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课件(共21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课件(共21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文学常识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由于既无题目,也不知其作者, 被统称为“古诗”后,在渐渐发展中,“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古诗含义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诗歌分类
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
背景知识
本诗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也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huā
wèì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zhé
诗词释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佳美、珍贵的树。
繁盛。
同“花”。
攀引枝条。
花。
给予,馈赠。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香气。
没法。
充满。
送达。
思念的人。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离别。
历时很久。
诗意:庭院中有一棵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得繁盛。我攀引枝条摘下一朵花,要把它馈赠给日夜思念的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路途遥远却不能送达。这花有什么珍贵?只是离别太久,想借它表达思念罢了。
品读揣摩
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叶和花,描绘出叶绿花盛、春意盎然的景象。
“庭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在深闺,是一首表现思夫的闺怨诗。
第三、四句写主人公的活动,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品读揣摩
描深闺中的女子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抒发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盈”字有何表达效果?
品读揣摩
“盈”字表明花香已染满了女主人公的衣襟和衣袖,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伫立良久,任花香盈袖,衬托出女主人公的悲凉、孤寂之情,充满襟袖的不仅是花香,更是女主人公对远方人的深深思念。

花香浓郁:照应奇树
站立了很久 —— 思绪久积:寄情于物、睹物思人
品读揣摩
这两句诗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也是一种寄情无望的忧愁之感。
前文对奇树和鲜花的极致赞美,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写人,花的兴盛,反衬女子孤独和痛苦。
如何理解最后两句的含义?
品读揣摩
先抑后扬,“此物何足贵”是抑,“但感别经时”是扬,花本身并不珍贵,珍贵的是它承载的因长久别离而积攒的思念深情。平凡的花因为凝结了“我”对你长久的思念而变得珍贵。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感到别离已经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看法一
看法二
“绿叶发华滋”“馨香盈怀袖”,叶绿花盛,馨香盈袖本就是春日佳景,但“路远莫致之”,如果不能折花相赠,共嗅芬芳,那么再美好之物也没有了意义。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感伤。
此物到底珍不珍贵?为什么?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主旨探究
比兴手法由“比”和“兴”构成,二者常结合使用但功能不同:
“比” :指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手法,通过具象事物类比抽象情感或概念,强调理性关联。
“兴” :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起兴手法,借助景物或场景自然触发情感,强调无意识感应。
知识积累
庭中有奇树
发华滋
折其荣
莫致之
感别离
思念、孤寂
景:叶花繁盛
人:孤寂惆怅
主旨探究
拓展延伸
1.理解性默写。
(1)只要留心,身边处处皆风景。即便徘徊在僻静的庭院中,我们也可以惊奇地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的春日佳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心中愁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中有奇树》中以女主人公的自我宽慰之语点明诗歌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课堂练习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诗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庭院中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三、四句写思妇攀折繁花欲寄亲人,表现其对远行人的思念。
“盈”意为“满”,从正面写出主人公在庭院中的站立时间之久。
七、八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主题。
C
【解析】C项,“正面”的表述有误,应为“侧面”。
课堂练习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