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单元第2课

一多
百年烛火:
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教学目标
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
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01
02
03
04
教学过程
鲁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在那样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毛泽东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郭沫若说:“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新中华底改造全赖吾曹!”
教学过程
他们以豪迈狂放的诗词
抒写凌云壮志,而这一时期
的闻一多,同样是一位青年
志士,也是一位优秀的现代
诗人,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闻一多的代表作《红烛》,品位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不一样的青年情怀。
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绘画美(画面感)、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二)【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教学过程
3、文学常识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二)【背景介绍】
教学过程
1、层次划分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 (第2~8节):紧扣“灰”“泪”写自己的思考、困惑,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 (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教学过程
2、这首诗就题材来说属于什么诗歌?
(三)【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3、诗歌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三)【整体感知】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反复的作用:结构上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使全诗的感情脉络更加鲜明。内容上增强语气,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有何作用?李商隐原诗表达的情感和闻一多用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文本探究】
明确:引领全篇,含蓄地呈现主题,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
在原诗中,李商隐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感情,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教学过程
2. 本诗开头引用“蜡炬成灰泪始干”含蓄地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而最后一小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再次激励红烛,勉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但整首诗的情感却有多次变化,请再次诵读全诗,抓住关键诗句,揣摩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四)【文本探究】
明确:首尾引用,匠心独运,整体上构成一种“冷静一热烈一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静的缓冲,接下来,第一节开始,情感变得深沉而热烈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
第一节,赞美红烛颜色之红,扪心自问是否有红烛一般炽热的心。
第二节,以三个问句通过对红烛自我燃烧的困惑,表达内心对牺牲自我挣扎与矛盾。
第三节,明悟了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诗人再次抱定必死之心,告诉自己为真理献身理所应当,为光明牺牲义不容辞。
第四节,以无比热烈的激情激励红烛“烧吧!烧吧!”,把世人从睡梦中唤醒,把世人冷漠的血烧沸,捣破精神的监狱,救出麻木的灵魂,诗人以此勉励自己,愿化身烛火,开启民智,解放思想。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
第五节,感伤红烛“发光之期”,就是“泪流之始”。
第六节,先是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接着又明悟了缘由:“流泪”是因为“着急”,“着急”是因为“烧得不稳”,“烧得不稳”是因为“残风”在吹。“残风”象征着各种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说明诗人在追寻理想的进程中遇到了阻碍,遭到了挫折,举步艰难。
第七节,再次激励流泪的红烛,激励红烛把脂膏流向人间,培花育果,诗人以此勉励自己,愿英勇献身,化身肥沃的土壤,培育新生力量。
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明确:
第八节,诗人或许有些感伤,有些叹息,有些惆怅,但更多的是明悟:作为红烛,若要“创造光明”,必要“灰心流泪”,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果;而诗人,若要为这个社会驱散黑暗,带来光明,那也必须付出代价。
第九节,诗人情感的波涛平静下来,但却比最初多了几分坚定和沉着。纵然“创造光明”的代价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诗人也义无反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无论结果如何,诗人也会一往无前。这不是一时热血,而是诗人多番挣扎,不断与自己抗争,深思熟虑之后依旧坚定的信念。
教学过程
3、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四)【文本探究】
①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3、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四)【文本探究】
②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教学过程
4、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歌的引子,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四)【文本探究】
①不仅引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更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
②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再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
教学过程
5、《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请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四)【文本探究】
①整首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
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柬全诗,表达出诗人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
教学过程
5、《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请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四)【文本探究】
②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情线索清晰。
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果。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1.活动背景
(五)语文实践活动
在1923年风雨如晦的中国,闻一多先生借一盏“红烛”重新定义了牺牲与光明。他将古典诗词中婉约柔美的烛火,淬炼成撕裂黑暗的时代火炬。本次活动将带领学生穿越百年,探寻这场意象革命的时空重构、哲学升华与美学蜕变,感受一颗赤子之心如何用诗歌唤醒民族之魂。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2.任务要求
(五)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时空重构,小组绘制“泪光转化图”解析牺牲哲学,合作设计分层朗诵脚本展现从婉约到悲壮的审美蜕变,最终完成意象创新档案。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3.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时空重构——从古典楼阁到时代烽火
(五)语文实践活动
原诗片段: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活动内容:
若将红烛置于不同时空坐标中,它会如何改变古典诗词的意境?让我们在对比朗读中寻找答案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第一部分:时空重构——从古典楼阁到时代烽火
(五)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红烛常与静谧的夜、幽深的楼阁相伴。韩翀笔下“楼前红烛夜迎人”是宴饮的华美,李商隐“更持红烛赏残花”是文人雅趣,这些意象被禁锢在自然时空的框架中——烛火必须属于黑夜,烛台必须置于闺阁或宴厅。然而闻一多却以“五四”的烈火重塑了红烛的时空:他将烛光从封闭的楼阁中解放,投射到1923年风雨飘摇的中国。黑暗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成为新的“夜”,破碎山河成为新的“烛台”。通过对比朗读古典诗句与《红烛》首节,能发现时空重构的奥秘:同样的烛火,从照见个人悲欢变为映照民族命运。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3.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泪与光的辩证法
(五)语文实践活动
原诗片段: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活动内容:
为何红烛的泪水反而成为光明的源头?小组合作绘制“泪光转化图”解析哲理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第二部分:泪与光的辩证法
(五)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古典诗词中红烛垂泪必是哀婉之态:晏几道叹“红烛自怜无好计”,蒋捷忆“红烛昏罗帐”,烛泪始终与愁绪绑定。但闻一多却构建了全新的逻辑链条:流泪不是衰败的征兆,而是燃烧的必然;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主动的牺牲。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泪光转化图”,可以清晰看到诗人设计的因果链:蜡身消融(因)→ 泪流不止(过程)→ 光明诞生(果)。这种辩证关系突破了中国传统“烛泪=悲情”的单一隐喻,创造出牺牲与奉献的哲学体系。尤其“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结语,更需通过重读标点与停顿,体会其从怅惘到决绝的情感转折。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3.学习内容
第三部分:审美革命——从婉约到悲壮
(五)语文实践活动
原诗片段: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活动内容:
如何通过声调变化展现红烛从柔美到悲壮的审美蜕变?尝试设计朗诵脚本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第三部分:审美革命——从婉约到悲壮
(五)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传统红烛意象始终笼罩在婉约美学之中:无论是苏轼“高烛照红妆”的缠绵,还是朱庆馀“洞房停红烛”的羞涩,烛光始终温柔含蓄。而闻一多却用爆破音“烧吧!烧吧!”撕裂柔美面纱,用“破梦”“沸血”等动词构建壮烈图景。通过设计分层朗诵脚本:第一层用平缓语调读古典诗句,第二层以渐强语气处理“烧吧”的重复呐喊,第三层用沉郁声线演绎“残风来侵”的困境,最终以铿锵节奏完成“但问耕耘”的收束——这种声调实验能直观展现审美风格的蜕变。更值得深入的是,悲壮美学的产生与时代语境紧密关联:1923年的中国需要呐喊而非低吟,需要火炬而非烛盏。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3.学习内容
第四部分:意象考古——原型与创新
(五)语文实践活动
原诗片段: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活动内容:
倘若为红烛撰写“意象传记”,该如何平衡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开展意象源流考证活动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第四部分:意象考古——原型与创新
(五)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闻一多对红烛的改造并非凭空而生。从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题记可知,诗人有意站在传统肩膀上进行创新。通过开展“意象源流考证”活动:梳理三十首含红烛的古典诗词,归类其时空设置、情感指向、美学特征,再对比《红烛》的突破之处,能清晰看见诗人如何保留“燃烧-流泪-成灰”的物质特性,却重构了其精神内核。最具创造性的在于,闻一多将红烛从“被观赏的物”提升为“对话者”,甚至将其拟作革命者的灵魂镜像。这种转化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诗中9次“红烛啊!”的呼唤,实则是诗人与自我理想的对话。
百年烛火:与闻一多的精神对话
总结:烛火不灭的启示
(五)语文实践活动
明确:
闻一多的《红烛》完成了一场意象的涅槃。它证明传统文化符号能在新时代获得重生,关键在于诗人能否赋予其时代的呼吸与脉搏。当我们在朗朗读书声中重燃这盏红烛,看到的不仅是1923年的赤诚热血,更是一种永恒的创作启示:所有经典意象都等待着被重新点燃,所有传统都在呼唤着当代的解读。这或许正是文学教育最动人的使命——让百年烛火,照亮每一代人的精神夜空。
1.请根据《红烛》一诗中的意象,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人如何通过 “红烛” 这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所承载的诗人情感,与《红烛》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