上下钓鱼仙人朱文和白文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张翼之印(朱白文印)说一说这样的布局好看吗?美术课美术课印章的布局——三字印美术课美术课印章的章法123对比法印章的布局——四字印1324统一法(对称)小体验:四字印布局永寿康宁印章的布局—不同形状、内容的印章印章的线条——书法之美浑厚有力古朴苍劲工整匀称篆刻工具篆刻刀砂纸印床笔、墨印石印泥一、设计印稿以篆书入印,文字按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字的结构、位置和笔画的粗细按印面大小进行规划二、印面打磨将砂纸应置于玻璃板上,三指执石,用力均匀,要有规律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每磨转几圈要转动一个方向,将印面在砂纸上徐徐磨来。如印面较粗糙,可先用粗砂纸磨平(一般砂纸在400-600号),后用细沙纸磨平(一般1000-2000号)三、印稿上石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水印法: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复盖上二、三张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刮擦后揭去印稿。印稿上石后,用小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四、刻制修整篆刻的刀法主要分为冲刀法和切刀法。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刻朱文印需要双刀法,也就是从笔画的两侧下刀,把笔画周围的石面剔除,使笔画显现出来,再把边栏处理好即可。刻白文印有双刀法和单刀法。五、蘸泥钤印均匀将印泥蘸满印面,钤盖于纸上。作品要求:1、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篆刻知识,尝试为自己设计一枚姓名章的印稿。2、布局合理,章法安排妥当,有一定的美感和设计思路。新赏感谢篆刻艺术,是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厉良玉、齐白石等传统传统艺术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美版 第五课印学话西泠.pptx 浙美版 第四课 中国书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