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莆田第八中学高中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调节排尿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B.正常情况下,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
C.排尿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甲上不会双向传导
D.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
2.下图表示人体心血管活动的部分反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B.心肌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
C.血压调节过程中,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
D.当血压突然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图示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此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
3.将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弧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施加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c、d两点施加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均可从刺激点向两侧传导
B.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后,会出现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
C.当刺激d点产生的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指针发生第二次向右偏转
D.刺激点d位于该反射弧的传入神经,与感受器直接相连
4.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中的“脑”指我们的大脑,“机”是机械,“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武汉科研团队为某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植入微电极,经过系统训练后,患者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起水杯喝水,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接口”类似于神经中枢,将接收到的神经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C.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
D.脑机接口的作用是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5.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A.神经纤维的膜外K+内流受阻,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血液中K+浓度降低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
C.血液中K+浓度降低导致动作电位绝对值减小,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
D.血液中K+浓度降低导致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逐级减弱
6.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例如: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解;某种箭毒会影响突触后膜受体发挥作用。这些物质因而能影响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及肌肉的收缩,有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阻遏Na+通道开放的药物能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
B.有机磷农药能够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
C.毒扁豆碱和箭毒都能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D.出现类似物质中毒均需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措施去除毒物
7.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链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1中各突触前膜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给予中间神经元一定强度的刺激后,C点将持续兴奋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该实验,图2中B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将会变小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有效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在图3中,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将进入突触后膜
8.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相应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增大、降低
B.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C.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
D.PSP1和PSP2由离子分布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试卷第1页,共3页
9.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都是单胺类的神经递质,而COMT是一种单胺类物质转移酶,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中。如图所示,多巴胺可以转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其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发现,常见于老年人群的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巴胺分泌减少所致的疾病,患者运动迟缓,情绪淡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MT抑制剂能够促进人体合成多巴胺
B.COMT抑制剂会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C.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能够促进人体多巴胺的合成
D.帕金森病人可通过服用药物降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缓解症状
10.夏季被蚊虫叮咬后人们会感觉到痒,并引起“抓挠行为”,其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其部分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士兵站岗时蚊虫叮咬感觉到痒,但未引起“抓挠行为”,此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推测神经元c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
C.痛觉感受器兴奋,相关神经元释放Glu,c神经元对Cl-通透性增强
D.刺激皮肤痛觉感受器,能检测到a、b、c三个细胞发生膜电位变化
11.在2025年赣州龙舟公开赛中,最后冲刺阶段各队队员全力划桨。此时,他们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大量出汗,同时血糖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
B.体液中CO2浓度变化刺激相关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
D.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分泌调节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12.女性备孕期间需要保证身体储备充足的碘,孕期缺碘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甚至引起“呆小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会引起机体内TRH和TSH的含量下降
B.若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C.“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往往表现精神不济和嗜睡
D.“呆小症”患者智力低下与甲状腺激素影响脑的发育有关
13.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同时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均存在分级调节
B.性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不都存在负反馈调节
C.通过口服性激素、胰岛素可治疗相关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
D.下丘脑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升高血糖
14.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人体内某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检测机体内褪黑素的水平
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C.图2所示的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
D.图2所示的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
15.当气温骤降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参与该反应的部分器官和调节路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产生冷觉
B.骨骼肌战栗和血管收缩的调节过程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直接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上图中发挥作用的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
16.空调使用的时间过长或设置的温度过低,人容易患“空调病”,患者往往表现出头晕目眩、关节酸痛等症状。研究表明,夏季时空调温度设置为26℃左右既节能又健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炎热天气,当人进入空调房后,凉爽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B.寒冷会刺激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使下丘脑兴奋并分泌激素
C.炎热天气,当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D.“空调病”的发生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17.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5℃的空调室进入10℃的环境中工作,图表示该人体散热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18.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血糖调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变少
B.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C.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在内环境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
D.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葡萄糖等
19.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况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20.抑胃肽(GIP)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机体内GIP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B.相比于静脉注射,口服等量葡萄糖溶液可能使机体分泌更多胰岛素
C.若一个人长期大剂量服用皮质醇类激素容易诱发糖尿病
D.图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调节机制利于体内胰岛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21.人的尿量超过 3 L/d 称为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为尿崩症。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前者是由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后者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如图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性尿崩症主要与垂体的功能受损有关
B.尿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C.曲线Ⅱ可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渗透压的变化
D.肾性尿崩症患者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会减弱
22.抗利尿激素(ADH)通过血液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处,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胞内信号转导,合成胞内第二信使cAMP,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促进载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表面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分子的重吸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DH的释放量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
B.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失活
C.胞内第二信使cAMP合成受阻时可引起尿量减少
D.激素微量高效的特征可能与第二信使的放大作用有关
23.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并吞噬病毒,将其呈递给细胞2
B.细胞2分泌的物质既能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能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4识别并裂解被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进而清除病毒
D.当病毒第二次入侵时,细胞3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24.百白破混合疫苗是指百日咳(P)、白喉(D)、新生儿破伤风(T)三种疫苗的联合制剂(简称DPT),它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某人接种DPT后一段时间,血清中出现了抗P、抗D、抗T三种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相应的抗体可由一种浆细胞产生
B.DPT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后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接种DPT后,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不会产生非特异性免疫
D.该人再次接触白喉棒状杆菌时可迅速产生抗P、抗D、抗T三种抗体
25.如图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调节的机制,其中①表示流感病毒,②③表示物质,④⑤⑥⑦⑧⑨代表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⑧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B.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抗体等都属于③物质
C.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产生了⑦和⑨,可以抵抗所有的流感病毒
D.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可被④⑤⑥识别,使机体产生②物质发挥免疫效应
26.蛇毒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肽。将眼镜蛇蛇毒处理后注入马体内,可获取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以下选项与此治疗原理最相似的是(  )
A.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B.骨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注射干扰素(细胞因子)抑制乙肝病毒增殖
D.给新生儿注射乙肝抗体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
27.桥本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桥本甲状腺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异常导致的
B.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均升高
C.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患病后期,常会出现体温偏低症状
D.通过药物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有助于缓解病情
28.海鲜过敏是因为海鲜中富含的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免疫细胞,引起相应化学物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异种蛋白是过敏原,IgE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过程③表示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
C.初次接触过敏原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强于再次接触过敏原所产生的过敏反应
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太弱造成的
29.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B.供体器官短缺是世界各国在器官移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C.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器官进行移植,可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器官移植后病人应服用免疫抑制剂,减少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30.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①~④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信息分子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①包括甲状腺激素,它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C.④是细胞因子,是由内分泌系统产生的
D.②和③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但都需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
31(10分).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睡眠障碍、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大量研究证实,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与抑郁症有密切联系。下图表示5-羟色胺在突触间传递信号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只能从左向右传递的原因是 ;据图分析,突触前膜以 方式释放5-HT,随后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变为 (填“内负外正”或“内正外负”),该过程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从而增加抗压能力。
(2)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持续的精神压力下,相关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通过 轴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使突触小体内的囊泡蛋白簇数量显著降低,据此分析,持续“情绪压力”引起心境低落的可能机理是: 。
(3)SSRI是一种通过作用于突触处缓解抑郁症状的药物,据图分析SSRI的作用机制可能是
(写两点)。
32(10分).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艾滋病主要由HIV病毒引起,截至2025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累计超过100万。下图1为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流程图。图2为HIV病毒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细胞Ⅰ的功能是 ,细胞Ⅳ为 ,细胞Ⅳ的活化,除了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外,还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是 。
(2)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 功能低下。
(3)目前科学家研制出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是作用于图2的4至5的过程,该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 。请结合图2过程提出另一条治疗艾滋病的思路: 。
33(10分).由于饮食不当及缺乏运动致使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大多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能够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同时能够促进葡萄糖转化成 ,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
(2)研究人员以适量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小鼠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探究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分组处理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处理 空腹血糖(mmol/L) 血清胰岛素(mIU/L) 炎症因子
TNF-α(pg/mL) IL-6(pg/mL)
1 正常饲料喂养 7.29 9.69 328.15 25.87
2 高脂高糖喂养 9.85* 21.94* 548.26* 48.67*
3 高脂高糖喂养+有氧运动 8.62* 16.21* 461.31* 35.79*
注:*表示与第1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
①2、3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依据是 。
②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会激活多种细胞的NF-κB通路发生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结合图、表分析,有氧运动通过 ,减少IKB的降解,释放出的NF-κB量降低,导致 ,进而减弱对胰岛素受体磷酸化的抑制,改善胰岛素抵抗。
欲进一步探究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请提出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

35(10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某些抑制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下图1为靶向LAG3的癌症免疫治疗机理,图中LAG3是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FGL1是由肝细胞生成的一种蛋白质,其产生后可经 运输,与靶细胞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调控作用,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 功能。
(2)在肿瘤细胞中,FGL1可过量表达并释放至肿瘤微环境中,据图分析,肿瘤细胞可避免免疫系统的“追杀”的原因为 ,图中②处作用分别为 (选填“促进”或“抑制”)T细胞的活化。据图分析,可通过使用 进行癌症的免疫治疗。
(3)研究人员构建了FGL1基因和LAG3基因敲除的小鼠品系FGL1-KO和LAG3-KO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可得出结论 。
《2025-2026学年莆田第八中学高中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B A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D B D D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A D A B D C
1.B
【详解】A、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脊髓中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促使排尿,而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B错误;
C、在排尿反射发生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甲上是单向传导的,因为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C正确;
D、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D正确。
故选B。
2.B
【详解】A、脑干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神经中枢,控制心率和血压等,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心肌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骨骼肌的收缩主要受躯体神经调控,B错误;
C、感受器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传导,在突触处可转换为化学信号,C正确;
D、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反射会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使血压下降,D正确。
故选B。
3.A
【分析】分析题图: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a、b处同时兴奋,同时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向右侧的神经元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而由d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c、d两点施加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均可从刺激点向两侧传导,A正确;
B、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后,膜外Na+浓度依然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依然高于膜外,B错误;
C、将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弧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激d点,a点一直处于静息电位,当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向左偏转,C错误;
D、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其反射弧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根据图中突触结构的特点,可判断刺激点d位于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直接相连,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由示意图可知,“接口”是将神经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命令(电信号相关的转化),并非将神经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B错误;
C、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信号),所以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C正确;
D、脑机接口是让大脑的神经信号通过“接口”转化为计算机命令,控制电动假肢,并没有恢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 内流,而非K 内流,A错误;
B、静息电位主要由K 外流形成。当血液中K 浓度降低时,细胞内外K 浓度差增大,K 外流增多,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此时神经细胞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达到阈电位,兴奋性降低,B正确;
C、动作电位的绝对值由Na 内流量决定,与K 浓度无直接关系,因此“动作电位绝对值减小”的说法错误,C错误;
D、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是“全或无”的,不会逐级减弱,且K 浓度降低主要影响静息电位而非传导过程,D错误。
故选B。
6.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乌头碱使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导致神经元持续兴奋。阻遏钠通道的药物可关闭通道,阻止钠内流,缓解症状,A正确;
B、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堆积,而非阻止其释放,B错误;
C、毒扁豆碱使神经递质无法分解,导致后膜持续兴奋;箭毒阻断受体,使递质无法传递信号,导致抑制,两者作用结果不同,C错误;
D、并非所有中毒均需催吐(如皮肤接触或注射中毒),D错误。
故选A。
7.A
【分析】图1中在图示的位置给与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从轴突传到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C会兴奋;图2中B点表示动作电位;图3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刺激图中Y点,兴奋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分析图1可知,在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各突触前膜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会具有放大作用,从而使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延长,即C点将持续兴奋,A正确;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较高浓度的海水中,会导致Na+内流量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值(即动作电位峰值)变大,B错误;
C、由于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则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兴奋间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神经递质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A。
8.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
B、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
C、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
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SP1和PSP2由离子分布改变形成,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故选D。
9.C
【详解】AB、COMT抑制剂会抑制COMT酶活性,神经递质NE被过多地重摄入回收进细胞,细胞内NE过多,负反馈调节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最终导致细胞内的NE含量减少,但NE的释放是否会有影响,题干信息并未提及,A、B均错误;
C、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会抑制神经递质NE的重摄取,进入细胞内的NE减少,进而促进多巴胺合成,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巴胺分泌减少所致的疾病”可知,应服用药物提高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或者增加多巴胺含量来缓解症状,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A、蚊虫叮咬感觉到痒,说明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但未引起“抓挠行为”,说明没有效应器参与,此过程未经过完整反射弧,所以不是反射,A错误;
B、神经元c连接痛觉和痒觉信号通路,痛觉感受器兴奋,神经元c兴奋,此时痒觉缓解,推测兴奋的神经元c抑制痒觉信号通路,B正确;
C、痛觉感受器兴奋,神经元c兴奋,对Na+通透性增强,C错误;
D、若刺激皮肤痛觉感受器,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号。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c、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不能,D错误。
故选B。
11.C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体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以排出CO2,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同时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D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长期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TH)合成减少,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增多,而非下降,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甲亢)会通过负反馈抑制TSH分泌,甲状腺不会肿大;甲状腺肿大通常由缺碘或TSH持续刺激引起,B错误;
C、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代谢亢进,常表现为易激动、失眠等症状,而“精神不济和嗜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婴幼儿脑发育至关重要,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不足,引发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A、下丘脑作为较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节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因此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但下丘脑参与的体液调节未必存在分级调节过程,如下丘脑对胰岛的支配活动不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
B、性激素分泌增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从而使性激素分泌不至于过多,胰岛素分泌后会降低血糖,血糖浓度的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即性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都存在负反馈调节,B错误;
C、通过口服性激素可治疗相关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不能通过口服胰岛素治疗相关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C错误;
D、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从而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D。
14.B
【分析】分析图1,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分析图2可发现信号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转录,进而控制多肽的合成。
【详解】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A正确;
B、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分级调节,B错误;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细胞内,由图2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C正确;
D、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D正确。
故选B。
15.D
【详解】A、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冷觉,并非下丘脑,A错误;
B、骨骼肌战栗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完成的(神经冲动传至骨骼肌,引起战栗);血管收缩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神经支配血管平滑肌收缩),也有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调节血管收缩),并非都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而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其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交感神经直接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并非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直接调节,C错误;
D、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的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寒冷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血管收缩等,D正确。
故选D。
16.B
【分析】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A正确;
B、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等,并不在下丘脑,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C、炎热天气,当人进人空调房后,环境温度下降,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稳定,会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C正确;
D、“空调病”的发生说明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已失衡,进而表明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17.D
【分析】体温调节:体温偏低时,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
【详解】A、a~b段在25℃环境中人的体温保持在37℃,人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健康人在25℃的空调室进入1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中温度下降,散热加快,汗液分泌减少,B错误;
C、c~d段人体经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减少产热,C错误;
D、d~e段人体体温维持在37℃,此时人的产热量等于人的散热量,此时散热热率大于a~b段,此时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18.D
【分析】根据图示解读出胰岛素作用机制,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使细胞膜上GLUT4数量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促使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胰岛素作用结束后,GLUT4可能通过内吞作用返回囊泡,故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应增加(因囊泡融合),而非减少,A错误;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失去降血糖作用。 糖尿病患者需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B错误;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非内环境,C错误;
D、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葡萄糖等,D正确。
故选D。
19.D
【分析】神经调节速度较快,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激素调节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详解】当人遇到危险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与神经调节有关。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多种生理反应,这属于体液调节,故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20.A
【分析】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 肌糖元、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详解】A、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升高→下丘脑→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
B、据图分析,口服葡萄糖后,葡萄糖会刺激小肠黏膜分泌抑胃肽,该激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口服葡萄糖溶液相比于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可引发机体分泌更多胰岛素,B正确;
C、据图分析,皮质醇会使机体血糖升高,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若长期持续诱导胰岛素分泌,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进而引起糖尿病,C正确;
D、图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利于体内胰岛素含量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21.C
【详解】A、中枢性尿崩症由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垂体功能受损可能影响释放,但病变部位主要在下丘脑,A错误;
B、尿液渗透压升高会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
C、曲线Ⅱ在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补充抗利尿激素有效,可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变化,C正确;
D、肾性尿崩症患者因肾脏缺乏相应受体,水重吸收减少,体内缺水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D错误。
故选C。
22.C
【分析】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ADH)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A正确;
B、ADH作为激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失活,B正确;
C、胞内第二信使cAMP会增加细胞膜表面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分子的重吸收,cAMP合成受阻时可引起尿量增加,C错误;
D、激素微量但高效可能与第二信使可引发级联反应放大信号有关,D正确。
故选C。
23.B
【详解】A、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识别病毒不具有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 ),能吞噬病毒并将抗原呈递给细胞 2(辅助性 T 细胞 ),A错误;
B、细胞 2 是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既能促进细胞 4(细胞毒性 T 细胞 )的活化(参与细胞免疫 ),又能促进细胞 1(B 细胞 )的活化(参与体液免疫 ), B正确;
C、细胞 4 是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病毒入侵的肝细胞(靶细胞 ),使病毒暴露,进而被抗体或吞噬细胞清除→ 但 “清除病毒” 需抗体或吞噬细胞参与,细胞毒性 T 细胞主要负责裂解靶细胞,C错误;
D、细胞 3 是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 );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如记忆 B 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
故选B。
24.B
【分析】1、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属于抗原,注射后会使人产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即特异性免疫。
2、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详解】A、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即三种相应的抗体是由三种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
B、DPT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后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而后引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进而作为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信号,B正确;
C、接种DPT后,机体会产生体液免疫,也会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因为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C错误;
D、该人再次接触白喉棒状杆菌时,由于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因而可迅速产生抗D抗体,而不是迅速产生三种抗体,D错误。
故选B。
25.A
【分析】题图分析,②抗体,③细胞因子,④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B细胞,⑧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A、⑧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该过程对机体是有积极意义的,A正确;
B、③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等,但是不包含抗体,B错误;
C、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产生了⑦和⑨,可以抵抗某种流感病毒,但不能对抗所有的流感病毒,因为不同的流感病毒的抗原特征有差异,C错误;
D、流感病毒入侵机体后可被④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识别,使机体产生②物质发挥免疫效应,⑥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26.D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有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详解】A、抗蛇毒血清中有相关抗体,给患者注射后直接与蛇毒抗原结合,达到治疗目的;免疫抑制剂是用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两者原理不同,A错误;
B、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出正常的细胞,因此骨髓移植可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抗蛇毒血清治疗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是因为血清中有抗体,两者原理不同,B错误;
C、注射干扰素(细胞因子)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增殖,注射抗蛇毒血清是因为里面有抗体,两者原理不同,C错误;
D、给新生儿注射乙肝抗体可以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抗蛇毒血清治疗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也是因为血清中有抗体,两者原理相同,D正确。
故选D。
27.A
【详解】A、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自稳和监视。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异常,错误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的,而非防御功能异常,A错误;
B、桥本甲状腺炎会使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根据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含量均升高,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后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常会出现体温偏低症状,C正确;
D、由图可知,辅助性T细胞能活化B细胞和CD8 T细胞,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攻击甲状腺细胞。通过药物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可减少对甲状腺细胞的攻击,有助于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A。
28.B
【详解】A、异种蛋白能引起过敏反应,属于过敏原;IgE是抗体,由浆细胞分泌,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 ,并非IgE,A错误;
B、过程③中,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进而引起过敏症状 ,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且再次接触时反应更强,C错误;
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造成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物质发生免疫反应才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D错误。
故选B。
29.D
【详解】A、器官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的HLA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强弱,匹配度高则排斥反应弱,移植成功率高,A正确;
B、由于器官捐献数量有限且需求量大,供体器官短缺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B正确;
C、自体干细胞培养的器官与患者自身HLA完全一致,移植后不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服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虽减轻排斥反应,但会削弱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而非减少,D错误。
故选D。
30.C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图中①是甲状腺激素等,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Na+、K+、乙酰胆碱等,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甲状腺激素等,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Na+、K+、乙酰胆碱等,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①包括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④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不是细胞因子,C错误;
D、②还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可以是Na+、K+等,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但都需与相应的受体结合,D正确。
故选C。
31.(1)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胞吐 内正外负
(2)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使囊泡蛋白簇数量降低,影响突触小泡形成或运输,导致5 - HT释放量减少,无法产生愉悦情绪,引起心境低落。
(3)一是抑制突触前膜对5 - HT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5 - HT的浓度增加;二是可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增加5 - HT的释放量。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1)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只能从左向右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突触前膜释放5 - HT时,通过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5 - HT释放到突触间隙,这种方式为胞吐。5 - HT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变大,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
(2)长期持续的精神压力下,相关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使突触小体内的囊泡蛋白簇数量显著降低,囊泡蛋白簇数量降低会影响突触小泡的形成或运输,从而使5 - HT释放量减少,导致传递到突触后膜的信号减少,无法使人产生愉悦情绪,进而引起心境低落。
(3) SSRI是一种通过作用于突触处缓解抑郁症状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一是抑制突触前膜对5 - HT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5 - HT的浓度增加;二是可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增加5 - HT的释放量。
32.(1) 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B(淋巴)细胞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变化与B细胞结合
(2)免疫监视
(3) 逆转录/反转录 阻断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过程;阻断HIV的增殖;阻断HIV表面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互识别的过程;阻碍新病毒的组装等(答出一条即可)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1)据图可知,细胞I是抗原呈递细胞,其功能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细胞V能分泌抗体,表示浆细胞,其来自细胞V是B淋巴细胞;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外,还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是病原体(第一信号)和B细胞接触(第二信号)。
(2)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能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3)图2的4至5的过程是从RNA到DNA的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基于上述过程,可通过阻断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过程;阻断HIV的增殖;阻断HIV表面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互识别的过程;阻碍新病毒的组装等治疗艾滋病。
33.(1) (特异性)受体 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2) 与第1组小鼠相比,2、3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和血清胰岛素含量均显著性上升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 进入细胞核的NF-κB减少,表达出的JNK量减少
(3)探究不同的有氧运动方式/时间/强度等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1)胰岛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它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成糖原,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分别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
(2)①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表现为血糖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量也会增加来试图降低血糖。从表格数据看,2、3 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含量高于 1 组(正常饲料喂养组),且血清胰岛素含量也高于 1 组,这符合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所以 2、3 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依据是空腹血糖升高且血清胰岛素升高。
②结合图和表分析,有氧运动通过降低炎症因子 TNF -α、IL - 6 的含量,减少 IkB 的降解,释放出的 NF -κB 量降低。因为 NF -κB 会促进 JNK 的生成,JNK 会抑制胰岛素受体磷酸化,所以 NF -κB 量降低会导致 JNK 生成减少,进而减弱对胰岛素受体磷酸化的抑制,改善胰岛素抵抗。
(3)欲进一步探究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可行的研究方向有:探究不同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究不同运动时间的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等。
34.(1) 体液 信息交流
(2) 肿瘤细胞过表达FGL1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LAG3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引起免疫逃逸 促进 抗FGL1抗体或抗LAG3抗体
(3)敲除FGL1基因和LAG3基因均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免疫
【分析】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
(1)FGL1是由肝细胞生成的一种蛋白质,可通过体液运输;FGL1由肝细胞产生,与靶细胞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调控作用,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据图分析,肿瘤细胞可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的原因为肿瘤细胞过表达FGL1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LAG3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引起免疫逃逸;图中LAG3是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T细胞对于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结合图示可知,免疫逃逸中T细胞被抑制,而免疫治疗中T细胞正常作用,故图中①、②处作用分别为抑制、促进;FGL1是由肝细胞生成的一种蛋白质,而LAG3是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故可通过抗FGL1抗体、抗LAG3抗体进行癌症的免疫治疗。
(3)分析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和小鼠品系,因变量是肿瘤直径,据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基因敲除组小数的肿瘤直径下降,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敲除FGL1基因和LAG3基因均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免疫。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