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1:诗歌赏析(课内 课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1:诗歌赏析(课内 课外)(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专题11:诗歌赏析(课内+课外)
(分值:40分,参考时间:45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一、课内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观沧海》,完成下列问题。(5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人名)。(2分)
2.《经典咏流传》节目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3分)
笛子 古筝 唢呐编钟 二胡
我选(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人写诗,言简义丰。按照提示,对下面诗句进行赏析批注。
诗句 赏析角度 赏析批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修辞 批注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炼字 批注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3:悬,是高悬、高挂的意思,也是“风正”的结果。顺风行船,微风和煦,白帆高高悬挂。“悬”字既展示了风的和顺与船帆的端直,又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平静和淡泊。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体裁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B.题目中“左迁”指降职,诗人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写下本诗,寄托慰藉。
C.明月当空,千里可共,诗人托明月将其“愁心”带至夜郎,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D.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5.朗读本诗前两句时,小荔认为“杨花”“子规”应该重读;小夏认为“过五溪”应该重读。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下面对这首曲作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曲题目为“秋思”,可理解为游子于秋季满怀着故园之思。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幽静安适冲淡了孤寂的忧愁、抚慰了游子之心。
C.全曲未出现“秋”字,却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深秋的环境与氛围。
D.这首小令在景物上着墨较多,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充分写景是为了烘托主体。
7.王国维曾高度评价这首小令,称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请你仿照示例要求赏析,为“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2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批注(示例):“枯”“老”二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了悲凉的色彩。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5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乙】峨眉山月歌(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峨眉山月半轮秋,
闻道龙标过五溪。 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发清溪向三峡,
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君不见下渝州。
8.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杨花”“子规”,乙诗“峨眉山月”,烘托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甲诗“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偏远,贬谪之路的艰辛。
C.乙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D.甲乙两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优美而精炼,情景兼具,耐人寻味。
9.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哪句更适合做为下图的配诗。(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5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寻常”和“几度”体现了李、杜正当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B.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重“逢”,两字之间联结了几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C.诗的前两句写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后两句写两人相逢之美、重逢之乐。
D.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平淡,内蕴丰富,情韵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1.请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5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中的“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
B.第二句实际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C.第三句中的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长安故园的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D.“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这句写实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1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的“菊”这一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情感。(3分)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14、15小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闻”字,表明两首诗都是诗人有感而发的结果。诗人在抒发感情前都善于摄取生活中的景物作铺垫。李白的诗选取的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李益的诗则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3分)
二、课外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1-4小题(5分)
闻雁①
唐·韦应物
故园眇②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③闻雁来。
【注】①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被贬谪,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②眇(miǎo):仔细地察看。③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写于秋天的雨夜,秋雨写出了独坐高斋写的是清凉环境。
B.“悠哉”字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在异乡,内心却悠然自得的情感。
C.诗歌一、二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了下文诗人的情思。
D.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诗歌虽短,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
2.这首诗和《次北固山下》都有“雁”这一意象,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说“雁”在这首中传达的情感。(3分)
阅读诗歌,完成3、4题目(5分)
醉中赠符载
〔唐〕窦庠
白社会①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注】①白社会:白社,指隐士或隐士居住之所;会,聚会。此处有志同道合的隐士的聚会之意。
3.比较阅读下面三个诗句,你从中能悟出怎样的道理?(3分)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窦 庠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李 白
4.读了全诗,你觉着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①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请结合三、四句诗的内容,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7分)
【甲】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乙】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6.这两首诗最不可能在下列哪本书中被找到( )(2分)
A.《压卷之作——唐人绝句精粹》
B.《长亭古道——古代送别诗选》
C.《大唐CP——酬唱诗歌漫谈》
D.《昨夜星辰——唐诗名家小传》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第一字“归”和第三字“江”重复使用,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B.【乙】诗“流水”、“通波”显得两地江河互联,“接”字更增添比邻相近之感。
C.【乙】诗化“近”为“远”,主观上使得“两乡”变成“一乡”,意在宽慰友人。
D.两诗题材相同,但【甲】诗离情浓郁,突出感伤,【乙】诗情感豁达,较为达观。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甲】诗或【乙】诗最后一句的妙处。(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残花”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1分)
(2)诗的最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十分美妙,请做简要赏析。(3分)
阅读古代诗歌《早春野望》,完成相关任务。(4分)
早春野望
(唐)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①青。
他乡临睨②极,花柳映边亭。
【注释】①岫:山峰。②临睨:登高而望。
10.请生动描述诗歌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11.请简要说说诗歌三、四两句所传达的情感。(2分)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4分)
寒夜江口泊舟
[唐]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12.下列情景没有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2分)
A.潮水清寒 B.一叶孤舟 C.游子漂泊 D.月明星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写诗人在寒夜里的浦江口岸停船歇脚。
B.颔联既有叙事,也有抒情,写诗人经历了一夜风浪,自然而然地增添了羁旅的哀愁。
C.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一个问句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异乡却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
D.这首诗语言浅易流畅,像与人交谈般自然、有条理,读来质朴清新、含蓄隽永。
阅读诗歌,完成14、15小题(6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天宝九载(750年),高适四十六岁,刚刚考中进士不久,在封丘县尉的任上,年底到荒寒的蓟(jì)北送兵,除夕之夜于旅馆中作此诗。
14.“旅馆寒灯独不眠”中的“寒”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3分)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4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③上孤烟。
复值接舆④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裴秀才迪:即裴迪,王维的好友,二人都在终南山隐居。②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③墟里:村里。④接舆: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这里喻指裴迪。
16.诗人以寒山、秋水、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野风景画。(2分)
17.尾联用“________”、“________”二字,生动表现了二人隐居生活的安逸潇洒之态。(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5分)
过香积寺①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②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③。
【注释】①过:访。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②咽:指泉水为涧石所阻时,流动不畅。③安禅:通过禅定使身心至于空明寂静的境界。毒龙:佛家比喻邪念。
1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题中的“过”字,意为“访问,拜访”与《过故人庄》中的“过”同义。
B.首联写诗人初次造访,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数里入云峰”映衬出香积寺的幽深。
C.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D.诗人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逐步接近香积寺,层次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19.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鉴赏诗歌时,讲到“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冷”两字为重音,建议重读(或者重音轻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3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20-22题(5分)
禾 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①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释]①了:结束,完毕。
20.诗歌一、二句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处写出了农村的丰收。(2分)
21.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达出农人怎样的心情?(3分)
22.诵读到下面这首课外古诗时,大家进行了赏读,请你参与。(5分)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①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③婵娟④。
【注释】①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②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③斗:比赛的意思。④婵娟: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也指月亮。
这首诗歌抓住了“月”这一意象①________的特点,描绘了深秋季节的景象,读画线句,我们可以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感受到诗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课内诗歌鉴赏
1.东汉末年;曹操
解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乐府诗,通过描绘沧海景象展现其开阔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2.示例一:编钟
理由:编钟音色厚重庄严、雄浑开阔,能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苍茫壮阔,与诗人东临碣石、俯瞰沧海的豪迈气概相契合。
示例二:古筝
理由:古筝音色清越悠扬,既能表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山水苍茫,又能传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深远意境,与诗歌刚柔并济的风格相符。
3.诗句赏析批注:
批注1(修辞):运用对偶,“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写出潮水涨满、江面开阔、顺风行船的景象,画面感极强。
批注2(炼字):“阔”字生动表现潮水涨满后,江面与两岸齐平、视野开阔的景象,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开阔的胸襟。
4.C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传递“愁心”的能力,而非比喻。
5.示例一:同意小荔。“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声哀伤(“不如归去”),二者共同营造凄凉伤感的氛围,奠定全诗哀愁的基调,重读能突出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担忧。
示例二:同意小夏。“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路途的艰难,重读可强调贬谪的残酷,突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6.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以温馨的乡村景象反衬游子的孤独凄凉(乐景衬哀情),并非“冲淡了孤寂的忧愁”。
7.“瘦”字妙!“瘦马”既写出马的疲惫消瘦,也暗示游子长途跋涉的劳顿与漂泊无依的处境,以马之“瘦”烘托“断肠人”的愁苦与凄凉。
8.A
解析:甲诗“杨花”“子规”烘托哀伤忧愁的氛围;乙诗“峨眉山月”触发思乡之情,二者均无“轻松愉快”之感。
9.示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更适合。诗句描绘了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中的景象,有山、月、江水、行舟,画面清新灵动;若图片包含月亮、江水、行船等元素,此句能准确呼应自然景色(注:因无图片,此为基于诗句内容的推测)。
10.C
解析: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漂泊的凄凉,表达的是对国事凋零、人生沧桑的感慨,并非“重逢之乐”。
11.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思想感情:通过“江南好风景”的乐景与“落花时节”的哀情对比,表达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时局动荡、人生飘零的无限感慨。
12.D
解析:“应傍战场开”是诗人的想象(虚写),并非“写实”,诗人遥想故园菊花在战场旁开放,寄托对战乱的忧虑。
13.“菊”的意象:① 象征故园,寄托诗人对长安故园的深切思念;② 菊花在战场开放,暗含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及对和平的渴望;③ 菊花耐寒,体现诗人在战乱中依然坚守的爱国情怀。
14.沙似雪;月如霜
15.思想感情:浓浓的思乡之情。理由:“闻笛”触发征人思乡,“一夜”“尽望乡”写出所有征人因笛声而彻夜难眠、遥望故乡的情景,直白而强烈地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切。
二、课外诗歌鉴赏
1.B
解析:“归思方悠哉”意为“思乡之情正悠长”,表达的是浓重的思乡愁绪,而非“悠然自得”。
2.《闻雁》中的“雁”:是触发诗人思乡的载体,秋夜闻雁鸣,勾起被贬滁州的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传达出孤独、惆怅的情感;《次北固山下》中的“雁”:是传书的信使(“归雁洛阳边”),诗人借雁寄托对家乡的书信问候,表达急切的思乡之情。
3.道理:不要轻视平凡或暂时处于困境的人/事物,看似普通的“池中水”“寻常人”可能蕴含非凡的才华或潜力(如“卧龙”“凌云木”),要善于发现内在价值。
4.诗人形象:自信乐观、有识人之明,能看到他人(或自己)的才华,不因暂时的困顿而消沉,对未来充满希望。
5.(1)作用:点明时节(暮春,花将落尽),渲染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哀愁。
(2)情感:① 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泪沾巾”);② 同是“万里为客”的漂泊之悲(“来时万里同为客”);③ 今昔对比的感慨(从“同为客”到“送故人”的身份变化)。
6.D
解析:两首均为送别诗,A(绝句选)、B(送别诗选)、C(酬唱诗选)均可能收录;D为“名家小传”,收录传记而非诗歌,故最不可能。
7.C
解析:乙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化远为近,将两地距离拉近,强调“云雨相同、明月共照”,并非“化近为远”。
8.示例一(甲诗):“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运用反问,以“才一水”却“是两乡”的强烈对比,突出离别后山川阻隔的遥远感,强化离情之浓。
示例二(乙诗):“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反问,强调“明月普照两地”,否定“两乡”的隔阂,语气坚定,表达对友人的宽慰,情感豁达。
9.(1)暮春(“残花落尽”表明春天将尽)
(2)赏析:运用拟人手法,“春风吹乡梦”“梦逐春风”将无形的春风与乡梦人格化,仿佛春风特意吹送乡梦,梦又追逐春风回到故乡洛城。想象新奇,巧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10.情景描述:江面上春潮上涨,一片白茫茫;远山连绵不绝,清晨的山峰在薄雾中显得格外青翠。
11.情感:客居他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早春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叹(“他乡临睨极”点出孤独,“花柳映边亭”写美景)。
12.D
解析:“吴山迟海月”意为“吴山遮挡,海月迟迟未出”,并无“月明星稀”的景象。
13.C
解析:尾联“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表达的是异乡难觅知音的孤独与惆怅,而非“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
14.“寒”字妙处:① 写出旅馆环境的清冷(天气寒冷);② 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独不眠”);③ 与“寒灯”呼应,营造凄凉的除夕氛围,突出思乡之情。
15.情感:① 除夕之夜客居旅馆的孤独凄凉;②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③ 对年华流逝的感慨(“霜鬓明朝又一年”)。
16.暮蝉;落日(或“孤烟”)
17.醉;狂歌
18.C
解析:“钟声”“泉声”是以声衬静,更显深山古寺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19.理由:“咽”字写出泉水被危石阻挡而低咽的声音,拟人化,突出环境的幽静;“冷”字写出日色透过青松的清冷感,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禅意的心境。重读“咽”“冷”能突出山水的幽静与诗人的超然。
20.禾黍香;谷登场
21.农人心情:丰收的喜悦与闲适自在。“禾黍香”“谷登场”写出丰收景象,“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以老牛的悠闲象征农人劳作后的轻松,表达对丰收的满足和对田园生活的享受。
22.①清冷、明亮;②青女和素娥在月光寒霜中比美,姿态娴雅美好;③对清冷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赞美(或:孤高自赏、追求高洁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