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透镜及其应用(含答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河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透镜及其应用(含答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河南)

资源简介

第4章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过关
1. (2025湖北省卷)2025年1月20日,在第九届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现场用图甲中的冰透镜成功点燃了火炬.小红为了研究此现象,让光束透过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投射在墙上,如图乙.__________(填“上”或“下”)方眼镜的透镜类型与冰透镜相同,为__________透镜.


第1题图
2. 人教图片改编 小亮的爸爸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如图所示为小亮用凸透镜对着一张爸爸收藏的邮票进行观察时的情景,小亮观察到的是邮票__________立、放大的像,此时该凸透镜相当于__________(填“放大镜”或“投影仪”),如果想让像变得更大一些,他应该_________________.
第2题图
3. 沪科做中学改编 据专家介绍,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爱眼护眼势在必行.如图所示,__________(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应佩戴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
第3题图
4. (2025福建)如图,修表师傅可通过“寸镜”看清手表的微小结构.“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使用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第4题图
A. 小于1倍焦距
B. 等于1倍焦距
C. 大于2倍焦距
D. 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
5. (2025成都)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 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 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 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 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6. 人教图片改编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第6题图
7. 新考法 跨学科实践(2025江西改编)用“水透镜”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证据】
(1)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向“水透镜”的薄膜中缓慢注水,使薄膜略微凸起.
(2)将“水透镜”置于图乙中光具座的______(填“A”“B”或“C”)滑块上,点燃蜡烛,调节“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第7题图
(3)移动蜡烛,当物距为30.0 cm时,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4)保持_____不变,继续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5)把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填入下表.
序号 物距/cm “水透镜”的凸起程度 像距/cm
1 30.0 较小 17.4
2 30.0 较大 9.2
【解释】依据表中数据,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像距变________.
【交流】
(1)本实验中用________模拟眼睛的晶状体,用________模拟眼睛的视网膜.
(2)经多次实验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近视眼观察远处的景物时,由于晶状体的凸起程度较________,折光能力变强,远处景物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方,导致看不清楚.
(3)为了预防近视,请你写出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____.
综合提升
8. (2025河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光屏上承接到的清晰的像与光源大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的像是虚像
B. 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与到光源的距离相等
C. 仅将透镜向光屏方向适当移动,光屏会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D. 光源靠近透镜,同时光屏远离透镜,光屏会承接到清晰的像且越来越小
9. (2025苏州)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先固定好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再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 cm和24 cm时,光屏上先后两次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的像是缩小的
B. 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的大
C. 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40 cm
D. 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10. 新考法 小制作(2025郑州一检)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自制的一个投影仪模型.将手机和凸透镜分别固定在纸盒的两端,调整“投影仪”到墙面的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0题图
A. 墙上手机画面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B. 自制投影仪的凸透镜焦距可能是20 cm
C. 将手机正立放置,在墙上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D. 若想让像变大,可适当缩短纸盒的长度
参考答案
第4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下 凸 2. 正 放大镜 将凸透镜适当远离邮票
3. 乙 凹 4. A 5. C
6. 如答图所示


第6题答图
7. 【证据】(2)B (4)物距 【解释】小
【交流】(1)“水透镜” 光屏 (2)大 前
(3)连续看书、写字的时间不宜过长(或不要在光线太强、太暗的环境看书,合理即可)
8. B 9. C 10.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