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24日
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仰韶文化时期各地已开始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之后龙山时期长江中游、下游文化遗存中均发现了龙纹。关于中华文明中“龙”形象形成的根源是
A.原始农业对雨水与自然力的依赖催生了龙的神化
B.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直接塑造了龙的神灵属性
C.原始艺术创作中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化与夸张表现
D.多部落图腾融合与农耕文明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现存传世文献中“君子”的最初含义为“尊贵的男子”或“有地位的男子”,如《尚书·酒诰》中“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春秋战国以来,“君子”成了有才有德之人的代名词。这种转变反映了
A.贵族向平民转化 B.士阶层的崛起 C.礼崩乐坏的变迁 D.各国招揽人才
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中关于“良吏”和“恶吏”的记载,“良吏”的标准强调通晓法律、廉洁忠诚、公正无私;恶吏则是不懂法律令,不廉洁,不能为君上效力,苟且懒惰,搬弄是非,不知羞耻。这反映出秦代政治实践中
A.推行法家严刑峻法以强化集权 B.吸纳儒家忠孝观念以辅助法治
C.尊崇道家无为而治以缓和矛盾 D.延续墨家尚贤思想以选拔人才
4.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与匈奴之间和亲历经汉初、武帝时和其后三个阶段。西汉前期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的本质是
A.建立血缘亲情以消除民族隔阂 B.通过政治联姻换取战略发展时间
C.促进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D.彰显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怀柔政策
5.北魏中期,(洛阳城内)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城内街巷整齐,宫门排列有序;洛阳西市“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这表明
A.农业技术进步保障了洛阳城物资供应 B.政治制度改革强化了中央对洛阳的控制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推动城市商业扩张 D.民族融合与商贸繁荣共同促进洛阳兴盛
6.唐朝,科举应试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生徒(中央馆学、州县学的学生)”和“乡贡”(私学的学生和自学者)。大致在唐朝前期,生徒多于乡贡;中唐以后,生徒越来越少,乡贡占绝对优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A.教育规模扩大 B.考试程序简化 C.门阀势力削弱 D.中央集权强化
7.下表是据唐、宋《食货志》所记,自唐至宋钱的流通量。据此可知,
年份 流通量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327000贯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 135000贯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 3000000贯
宋熙宁六年(1073年) 6000000贯
A.唐代面临通货紧缩,市场货币供应不足
B.宋代货币贬值加速迫使政府超发钱币
C.宋代货币制度混乱导致铸钱量无序增长
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需求剧增
8.在历史上,魏晋之后由西域东传到中原的佛教,蒙元时期又由元大都的西域人翻译、刊印并回传到西域地区,他们把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蒙古文、藏文等多种文字,传播到敦煌、吐鲁番等地。这表明
A.实行开放包容民族政策推动文化互鉴 B.丝绸之路成为单一宗教的传播通道
C.佛教从西域回传中原的逆向传播历程 D.藏传佛教取代汉传佛教的主流地位
9.据明人记载,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延平府)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这表明
A.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B.福建作物种植专业化
C.朝贡贸易体系扩张 D.自然经济在加速解体
10.1861年慈禧与奕诉通过政变上台,外国侵略者称此举是他们“私人交际”和奕诉“维持友好关系”所致,并“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这表明
A.列强通过支持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 B.清廷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列强借代理人操控清廷以巩固侵华利益 D.慈禧集团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改革
11.19世纪末,社会学在中国最初以群学的名义出现。据此可知,维新派宣传群学
康有为 批判封建时代知识垄断(“独学”),提倡仿效西方普及教育,“学则强,群则强”。
梁启超 评判(各个国家)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能否形成有效的群体协作,才是根本原因。
黄遵宪 “人必能群而后能为人”、“国以合而后能为国”
谭嗣同 重视群体联合:群萌学会之所以用“群萌'作为名称,是因为希望群体联合的学问能从这里萌芽发展。
A.为变法提供学理依据 B.推动民权意识觉醒
C.用集体力量制衡专制 D.扩大维新社会基础
12.下图是1900~1930年进出口物量指数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有很强竞争力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持续扩大
C.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深度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这一论断
A.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肯定农民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C.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4.1938年4月,张君劢在《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中,要求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而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则对此进行了坚决而理性的驳斥。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路线之争 B.关于中国革命领导权的争夺
C.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冲突 D.文人政客对共产党无理攻击
15.下表是1949-1965年各种经济类型劳动者人数(单位:万人)。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社会劳动者总计 18,082 20,729 23,771 25,910 28,670
职工合计 809 1,603 3,101 4,321 4,965
全民所有制单位 494 1,187 2,103 3,309 3,738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 9 23 650 1,012 1,227
其他所有制单位 306 393 348
城镇个体劳动者 724 883 104 216 171
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 16,549 18,243 20,566 21,373 23,534
A.计划经济体制强化 B.城乡私营经济仍继续发展
C.城乡二元结构固化 D.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
16.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部分小城镇依托乡镇企业形成专业化市场(如晋江石狮服装市场、吴江盛泽丝绸市场),这些市场“具有全国性市场的性质”,功能“接近于大中型城市的功能”。这一现象说明
A.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确立 B.城乡二元结构瓦解了
C.城乡市场体系互动整合 D.小城镇依赖土地财政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4个大题,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
材料一 从西周至隋唐,关中地区长期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膏壤沃野千里”,大型水利设施的修筑,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等都首先在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进行,也曾“徙山东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使关中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优先的发展和处于领先地位。
从西汉末开始,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东汉时期,三河(指河东、河内和河南三郡)地区一度占据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南移的速度加快,宋代以后,经济中心最终完成南移,关中地区则沦为边缘经济区域。
-摘编自宋政华《古代关中地区经济地位的演变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东北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1952年,东北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12.36%,工业占全国22.88%,农业占全国9.65%。“一五”时期,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中,东北地区分布了58项,占全部项目的37%。这进一步加强了东北地区新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
然而,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慢了下来。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降到6.7%,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6分)
(3)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顺治帝曾言:“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康熙帝亦强调:“中外同观,罔有殊别。”雍正帝强调:所谓夷狄,无非是一种地域的划分,比如为汉人所尊崇的舜即东夷之人,文王即西夷之人,这是“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的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的华夷观,限制了历代向边疆地区的发展,对那些边地“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而不去治理,即使是“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康熙时,贵州巡抚于准针对治理苗疆问题指出:“岂有已入版图之苗民而忍令弃之化外耶?”他建议,苗民之俊秀者应与汉人子弟一视同仁,“一体科举,一体廪贡,以观上国威仪”。
-摘编自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统治者的治边理念。(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治边的特点与成效。(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惟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真如宝器抛掷泥土,重新捡起。但我们对此制度在历史上千年来之长期演变,依然多不加意研究。好像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依然还只是我们独有的黑暗专制政治下面的一种愚民政策。今天再来推行考试制,是另外一会事,总像不愿与历史传统下的考试制度发生关系般。这实在是我们的一种成见,非真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由唐迄清的考试制度。(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史从何开始,陈旭麓先生在《关于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一文中总结了四种观点:
第一种,“明清之际”说。理由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同中国社会自身的某些变端,把中国近代的开端划在17世纪上叶的明清之际。”
第二种,“1800年”说。《剑桥中国晚清史》,封面上标明“1800-1911”,以18世纪跨入19世纪的1800年为晚清即近代的界标,理由是清朝历史的重心自此由所谓“亚洲腹地”-满、蒙、新、藏推向中国的本土和沿海。
第三种,“鸦片战争”说。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
第四种,“辛亥革命”说。从半封建的程度、资本主义的增长立论,认为要到辛亥革命才算得上进入近代。
-摘编自陈旭麓《关于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围绕“中国近代史从何开始”这一主题,结合材料中某一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B D C D A A C B D B A A 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14分)
(1)关中平原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农业基础深厚;水利工程兴修;秦汉定都长安,政治中心驱动;人口聚集,资源集中;政府政策倾斜,强化经济辐射力。(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困难,经济结构单一,新兴产业缺失;资源枯竭,替代产业未跟进;区位劣势,冬季漫长,远离沿海开放前沿;人口危机,人才南迁,老龄化加剧。(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区位优势具有时效性;产业单一化必陷困境;政策需激发内生动力;生态与人文应协同发展。(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18.(14分)
(1)破除华夷对立(否定华夷优劣论);倡导民族平等(倡导“满汉一家”“中外一体”);主动经略取代被动防御;推行文化融合与制度整合。(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①.治理特点:革新理念(破除传统华夷对立,构建“大一统”民族观);创新制度(行省与藩部双轨并行,因俗而治);推行文化融合(如以科举与宗教促进认同);军事与行政相结合(军府制),强化边疆控制。(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②.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近代中国疆域基础;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增强边疆对中央的认同;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12分)
(1)由唐至清的考试制度通过公平选拔(如宋代糊名制),促进了社会流动与文化繁荣(唐诗、理学),但明清八股禁锢思想,清末因脱离实际被废除。钱穆肯定其历史价值(千年演变凝聚智慧),批评近代对其全盘否定,体现了制度演变中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并存。(紧扣材料与史实,逻辑完整,积极、局限和总评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2)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如北洋《文官考试法》),继承科举公平传统并融合西方文官制度,但受制于党派斗争(国民党排他性)和腐败,实效有限。钱穆批评时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偏见,而民国实践既体现创新(孙中山五权宪法)又暴露局限性(制度形式化),反映近代化转型的复杂历程。(紧扣材料与史实,逻辑完整,积极、局限和总评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20.(12分)
示例一:支持“鸦片战争”说-中国近代史开端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见解:支持陈旭麓提出的“鸦片战争”说,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其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性转变。
阐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领土完整被破坏(如香港岛割让)。这一系列变化使中国“开始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同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萌发,形成“半封建”特征。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协定关税、倾销商品(如英国棉纺织品),摧毁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如松江棉布业衰落),迫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虽试图“自强”,但其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战争的失败迫使士大夫阶层反思“天朝上国”观念,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西学东渐潮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进一步推动“中体西用”实践,为后续维新变法奠定基础。
结论:鸦片战争不仅是一次军事失败,更是中国社会全方位变革的起点。其引发的政治、经济、思想剧变,构成近代中国“侵略与抗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主线,因此应以1840年作为近代史开端。
示例二:质疑“辛亥革命”说-近代化进程的连续性不可割裂
见解:质疑将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观点,认为这一划分割裂了1840年后中国社会变革的连续性,忽视了半殖民地化与早期近代化的积累过程。
阐释:
半殖民地化进程始于鸦片战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列强通过数十个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如海关由英国人赫德管理)、干涉内政(如“使馆界”驻军),中国主权沦丧程度日益加深。辛亥革命前的70年,中国已深陷半殖民地状态,这一过程不可忽略。
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积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企业(如汉阳铁厂)、民族资本企业(如继昌隆缫丝厂)均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至1911年,民族资本总额达1.3亿元,近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若以辛亥革命为起点,则无法解释这些经济基础的积累。
思想启蒙的渐进性。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如孙中山三民主义),均形成于辛亥前。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口号亦是对前期变革的深化,而非突然迸发。
结论:辛亥革命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但将其作为近代史开端,会割裂此前社会变革的连续性。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与“近代化”是同步演进的长期过程,以1840年为起点更符合历史逻辑。
示例三:修正“1800年”说-以全球史视角重审近代开端
见解:修正《剑桥中国晚清史》的“1800年”说,主张将中国近代史开端定于19世纪初,因其与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及中国内部危机的联动性更为契合。
阐释:
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同步性。180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海外市场。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要求通商被拒,揭示中西方制度冲突已不可调和。这种冲突在鸦片战争前已酝酿,1800年可作为制度碰撞的起点。
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显现。18世纪末白莲教起义(1796-1804)耗费清廷2亿两白银,暴露军事腐败与财政危机;人口突破3亿,人均耕地不足,社会矛盾加剧。这些内部危机与外部压力交织,构成近代史前奏。
早期近代化因子的萌发。嘉道年间经世思潮复兴(如龚自珍呼吁改革),徽商、晋商资本积累达千万两,广州十三行贸易额占全球1/3。这些变化虽未突破封建框架,但为洋务运动奠定基础。
修正建议:可将1800-1840年设为“近代前夜”,重点考察中西制度碰撞、内部危机发酵;1840年鸦片战争则标志冲突的全面爆发。如此既衔接全球史脉络,又凸显中国社会特质。
结论:在全球化视角下,1800年作为近代史开端更具解释力,但需结合中国自身社会性质转变的标志事件(如鸦片战争),形成“双起点”分期模型。
示例四:发展“明清之际说”-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化萌芽
见解:发展“明清之际说”,主张17世纪中叶是中国近代化的萌芽期,但需以鸦片战争为全面近代化的爆发点。
阐释:
内源性变革的萌芽。明末清初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苏州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明夷待访录》),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几乎同步。
未能质变的历史局限。清朝“闭关政策”(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扼杀外贸活力;“重农抑商”抑制资本扩张(晋商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导致变革停滞。反观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后确立君主立宪,为工业革命铺路。
外力冲击的催化剂作用。鸦片战争强行打破清朝封闭体系,使萌芽于明清之际的近代化因子(商品经济、批判思想)在外力催化下激活。如魏源思想源于明清经世学派,洋务企业依托江南手工业基础。
结论:明清之际是近代化的“胚胎期”,鸦片战争则是“分娩时刻”,二者结合方能完整阐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逻辑。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
评分项 论题与论证 材料与史实 叙事与逻辑 分数
水平1 回避问题,无论题、无论证。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仅罗列史实。 0-4分
水平2 论题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叙述连贯通顺。 5-8分
水平3 观点鲜明;论证一致、 合理。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叙述结构完整。 9-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