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统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统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宝坻一中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次统练
政治试卷
第Ⅰ卷( 共 75 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在每道题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1.2025年6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在南宁市境内发现了史前洞穴遗址、化石点和大石铲遗址,采集到穿孔石器、石锤等石器以及动物化石等新石器时代遗物。下列选项符合该时期社会状况的是( )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分工 ④人们共同劳动占有生产资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下列关于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主要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极低
B.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业水平较高
C.金属工具普及,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D.生产工具复杂,劳动对象覆盖所有自然资源
3.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共同点是( )
①生产资料都是私人占有 ②人与人之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③劳动者都毫无人身自由 ④劳动成果都全部归剥削者占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大暴跌,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绝对过剩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爆发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在班级学习交流中,一位高一学生做了“原始社会——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演说。其演说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的分配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 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不能违背规律
D. 不同地区的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差异,不能盲目学习
7.16世纪英国学者莫尔在《乌托邦》中描述:“贪馋无厌的人用篱栅圈围几千英亩土地,佃农被逐出,被迫进入工厂”,并提出未来社会应“财产公有”“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都富裕”。这些描述( )
①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③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 ④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下列对十月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③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某同学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时,收集到如下事件,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
②资本主义三大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③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 )
A.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B.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这集中体现为两大历史任务,即( )
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实现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坚持主心骨,画好同心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有了主心骨,才得以团结各方力量、凝聚奋斗共识。中国人民开始有了主心骨的重大事件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①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
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③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④以反对地主阶级为核心目标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76年前,新中国的诞生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④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某班学生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主题展开讨论。下列发言符合主题的是( )
甲: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的确立
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丁: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甲 B.乙 C.丙 D.丁
16.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新的方针和设想,其成果对党的事业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关于该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擘画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对象和措施
②正确阐述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③有力推动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④合理规划了当时社会要承担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的历程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18.“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②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9.近年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国企、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破立并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同时,自贸试验区扩围、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持续发力。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 )
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④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下列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②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
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21.2025年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领域动作不断:如施行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相关意见等。这一系列举措( )
①推动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反映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飞跃
④旨在通过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医疗体系,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系列成就生动诠释了( )
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④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下列思想理论与时代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
②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
③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科学发展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走得通、走得好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
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②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
③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唯一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Ⅱ卷( 共 2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
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开辟和发展的两条“中国道路”。(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在2024年巴黎第33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40金27银24铜,共91枚奖牌,取得我国自1984年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离不开坚持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离不开祖国至上、为国争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中华体育精神。巴黎奥运会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缩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知识,分析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13分)
宝坻一中2025级高一年级第一次统练
政治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B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D D C A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A C C
1. 答案:B
解析: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晚期,其社会特征包括: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类从采集渔猎转向定居生活;④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②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和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奴隶社会的特征(如奴隶主垄断脑力劳动)。
2. 答案:C
解析: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是金属工具(青铜器)的普及,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显著提高。A项是原始社会特征(石器工具);B项“铁器”是封建社会标志;D项“所有自然资源”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
3. 答案:A
解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共同点:①生产资料均为私人占有(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分别占有);②均存在剥削关系(奴隶、农民、工人分别被剥削)。③封建社会农民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有一定人身自由;④封建社会农民可保留部分劳动成果,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获得工资。
4.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②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④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①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③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与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有序与社会生产无序的矛盾。
5. 答案:B
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A项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项是矛盾双方的关系;D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6. 答案:B
解析:“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体现生产力(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更替。A项“产品分配”未体现;C项“各国相同发展过程”说法绝对(如中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D项“差异”与题干无关。
7. 答案:C
解析:莫尔《乌托邦》属于空想社会主义:②揭露了资本主义圈地运动的剥削本质;③表达了对“财产公有”的理想社会向往。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秘密;④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之一。
8. 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的意义:①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②开创人类社会发展新纪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③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首次尝试;④社会主义多国实践是二战后(如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9. 答案:C
解析: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③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②资本主义三大工人运动是阶级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④巴黎公社未实现“制度跨越”,首个社会主义制度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
10.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遭受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封建统治仍存在(半封建)。
11.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主义建设目标)。②是过渡时期任务(1949-1956年);④不是党的历史任务。
12. 答案:C
解析:“主心骨”指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
13. 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①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大众的;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③资产阶级领导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④反对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三座大山”。
14.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②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现实道路;④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如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①“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改革开放后。
15.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的意义:丁项正确,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甲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是改革开放后;乙项“改变发展方向”是新中国成立;丙项“富起来”是改革开放的成就。
16. 答案:C
解析:中共八大(1956年)的贡献:②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需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矛盾);④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和措施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③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结束(1949年胜利)。
17. 答案:A
解析: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49年)→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1956年后)。
18. 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的意义:①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③“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不准确(党成立初期已确立指导地位,全会是“重新确立”)。
19.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的意义: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由之路;④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②工作中心转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经验和物质基础的是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探索。
20.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历程排序: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农村改革开端)→①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2年,中共十八大)。
21. 答案:D
解析:2025年对外开放举措的意义:②体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④旨在通过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如吸引外资)。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成果(1978年以来);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 答案:A
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就的原因:①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②体现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集中力量办大事)。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④根本原因是“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3. 答案:A
解析:思想理论与时代特征对应: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产物;②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④“建设什么样的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24. 答案:C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②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④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要求的唯一正确道路。①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5.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总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A、B、D项表述正确。
26.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6分)
②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6分)
解析:大革命失败后,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井冈山根据地),以农村为中心,积累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1953-1956年,党通过农业合作化(农民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手工业合作化(个体手工业→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私有制→全民所有制),顺利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27.①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分)
② 道路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结合国情制定体育政策,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3分)
③ 制度优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举国体制统筹资源,保障运动员训练、科研和赛事支持。(3分)
④ 文化支撑: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祖国至上、顽强拼搏等),将其与奥运精神结合,为体育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分)
解析:“四个自信”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体育事业的成就也是“四个自信”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如结合国情制定体育政策、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如国家统筹资源支持体育事业,保障运动员训练、科研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祖国至上、为国争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中华体育精神(文化为体育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综上,巴黎奥运会成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