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致云雀》(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致云雀》(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第2课
教学课件(情境版)
灵魂的共鸣:
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雪莱,把握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分析出诗人要表达的情绪
通过对诗中典型手法的分析,理解云雀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理解诗文中弥漫着的对压迫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认同诗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内心激情释放的迫切感
01
02
03
04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哪里?意思又是什么呢?在这首诗中,雪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西风寄寓自己的革命抱负,希望自己能像西风一样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雪莱的另一首代表作《致云雀》,看看诗人又将通过云雀寄寓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雪莱于1822年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歌《西风颂》《致云雀》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2、时代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不到保障。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理清思路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欢乐的形象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丰富明澈的形象
第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第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第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小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2、品读诗歌,总结技巧
①比喻(8-11节):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比作玫瑰,表现了云雀的美丽形象,也表明了诗人的艺术追求:真情流露、唤醒同情、不求闻达。
②对比(7、12、14、17-20节):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的美妙神圣。诗人还将云雀与人类对比,表现云雀的鄙弃污浊,超越痛苦,追求自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3、课堂小结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二、教学过程
(五)语文实践活动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以灵动的笔触与深沉的哲思写就的经典诗篇。诗中,云雀高飞的形象不仅是理想的象征,更映照出人类在现实与理想、言语与沉默、欢欣与感伤之间的永恒挣扎。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通过朗读、品析和探讨,深入诗歌的内核,感受雪莱笔下那份既轻盈又沉重的精神追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1.活动背景
二、教学过程
(五)语文实践活动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通过分层朗读感知诗的韵律与情感,小组探究比喻背后的精神困境,主题讨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最终以仿写或诗评方式表达自己对“飞翔与坠落”的理解。
2.任务要求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原句: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活动内容:
若你化身云雀,会如何回应雪莱这声试探般的问候?
3.学习内容
一、精灵的问候:雪莱与云雀的灵魂对话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明确:
诗歌开篇的问候并非简单的赞美,而是一场跨越现实的对话。雪莱以“欢乐的精灵”称呼云雀,既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又暗含对现实世界的疏离。这种问候方式为全诗定下基调:诗人试图通过云雀这一意象,构建一个超越尘世的精神彼岸。云雀的飞翔姿态与雪莱的人生轨迹形成互文——无论是伊顿中学的压抑,还是对宗教与制度的批判,雪莱始终渴望如云雀般“挣脱地面的限制”,飞向更高处的光明。
3.学习内容
一、精灵的问候:雪莱与云雀的灵魂对话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原句: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活动内容:
能否从云雀的飞升中,描摹出雪莱心中的理想图景?
3.学习内容
二、飞升的姿态:理想与现实的裂隙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明确:
云雀的飞翔被赋予了多层象征意义:它既是物理意义上的高空翱翔,更是精神层面的超越。诗中“掠过蔚蓝的天心”“沐浴明光飞行”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纯净而自由的理想国度。这与雪莱的现实遭遇形成鲜明对比——他笔下的云雀越是轻盈欢畅,越反衬出诗人自身在尘世中的挣扎。这种飞升不仅是逃离,更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寻,而阅读时若能对比雪莱的生平,便能更深刻体会这种精神上的“向上之力”。
3.学习内容
二、飞升的姿态:理想与现实的裂隙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原句: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活动内容:
若用一连串比喻描绘云雀,你会选择哪些意象?为何最终仍觉“不似”?
3.学习内容
三、比喻的迷宫:言语与失语的悖论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明确:
从第7节开始,雪莱用大量比喻试图捕捉云雀的本质:它是诗人隐于“思想的明辉”,是少女“甜蜜的寂寞”,是萤火虫“遮断视线的流光”,是玫瑰“遭摧残却令人沉醉”。这些比喻本身充满矛盾——甜美与寂寞、传播与遮蔽、摧残与沉醉——恰恰暴露了言语的局限性。诗人越试图确证云雀的形象,越发现理想与言语之间的鸿沟。这种“只比不喻”的修辞游戏,邀请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建构云雀的形象,同时也反思:真正的完美是否永远无法被语言完全捕获?
3.学习内容
三、比喻的迷宫:言语与失语的悖论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原句: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活动内容:
为何云雀的欢愉反而让诗人感到“更深的坠落”?
3.学习内容
四、挣扎与坠落:理想的镜像与幻灭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明确:
云雀的完美映照出人类的残缺。雪莱在诗中坦言:“即使我们能摒弃憎恨、傲慢和恐惧,也不知怎能接近你的欢愉。”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羡慕,而是深刻的哲学追问:人类因感知痛苦而深刻,因思索命运而挣扎,而云雀的“无忧”恰恰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遥不可及。读者在阅读时,若能结合自身对“理想与现实”的体验,便会发现雪莱的悲观中蕴藏着一种清醒:向上的努力未必通向升华,也可能暴露更深的困境,但这种挣扎本身已是存在的证明。
3.学习内容
四、挣扎与坠落:理想的镜像与幻灭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原句: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
活动内容:
若只能从云雀身上学到“一半欢欣”,你会选择哪一半?
3.学习内容
五、超越感伤:在破碎中寻找希望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明确:
诗歌的结尾并非彻底的绝望,而是一种理性的妥协。雪莱不再执着于完全成为云雀,而是祈求“一半欢欣”——这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的重新肯定:我们的笑中带泪、爱中含痛,恰恰是生命深度的来源。阅读至此,读者或许能意识到,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模仿云雀的“完美无忧”,而在于接纳人类自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雪莱以“不圆满”作结,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感伤与希望并非对立,而是在交织中共同构成生命的厚度。
3.学习内容
五、超越感伤:在破碎中寻找希望
二、教学过程
灵魂的共鸣: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致云雀》不仅是一首赞歌,更是一场关于存在、语言与理想的哲学思辨。雪莱通过云雀这一意象,引领读者穿越比喻的迷宫、飞升的渴望与坠落的痛感,最终回归对人性本身的凝视。阅读此诗时,我们既是聆听者,也是追问者——正如云雀的歌声从未停歇,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亦永无止境。而诗中那些未尽的言语、未达的彼岸,恰恰成为每个读者心中继续飞翔的动力。
总结:在诗的音阶中叩问永恒
三、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模仿诗中比喻手法,写一段赞美 “理想” 的文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