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20分)
1.(7分)阅读回答问题。
虹映村坐落于安顺市,青山环抱,绿水绕村,古老的红运河随着绵yán① 的山势静静流淌,斑驳古朴的石头建筑沿着澄澈的河流分布山间……
cháng yáng② 在虹映村,只见石墙灰瓦,门窗雕花,古树清幽,仿佛进入了古色古韵的世界。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虹映村仍保留着古井、古桥、古树、古巷道、古碑等遗迹。目前村中保留较好的古巷道是以前村子通往后山的步道,绕村的灌溉水渠与串户路并行,村庄后山的古树群郁郁葱葱,咄咄逼人,至今荫蔽着虹映村。
人迹罕至的、古朴的虹映村,已于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暮色西沉,站在山巅远看今日之虹映,一湾盈盈绿水旁,各色花朵悄然zhàn③ 放,乡村古色古香,韵味悠长,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澄澈
B.咄咄逼人
C.荫蔽
D.人迹罕至
2.(10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⑤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的景象的句子是:    ,    。
⑧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诗人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    。
3.(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B.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论语》由孔子编写,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陈忠实,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等。我们学过他的《我的白鸽》一文。
二、阅读能力(50分)
4.(3分)下列《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没有体现“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篇目是(  )
A.《五猖会》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二十四孝图》
D.《父亲的病》
5.(2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结合《西游记》,说说如果要向孙悟空学习,你会在哪些方面“从”和“改”呢。
6.(14分)现代文阅读。
冬的等待
任随平
①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随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②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③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草木将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人对来年的无尽期许。
④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⑤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幻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框之外,静静地欣赏着冬之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藉胸中的饥渴。
⑥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而无雪的冬,唯有双目蓄满期许,仰首长空,在深情的属望里,等待一场雪的盛宴盛开在村廓四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以《冬的等待》为题目,下列不属于作者“等待”的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对来年丰收的等待。
B.对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的等待。
C.对山峦深处的动物的等待。
D.对安宁、祥和的生活的等待。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下列不属于作者“感念”的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
B.人们的辛劳与奋争。
C.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
D.袅娜的炊烟和播撒着香味的草木。
(3)文章第⑤段“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中加点的“翻”和“弹”用得很妙,请你赏析。(4分)
(4)读完全文后,小关同学想将本文列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结合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说说小关把这篇文章列入该单元的理由。
单元导读: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醇美。(4分)
7.(14分)阅读回答问题。
鸟鸣声声话农事
帅瑜
①我的老家,那里有许许多多的鸟。这些鸟一年四季都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它们和村民像邻居,像亲人,天天相见,彼此熟悉,默默地相互照应着、爱护着。它们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叫着跳着,人们从树下经过,它们也不飞走,还用绿豆似的眼睛瞅着你。那小小的眼睛,骨碌碌的,亮晶晶的,能映出人影儿。
②老家山上长有不少柿子树,每年秋冬摘柿子时,父亲总是要在树上留些柿子。我问父亲:“留些柿子做啥?”父亲说:“冬天了,柿子都下完了,雀子吃啥?人少吃几个,给雀子留着。”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给鸟留过冬的“粮食”。有了“粮食”,鸟儿就不会饿肚子。
③老家山乡,本来是静谧的,安宁的,因有了各种鸟,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和歌唱,让山乡变得格外热闹。长期和鸟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便根据鸟的鸣叫声,总结出很多与农事有关的规律。
④春天,老家山上有一种鸟的叫声,酷似“麦子荒”。老家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雀子一叫,就要薅(hāo)麦草了。
⑤秋天播种麦子,长出的麦苗经过一冬的雨浇雪压,地肥催着麦苗起身随着地温上升,加之雪水滋养,麦苗分蔸(dōu)了,这时长得乌油油的。到了春天,麦苗拔节起身,要孕穗。这个时候杂草长得飞快,薅麦草就成了要紧的农活儿。
⑥老家农谚说得好:“秧苗怕淹,麦苗怕荒。”麦地荒了,就没有好收成。这时,在“麦子荒”的鸟叫声中,父老乡亲们就赶快薅麦草。
⑦还有一种鸟的叫声是“背背笼”。这种鸟叫,一声接着一声,一声紧似一声,不停地叫着“背背笼”“背背笼”……
⑧过去,老家村民干活儿没有钟表,吃午饭看太阳当顶,晚上收工看天黑,只有早晨上工没啥可看,这时就听“背背笼”的鸟叫声。这种鸟,天刚亮开始叫,村民们一听就赶紧起床,吃几口早饭然后上工。如今,村民家中早就有钟表了,但“背背笼”的鸟鸣声依然如故。
⑨我那时对鸟叫声还不懂,就问父亲,这鸟为啥要叫“背背笼”?父亲说,“背背笼”就是叫人们一早用背笼把农家肥背到山上,种苞谷时好用。山路难走,挑不成,就用背笼背。
⑩怪不得在我们山里,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竹篾编的背笼,人们总是在“背背笼”鸟的叫声中,把沤了一冬的农家肥,背到山上的地里去。
“豌豆八个——”“豌豆八个——”
还有“豌豆八个”的鸟叫声。山里小孩子最喜欢这种鸟叫,因为它一叫,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
豌豆是五谷杂粮,也是补养耕牛的好饲料。老家有一首童谣:“豌豆角,蚕豆角,过去过来摘两个。”意思是,吃几个豌豆角、蚕豆角,都是很随意的事。嫩绿的豌豆角,清香可口,是山里孩子最好的“零食”。
到了农历四月,又有一种鸟儿叫起来了:“麦库——”“麦库——”这声声不断的“麦库”,不正是叫庄稼人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入库吗?
果然,在四月尾,在一声声“麦库”的叫声中,那一畈畈、一坡坡的麦子,都已黄灿灿的,要开镰收割了。
麦子收完,就要抢插稻秧。割麦、插秧,都赶在芒种前后。“芒种打火夜插秧”,季节不等人,抢收、抢种,这就是农事中的“双抢”,人也最忙、最累。
鸟鸣声声中,是一年到头接续不断的农事。但老家山乡的人们从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农忙,才有粮食的丰收,才有幸福的期望。
(有删改)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鸟鸣声声话农事”为题目,揭示了鸟鸣声与农事之间的联系。
B.村里的鸟和村民们相互照应着,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C.“父亲总是要在树上留些柿子”的做法体现了父亲对鸟的爱护。
D.鸟鸣声预示着农忙时节的到来,因此山里孩子大多不喜欢鸟鸣声。
(2)请从重音和朗读节奏角度,为第①段画线句子作朗读设计。(3分)
人们从树下经过,它们也不飞走,还用绿豆似的眼睛瞅着你。
(3)第③段说“根据鸟的鸣叫声,总结出很多与农事有关的规律”根据不同的鸟叫声,能得出哪些与农事有关的规律?请联系第④~ 段概括出四点。(4分)
(4)选文结尾写道:“老家山乡的人们从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农忙,才有粮食的丰收,才有幸福的期望。”请结合这句话,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4分)
8.(10分)古文阅读。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覆④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节选自苏轼《黠鼠赋》)
【注释】①拊: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④覆:(将袋子)底朝上翻过来。
(1)从全文来看,下列不属于苏轼和童子发现老鼠并捕鼠的过程的一项是     (3分)
A.拊床止之
B.使童烛之
C.发而视之
D.莫措其手
(2)“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轼悟出鼠之“黠”体现在“    ”(用文中原句回答)。老鼠最终得以逃脱,能体现出苏轼对老鼠之“黠”    的态度。(4分)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拊床而止之 久之,目似瞑(蒲松龄《狼》)
B.既止复作 止有剩骨(蒲松龄《狼》)
C.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堕地乃走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9.(7分)阅读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 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军营城楼。
(1)结合诗歌意境,下列最适合填入诗中横线上的字是     (3分)
A.桂
B.梨
C.梅
D.桃
(2)“风吹一夜满关山”中的“满”字极为传神,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三、综合运用(15分)
10.(15分)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阳光中学准备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任务。
(1)为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小关同学搜集了一组故事和名言。下面这组资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组是     (3分)
①“管鲍之交”的故事
②“囊萤映雪”的故事
③“凿壁偷光”的故事
④腹有诗书气自华
⑤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③⑤
B.①⑥
C.②④
D.②③⑥
(2)作为本次比赛的主持人,秀秀同学准备了如下主持词,但主持词中有三处内容尚未确定,请你根据情境,帮她把内容补充完整。(6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每一本书,都蕴含着①    ,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今中外的智慧与美好传递给我们。通过阅读,我们得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阅读能让我们领略不同文化的风采,②    ,丰富我们的情感。而演讲,则是一种力量的展现,它让我们有机会将内心的感悟与思考,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里,每一位参赛者都将化身为知识的使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表达,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为舟,以梦为帆,共同驶向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比赛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③    。
(3)小希同学代表校学生会给教务处王老师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两处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我是校学生会的一名成员。学校准备于2025年1月3日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届时恭请您前来观摩这次比赛,并提出拙见。
校学生会小希
2024年12月30日
①语言错误:    。
②内容缺失:    。
四、写作能力(60分)
11.(60分)作文。
成长,是一条漫长而又坎坷的路,前行路上,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而我们每前行一步,常常伴有亲人、老师或朋友温情的呵护和热情的鼓励。请以“让我心存感激的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1)明确中心词是“人”,限定成分是“心存感激”。(2)详略得当,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让你心存感激的原因,要体现出你的感激之心。(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发现、感悟、思考等。(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20分)
1.【解答】答案:
(1)①延 ②徜徉 ③绽
(2)B
2.【解答】答案:
①闻道龙标过五溪(注意“溪”的书写)
②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
⑥趣味
⑦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注意“悬”的书写)
⑧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注意“阑”的书写)
3.【解答】ABD.正确。
C.有误,《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不是由孔子编写。
故选:C。
二、阅读能力(50分)
4.【解答】A.有,《五猖会》中,“我”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可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这一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无情压制。这体现了鲁迅认为儿童教育不应压抑孩子天性的观点。
B.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讲述了在百草园的自由玩耍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百草园中他能尽情探索自然,三味书屋虽有学习的规矩,但也有课间的小欢乐。这表明鲁迅觉得儿童教育要给孩子一定自由,让其接触大自然。
C.有,《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类封建孝道故事予以批判,因为它们是对儿童思想的不良禁锢。这反映出鲁迅主张儿童教育应摒弃封建糟粕。
D.没有,《父亲的病》主要讲父亲治病的经过,着重批评庸医的行医表现,并未涉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故选:D。
5.【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从”的方面分析:
勇敢无畏: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横行,孙悟空总是冲在降妖除魔的最前面。像大闹天宫,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天庭权威,面对十万天兵天将毫无惧色。这种精神启示我们,生活中困难如妖魔鬼怪,只有勇敢面对,不退缩不逃避,才能有战胜它们的可能。例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若能拿出孙悟空般的勇气,努力钻研,就可能攻克难题。
忠诚重义:尽管取经途中唐僧多次误解孙悟空,念紧箍咒惩罚他,甚至将他赶走,但孙悟空始终坚守保护唐僧取经的使命。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逐走,可当听闻唐僧被黄袍怪抓走,他不计前嫌,立刻返回营救。在现实生活中,对朋友、家人和团队保持忠诚,重情重义,才能收获真挚的情感和他人的信任。
积极进取:孙悟空为求长生不老和高强法术,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在菩提祖师处刻苦修炼,掌握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在取经路上也不断通过战斗积累经验,提升应对各种妖怪的能力。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提醒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改”的方面分析:
冲动急躁:孙悟空性子急,缺乏耐心。在五庄观,只因童子辱骂,他一气之下推倒人参果树,引发一系列麻烦,让取经团队陷入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冲动行事往往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我们应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问题先冷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避免因一时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自负骄傲:孙悟空本领高强,有时因此产生自负心理。比如在与青牛精战斗时,他自恃金箍棒在手,轻敌冒进,结果金箍棒被青牛精的金刚琢套走,吃了大亏。我们要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应保持谦逊,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持续进步。
答案:
“从”的方面:勇敢无畏:孙悟空面对各路妖魔鬼怪从不畏惧,如在大闹天宫时,独自对抗天兵天将,这种勇气值得学习,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能勇往直前。
忠诚重义: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即便被误解、受委屈,如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驱逐,依然心系师父安危,最终还是回来保护师父取经,这种忠诚和重情义的品质值得借鉴。
积极进取:孙悟空不断追求本领的提升,从学艺菩提祖师处,到在取经路上不断积累经验,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激励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改”的方面:冲动急躁:孙悟空有时行事过于冲动,比如在遇到不平之事时,不冷静思考就动手,像在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给团队带来麻烦。我们应避免这种冲动急躁,遇到问题先冷静分析。
自负骄傲:在本领高强后,孙悟空偶尔会表现出自负骄傲,如在与一些妖怪战斗时轻敌,差点导致失败。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能骄傲自满。
6.【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ND.正确。
C.有误,文中并未提及对山峦深处动物的等待,C 选项不属于作者“等待”的内容。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第③段“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可知,A、B、C 选项均为作者“感念”的内容。而袅娜的炊烟和播撒着香味的草木只是对村庄景象的描写,并非作者“感念”的对象,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翻”这个动词用来形容鸟雀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鸟雀在落雪的树枝间轻盈、活泼地飞舞穿梭的姿态。它让读者能够想象到鸟雀欢快的样子,仿佛能看到它们在树枝间灵动的身影,使鸟雀的形象更加鲜活,突出了鸟雀的活力。“弹”字形象地描绘了鸟雀触动树枝时,雪花从枝条上落下的情景。它赋予了雪花一种动态的美感,好像雪花是被鸟雀有意地“弹”落下来的,使雪花的落下变得富有情趣和生机。同时,这个字也准确地表现了雪花与树枝、鸟雀之间的互动关系。“翻”和“弹”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将鸟雀与雪花的互动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营造出了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冬日雪景氛围。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好场景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看到这一景象时的愉悦心情。
(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单元导读说明将文章列入该单元的理由,需要从文章的内容、情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单元导读的要求进行对应分析。描绘四季美景方面:单元导读提到“本单元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冬的等待》这篇文章着重描绘了冬天下雪时村庄的美丽景色,如“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生动地展现了冬日村庄的独特景致,符合描绘四季美景的要求。营造诗意情境方面:“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是单元导读的另一个要点。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如“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充满诗意的冬日情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冬雪的美妙。抒发情感方面:单元导读强调“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在《冬的等待》中,作者通过对冬雪以及村庄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与单元导读的主题相契合。所以,小关把这篇文章列入该单元是合理的。
答案:
(1)C
(2)D
(3)“翻”字生动地写出鸟雀在落雪的树枝间轻快地飞舞、穿梭的姿态,展现出鸟雀的活泼灵动。“弹”字则形象地表现出鸟雀触动树枝时,雪花从枝条上纷纷落下的动态情景,仿佛雪花是被鸟雀有意弹落的,赋予雪花灵动之美。这两个动词将鸟雀与雪花的互动描写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冬日雪景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场景的喜爱之情。
(4)《冬的等待》符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要求。首先,文章描绘了冬天下雪时村庄的美景,如“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等语句,生动展现了冬日独特的景致,与单元中描绘四季美景的要求相符。其次,作者通过描写冬雪,营造出了富有诗意的情境,像“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冬雪之美。最后,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体现了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与单元导读的主题相契合。
7.【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提到“山里小孩子最喜欢这种鸟叫,因为它一叫,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说明山里孩子是喜欢鸟鸣声的,因为鸟鸣声和他们的生活以及一些美好的事物相关联,并非大多不喜欢鸟鸣声。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句子作朗读设计。“也不飞走”读重音,强调鸟在人们从树下经过时没有飞走这一行为,突出鸟和人们之间熟悉、亲近,不害怕人的状态;“绿豆似的”读重音,是为了突出鸟眼睛的形状特点,让读者更能想象出鸟眼睛的模样;“瞅着”读重音,进一步强调鸟观察人的动作,体现鸟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朗读节奏解析:“人们/从树下/经过,它们/也不/飞走,还用/绿豆似的/眼睛/瞅着/你。”这样划分节奏,是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停顿来进行的。“人们”是主语,其后停顿;“从树下”是表示地点的状语,与“经过”之间停顿;“它们”作为下一句的主语,单独停顿;“也不”表示否定,停顿强调;“飞走”是谓语,完整表达一个动作;“还用”引导下一个描述,停顿;“绿豆似的”修饰“眼睛”,停顿突出修饰成分;“眼睛”和“瞅着”之间停顿,使句子更有层次感,“瞅着”和“你”之间停顿,清晰地表达出鸟的动作对象。这样的节奏划分有助于更好地体现鸟与人们相处的情境,让读者更能感受其中的氛围。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特定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关键在于从第④~ 段中提取与鸟叫声和农事规律相关的信息。从第④段“春天,老家山上有一种鸟的叫声,酷似‘麦子荒’。老家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雀子一叫,就要薅(hāo)麦草了”,可以直接概括出听到酷似“麦子荒”的鸟叫声,就到了薅麦草的时候。第⑦段提到有一种鸟叫声是“背背笼”,结合第⑧段“这种鸟,天刚亮开始叫,村民们一听就赶紧起床,吃几口早饭然后上工”和第⑨段父亲说“‘背背笼’就是叫人们一早用背笼把农家肥背到山上,种苞谷时好用”,可以总结出听到“背背笼”的鸟叫声,人们知道要一早起床,用背笼把农家肥背到山上,为种苞谷做准备。第 段“‘豌豆八个——’‘豌豆八个——’”和第 段“还有‘豌豆八个’的鸟叫声。山里小孩子最喜欢这种鸟叫,因为它一叫,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能够概括出听到“豌豆八个”的鸟叫声,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第 段“到了农历四月,又有一种鸟儿叫起来了:‘麦库——’‘麦库——’这声声不断的‘麦库’,不正是叫庄稼人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入库吗?”以及第 段“果然,在四月尾,在一声声‘麦库’的叫声中,那一畈畈、一坡坡的麦子,都已黄灿灿的,要开镰收割了”,可以得出听到“麦库”的鸟叫声,就意味着要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入库。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结尾“老家山乡的人们从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农忙,才有粮食的丰收,才有幸福的期望”这句话,首先体现了山乡人们对农忙的深刻认识。在山乡的生活中,农忙是为了实现粮食丰收的必要过程,人们明白没有辛苦的劳作就没有收获,这种认知反映了他们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其他目标,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就像山乡人们的农忙一样。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克服困难,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幸福期望。比如学生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工作者努力工作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回报。同时,鸟的鸣叫声成为了农事活动的自然指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山乡人们顺应鸟叫声所传达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事劳作,这种和谐的关系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例如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季节变化和自然条件进行种植和养殖,才能获得好的收成。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山乡人们与鸟、与农事的关系,传达了勤劳奋斗、尊重自然以及对幸福生活追求的主题,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答案:
(1)D
(2)重音:“也不飞走”“绿豆似的”“瞅着”应读重音,突出鸟和人们之间熟悉、亲近的状态以及鸟眼睛的特点。
朗读节奏:“人们/从树下/经过,它们/也不/飞走,还用/绿豆似的/眼睛/瞅着/你。”这样划分节奏,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层次感,能更好地体现鸟与人们相处的情境。
(3)①听到酷似“麦子荒”的鸟叫声,就到了薅麦草的时候。
②听到“背背笼”的鸟叫声,人们知道要一早起床,用背笼把农家肥背到山上,为种苞谷做准备。
③听到“豌豆八个”的鸟叫声,就到了吃豌豆角的时候。
④听到“麦库”的鸟叫声,就意味着要尽快把成熟的麦子收割入库。
(4)这句话体现了老家山乡的人们对农忙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明白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付出努力,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成果和回报。就像山乡的人们,他们不抱怨农忙的辛苦,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经历了一年到头接续不断的农事忙碌,才会有粮食的丰收,而粮食的丰收又代表着生活的保障和幸福的期望。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害怕困难和辛苦,要像山乡的人们一样,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幸福。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鸟的鸣叫声成为了农事活动的自然指引,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劳作,这种和谐的关系也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8.【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A“拊床止之”,文中“拊床而止之”,是苏轼发现老鼠咬东西后拍床制止,属于捕鼠过程;
B“使童烛之”,“使童子烛之”表明让童子用蜡烛照,是为了寻找老鼠,属于捕鼠过程;
C“发而视之”,“发而视之,寂无所有”,打开袋子查看,也是捕鼠过程中的动作;
D“莫措其手”意思是来不及动手去抓它,这是老鼠逃脱后的情况,不属于发现老鼠并捕鼠的过程。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第一空:“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文中苏轼通过分析得出老鼠的狡猾之处在于装作咬东西招引人,装死来求得逃脱,所以用此句回答。
第二空:老鼠最终得以逃脱,从“异哉,是鼠之黠也!”中“异哉”(奇怪啊)以及对老鼠狡猾行为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对老鼠之“黠”感到惊讶、赞叹(或:惊奇、佩服等)的态度。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拊床而止之”中“之”是代词,代指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久之,目似瞑”中“之”是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不同,“既止复作”中“止”是“停止”的意思;“止有剩骨”中“止”同“只”,“仅有”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C.相同,“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和“太丘舍去”中“去”都是“离开”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不同,“堕地乃走”中“乃”是“就”的意思;“去后乃至”中“乃”是“才”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故选:C。
答案:
(1)D
(2)第一空: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第二空:感到惊讶、赞叹
(3)C
9.【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这首诗描绘的是边塞景象,“雪净胡天牧马还”表明此时是雪刚融化的时节,边塞较为寒冷。“桂”通常在秋季开花,不符合此时边塞的时节特点;“梨”花一般在春季较为温暖时开放,边塞此时雪刚化,气温可能还较低,不太符合;“桃”花也是在春季气温回升时绽放,同样不太符合边塞此时的环境。而“梅”花耐寒,能在较寒冷的时节开放,与边塞雪后寒冷的环境相符,且“梅花落”又是古曲名,诗中一语双关,既指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先要理解“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含义,是说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满”本意是“充满”,这里是说洒遍了关山。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不是曲子《梅花落》,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梅花一夜之中伴着香气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答案:
(1)C
(2)一个“满”字既把无形的笛声化作可感触的具象,产生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又从想像的角度,营造了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洒满关山的故乡花瓣似乎更是将士绵绵不绝的乡愁。
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
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三、综合运用(15分)
10.【解答】答案:
(1)B
(2)①无尽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
②开阔我们的视野。
③在成长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3)①“拙见”应改为“宝贵意见”或“高见”等敬辞。
②应补充王老师具体的到场时间,如“于[具体时间]前来观摩这次比赛”(缺少具体到场时间会让被邀请人不清楚何时参加活动,导致邀请函信息不完整,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写作能力(60分)
11.【解答】
让我心存感激的人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如星辰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但有一位老师,她如同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的知识之路,更温暖了我的心灵,让我心存感激。
那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老师。她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严厉,总是带着一抹温柔的笑容,仿佛能化解世间所有的烦恼。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利了,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就在这时,李老师找到了我。
她没有直接提及考试的事情,而是先问我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我愣住了,没想到老师会这么问。我摇了摇头,心中的阴霾难以散去。李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包围着。李老师的话语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开始帮我分析考试中的失误,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并鼓励我制定学习计划,努力提升自己。
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那所学校,但李老师的教诲却一直伴随着我。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都会想起她那句“人生在于途中的坚持”,这句话成了我前行的动力。
李老师,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光亮,是我心存感激的人。感谢您在我成长的路上给予我的关爱和鼓励,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您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