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5-2026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一卷1.B2.C3.D4.B5.D6.C7.B8.D9.C10.C11.B具体解析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不期而遇:意思是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擦肩而过: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结合“我们”“与一个个平凡的你”分析,此处主要讲没有约定,偶然遇见,选用“不期而遇”。第二处,挥汗如雨:意思是形容天热出汗多。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结合“在工地上顶着烈日”分析,此处主要讲天热出汗多,选用“挥汗如雨”。第三处,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修饰“分析数据”,应该是认真、谨慎、细致的,选用“一丝不苟”。第四处,得心应手:意思是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挥洒自如:意思是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结合“你双手如梭,敲击代码”分析,主要强调手法纯熟,选用“得心应手”。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语句位置分析,此处需要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结合前面“我们看见一个个中国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奋发…对得起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对得起家人一餐温热的饭菜”分析,这是讲中国人奋斗的图景,承接上文,“这”指代的是上文的图景,“是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句,应该放在前面,排除AB。结合后面“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凭着这样的干劲与恒心,几千年来,不仅中国人实现了空前的繁荣,还第一次满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分析,后面主要讲实干。C.强调“这样干出来的”,与后面衔接恰当;D.强调“这股干劲”,与后面衔接不紧密。排除D。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结合关联词“不仅…还…”分析,应该先说小的方面,再说大的方面,即先说“第一次满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后说“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二是搭配不当,“满足…温饱问题”搭配不当,可以把“满足”改为“解决”。三是语序不当,主语应该为“中国人”,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主语后面。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4.B5.D6.C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无中生有,原文“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 文 试 卷 第I 卷(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 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行走在中国大地,与一个个平凡的你 。我们走过乡野,你在田间辛勤耕耘:我们走过城市,你在工地上顶着烈日 ,我们走入工厂,你在流水线上埋首奋战;我们走进大学,你在 地分析数据;我们凝眸办公室,你双手如梭,敲击代码 ;我们眺望钻井平台,你向深远处勘探,黑色的液体汩汩作响;我们走在路上,你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只为快递准时抵达;我们走过小区,你从早忙到 晚,撑起一个家……我们看见一个个中国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奋发,将旺盛的生命力焕发 为光与热,只求对得起自己那份工作,对得起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对得起家人一餐温热 的饭菜。(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凭着这样的干劲与恒心,几千年来,不仅中 国人实现了空前的繁荣,还第一次满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这足以说明,中国人的才智 与努力不输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旦重续与世界的因缘,中国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 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被压抑的创造力就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期而遇 汗流浃背 精益求精 挥洒自如B. 不期而遇 挥汗如雨 一丝不苟 得心应手C. 擦肩而过 挥汗如雨 精益求精 得心应手D. 擦肩而过 汗流浃背 一丝不苟 挥洒自如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今天与明天就是这样干出来的,这才是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B. 中国的今天与明天靠的是这股干劲,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就是这样C. 这才是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中国的今天与明天就是这样干出来的D. 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就是这样,这股干劲造就了中国的今天与明天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实现了空前的繁荣,还第一次解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B. 几千年来,不仅中国人第一次解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空前的繁荣。C.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第一次满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空前的繁荣。D.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第一次解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材料 一: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 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 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 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 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 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 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 “AI 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 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 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 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材料一:公众对规范智慧城市中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看法(%)(取材于《智慧城市中的“刷脸”应用:公众的认知与评价》)材料三: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虽然是因技术而产生的,但是它却无法仅仅依靠技 术来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可行的方案是建 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对人工智能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监管。伦理源于情感,比 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基于情感的伦理意识,“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虽然有了较多的理性反思,但或多或少地与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学 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因而很难程序化,这 就使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监管更为困难。人工智能伦理的关键是将人工智能这种技 术物提升到人所处的道德地征,从而使人工智能成为受到伦理规范约束的道德能动者。(取材于李传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究》)材料四:人工智能原则也应包含非对抗与非失控的理念。非对抗意味着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作人 类社会的对抗性存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我们必须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人工智能。非失控意味着不应放弃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智能的方式去规范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如果以上述理念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就变得极为重要。此处的“善” 在国家治理层面即指向“善治”,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善治” 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拥有了更贴近现实的内涵。(取材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4. 下列关于科技伦理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处于科技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新兴技术研发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科技伦理。B. 对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看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监管、引领的期盼。C. 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道德学习不是技术过程,而是情感过程,所以难以监管。D. 人工智能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已经推动科技向善落实在国家“善治”上了。5. 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从现实生活新兴技术被滥用的现象中,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B. 材料二从完善法律、健全监管渠道等角度来设计调查选项,以征求公众的意见。C. 材料三给出监管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方案,并从伦理起源的角度进行因果论证。D. 材料四立足人工智能原则,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科技向善理念的普及。6.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新兴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已被人们认识到的时候,着手解决它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所以要尽早加强“科技向善”宜传。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B, 完善人脸信息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有助于提高公众 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程度。C. 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守住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就能成 为受伦理约束的道德能动者。D. 始终心系人民福祉,才能有效避免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 康发展,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1小题。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 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 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 ”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 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 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 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 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 如 ”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 ”对曰秦蚕 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 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今王取之,可谓有故 乎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 ” 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龄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 ·赵策》)7.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兵伐谋 伐,攻破。B, 范昭非陋于礼者 陋,认为……简陋。C. 阴使人请赵王曰 阴,暗地里。D. 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 被,遭受。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召平阳君而告之曰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 令公孙起、王崎以兵遇赵于长平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 何故不为 何以汝为见D. 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B.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C.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D.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10. 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师”是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之首,或是乐官之长。B. “齐景公觞之”中“觞”与“引壶觞以自酌”的“觞”都指酒器。此处有“以酒招待” 之 意 。C.《孔雀东南飞》中“寂寂人定初”“人定”指的是戌时,表示人已入睡。相当于现在的19 时到21时。D.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晴窗细乳细分茶”的“细乳”可指烹茶时浮起的乳白色泡沫。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太师对他 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B. 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C. 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 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D. 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 王,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第二卷(共117分)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4分)(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4分)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13题。(9分)咏雪奉呈广平公①宋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 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1)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 至的壮观场面, 一个“忽”字 带出作者的惊喜。B. 夜间听到雪声 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C. 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 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 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D. 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 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2)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3分)(3)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一分)(6分)(1) ,春服既成。(2) ,无以至千里。(3 )杜甫《登高》中“ ”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 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4)《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 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5)旧日好友重逢饮宴,重话当年情谊是人生一大乐事。曹操在《短歌行》中就以“ ”两句描写了这样的场景。(6)周一升旗仪式上,小王看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心想:“旗帜能够指挥军队,鼓动人心。 我记忆里的古诗文中,‘ , ’两句就借‘旗子’写出了 当时场面的浩大。”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19题。(23分)方饭亭①这个地方并不起眼。 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从远 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认为不过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小景点,是如今公园里随处可见 的亭台楼阁等点缀性的建筑之一。亭子八柱八角,双层重檐结构,高度十米左右,顶部为 攒尖形状,无论是体量还是形状,它都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②我从山脚下走了三十多级台阶,来到亭外,俯瞰四周,视野中楼厦密集,街巷纵横, 店铺林立,但因为有大片树林草坪相隔,那些原本喧嚣嘈杂的市声传递过来时,已经被过滤掉不少,变得若有若无,仿佛一阵阵轻微的松涛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的句子,完全可以移来描绘这座山、这个亭子。亭子中间位置,竖着一块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天祥的半身画像。画像上方,用篆体 字刻着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旁的石柱上,用苍劲遒峻的字体,刻着一副对联:“热 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方饭亭”三个字,则刻在文天祥画像上方的石柱横梁 上,对联横批所在的位置。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 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方饭亭的名字虽然有些奇怪,却恰恰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从这里, 文天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心。③南宋祥兴元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名为五坡岭。这一年的十二月,文天祥 率抗元宋军驻扎于此,多日来连续征战,人困马乏,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后,再转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二十日中午时分,宋军埋锅造饭,饭刚刚做熟,正欲就餐,元军骑兵突袭,猝不及防的宋军仓促应战,遭遇惨败。文天祥自知克敌无望,不肯被俘受辱,试图自杀,却未能成功,终被元军俘获。④五坡岭之败,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点。此前,他是朝廷重臣,为了收复失地, 散尽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辗转苦战于东南一带。五坡岭之后,他是一名俘虏,一 介囚徒, 一个丧失了自由的前朝高官。⑤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高贵的精神,也以此为开端,铺展生发开来。⑥文天样被俘后,见到了进攻五坡岭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左右官员要文天祥下跪,他 坚决不从,这一副铮铮铁骨,反而让张弘范心生尊敬,予以礼遇。他多次要文天祥写信, 招降正在顽强抗元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一次次拒绝了,最后一次面对胁迫时,他将 途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拿给张弘范,作为回答。尾句鲜明地剖白了心志:“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为之动容,把纸张小心地收藏了起来。第二年,南宋覆 亡,张弘范再一次劝降。文天祥垂泪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 二心,苟且偷生 张弘范深为感动,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 诏 令将文天祥押送到大都。⑦自五坡岭战败,到踏上前往元大都的漫漫长路,半年的时间里,一名手无寸铁的俘 虏,却能让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敌方将领由衷地尊重敬佩,不难想象,文天祥病弱的躯 体内,蕴藏着怎样一股至大至刚、所向披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节。⑧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便派人去劝降,许以宰相高位,长达四年的软 硬兼施,也无法让他改变初衷。问其愿望,回答是只求一死。临刑,“问市人孰为南北,南 面再拜就死”。几天后,妻子来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丈夫的遗书,便是铭刻在方饭亭中画 像上方的那三十二个字,也被称为《衣带铭》。⑨文天祥诀别人世之际写下的句子,隔了两百多年才被铭刻在石碑上。为纪念文天祥 的浩然正气,海丰知县在五坡岭修建了表忠祠,又于其北建亭,因祠内联语“一饭千秋人 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取名“方饭亭”。其后五百年间,亭子修复毁,毁复修。一九三八 年,抗战初期,日机将表忠祠和方饭亭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⑩方饭亭的前面,数十级台阶外的一个月台上,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 四个大字:一饭千秋。一顿饭的工夫所发生的事情,足以为千秋万代所铭记。一种气壮山 河的精神诞生于此地荒野草木之间,又经过此后数年间的风雨浇灌,终于成长为一棵名为 气节的大树,吸天地之气,映日月之光,超越时间而永恒地生长耸立。于是,方饭亭便成 为了一座祭台,祭奠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站在方饭亭前,一些思绪也不由地生发和升腾。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他们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于此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悲歌慷慨,天地变色;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抗联八位女战士弹尽粮绝,英勇投江,为民族解放将年轻的生命献祭……古往今来,使这些地方具备了精神气息的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时空睽违,却有着一种相通的东西。他们内心深处都是坚守了一种原则,并且将这种原则看得远远胜过生命。任何高贵卓绝的行为,定会让一个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存 在,拥有另外的 维度。千百年后,后人置身于这样的地点场所,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盘桓于方饭亭旁侧,是凭吊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志士,也是向一个民族优秀卓异的灵魂致敬。 不知不觉中,黄昏已经降临,金黄色的阳光自西天斜射过来。位于山坡顶端的亭子,完 整地沐浴在阳光中,被涂抹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熠熠闪光。我相信,这最自然不过的景 色,分明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了宜示、颂扬精神的伟大和永恒。(选自彭程同名散文)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A. 已经被过滤掉不少 过滤:筛选净化B. 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摈点 转摈点:转折点C. 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 翘楚:高官D. 彼此之间尽管时空睽违 睽违:分离,不在一起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A. 文章概述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降,最终向南就义,语言简洁有力,充满悲痛敬仰之 情。B. 文中引用的两副对联,选取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地点事件,用词精准,语句凝练,意蕴丰厚。C. 方饭亭数次毁后重修,表明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朝拜永无休止,舍生取义的气节相承至今。D. 绪尾段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饭亭在夕阳中熠熠闪光,融情于景,含蓄隐晦,耐人寻味。17. 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 (5分)18.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19. 本文题目“方饭亭”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什么 好处 (6分)六、语言运用,完成20-22题(11分)20. 下面是某校园广播站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作者系我国著名作家马烽和西戎。全书共80回之多,全部是 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专题节目,为大 家解读这部小说,到时将开通热线,由王宏老师为同学们垂询相关问题。敬请关注!1 把 修改为:2 把 修改为:3 把 修改为:4 把 修 改为:5 把 修 改为:21.下列《红楼梦》中片段,能够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一项是( ) ( 3 分 )A.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 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 少。老爷如今拿谁去 ”(《红楼梦》第四回)——熟人社会B. 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 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 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横暴权力C. 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 处,将家塾亦设于此。”(《红楼梦》第十三回)——差序格局D. 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 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母笑道:“凤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楼梦》 第四十四回) ——无讼22. 下列有关作品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红楼梦》)B.《 大卫 ·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童年时代的富裕无 忧,到少年时代的奋发进取,再到青年时代的历尽磨难,无不是作者的人生缩影。C.《 百年孤独》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 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D.《 乡土本色》一章是《乡土中国》一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 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七、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林徽因曾说:“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自 当配才子,却不知缺憾也是一种美丽,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人生中,我们常常追求圆满,但又时常面对缺憾。圆满和缺憾,看似对立,却是一种辩证 的关系。在这个多元且矛盾的世界里,圆满和残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彼此交织成我们 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海河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pdf 海河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