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2) 苏洵《六国论》中的“ , ”两句表明了前辈创业的艰辛苦。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夸张手法,从渭河水面上的漂浮物的角度,极言宫女之多的句子是: , 。
2. 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 。因而无论是小说的请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善的大团圆结局。_。《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只是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 。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①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
②而且更超出了那种因果报应的浅薄观念,写出了这个家庭之所以衰败的历史必然性
③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
④这种使生活屈从于观念的倾向,即使在当时比较优秀的作品中也难于幸免
⑤但在这时期涌现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
A. ⑤③②④① B. ③⑤②④① C. ⑤③①④② D. ③⑤①④②
(2)下面是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草稿,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波浪线句中找出并修改。(3分)
通知
【甲】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典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校学生会将于 10月20日下午3 点在图书馆组织“走近《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乙】届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Z教授将光临指导,【丙】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各班班长推荐两名同学参加,【丁】并告知他们准时到会。
校学生会
2025年10月9日
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修改为: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重返“孤独的个人
谢有顺
①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位列榜首。关于《秦腔》的争议,多集中在故事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上。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是文学的主潮,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但十几年后,当《秦腔》面世,小说好不好读,再一次成了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来,这种阅读趣味的变化,透出的是怎样一种文学转型。
②米兰·昆德拉在论到卡夫卡的小说时说道,要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像读小说那样地读它们”。
③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小说写作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共识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④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⑤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作家叶灵风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⑥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递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⑦那些善于以私人经验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人,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故事获得解放,经验正在扩张,由此所建构起来的消费景观,也就成了文学的主流。在这一片故事的喧嚣之中,容易让人产生小说正在走向繁荣的幻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多达近千部,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就更是不计其数了,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得出小说正在走向复兴的结论?然而,在故事复兴的过程中,崛起的只是那些可以传递的经验,相反,小说所需要的“孤独的个人”却正在消失。故事的核心是经验的表达,它所面对的更多是公共趣味,响应的更多是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在经验的形态上,它也是解密的,自我展示的,并无私人的秘密可言——没有秘密,就决不会有“孤独的个人”,没有“孤独的个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小说。
⑧人既然是“叙事动物”,就会有多种叙事冲动,当小说日益变成一种经验的私语和故事的奴隶,也许必须重申,文学还是一种精神创造,一张叙事地图,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幻象,一个语言的乌托邦。
(选自《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有删改)
3. 联系上下文,第⑥段加点词语“孤独的个人”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的小说家。(2分)
4.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就要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C.现成的叙事成果以及传统的叙述模式,也在不断地助长着作家的艺术惰性。
D.喧嚣时代下人们更易追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深度思考。
6. 根据文意,不能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若只是单纯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B.放弃对叙事的探索,把吸引力奉为旨归,就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断片切割不好,反而缺乏文学价值。
D.时代建构的消费观会影响文学主流,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7.纵观全文,作者将“讲故事”作为“小说叙事”的对立面进行批驳,你认为作者的驳斥是否有说服力,简述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①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②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③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④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⑤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
⑦他仍然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⑧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⑨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⑩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 ”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 ”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8.“旅店”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它的象征意义。(3分)
9.《祝福》里“阿毛的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等突发事件均在小说作品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中“抢苹果”这一“突发事件”的作用。(4分)
10.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11.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8分)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黄几复,作者友人,时任广东四平知县。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年)科举“同学究出身”,与作者在京城相会。②蕲:同“祈”,希求。
12.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谢不能”以对话形式,将雁拟人化,写得很有情味。
B.颈联以家徒四壁之境、不蕲折肱之喻,写出友人处境凄凉。
C.尾联友人白发读书的形象与猿猴悲鸣之景相映,氛围凄凉。
D.本诗多处用典却不令人感觉晦涩,表现出深刻的艺术功力。
13.诗人善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思,请从意象与意象组合的角度赏析画线句。(5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0分)
材料一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齿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材料二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中存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书告葳,故笔法超绝。
(节选自清邹弢《蒲留仙写书》)
14.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 欲居之以为利 ( ) (2) 虫翘然矜鸣 ( )
(3)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 (4) 抚军亦厚赉成 ( )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 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也 ( )
A. 匹敌 B. 抵抗 C. 抗拒 D. 支撑
(2) 虫尽靡 ( )
A. 退却 B. 消失 C. 倒下 D. 毁伤
16.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停顿,请用“/”断句。(3分)
见 行 道 者 过 必 强 执 与 语 搜 奇 说 异 随 人 所 知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2)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18.材料二评价《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笔法超绝”。请以材料一“斗虫”片段(从“小虫伏不动”至“虫已在爪下矣”)为例,赏析其笔法之妙。(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0分)
答刘秀才论史书①
(唐) 韩愈
①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褒贬耶?
②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邱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疲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崔浩、范晔赤诛;魏收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③,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③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馀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④,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矣⑤,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
④夫圣唐巨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
【注】①此文作于元和八年六月九日,时韩愈为史馆修撰。②所宜务:所应该做的,指修史。③吴兢:唐史学家。④盛指:亦作“盛旨”,即盛意。⑤矣:愚。
19.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1分)
A. 且 B. 而 C. 岂 D. 况
20. 下列对第②段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历数上至孔子下至本朝的史家论证为史者遭刑的必然。
B.从“人祸”“天刑”两个角度论证刑罚严的原因多样。
C.论证目的在于阐明史不易作,阐明自己不能作史之因。
D.论证方式以批驳为主,立足史家事例反驳对方的劝勉。
21.本文作为回信态度坚决明确,语言表达上却委婉平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分)
22.本文表面上是阐明修史与否的原因,实则别有寄托。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作文(70分)
23.作文。
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选择紧跟潮流似乎太盲目,执意逆向而行又可能太愚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 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