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7届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②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③《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④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⑤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的“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
⑥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⑦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中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⑧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的遗憾。
⑨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的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
⑩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也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②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③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
④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⑤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⑥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⑦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是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依据个人经历的、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的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完全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需求理论上看,孔子认为君子不该仅满足于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③段和第⑧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所展现的坦然态度,但以此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 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人们更容易与外界交流,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被消解。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4. 材料二第⑤⑥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只等第一道阳光射到,就将闪出欢乐的光芒。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您看到的只是些平凡的人,镇定地干着平凡的事,因此您也许会责备自己过分兴奋,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
您走进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里面有四五十个断手丢足和伤情严重的伤员,其中一部分躺在床上,但大部分都躺在地板上。您的脚也许会在门口停住,可您别让这种恶劣的感情支配您。进去吧,别不好意思走近去跟他们谈谈:不幸的人喜欢看到人们同情的脸色,他们喜欢谈谈他们的痛苦,听听亲切安慰的语言。您从一排排的病床中间走过去,您就找一张比较和蔼而不太痛苦的脸,大胆去跟他谈谈吧。
“你伤在什么地方啊?”您怯生生地问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兵,他坐在床上,用和善的目光盯着您,仿佛在请您走过去。我之所以说“您怯生生地问”,是因为眼看着别人的痛苦,除了深切同情之外,您还会产生一种既怕冒犯他又很尊敬他的感情。
“腿上。”那士兵回答,您立即会从毯子的折痕上看出,他的一条腿膝盖以下部分没有了。“感谢上帝,如今我可要出院了。”他补充说。
“你负伤好久了吗?”
“有五个多礼拜了,先生!”
“怎么样,现在还疼吗?”
“不,现在不疼了,没什么,只有逢到天气不好时有点儿疼,平时没什么。”
“你是怎么负伤的?”
“在第五棱堡,先生,就在第一次炮轰的时候。我瞄准好大炮,正向第二个炮眼走去,这时候他就打中了我的腿,我好像掉到一个窟窿里去了,一看,腿没有了。”
“开头你难道真的不觉得疼吗?”
“不觉得什么,只觉得腿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
“那么后来呢?”
“后来也没什么,只有皮肤被拉拢来的时候,仿佛有点儿刺痛。最要紧的是,先生,别想得太多。你不去想它,就没什么,痛苦多半是因为想得太多。”
现在您有点了解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在这个人面前不知怎的觉得有点惭愧。您本想说许许多多话来向他表示同情和钦佩,可是您找不到恰当的字句来表达。这样,面对着这种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您就会默默地低下头来。
总之,您会看到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
那海军军官出于虚荣或者单纯戏谑的心情,很可能开几炮给您瞧瞧。“叫炮手们来发炮!”于是就有十四五个水兵,有的把烟斗放进口袋里,有的将面包干塞进嘴里,全都生气勃勃、快快活活地踏着打过铁掌的皮靴,跑到大炮旁边,动手装上炮弹。
您仔细瞧瞧他们的脸,瞧瞧他们的姿态和行动吧:每一个沉着稳重、从容不迫的动作,一切都显示出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征——淳朴而顽强。不过,在每个人的脸上,除了显示出危险、愤怒和战争的痛苦这些主要征象之外,您还可以看到流露着自尊心以及高尚的理想和感情。
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直到那座击毁的戏院)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主要是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描写方式便是心灵辩证法。这种心灵辩证法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反映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大量的反思,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对其实是错,便有了一个真相和答案。
在使用列夫·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小说中,往往都能够随处可见十分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可以说是心灵辩证法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经久不衰的。
(节选自胡健生《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模式成因再探索》,有删改)
【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854年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他通过战地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军事题材特写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您”刚到塞瓦斯托波尔,看到塞瓦斯托波尔人会大失所望,因为他们对战争毫不关心,既不惊慌,也不狼狈。
B. 交谈时,“您”之所以会产生“怯生生”的心理,是因为“您”很善良,对老伤兵产生了同情之感和钦佩之情。
C. 文中“您”和老伤兵的六次问答,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您”低头不语的心理刻画和对于战争真实面目的叙写。
D. “您”看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士兵们的眼神、举止,听到了他们的谈吐,从中感受到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精神。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中,“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增添了语言的整齐之美,丰富了战争的多个侧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B.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节奏舒缓有度,浓郁的情感交织其中,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C. 小说点面结合,既在“点”上展示了战士们坚毅顽强爱国形象,又在“面”上详细刻画了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英雄形象。
D.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8. 文本一从描写朝霞开始,又以描写夕阳结束,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9.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宋·欧阳修《朋党论》)
材料三:
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羹,同如济水。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着于经典,两不相损。”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衽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知觉?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平居尚不能A一言B则临难何以责C其死节D人臣E苟皆如此F天下亦曰G殆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矜,意为庄重,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B. 贼,意为伤害,与《兼爱》中“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思相同。
C. 事,意为治理,为……做事,与《论语·颜渊》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D.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同时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
B. 欧阳修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孔子认为不可与人品鄙陋人共事,他们为了保全功名,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苏轼认为孔子这一观点言过其实。
D. 客人对王导的言论均表赞同,王述却认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尽善尽美,他的看法被王导接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
14.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三人对“君子结党”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大雾
苏舜钦
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
【注】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来隐喻奸臣掌权、贤人与不肖难辨,赋予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
B. 第九、十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认为这是造成“大雾”的重要原因之一。
C.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中的蚩尤是坏人的代表,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朝廷有坏人作怪的担忧。
D. 最后两句诗人疾呼,希望有澄清天下的壮士,来驱散迷雾,让太阳照射万里,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患。
16. 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告诫人们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不要强迫别人做自己都不愿做的事。
(3)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多为理想、真理奉献牺牲,这种精神与《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传递的“为道轻生”的信念高度契合,是中国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4)《无衣》开篇打破“无衣”困境,以反问语气引发共鸣,同时用共享衣物的细节传递战友间患难与共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6)诗人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奔涌与大海相连,明月随潮头一同升起。对应这一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5题)
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
本字 增笔 减笔 重笔
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见图表):“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甲)。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标示出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 ① ”中的“株”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乙),表示是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劈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 A ,如杜甫歌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
在《说文解字·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用于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因而都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也称“ ② ”。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 以为轮”,即把木头一边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圆形的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 B ”。
18. 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写句子,分别解释“末”与“片”两字的构形。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2. 文佳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帮她补写出这两字,并简要说说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先秦诸子的思想不能直接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我们更应该基于时代背景发展新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先秦诸子的思想解释了人类的根本困境,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那么,我们该以何种态度看待诸如先秦诸子的先贤思想?
请结合第二单元所学课文与你的阅读、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7届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D
3. A 4.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正反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如“进而”“但是”“从而”等,构建逻辑关系。
5. ①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不怨恨,也不一味屈从,向内探索,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②达成自我实现。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③准确进行个人定位。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①作者通过对朝霞和夕阳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地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乐观态度。
②文章从描写朝霞开始,在夕阳普照中结束,首尾呼应,写出了人物情感变化的时间过程。
③作者从朝霞到夕阳完整记录了塞瓦斯托波尔的一天,从而使故事更加全面充分。
9. ①作者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时感到失望怀疑,继而在俱乐部中内心感到震撼,接着体会到保卫者们精神的宁静与高尚,最后认识到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对抗击入侵者的坚定信念。通过多次观察反思,作者实现了认识的转变和升华,产生了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②多处运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心理的转变。例如俱乐部里士兵们触目惊心的伤势与伤员们和蔼、顽强、乐观的表情的对比,开头“您”对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保卫者的片面固化的认识与结尾认识到这里人民对战争不会动摇的信念形成对比。
③通过细节描写来实现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例如“您怯生生地问”写出了“您”内心的疑惑和担忧,老兵“和善的目光”,表现出老兵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所以做国君,只应黜退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就天下太平了。
(2)平素(国君)身边必定有忘记自身性命危险、敢于触犯君主威严的人,那么在面对危难之时或许就会有不惜以身维护正义、坚守志向的大臣。
14. ①孔子认为君子应知晓道义,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孔子认为君子应知晓道义)②欧阳修认为君子看重道义、忠信、名节,他们互结为“朋”,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欧阳修认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③苏轼认为君子“和而不同”,追求多样性的和谐而反对(绝对)的一致,虽观点有别但皆一心为国。(苏轼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从不同感官角度写雾大。“咫尺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满庭树”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触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
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余阴”衬托雾大,通过群鸟不敢飞写雾气凝重。
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四檐晻蔼下重幕”把雾霭比喻成重重帷幕,写出雾气之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己所不欲 ④. 勿施于人 ⑤. 朝闻道 ⑥. 夕死可矣 ⑦. 岂曰无衣 ⑧. 与子同袍 ⑨.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⑩. 江月年年望相似 . 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甲处:“木”加在上面一横是“末”,“末”的本义是树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
乙处: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
19. ①守株待兔
②栋梁之才 20.
A处:因此森有茂密之义 B处:轮材贵韧
21. 修改:删去“因而”。
修改:“仍”改为“也”。
22. 上联补写:鑫 理由:上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缺五行中“金”。
下联补写:犇 理由:下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应填入与“羊马犬鹿”相类似的驯养动物。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