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规律的内容可以表述为( )
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②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有鬲氏族因发明了陶器“鬲”而得名,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该地人民是大禹治水的积极响应者,重点参与了鬲津、徒骇、济河、漯河、黄河的治理,成为治水的主力军。据此,下列符合当时有鬲氏族活动的是( )
①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②执铁锹开山凿岭、疏通水道
③主要以妇女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④氏族中有一部分人从事手工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关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下列选项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和国家产生
B.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确立→阶级和国家产生
C.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和国家产生
D.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阶级和国家产生
4.某班同学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同学们讨论了两个议题,一个议题是“为什么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以下说法能说明此观点合理性的有( )
①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②个体劳动的盛行,土地的生产资料私有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
③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材料说明( )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目的就是资本增殖
③“绝对趋势”与“根本目的”的张力,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
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趋势与资本增殖目的间的对立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危机期间,一边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另一边则是工人阶级贫困人口的迅速增长。这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据此可知( )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②《共产党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有需求的人口减少必将引发经济危机
③《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其生产力
④《共产党宣言》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傅立叶设想了一种新型协作组织“法朗吉”,里面人人劳动,男女平等,没有城乡差别……他呼吁有善心的“百万富翁”来支持他的设计,但最终却在无望的等待中离开人世。从中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找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8.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议题的议学活动中,下列同学的评论符合唯物史观的是( )
①甲同学: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②乙同学: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进步
③丙同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生活资料
④丁同学: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宋代的司马光认为,农民无论怎样痛苦,总不改业,因为他们不知道在种田以外,还有什么路可走。假如你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民,选择哪条出路最有可能彻底改变自身命运( )
A.前往沿海城市谋生,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
B.学习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提高产量改善生活
C.加入革命武装力量,团结起来参与土地革命
D.接受封建地主剥削,维持封建传统农耕生产
10.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100余年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山河依然破碎,积贫积弱未改。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 )
①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由中国封建势力妥协性造成的
③社会主义遭遇了曲折的体现 ④帝国主义入侵导致的必然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自从鸦片战争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12.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味着( )
①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为了实践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发行,记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下列可以收录在《中国共产党编年史》中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革命
②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③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假如你是一名出席党的八大的代表,在本次会议上你能够看到的内容有( )
①社会主要矛盾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加快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④当前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十堰市某中学组织高一学生在暑假进行一场研学之旅并撰写相关研学报告,按计划先到嘉兴南湖感受伟大建党精神,再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体验改革精神。在报告中应该出现的观点最符合的是( )
①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就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③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④这一历史转折创造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25年是改革开放47周年。改革开放47年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动我国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意义在于( )
①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③完全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的飞跃
④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某校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时代巨变”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以下参观地点的研学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参观地点:中共一大会址 结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②参观地点:天安门城楼 结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参观地点: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结语:小岗村村民发挥特区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④参观地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结语: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高一年级准备组织一次以“向改革开放致敬”为主题的活动,需要搜集一些素材。下列素材契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大庆石油“铁人”王进喜、驻村干部、港珠澳大桥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
②“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全线通车的故事
③河南商丘三权分置改革、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江苏无锡乡镇企业发展的故事
④深圳蛇口港40多年变化、边贸小城绥芬河、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等故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这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形象描述。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1)分析新中国与前面两种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何不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历程,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十九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将社会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但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启了人类新纪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科学的。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的专栏文章指出:“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是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加以评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回望过去,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眺望未来,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年来,开放不止步,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启示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结合材料,运用“改革开放”的知识,谈谈为什么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下学期安乡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D B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D B B B B D
1.D
2.B【详解】①:有鬲氏族作为一个氏族群体,会通过氏族议事会来商讨和决策如治水等集体事务,这符合氏族社会的管理方式,①正确。
②:铁锹是铁器时代的工具,而大禹治水所处的时代远早于此,不可能使用铁锹,②排除。
③:题干中明确提到有鬲氏族是大禹治水的主力军,说明他们并非主要以妇女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而是积极参与到治水等生产活动中,③排除。
④:有鬲氏族因发明了陶器 “鬲” 而得名,这表明该氏族中存在从事手工生产的人,④正确。
C
D【详解】①正确,应选。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随着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③应选。②: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②不选。④:“总能促进”的说法错误,④不选。
5.D【详解】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其内在矛盾等限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会周期性引发经济危机,限制生产力发展,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①错误。
②:“唯一目的”表述过于绝对,资本主义生产也需满足社会需求(尽管是次要的),②错误。
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与保存、增殖资本价值的目的之间存在张力(生产力发展要求扩大生产,但资本增殖依赖剥削剩余价值,导致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下降),这种张力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等问题,而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从根源上看,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③正确。
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趋势”与“增殖目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张力和冲突,说明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④正确。
6.B【详解】①④:“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且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说明《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故①④正确。
②:材料中“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说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并且这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故②错误。
③: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在推动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方面遭遇了阻碍,故③错误。
7.D【详解】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资本家来支持他实现这个蓝图,说明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D符合题意。
A:材料中没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A说法错误。
B: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B不符合题意。
C: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
8.C【详解】①: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虽没有剥削,但并不是理想的社会 ,①说法错误。
③: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并不是说工人没有生活资料,而是没有生产资料,③错误。
9.C【详解】A:一些农民为摆脱贫困和战乱,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试图在城市中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往往面临资本家的压榨,生活压力大,A错误。
B:在当时的社会,单纯依靠技术增产无法突破结构性压迫,难以改变底层处境,B错误。
C:当时,部分农民接受进步思想,加入革命武装力量,参与土地革命,争取土地和自身解放,这是彻底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C正确。
D:多数农民仍困守土地,在封建地主剥削、苛捐杂税和战乱影响下勉强维持传统农耕生产,生活艰难,D错误。
10.B【详解】①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是帝国主义入侵的必然结果,①④入选。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试图通过变法等形式改变现状,但没有成功,并且与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勾结,阻碍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不是妥协造成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不选。
③:100余年前,社会主义发展还没有遇到曲折,且也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
11.B
12.C【详解】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合题意。
13.B【详解】①:事件甲(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打击了“三座大山”之一的地主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步骤;事件乙(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与集体所有制)确立农村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三大改造”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步骤,①正确。
②:事件丙(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废除“吃大锅饭”,实行包产到户,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调整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②错误。
③:社会主义革命后,我国农村土地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制,仅经营方式调整,不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我国所有制制度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包括土地所有制,③错误。
④:虽然有人民公社化的探索失误,但上述进程总体上通过农村生产关系的逐步优化,显著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改善农民生活,开启并推进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④正确。
14.D【详解】③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③④正确。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①错误。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第二次结合”,②不符合题意。
15.D
16.B【详解】①④: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所以可以反驳小吴。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
17.B【详解】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与“建党精神”体现的时期相符,①符合题意。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指1956-1978年,这与题干“建党”“改革”时间不符合,②排除
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另外安徽凤阳小岗村体验改革精神强调的是改革初期,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进入新时代,③不符合题意。
④:与“安徽凤阳小岗村体验改革精神”体现的时期相符,④符合题意。
18.B【详解】②: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②错误。③:不是实现了。
19.B【详解】①: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主心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①正确。
②: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排除。
③:小岗村正是敢为人先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特区精神”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精神特质,且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③排除。
④: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见证了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④正确。
20.D【详解】①:大庆石油“铁人”王进喜是在改革开放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②:“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属于改革开放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不同:①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②资本主义: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③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建议: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⑤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①批判的吸收前人思想成果,从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借鉴积极因素。②创立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③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经受实践检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从实践上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3.该观点是错误的。
①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4.①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③改革开放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收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⑤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起永无止境,停顿和侄浪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