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5级
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前文所说的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统一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 ① 。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② 。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 ③ 。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的观点太空泛,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为“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本质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应当如此的生活”即为美,强调美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
B.柳宗元认为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的清湍修竹将芜没于空山,无人能知,可见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
C.朱光潜认为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不是被动接受,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D.关于美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叶朗有相通之处,认为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的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要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符合材料中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6-9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
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 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没有吱声,她只觉得一下子掉进一口黑咕隆咚的井里,她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
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有一天傍晚,天落了雪,粉萍在灶间的火炉上烤土豆片,秦山忽然对李爱杰说:“我从哈尔滨回来给你买了件东西,你猜是啥 ”
“我怎么猜得出来。”李爱杰的心咚咚地跳起来。
秦山下了炕,到柜子里拿出一个红纸包,一层层轻轻地打开,抖搂出一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那旗袍被灯光映得泛出一股动人的幽光。
“哦!”李爱杰吃惊地叫了一声。
“多亮堂啊。”秦山说,“明年夏天你穿上吧。”
“明年夏天——”李爱杰伤感地说,“到时我穿给你看。”
“穿给别人看也是一样的。”秦山说。
“这么长的衩,我才不穿给别人看呢。”李爱杰终于抑制不住地哭着扑倒在秦山怀里。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李爱杰料理后事,但守灵的事只有她一人承当。李爱杰在屋里穿着那条宝石蓝色的软缎旗袍,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昏,由夜半至黎明。直到了出殡的那一天,她才换下了那件旗袍。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后,棺材还露出星星点点的红色。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
(选自《迟子建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山夫妇去哈尔滨看病时,把家和女儿托付给邻居照顾,表现了当地纯朴、善良、相互信任的民间风土人情。
B.李爱杰陪秦山去哈尔滨看病时,在火车上连连发出惊叹,可见她对沿途的新鲜事物感到好奇,非常向往城市生活。
C.秦山停止治疗,从哈尔滨赶回礼镇收土豆,可见,作为“土豆大户”,秦山重视土豆的收获远胜于自己的身体。
D.从哈尔滨回来后,李爱杰平静地照顾秦山,说来年夏天穿秦山送她的旗袍给他看,可见她对秦山的离世毫无预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秦山勤劳、寡言以及对妻子细腻的爱。
B.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场景与细节,让读者从秦山夫妇的日常对话中感受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朴实真挚的情感。
C.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秦山夫妇依然平静地生活、劳动、关爱彼此,作者有意淡化悲剧的色彩,而凸显诗意氛围。
D.无论是写日常劳作,还是面对生死,小说都以平和的语调慢慢铺陈,语言平静而克制,作品呈现出冷峻的独特风格。
8.小说开篇描写了一片茂盛的土豆花,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9.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忧伤而不绝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指诚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通海劳之”的“劳”,指慰劳,与成语“劳燕分飞”中的“劳”意思相同。
D.顾,指视、看,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追随元帅俞通海在太湖与吴军作战时,王铭骁勇善战,手臂中箭受伤,王铭自己取出箭头,继续作战。
C.王铭追赶败逃的敌人到采石,独自冲入敌阵。王铭几进几出,杀伤敌人数量过于巨大,行为有些失当。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根据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他与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相契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
陈棣
每与溪山对赏心,片时清坐胜千金。
蝉催落照玄蝉瘦,鸥掠残荷白鸟沉。
岁晚交亲应念我,夜长灯火独思深。
田园未遂归来计,白发萧萧满镜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每与”,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片时”与“千金”对比鲜明,凸显“清坐”的价值。
B.颔联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蝉、落照、残荷、白鸥等意象,引发读者对时光与生命等的思考。
C.在岁末年终之际,自己在这漫漫长夜独对灯火,沉浸在对过往与亲友相处时光的深深回忆之中。
D.尾联叙说诗人一直心怀归隐田园的打算,却至今未能实现,岁月流逝,如今镜中已见满头白发。
16.有人评价此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4)《尚书大传·大战篇》中记载“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这种情感。
(5)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一个汉字被多次抄写或者一个英文单词被反复背诵后,本该熟练掌握的字词却在某个瞬间变得越看越陌生、越读越陌生……这种现象叫作“语义饱和”。其实,语义饱和是大脑对于同一刺激或情景重复加工的倦怠。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脑因重复机械性劳动而爆发了一场短暂“罢工”。
研究发现,在使用母语时会经常体验到语义饱和,所以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较为少见。例如:中国人读写中文,容易体验到语义饱和;读写英文,就不容易出现语义饱和。文字所包含的情绪对出现语义饱和也有一定影响,中性词往往最先出现语义饱和,积极词其次,而消极词却不易出现语义饱和。这是因为消极词携带表示危险的信息,具有警示作用。此外,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偏旁部首也会对汉字的语义饱和产生影响。像“明”这样的左右合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快;像“日”这样的独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慢;像“旨”这样的上下合体字和像“圈”这样的包覆字居中。包含高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会比包含低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更快达到饱和。例如:包含常见的提手旁的字,就比包含不常见的鹿字旁的字更容易达到语义饱和。
重复书写固然是语言学习中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是重复次数过多也可能会诱发语义饱和。为避免产生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对于同一生字的连续重复抄写不宜超过20次,同时进行多个字词的交替练习是效率更高的方法。
18.下列各项中,最不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现象的一组汉字是 ( )(3分)
A.爱 但 乙 B.丁 黠 苦
C.围 喜 水 D.环 吕 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你的同桌将语文默写中的错字每个抄写了50遍,想以此加深印象,却发现越写越记不住,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解释原因,并提出学习建议。不超过75个字(4分)
21.行文有序需要一个紧密关联的“问题链”,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提纲。(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更应是身处困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但也有许多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在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等情况下,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
作为高生中的你,对此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
2.B
3.①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②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③“象”是知觉的世界
4.①首先提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统一的概念已经崩溃。
②接着作者运用举例、对比论证,以森林和玫瑰为例,且用好的和不好的森林进行对比,充分论证“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反驳了“ 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就是美的”观点。
③然后指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一定义注意的是艺术美。
④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即“美就是生活”。
5.①美就是生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诗句,勾勒出田园居处的环境与生活场景,展现出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光,这些都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反映,这就是一种美。
②令人身心愉悦的、唤起内心美的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无论是耕作劳动还是饮酒摘菜,无论是享受自然还是读书纵览,诗歌传达出诗人摆脱束缚后重获自由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可见是美的。
③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需要融入观赏者创造性的“见”。《归园田居》中的景物和生活状态都是陶渊明所“见”之“象”,而非纯粹的自在之物,因而是美的。
6.A
7.D
8.①人物身份上,符合秦山一家土豆大户的身份;
②人物情感上,暗含了人物对于生活的希望,对于劳动成果的骄傲和自豪;
③环境氛围营造上,营造乡土诗意的氛围,奠定作品温情写实的基调;
④结构上,与结尾用土豆安葬秦山、土豆跟脚的情节相呼应。
9.①作品中秦山患病去世是忧伤的。
②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不绝望。秦山身患重病不愿就医,想把钱留下来给妻子和女儿过日子,并给妻子买来珍贵的旗袍。李爱杰用全部的爱来细心照料丈夫,死后用丈夫最爱的土豆去盖坟。
③礼镇村民之间朴实感人的互助让人感受到温情。礼镇的人帮助李爱杰料理秦山后事;盖坟的时候年轻力壮的人一齐动手帮助捡装土豆。
④秦山人虽已逝,却有一生热爱的土豆陪葬,李爱杰虽然丧夫,却有丈夫热爱的土豆跟随,夫妻真情消解了死亡带来的忧伤,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10. BEG
11. C
12. C
13. (1)将领,是国家的辅佐,是先王所重视的,所以任命将领不能不仔细考察。
(2)我们这些人替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我们的离去和到来漠不关心,(相比之下)我们比王指挥惭愧多了。
14. ①勇:王铭多次身先士卒,如“帅敢死士大噪突之”“独突敌阵”“三出三入”,体现无畏勇气。
②智:他上疏建议加固温州城防,并成功规划扩建工程,展现战略眼光。
③仁:修缮城池既壮国威又保民生,且温地百姓夹道送迎,说明他爱护民众。
④信:皇帝批准其奏请并予世袭奖赏,反映朝廷对其信任;他恪尽职守,不负所托。
⑤忠:主动强化边防以固疆土,忠诚于国家使命,符合“忠则无二心”的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武王问姜太公:“评价将领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呢?”太公回答:“将领需具备‘五材’,也需警惕‘十过’。”武王说:“请问‘五材’和‘十过’具体指什么?”太公解释:“所谓‘五材’,就是勇气、智慧、仁爱、诚信、忠诚。有勇气,就不会被敌人侵犯;有智慧,就不会在局势中陷入混乱;有仁爱,就会爱护士兵百姓;有诚信,就不会欺骗他人;有忠诚,就不会对君主和国家怀有二心。所谓‘十过’,是指有的将领虽勇敢却轻视生命(轻易赴死),有的虽急切却心性浮躁(急于求成),有的虽贪婪却贪图小利,有的虽有仁爱之心却过于优柔(不忍责罚),有的虽有智慧却内心怯懦,有的虽讲诚信却轻易信任他人(缺乏防备),有的虽品行廉洁却不懂得爱护百姓,有的虽有智慧却行事迟缓(错失良机),有的虽性格刚毅却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有的虽性情懦弱却喜欢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所以,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国运的安危又取决于将领。将领是辅佐国家的重要力量,是前代君主重视的职位,因此任命将领时不能不谨慎考察。所以说:‘战争中不会有双方都获胜的情况,也不会有双方都失败的情况。军队出征越过国境后,十天之内如果还没有战果,要么是国家灭亡,要么是军队溃败、将领被杀。’”武王赞叹道:“说得真好啊!”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是和州人。起初他隶属于元帅俞通海的部下,跟随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元末将领)。因为王铭勇猛善战,被选拔为奇兵(突击部队)。战斗刚打响,他就率领敢死队高声呐喊着冲锋,攻破了蛮子海牙的水寨。从这以后,王铭多次立下战功。他与吴军在太湖交战时,被飞箭射中手臂,却抽出佩刀拔出箭头,继续作战。俞通海亲自慰问他。龙湾之战中,王铭追击败军到采石,独自冲入敌军阵营。敌军士兵聚集起来用长矛刺杀他,划伤了他的脸颊。王铭却三次冲入敌阵、三次杀出,杀伤的敌军数量超过了己方的伤亡。朝廷赏赐他丝绸和银碗,还选拔他担任宫廷侍卫(宿卫)。后来,王铭跟随大军夺取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作战,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被提拔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朝廷召集百户中擅长用枪的人比武,大多没人能与王铭抗衡。他多次升迁,最终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后调任镇守温州。到温州后,王铭上奏疏说:“臣所镇守的地方,对外控制着海外的夷人部落,而这里的城墙和瞭望楼仍然简陋破旧,不仅不能彰显国家威严,一旦突然发生风暴潮水等灾害,或者遭遇战事,就没有办法防御,形势上必须改建。”皇帝批复同意。于是王铭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规模都比原来扩大一倍,还增筑了外城城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到郭公山,首尾长达两千多丈,工程宏伟宽敞、雄伟壮丽,温州从此成为东南地区屹立不倒的重镇。皇帝非常赞赏他的功绩,授予他世袭官职的特权。王铭曾请假暂时返回和州,温州的男女百姓拦在道路上为他送行、迎接。当地的官员们相互对视感叹道:“我们这些人作为天子的官吏治理百姓,百姓对我们的离去和归来都漠不关心,比起王指挥,我们实在惭愧太多了。”
15.C
16.①对溪山清景的喜爱,片时清坐觉胜千金;②对时光流逝、秋景萧瑟的感慨,如蝉瘦荷残;③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独处的孤寂;④田园归隐未果、年华已老的愤懑与怅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B
19.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母语时会经常体验到语义饱和,但是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较为少见。(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主语,在“在使用母语时”前加上“人们”;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把“所以”改为“但是”。)(每改对一处给2分,其他修改如果正确酌情给分)
20.重复抄写次数过多会让大脑产生倦怠,出现语义饱和现象,使熟悉的字词变得陌生。所以同一错字的抄写次数不要超过20次,或者可以多个错字交替抄写。(解释原因2分,提出学习建议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1.①什么是语义饱和 ②语义饱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③在语言学习中如何避免语义饱和(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从材料来看,这则材料涉及两个主人公: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底层的生活中坚持读诗,我们可以归纳出的内涵是亲近自然,崇尚自由,内心充满力量和向往,能超越平凡的生活,未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脑瘫诗人”余秀华在困顿的命运里尝试写诗,我们可以归纳出的内涵是乐观自信,坚定执着,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灵魂高贵,超越普通甚至卑微病痛的躯体,活成灿烂暖阳,温暖有情。
综合两位人物,再结合荷尔德林名言,我们应该能够挖掘出这篇作文要求我们写的是:身处困顿与底层时的一份内心的安定、宁静与从容的诗意,具体内涵有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生命至上。
在写作中要注意,对“诗意”的理解不要局限于“诗歌”本身,也不要局限于某种“闲雅”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内心的对美好的体验、感受和表达。这种美好,来自自然,来自社会生活都可以。
题目要求写的是“见闻、经历或思考和感悟”,也就是说写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如果写议论文,要求观点源于材料,适当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论据充足,思路清晰,适当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