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一10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红火的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 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既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也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籍贯是血缘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和投射,乡土社会中地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量的关系。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乡土社会中人们不愿意在新的地方真正扎根。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平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节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平,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洪水似的新绿”,由城厢内外的新绿联想到洪水,写出了新绿的浓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B. 文中叙写兄弟三人在北平冬夜相聚,彻夜长谈,不忍散去,意在表现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C. 本文选用的意象“藤榻”“藤花阴”“雪藕”“树上的蝉鸣”等具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格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一脉相承。
D. “北平郊外一片大雪地……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闲适、祥和生活的喜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反衬手法,借写南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突出北平四季的典丽堂皇、悠闲清妙。
B.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二段承上启下,由对北平的总写到对北平四季的分写,过渡自然,层次清晰。
C. “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连用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 文章语言文白相间,典雅中夹杂口语,如“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运用了儿化音,极具生活化和表现力。
8. 作者为什么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请简要说明。
9. 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这样阐释:“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其中“真”指的是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对“真”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7小题,22分)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是否相同(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②何为其然也 固一世之雄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又何羡乎
④假舆马者 客有吹洞箫者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的人
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命
B. 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内心困惑,没有方向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容身,安身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12. 下列各选项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虽有槁暴 泣孤舟之嫠妇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官盛则近谀
D. 山川相缪 君子生非异也
13.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 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 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14.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顺流而东也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5 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6. 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幽怨和怅恨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7.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1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 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 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 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1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 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 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 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2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21. 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带来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 A ,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 B 。
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22. 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香”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 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
C.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
D.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2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4.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来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5—2026学年(上)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一10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A 4. 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 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开展专项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政策记录和保留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 ①北平的秋天时间更长。②北平的秋天天空更加旷远,空气更加干燥健全。③北平的秋天更加严肃、凄凉、沉静。④北平的秋天更能让人感觉到古人悲秋的哀感。
9. ①景物描写真实细致。例如:北平四季的变换——春的葱郁、夏的舒爽、秋的沉静、冬的悠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再如:以特写式的镜头写小鸟在阳光照耀下振翎觅食,淳朴自然,充满诗情。
②生活场景细腻真实。例如:写北方人家的四合房、暖炕、回廊、风门、炉子等防寒设施。再如:雪天屋外生活如溜冰、做雪人等场景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例如:写冬宵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写出北平冬夜的温情。再如:通过对北平四季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文言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7小题,22分)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地下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6题答案】
【答案】 ①. 以为轮 ②. 使之然也 ③. 舳舻千里 ④. 旌旗蔽空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 ⑥. 作《师说》以贻之 ⑦.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⑧. 只是朱颜改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
【17~21题答案】
【答案】17. BEG 18. C 19. B
20. (1)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2)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21. 同: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
异:①材料一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②材料二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22~24题答案】
【答案】22. D 23. A 旧事物的反复刺激
B 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
24. ①“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
⑥“消除”改为“消失”
⑧“在你”改为“你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